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姚
直新聞:英國與歐盟在聖誕節前一天達成貿易協定,「脫歐」之路在最後大限到來前終於走通了。你對此如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管姚:這確實是全球矚目的一個重大進展,英國首相詹森還在個人推特上,上傳了一張自己雙臂高揚、豎起大姆指的照片,試圖對外傳遞脫歐四年長跑最終撞線的極度喜悅。今天英國《衛報》特別留意了中文世界的反應,突出報導了一個數據,說有關脫歐貿易協定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中文報導閱讀量高達1.4億,足見話題之熱。
協議洋洋灑灑2000多頁,英國首相詹森說,協議涵蓋每年約6680億英鎊超過10000億美元的貿易額,將保護英國就業,並且使英國商品能夠繼續在歐盟市場無關稅、無配額銷售。英國儘管在今年1月31日已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但從技術上來說,英國至今還在歐盟體系內,因為英國仍處脫歐「過渡期」,和歐盟就脫歐後的種種新規進行談判,而在這個過渡期內,歐盟與英國的貿易、旅行和商業規則沿用舊制,直至今年底的12月31日結束。所以這份貿易協議避免了最壞的結局,那就是在明年1月1日無協議裸奔式脫歐。
英國單飛,徹底隔離於歐盟體系,是從一周之後的元旦開始。屆時英國將主要兌現這幾件大事:第一,人員自由流動終結,英國實施對歐盟國家和非歐盟國家一視同仁的移民積分新政策;第二,英國不再向歐盟交會費;第三,歐洲法院無權仲裁解決雙方爭端,仲裁依據將是國際法。第四,可以自由地與全世界進行獨立貿易。
歷時4年半,前後三任首相,「脫歐」最終脫成了,媒體對這份協議不泛溢美之詞,諸如 Histroric Trade Deal,Christmas Gift,所謂歷史性協議,聖誕大禮之類,但在我看來,這未免言過其實,詹森念茲在茲奪回英經濟主權,但脫歐後的英國,實際上面對很大不確定性。
直新聞:那麼英國在徹底脫歐後將面對哪些不確定性?
特約評論員 管姚:針對這份協議,英國《金融時報》今天的社評文章有個很刻薄的說法,說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意識增加、而不是減少貿易避壘的自貿協定。就協議內容而言,最大隱患在於,英歐經貿關係中最難達成共識的部分,實際上也是英國最大利益關切的服務貿易領域,被刻意迴避了。眾所周知,倫敦是比肩紐約的世界金融中心,包括銀行業在內的服務業,佔英國GDP的比例高達80%,英國對歐盟保持巨大貿易順差。
但協議未涵蓋服務業,未來總部設在英國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要進入歐盟市場,勢必會遇到各種阻力。已經有人算了一筆經濟帳,明年首季,英國GDP將因脫歐單飛至少受到一個百分點的衝擊,而在脫歐後的15年內,英國經濟規模預料將比留在歐盟內小四個百分點,國民平均收入將下降5個百分點。
當然麻煩遠不止於此,甚至在英倫三島內部,對脫歐也存在根本分歧,蘇格蘭基於自身利益,一直主張留在歐盟內部,一向激烈反對詹森的蘇格蘭地方政府首席部長斯特金在平安夜發推說,脫歐違背了蘇格蘭的意志,沒有任何協議能彌補脫歐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現在是時候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來規劃我們自己的未來了。
所以英國華威大學講師查爾斯·特納在接受《衛報》採訪時情緒激烈地表示,It’s a complete failure,協議是徹底失敗,英國現在雖然沒跳崖,但還呆在懸崖邊上呢:他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英國經濟就將跑輸歐盟,而蘇格蘭也將在經濟壓力下強啟獨立進程。屋漏還逢連陰雨,現在英國還處在變種新冠變毒引爆的新一輪疫情危機下,所以詹森可謂選了一個最糟糕的退出時機。
直新聞:針對英智庫學者主張,英國可與加拿大、紐西蘭及澳大利亞四國組建新貿易聯盟,甚至鼓吹搞四方防務聯盟,你又如何看?
特約評論員 管姚:英國智庫學者已經把這個新貿易聯盟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CANZUK,把四國英文名作了個創新組合,這些學者很誇張地說,一旦CANZUK合組成功,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四大經濟體,之所以有「第四大」的說法,當然是把歐盟也作為一個獨立經濟體。
沒錯,英澳新加這四國都講英文,文化語言共通,但另外三國分屬兩大洲,和英國的經濟聯繫遠遠比不上歐盟,僅從數字對照看,英國最大貿易對象是歐盟,比例佔到47%,而加、澳、新這三國僅佔3.5個百分點,落差甚至超過10倍。更何況為了脫歐要死要活四年多,何苦轉身去搞另一個分跨三大洲的所謂經濟聯盟呢?
所以我個人認為,CANZUK成事可能性不高,至於共組第四大經濟體的說法更奇葩。反倒值得探究的是,為何這種腦迴路倡議會大行其道,我想這本身就傳遞了英國脫歐獨行面對不確定世界的各種焦慮。在百年未有大變局下,英國當初投票公投時的世界,早已不是今天的世界,英國人當初對 「Global Britain」 即所謂「全球化英國」的執念,早已被川普之流徹底錘爆。
《紐約時報》倫敦記者站站長蘭德勒今天撰文分析說,現在的世界經濟版圖,由三大巨型經濟區——美國、中國和歐盟主導,而英國選擇和其中一個離婚,走向了比2016年脫歐公投時危險得多的前路。我個人認為,脫歐後英國的當務之急,是理順和這三大巨型經濟體的經貿關係。
所以在我看來,英國必須正視現階段危機四伏的中英關係。《石英》在線雜誌前天的報導,用了標題黨的手法,UK-China relations imploded in 2020—and things could get worse,中英關係2020年炸了,但未來可能更糟。
今年何以「爆炸」,當然是英方濫打香港牌,瘋狂幹預香港事務,而見證更糟的一個信號,就是這所謂CANZUK四方防務聯盟之議,英國庫亨利·傑克遜協議政研總監蒂德曼公然鼓吹,要應對所謂「中國威脅」,CANZUK作為防務聯盟備受期待。這當然是個餿主意,如果中英關係好不了,脫歐後的英國人怎麼可能抓住中國市場,把握中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