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
核心內容提要
蘇聯設計師蘇達耶夫設計的PPS-43衝鋒鎗於1943年正式生產並裝備蘇軍,二戰結束後便停止了生產。雖然該槍產量不算太大,在蘇軍中裝備時間短,但卻被多國裝備並進行仿製。各國仿製的版本也各有特色,本文為您展現PPS-43衝鋒鎗及其各國仿製版——
1944年蘇軍士兵合影,其中左側士兵手持PPS-43衝鋒鎗
多款衝鋒鎗難以滿足
軍隊需求
1934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以德國MP28II衝鋒鎗為基礎,設計成功了PPD(波波德)34衝鋒鎗。該槍於1935年正式被蘇聯軍隊採用,但產量較少,主要供人民委員會邊境警衛隊使用。1938年,捷格加廖夫在PPD34衝鋒鎗基礎上加以小改進,設計成功了PPD34/38衝鋒鎗。但不論PPD34衝鋒鎗還是PPD34/38衝鋒鎗均質量較大,設計複雜,不便於生產,因此這兩種衝鋒鎗的產量都非常低,並沒有大規模裝備蘇聯正規部隊使用。
鑑於上述原因,在二戰爆發之前的一段時間,蘇聯的很多輕武器設計師都致力於為正規部隊設計一款適合大規模生產和裝備的衝鋒鎗。但是當時蘇聯軍方高層認為衝鋒鎗的軍用價值非常有限,因此在1940年初決定停止衝鋒鎗的所有開發工作,並且將軍隊中已經裝備的衝鋒鎗立即撤裝。蘇聯軍隊很快因為這個決定而自食惡果——在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蘇聯與芬蘭發生的短暫冬季戰爭期間,芬蘭軍隊使用衝鋒鎗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於是蘇聯軍方高層立即撤銷了停止研製衝鋒鎗這一決定,對於衝鋒鎗的研製、開發工作又再次開展起來。
衝鋒鎗的研製工作重新開始後,最先設計成功的是PPD40衝鋒鎗,該槍是捷格加廖夫在PPD34/38衝鋒鎗基礎上加以小改進設計而成的。但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發現PPD40衝鋒鎗並不適合快速生產,於是採用了由斯帕金設計的PPSh-41衝鋒鎗。該槍相比於PPD系列衝鋒鎗結構簡單、生產便利,很快便大量生產、裝備部隊。
PPSh-41衝鋒鎗是一款非常有效的步兵武器,很適合蘇聯早期採取的大規模步兵突擊戰術。不過,該槍質量很重,儘管結構相對簡單,但依然不便使用。蘇軍迫切需要一種生產更便利、成本更低的新型衝鋒鎗,特別是坦克乘員和支援步兵部隊需要一種更為緊湊的衝鋒鎗。當然,除了設計簡單、結構緊湊之外,新型衝鋒鎗最主要的特點還應該包括使用原材料少、生產工時短,適合在戰時大規模生產。
戰時需求催生PPS-42衝鋒鎗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聯軍隊對於衝鋒鎗的需求迫在眉睫。於是,軍方高層立即向各武器設計師提出要求,設計一款比PPSh-41衝鋒鎗質量更輕、射速更低、主要採用衝壓金屬件製造而成的新型輕便緊湊衝鋒鎗。
接到設計任務後,蘇聯國內的輕武器設計師們便開始致力於新型衝鋒鎗的開發。很快,就有幾位著名槍械設計師向軍方提交了自己設計的產品。這些設計師包括瓦西裡·捷格加廖夫、格奧基·斯帕金、阿列克謝·蘇達耶夫、謝爾蓋·科維奇和尼古拉·魯卡維什尼柯夫等。其中,斯帕金所提交的衝鋒鎗是以PPSh-41衝鋒鎗為基礎加以改進而成的型號,命名為PPSh-42衝鋒鎗。
PPSh-42實際上是PPSh-41衝鋒鎗的簡化版本,採用由金屬衝壓而成的長方形機匣,復進簧導杆兼作拋殼挺,用於彈出抽殼鉤抽出的空彈殼。PPSh-42衝鋒鎗採用可拆卸的木製槍託或摺疊金屬槍託,機匣後部下方安裝手槍式小握把。槍管外部設有開有圓孔的金屬套筒,其可作為護手使用。槍管前上方安裝有帶護翼的準星,槍口處安裝膛口制退器。槍管套筒左側和機匣左側分別焊有一個槍背帶環,用於安裝槍背帶。該槍只能進行連發發射,採用彈匣供彈,彈匣容彈量34發,射速約為600發/分。
