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扎心的熱搜,掛了幾天後,我周圍的朋友討論得越來越多——
#6成上班族存夠10w才敢辭職#。
實際上,這份《2020職場人裸辭現狀調研報告》裡有32.5%的人表示:至少要有100萬才敢辭職(順便說下這裡說的辭職,是指沒找到下家的情況下走人,也算裸辭吧)。
講真,這結論太真實了。
以前有人問我,說自己工作如何沒前途,領導如何SB,同事如何豬隊友,辦公室政治如何令人作嘔,能不能辭職?
我通常都會問句,你找到下家了麼?假如沒有,你的積蓄夠生活3個月麼?
很多網絡論調說人生苦短,開心快樂最重要、工作舒心最重要、奮鬥逼最可恥,但或許這才是現實吧:
說歸說,真到要做出決定的時候,你依然會本能地看一眼銀行卡餘額。
01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站在老闆視角考慮問題,有人評論:當舔狗很爽麼?做得不爽就炒老闆魷魚啊,真是跪久了站不起來。
先不說「站在老闆視角=舔狗」的邏輯bug,大兄弟,你要明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工作是唯一的經濟來源。
一不爽就走人,看著很灑脫,但如果你不是家裡有礦,這種習慣性甩人的態度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讓自己的人生步步敗退,更加逼仄。
我在B站上看過一個視頻。
up主96年,自稱「廠狗」,辛苦打工兩年攢下10萬。
他說,自己很羨慕那些動不動就辭職的後浪們,他有點存款都不敢這樣,不是他一個人吃飽喝足就行了。
up主高考分數過了三本線,由於學費和專業等問題,到現在都一直在工廠打工。這10萬塊錢,他和老爸商量把家裡的破舊房子裝修一下,再給爸爸一筆錢。
他是無數打工族的縮影。
《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有句話:每當你想要批評或評價任何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你那些優越條件。
我以前在文章中說過,對家境平平、缺乏資源的年輕人來說,最可能改變命運的就兩件事:
1、好好讀書。
2、好好攢錢。
而上班掙工資,就是典型的可行攢錢路子。
曾看到一句話:「飯碗是每個人的神明」。一個人或許沒有信仰,但飯碗是每個人養活自己、養活家庭的東西,必須心存敬畏。
我挺認可。
那麼多上班族說至少有10萬才敢辭職,不是因為他們是工作狂,而是成年人無可避免地背負生活的責任,必須小心翼翼地捧著飯碗。
02
那份報告裡還有個數據,也很耐人尋味:入職一年,月光族的佔比就從38%銳減至15%。
咳咳,社會毒打還是有用的。
不是年輕人變慫了,而是變聰明了。
一位95年的讀者說,他工作後最大的體會之一是:
「 怎麼錢那麼不經花?!」
工資4千多,每月租房就沒了1千8,經常加班所以午餐、晚餐甚至宵夜都在公司附近解決,沒多久他就不得不開始記帳。
被動收入沒多少,被動支出卻不會少。
經濟學家哈耶克說:「金錢是人類發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別說隨便辭職了,就算你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得先摸摸口袋考慮下有沒有錢買酒對吧。
中年人,估計對金錢的功能性更有感觸。
今年暑假我朋友帶著一家人去度假,她原本想訂便宜些的酒店,老公勸她,難得全家出門一次,錢多花些沒什麼,住得舒服玩得開心最重要。
於是她咬咬牙定了海景酒店。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真是無比正確。
坐在夏日徐徐的露天陽臺上,吹著舒緩的晚風,一家子開心地碰杯聊天,空氣裡仿佛都是酸甜可人的氣息。
好幾年沒出門的父母格外開心,一直感激地說讓她費心了。孩子玩得盡興,兩口子也難得地在快節奏的日子裡得到了幾天的喘息。
這事她感慨了許久。
你說我們努力掙錢圖的是什麼?
錢難掙屎難吃,整天灰頭土臉那麼辛苦,老闆臉色難看,客戶不好伺候,焦頭爛額恨不得摔鍵盤的時刻簡直不要太多,四仰八叉地躺著刷手機不香麼?
說白了,只是想讓未來多一些選擇。
· 你可以對毫無意義的工作、喪心病狂的KPI說不;
·你可以有更多嘗試的空間,更多試錯成本;
· 你可以得到更美好難忘的體驗。
總之,錢多一點,選擇就多一點,自由就多一點。
03
不少人覺得就算有100萬也不敢辭職,其實我是理解的。
有再多的錢,如果你辭職後沒有收入,看著銀行帳戶裡的錢一天天地減少,說心安理得、毫無焦慮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糾結能不能裸辭更本質的,是你無論何時辭職,都別以「裸」的狀態。
第一,掙錢能力
我本職在IT圈子,人員流動率很高,哪怕今年大環境不太好依然有不少同事辭職。
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技術型,又相對年輕,辭職多是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有些人原先「一主一副」,副業做得不錯,就辭職將它轉正了。
畢竟,比10萬存款更有用的,是有賺到10萬的能力。
就算有100萬存款拿在手裡,你也不能坐吃山空對吧?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有句經典臺詞:
依我看,你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多掙錢來解決。否則,你會過得很難。
養活自己,這是最起碼的生存要求。
第二,資產型收入與保障。
我一位UI設計師朋友辭職後成了自由職業者,後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說,當初準備辭職時她做了兩件事。
首先,她算了下每月的被動收入,包括房子租金、證書使用費,雖然不多但也有小几千。
其次,她給自己增加了商業保險額度。我曾經挺好奇地問她是怎麼考慮的。她的答覆是:「做自由者其實屬於高風險職業吧,萬一沒收入了,再點背碰到些什麼事,還是增加些保障吧。」嘖嘖,太現實了。
可這些就是哪怕沒拿到offer,也能從容辭職的前提條件。
要知道,同樣裸辭的人,有平穩落地的,有人仰馬翻的,也有扶搖直上的。
與其盤算要不要走人,不如先想想你走人的目的是什麼?將來有什麼資本過想要的日子?
裸辭固然帶來種種弊端,然而有個扎心真相是——
劣勢之所以是劣勢,是你沒有足以對抗的優勢。
04
我再深入一些說吧,關於選擇自由的方式。
現在社會多元,越來越多人傾向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待在格子間辦公室、不想和討厭的人共事、不想面對面目可憎的加班。
本來麼,人各有志。
但,想讓一個選擇穩穩落地,靠的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事先鋪路、攢好籌碼才不至於讓它臉朝地落地。
我之前有個同事,開玩笑口頭禪就是:「有錢難買我樂意」。
他的軌跡也確實相對多地遵循內心意志:與上司不合、對KPI設定不滿意、晉升沒通過,都是他辭職的理由。後來索性跳到深圳大廠,兩年多後遇到一些瓶頸,又回到老家工作,後來辭職做生意。
如今他過得也挺滿意。
因為每次跳槽,他要麼已經找到下家,要麼留夠足以讓他休息調整幾個月的積蓄,要麼已經為下一段軌跡做好鋪墊,所以,哪怕選擇在別人眼中是激進的,他也能相對平滑地進入新賽道。
社會有其法則,留給我們的自由權利是有限的,但依然有想像空間。
誰都希望最大程度地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而一定量級的財富,就是那把支撐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