寒冷的冬季,滴水成冰,萬物蕭條。鴻雁早已南飛,北方人也開始貓冬,室外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屋內是歡聲笑語、酒濃茶香。冬天是蕭瑟的,大地上覆蓋著白霜,乾燥而堅硬;冬天也是多情的,到處都飄灑著雪花,分外妖嬈。
冬天不僅讓我們學會內斂收藏,懂得韜光養晦,還給人們帶來無盡的詩意。很多詩人們都讚美冬天,白居易喜歡早冬,「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王維描繪冬雪,「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可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有一次卻在冬暮時觸景生情,感嘆不已。
幽居冬暮 唐代:李商隱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
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
急景忽雲暮,頹年浸已衰。
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
注釋:
1、曉雞:報曉的雞。鶩:鴨子。
2、急景:同短日,急馳的日光,亦指急促的時光。忽:一作倏(shū),迅速。雲字無義。頹年:猶言衰老之年。浸,同寖:漸漸。
3、匡國:匡正國家。分:職分。夙心:平素的心願。
首聯說,這是鳥翅膀被摧殘的日子,也是郊外園林寂寞的時節。詩人借這兩句詩概括自己一生受挫、晚年困頓的情況,點出幽居的題意。李商隱入仕後到處受人猜忌排擠,雖然有曠世之才,卻只能沉淪下僚。
妻子早已先他而去,為了紀念這位自己深愛的賢內助,李商隱還特地寫過一首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仕途受挫,佳人不在,此時此刻他感到身心交瘁,如羽摧翼鎩之鳥,無力奮飛;只能退守鄭州的「郊園」,忍受眼前這寂寞無聊、鬱鬱寡歡的暮景。
頷聯以曉雞和寒鶩自喻,晨雞因樹雪之光而誤以為天明,喻不忘進取之心,寒池之鴨則表現詩人不改操守。同時,雞棲雪樹,鴨守冰池,也寫出了詩人處境的艱難。晨雞報天曉,意味著進取;寒鶩守冰池,隱喻著退守。詩人不忘進取報效,卻終遭困頓寒苦,這兩句詩極其形象地描繪出作者不諳世務、進退兩難的處境,既哀怨彷徨,又酸楚惆悵。
頸聯「急景忽雲暮,頹年浸已衰」,「暮」字一語雙關,冬季日短,暮色很快降臨;隨著時光的流逝,自己也進入了衰頹的晚年。古人壽命短,四十多歲就到了人世的晚年,「羽翼摧殘」,不可能再有作為了。
尾聯發出內心的呼喊,詩人早年懷有匡國濟時的抱負,如今卻進退兩難,前途未僕。一個性格柔弱又經歷了太多打擊的詩人,這種呼喊即使無比憤慨,卻還是顯得如此地悽涼感傷。從羽翼摧殘到急景、頹年,尤其是曉雞寒鶩的借喻形象,這首詩為我們活靈活現地描寫了李商隱在人生暮年時的困頓和無助。
從寫作技巧上來看,前三聯都對仗工整,這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也是很少出現,可見詩人對這首詩是下了一些功夫。這首詩沒有刻意錘鍊和精心藻飾,也沒有使人猛省沉思的警句,甚至無句可摘。但它卻能恰如其分、又真實具體地表達了詩人的心情與感受,讀之令人動容。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李商隱的人生寫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李商隱最深沉的感嘆。李商隱就是這樣一位詩詞大家,即使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而且飽受摧殘,他的詩歌也不是一味地哭泣和責罵,總是讓我們在欣賞絕妙詩境的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