但在測試期間,PPSh-42衝鋒鎗的表現並不好,顯現出了諸多缺陷,如槍託的安裝部位非常脆弱,全槍質量仍然過大,射擊精度不太理想等等。
蘇聯軍方除了對PPSh-42衝鋒鎗進行全面測試外,對其他幾位設計師提交的武器也都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這些槍中沒有一支能達到要求。於是軍方命令設計師對他們所設計的武器進行重新改進,並進行第二次測試。
各武器設計師們都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了改進設計後的衝鋒鎗,蘇聯軍方又對這些衝鋒鎗進行了測試,在所有測試的武器中,蘇達耶夫設計的衝鋒鎗表現最為出眾,但仍需要改進。蘇聯軍方命令蘇達耶夫對其設計的衝鋒鎗進行再次改進,於1942年7月對其改進型進行了進一步測試,這一次的測試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軍方於7月28日將該槍命名為PPS-42衝鋒鎗,要求對該槍立即進行大規模生產。
根據蘇聯軍方的測算,生產一支PPS-42衝鋒鎗需要6.2kg的金屬材料以及2.7個工時,這比生產一支PPSh-41衝鋒鎗所需要的材料和工時少一半還要多。
PPS-42衝鋒鎗最初的生產被定在了位於謝斯特洛列茨克的沃斯科夫儀器工廠,該工廠最初生產的PPS-42衝鋒鎗刻有內外相套的雙菱形商標,雙菱形內有一個字母「B」。德軍入侵蘇聯以後,沃斯科夫儀器工廠被搬遷到了列寧格勒,並暫時停止了PPS-42衝鋒鎗的生產。當時形勢非常混亂,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在此期間,沃斯科夫儀器工廠進行重組,並重新添置了生產儀器和設備,再次開始PPS-42衝鋒鎗的生產。這一時期生產的產品商標由原來的內外相套的雙菱形變更為內含向上箭頭的三角形。另一家批量生產PPS-42衝鋒鎗的生產商是位於莫斯科的賽特馬馳公司,該公司生產的PPS-42衝鋒鎗上的商標是一個字母「C」字樣。還有一些生產商生產了少量的PPS-42衝鋒鎗,包括提比里西儀器工廠、提比里西火車工廠和阿特爾·普瑞茅斯公司,這三家公司都位於列寧格勒。另外,位於列寧格勒的一家金屬工廠為PPS-42衝鋒鎗製造了一批彈匣。在上述所有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PPS-42衝鋒鎗於1943年早期交付給蘇聯軍隊使用。
改進設計:PPS-43衝鋒鎗
由於需求緊急,PPS-42衝鋒鎗很匆忙地就被投入生產,因此該槍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導致武器在戰場上的可靠性不高。於是蘇聯軍方要求蘇達耶夫繼續在PPS-42衝鋒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設計,改進完成後的產品命名為PPS-43衝鋒鎗。PPS-43衝鋒鎗相比於PPS-42質量更輕、長度更短。
PPS-43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僅能連發發射,射速約為600發/分,比PPSh-41衝鋒鎗射速低許多。其採用摺疊式槍託,槍託伸出時全槍長819mm,槍託摺疊後全槍長616mm,槍管長254mm,槍管內刻有4條膛線,全槍質量3.9kg,彈匣容彈量35發。在設計方面,PPS-43衝鋒鎗的很多特徵都是借鑑早期衝鋒鎗的成熟設計而成的,這也是槍械設計師們在設計新槍時常常採用的策略。
