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這是Cici成長路上的第 26篇文章。
最近和團隊兩位年輕的同學1v1,都聊到了職業規劃的問題,和她們分享了我對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核心任務。今天把這個理解寫下來,mark之。
01
不要按行業/職能來規劃職業發展
第一個觀點是,不要按行業 - 比如網際網路、諮詢、製造業、生活服務業etc 來規劃職業,也最好不要按職能 - 戰略、HR、產品etc來規劃職業。原因有兩點:第一,行業和職能都存在發展周期,未來極有可能出現它們的波谷甚至衰退期,被其它行業/職能/AI替代;第二,同一個行業和職能,在不同細分領域,和不同職位上所需的能力可能完全不同,可能沒辦法一直縱深發展。
關於第二點,我舉自己的例子。諮詢是一個成長路徑非常清晰明了的行業 - 分析師、項目經理、合伙人。分析師的核心能力是信息搜集、歸納整理,他本質上不為項目結果和質量負責;項目經理一方面需要為項目結果和質量負責,一方面需要管理和賦能團隊,還需要能獨立handle客戶,能力要求高了很多;而合伙人呢,合伙人最核心的能力是銷售能力,幫公司打單、拉客戶。
很多年前我就隱隱意識到,如果縱深諮詢行業,項目經理就是我的天花板。因為我實在不是銷售人才,無法很快建立和陌生人的信任,也無法大肆宣揚任何東西。當你雄心勃勃地要成為某個領域的top人才,並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感情,最終卻發現自己的能力模型完全不匹配,只能中斷時,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
既然如此,那到底應該按照什麼來規劃職業呢?這就跟職業發展的三階段有關啦~我認為,職業發展分成三個階段——能力建設階段、影響力提升階段和自我實現階段。每個階段的核心任務不同,咱們還是一個一個來說。
02
能力建設階段
上面說不要按行業/職能來規劃職業,核心是因為它們不牢靠,而且不受你控制。那什麼是牢靠的呢?你的能力模型是最牢靠的,且長期有積澱。所以,在職業發展的第一階段,首要任務是探索、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模型。能力也分為兩種,一種叫通用能力(capability),比如溝通協調、邏輯思維、多任務管理etc,一種叫專業技能(skill),比如excel、ppt、算法、寫代碼。我個人比較注重通用能力,因為它是可遷移的,在相同能力模型下,它可以幫你做跨行業、跨職能的轉換。為什麼有些人的轉行看起來神乎其技、不可思議?就是因為有底層的通用能力在支撐。專業技能,比如算法、機器學習,如果能鑽研到頂尖,也很牛x,但專業技能依然有被替代的風險(e.g.鐘錶匠)。
還有一個方面的建設在職業早期也非常重要——心力。能不能直面職場挫折和失敗?能不能接受業務、團隊的大幅波動?能不能扛住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泰山崩於前而不倒?這些都是心力的範疇。職業早期靠能力,職業中後期靠心力。如果能在早期有意識地培養心力,將奠定長期、紮實的發展基礎。
對我個人而言,工作十年,幹的活兒挺雜的,行業研究、項目管理、網際網路運營、供應鏈管理、組織發展、會議&培訓,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做過,跨了很多不同的領域。我一度苦惱,自己好像幹什麼都湊合,但幹什麼都不精。但最近,我逐漸摸清楚了自己的能力傾向——還無法定義為核心能力,因為覺得都還不夠精。我的能力傾向包括:
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業務的理解溝通協作能力,包括感知自己、他人和組織的訴求、永遠保持合作共贏的心態和意識、在多目標下求同存異尋找共識和解法項目管理能力,包括對目標的執著、對細節和進度的關注、對風險的防範和把控演講表達能力,包括公眾演講、團隊討論、1v1溝通和寫作今年,我重點在培養自己的三項能力:心力、自律、教練(教練的意思是賦能團隊,幫助團隊成長),它們都在我今年的OKR裡有所體現。
你的能力傾向、能力模型是什麼呢?什麼會支撐你未來10年的職場發展?什麼讓你不懼裁員、不懼倒閉,相信自己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好工作?如果你還沒想過這個問題,建議你從今天、從此刻就開始想,並在未來的1-3年來細心打磨。
03
影響力提升階段
理論上說,能力提升永無止境。但從實際應用上來說,能滿足生活和工作需要就足夠了。工作的頭5年是能力建設的黃金期,5年之後,無論是自己,還是公司,都希望你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施加更大的影響力了。什麼叫影響力?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有可能是有更高的title、匯報給更高層的人;也有可能是負責更大、更複雜、更核心的業務;還有可能是帶更大的團隊。
