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海淘族」淘些啥?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 攝影報導)西式暖水壺、雪糕勺、燙髮用具、化妝品瓶;歐美電風扇、電話機、留聲機;引領科技的照相機、電影放映機……300多件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民國時期「來佬貨」(舶來品),再現一段國門開放洋貨進入的「民國海淘生活」,展現中外的觀念、娛樂方式、生活形態在民國時期開始的各種交匯和融合過程。這個題為「民國海淘生活——廣東20世紀初的洋貨風潮」主題展覽於前日起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本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3月14日。
中華牌102式留聲機
據廣東省博物館策展人劉莉介紹,20世紀初,廣東出現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商業轉型,追求洋貨成為了人們的消費主流。於是,「來佬貨」(舶來品)以及中外的觀念、娛樂方式、生活形態在民國時期開始了各種交匯和融合。
細心留意可以發現,當時男士穿著的是長袍馬褂和西裝,女士則是文明新裝和改良旗袍,摩登男女的服飾行頭在如今時裝界仍是主打的復古經典,其中不少是中西元素的巧妙結合。
廣東省博物館舉辦「民國海淘生活——廣東20世紀初的洋貨風潮」主題展覽,市民前來觀展。
從一份份涉及飲食和食品的廣告可以看到,作為餐飲文化深厚的沿海大省,「番菜館」早在19世紀中後期便在廣州出現了,20世紀30年代西餐在廣州進入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粵菜也逐漸吸收各地菜譜,創新的菜式和新穎的管理,開啟了粵菜館的繁榮發展,並開始馳名海外。
此外,包括「1930年擬建新洋樓用料章程(鄺百楊建築工程)」、民國初紅色玻璃煤油燈、民國初玻璃雙蕊煤油燈,乃至源自歐美國家的電風扇、丹麥產電話機、「HMV」留聲機、愛克發PD16相機、電影放映機、風琴式摺疊書臺,都可見到民國的居住文化在建築、居住空間、家具和生活用品上體現出高度的中西交融。
玻璃煤油吊燈
原標題:廣東省博物館展出300餘件展品 再現「民國海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