PPS-43衝鋒鎗設計極為簡單。其採用長方形機匣,機匣尾部下端帶有一個手槍式握把,握把護板兩側刻有細密的格子花紋,以起到防滑作用。扳機及扳機護圈位於握把前方,扳機護圈設計極為寬大,方便射手戴手套時操作。槍管採用鍍鉻處理,槍管安裝在機匣前端,由銷釘固定。槍管外部設有槍管套筒,其與機匣呈一體式設計,槍管套筒上開有多個圓孔以利於散熱。槍管套筒前端用鉚釘安裝有一個膛口制退器,頂端上部則設有一個帶有大型護翼的柱形準星,可以進行高低和方向調節,L形翻轉式表尺設置在機匣中間頂端,表尺上有兩個缺口式照門,其中刻有「10」字樣的照門瞄準距離為100m,而刻有「20」字樣的照門瞄準距離為200m。照門外側也帶有大型護翼,以起到保護作用。彈匣槽位於機匣前端下方,彈匣槽的兩側分別開有一個圓孔,以減輕質量。彈匣卡筍位於彈匣槽後方,彈匣槽的後下方連接有一個彈匣卡筍保護蓋,可套在彈匣卡筍上,以防止彈匣卡筍被意外扣動而釋放彈匣。該槍採用雙排雙進彈匣供彈,彈匣容彈量35發。該彈匣是在PPSh-41衝鋒鎗彈匣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裝彈更容易、使用更可靠。槍管套筒中間左側和機匣尾端左側則各設有一個槍背帶環,用於安裝槍背帶。
蘇聯原產的PPS-43衝鋒鎗,其槍管套筒與機匣呈一體式設計
早期生產的型號,保險杆設計在扳機護圈內部,可以將槍機鎖定在前方位置或後方位置;而後來生產的產品,保險杆被移到了扳機護圈的右側。拉機柄位於機匣右側,採用簡單的片狀形式,復進簧導杆也兼作拋殼挺使用。該槍採用金屬制摺疊槍託,但槍託並不是向側方摺疊,而是向上方摺疊到機匣上。機匣後部設有一個槍託解脫鈕,按壓槍託解脫鈕即可解鎖槍託,將其向上摺疊或打開。槍託底板鉸接在槍託尾端,當將槍託摺疊到機匣頂部後,槍託底板也可以摺疊,扣在機匣頂部。
PPS-43衝鋒鎗機匣頂部、照門前方帶有非常粗糙的手工蝕刻的銘文,銘文分為4行,第一行為俄文字母「C」,第二行為生產年份,第三行為生產公司的標記,第四行則為生產編號。此外,握把護板上刻有菱形圖案,菱形內部刻有俄文字母「C」。
PPS-43衝鋒鎗機匣頂部、照門前方帶有非常粗糙的手工蝕刻的銘文,銘文分為4行,第一行為俄文字母「C」,第二行為生產年份,第三行為生產公司的標記,第四行則為生產編號
在對PPS-43衝鋒鎗進行日常維修保養時,首先將彈匣從槍上卸下,並確保彈膛內沒有槍彈。按壓機匣後方的鎖定鈕,即可解除機匣與發射機組件的鎖定。上抬機匣尾端,將機匣後端與發射機組件分離。然後向後拉槍機組件,將其從機匣中取下,再取出槍機組件中的復進簧,即可完成基本的分解。結合時按相反的步驟進行。
PPS-43衝鋒鎗依然採用7.62×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該彈於1929年為配用託卡列夫手槍而研製,採用瓶形彈殼,彈頭質量較輕,約為5.6g,初速約為455m/s。早期生產的7.62×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採用黃銅彈殼,但由於戰時物資匱乏,1942年,其彈殼材料由黃銅更換為鋼材,表面採用塗漆處理或銅洗處理,以保護彈殼不被腐蝕。
PPS-43衝鋒鎗曾在韓戰中使用。圖為一名美軍士兵手持繳獲的PPS-43衝鋒鎗
各國仿製型號各有千秋
PPS-43衝鋒鎗設計成功後,曾被許多國家裝備,其中,中國、波蘭、匈牙利、芬蘭和西班牙等國對該槍進行了仿製生產。這些國家仿製生產的PPS-43衝鋒鎗與蘇聯生產的原型槍相比差別不大。
中國曾於1953~1956年間仿製生產PPS-43衝鋒鎗,命名為54式衝鋒鎗。54式衝鋒鎗的設計與PPS-43衝鋒鎗基本相同,但採用25發彈匣供彈。該槍機匣頂端的銘文與蘇聯的原型槍有所不同,其銘文分為四行,第一行為「仿」字,第二行為「四三式」字樣,第三行為生產年份,第四行則為生產編號。其握把護板上刻有一個菱形圖案或者是字母「K」的字樣。
中國54式衝鋒鎗的設計與PPS-43衝鋒鎗基本相同,但採用25發彈匣供彈
54式衝鋒鎗機匣頂端銘文特寫。其銘文分為四行,第一行為「仿」字,第二行為「四三式」字樣,第三行為生產年份,第四行則為生產編號
波蘭於1950年被特許生產PPS-43衝鋒鎗,生產的產品命名為wz.43衝鋒鎗。wz.43衝鋒鎗在設計上與PPS-43衝鋒鎗非常接近,摺疊式金屬槍託也完全仿製於蘇式的PPS-43衝鋒鎗。wz.43衝鋒鎗的生產商有許多家,生產商的標記刻印在機匣頂端,採用一個包含在橢圓形內的數字來表示。如位于波茲南市的HCP公司的標記是包含在橢圓形內的數字「6」;位於拉多姆的ZM公司的標記是「11」;位於卡託維茲市的HB公司的標記是「12」;位於羅茲市的波蘭馬格印工廠的標記是「53」。機匣頂端的銘文共有三行,除了第一行是生產商標記外,第二行為生產年份,第三行則為生產編號。所有這些公司生產的wz.43衝鋒鎗的握把護板上都只刻有格子花紋,沒有其他任何標記。