我粗淺地也把影響力分成了兩個方面,廣度和深度。廣度的意思,是影響多少人;深度的意思,是對單一個體的影響有多大。對我而言,我追求影響力的深度。在心理諮詢師和產品經理之間,我可能真的會選前者。因為深度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生命,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過改變1000萬人的淺層生活(e.g.吃得更好、買得更便宜)。這些定義沒有好壞之分,搞清楚你自己的定義就好了。
只提醒一點,影響力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影響力也不是嚷嚷來的,它是靠實打實的工作結果得來的。最近看<安德的遊戲>,安德說「我從不為榮譽而戰,我只為勝利而戰」。結果的勝利是最重要的,至於這件事誰貢獻多、誰話語權大、誰得到了更多的利益,都沒那麼重要。如果為了爭奪話語權、影響力、利益,反而失去了勝利,那真是太得不償失了。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跳槽。很多人跳槽,核心目的是升職加薪,我覺得這是完全跑偏了。什麼是好的機會?在能力建設階段,能讓你充分構建多元能力,或者幫助你提高、打磨某些核心能力的機會是最好的。在影響力提升階段,能讓你充分發揮影響力的機會是最好的。至於薪水、職位,只是升級路上的副產品,是能力和影響力的結果,而不是目的。回想起來我第一次換工作是降薪去的,當年一度讓我有點自我懷疑。但我現在覺得,那一年半的運營經歷,是非常重要、有價值的能力投資,極大地幫我補齊了業務能力上的短板,而這個是在諮詢公司非常難得到的。
04
自我實現階段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自我實現放在了最高層。我覺得也確實如此。隨著年齡漸長,能力和影響力都提升得差不多了(或者說到天花板了...),體力跟不上年輕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更多的牽絆。但更重要的是,隨著年齡或者見識增長,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變得更加多元、豐富。年輕的時候,可能更多想要成功、想要飛黃騰達、想要財富自由。年齡大了之後,開始覺得,成功了、飛黃騰達了、財富自由了,又怎麼樣呢(雖然...我都沒實現...)?有這些就滿足了嗎?
那些未被滿足的部分,是什麼呢?或許是幸福的家庭、或許是讓人驕傲的孩子、或許是交心的朋友、或許是美好的大千世界、或許是自己割捨不下的興趣愛好和自由時間。這些東西,讓人從一路狂奔中心甘情願地停下腳步,開始放棄陡峭的個人成長,追求更平衡多元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很多人在30多歲以後會開始做自由職業,或是換一份相對清閒的工作。因為對他們而言,能力和影響力,都不再重要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的自我實現都追求工作生活平衡。比爾蓋茨成立蓋茨基金會是為了影響力嗎?如果想獲得影響力,他有很多其它方式(且不說他已經獲得了巨大的世界級和歷史性的影響力),比如繼續領導微軟,或者從政。但是他選擇了慈善,而且是選擇了需要花幾十年去攻克的重大難題。如果不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動,這件事情是很難做下去的。也沒有人強迫他做,他主動去做這麼難的事情,只能是為了自我實現。
啊,順便感慨一下,觀察、分析、理解這些頂級人物的決策和行為,真是撥雲見日、醍醐灌頂啊。
05
寫在最後
這三個階段,是常規路線,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會經歷,或者都有相同的路徑。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就追求影響力和自我實現,有的人可能一直在追求能力建設。總結完這三個階段後,我也試圖分析自己在哪個階段。然後發現,工作這麼多年了,我依然在能力建設階段,我依然對自己的能力模型不太確信,依然有明確的能力發展目標。另外,我似乎不太在意影響力階段,因為像我上文說的,我只為勝利和結果而戰,影響力或許是結果,沒有也無所謂。最後,我希望自己在未來3-5年內,有條件躍升到自我實現階段。現在寫文章也好、列OKR和願望清單也罷,都是為了幫助我思考,我想要的自我實現,是什麼。
所以,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落腳在了古希臘人千年前的警示箴言,穿過歷史的塵埃發出迴響——「人吶,認識你自己」。
Cici是誰?
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前管理諮詢顧問,網際網路戰略分析
用管理諮詢武裝頭腦,用心理諮詢滋養靈魂
心靈成長、心智成熟的漫漫長路,願攜手同行
給[Cici的小酒館兒]攢點兒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