波蘭於1950年被特許生產PPS-43衝鋒鎗,命名為wz.43衝鋒鎗
波蘭不同生產商生產的PPS-43衝鋒鎗銘文,其中左側「12」代表HB公司;中間「53」代表波蘭馬格印工廠;右側「6」代表HCP公司
波蘭wz.43衝鋒鎗頂部特寫
此外,1952年,HCP公司曾以wz.43衝鋒鎗為基礎進行改造,主要是將摺疊式金屬槍託更換為固定式木製槍託,命名為43/52衝鋒鎗。
匈牙利也曾仿製生產過PPS-43衝鋒鎗,但是生產數量非常有限,被命名為M53衝鋒鎗。
1952年,波蘭HCP公司曾以wz.43衝鋒鎗為基礎進行改造,主要是將摺疊式金屬槍託更換為固定式木製槍託,命名為43/52衝鋒鎗
中國、波蘭和匈牙利仿製生產的PPS-43衝鋒鎗變型產品均採用與蘇聯原型PPS-43衝鋒鎗相同的7.62×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此外,芬蘭曾以PPS-43衝鋒鎗為基礎仿製出一款M44衝鋒鎗,但該槍採用9mm巴拉貝魯姆口徑,由35發彈匣、50發彈匣或芬蘭索米M31衝鋒鎗的71發彈鼓供彈。
芬蘭曾以PPS-43衝鋒鎗為基礎仿製出一款M44衝鋒鎗,但該槍採用9mm巴拉貝魯姆口徑,由35發彈匣、50發彈匣或芬蘭索米M31衝鋒鎗的71發彈鼓供彈
還有一款鮮為人知的PPS-43衝鋒鎗仿製品,是西班牙生產的DUX53衝鋒鎗。該槍在設計上參考芬蘭的M44衝鋒鎗,同樣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亦採用與芬蘭M44衝鋒鎗相同的35發彈匣、50發彈匣或芬蘭索米M31衝鋒鎗的71發彈鼓供彈。1954年,DUX53衝鋒鎗被西德邊界警衛隊採用。
西班牙生產的DUX53衝鋒鎗在設計上參考了芬蘭的M44衝鋒鎗,同樣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德國安許茨公司還曾在DUX53衝鋒鎗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出了DUX59衝鋒鎗。DUX59衝鋒鎗上的大多數改進設計都是參考其他衝鋒鎗的成熟設計而成的,如復進簧的外形與德國MP40衝鋒鎗的相同;保險杆設置在手槍握把上方左側;摺疊式金屬槍託經過加強處理;為了改進供彈,彈匣經重新設計等等。DUX59衝鋒鎗設計成功後,曾被德軍進行測試,但最終並沒有被採用。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4年第4期下半月刊,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複製右側淘口令
₤X1Wjch0xD5U₤
第十一期新鮮出爐!
詳情戳
俄羅斯換裝新機槍、美軍選擇聚合物彈殼槍彈、超大容彈量的TS12霰彈槍……信息量巨大,不得不看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大開腦洞的設計:被遺忘的殺手——響尾蛇衝鋒鎗傳奇
驍勇善戰的純種「黑貝」——德國毛瑟M1932 7.63mm衝鋒手槍
「未來戰士」近在咫尺?2020第二屆智能可穿戴技術大會暨智能可穿戴設備及先進技術展
【D Boy專欄】被演義化的張桃芳——對面究竟是M2HB還是其他?
輕武器事業,一生的鐘愛——訪95式槍族副總設計師林久彬
編輯:王曉濤 李昊
校對:王曉濤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208
《輕兵器》新開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另有孤本書、絕版書、戰術燈、望遠鏡、戰術靴、戰術腰帶等陸續上架中,敬請關注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