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上學的六年,初二初三年級是在盥洗室樓的教室,高一高二時回到進門左拐的白果樹樓上課。從高三開始班裡的人數不斷增加,標準大小的教室放不下接近七十個人了,於是我們班給調到了白果樹院門洞左側的一間長教室。這樣算起來,進校門在上坡路段的紅旗路上,大致走了三年時間。
一進校門就是上坡道的「紅旗路」
三年,每天上學放學走過60米長的紅旗路,大致日行240米上下。每個學年40周的上課時間,大約240天走在這條路上。三年下來,720天的240米可達十七萬米。數位化的背後一想,十七萬米在人生旅途中不過只是跬步。正如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走在學校的上坡道上,無形中給每個人做了一次千裡之行的初始標記。
尋找回來的照片,前排某童鞋保存 郭心靈 供圖
能夠找到上坡道的圖像記憶,是初二時「青島九中文明禮貌月活動積極分子」的一枚照片、剛剛由小郭同學從相冊中拍照分享給了大家。二十五位同學呈三排「坐、蹲、立」的pose,由李立平老師在早自習時間給我們班拍攝的。拿到照片後,發現自己是其中表情最差的,以至對照片的心不在焉導致其處於遺失狀態,多虧有人悉心保存至今。
三十八年,彈指一揮。經歷過後方能發覺,原本的不完美也是世界組成部分。照此理解,沒有缺憾的完美是最不完整的完美、而沒有完美對應出的缺憾更顯不出其真正的完美。
進門的這條紅旗路,坡度據說有三十度。同平坦大道相比,走起來一定費些氣力。這種自然而成的風貌,除去對身體提出一些適應要求外,是否對內心生成點滴啟迪思索,那得因人而異、各取所需。
彩色版的白色雕塑,88屆校友合影 取自「焦點」美篇圖片
拍照的背景是兩棵白果樹,季節性的落葉掉果成為校園一處景致。白果樹下是一尊白色的水泥雕像,兩名中學生滿懷豪情、蓬勃向上的姿態氣勢體現出雕塑「走向科學」的主題。上坡路段的雕塑,時不時讓我想起在小學背誦的一句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陡峭不免誇張,山路確是紅旗路的前世之緣。
英語的9,念成「難」、日語的9選擇性地讀作「苦」,德語大致發出個「惱人(銀)」的音來。從禮賢書院到青島九中的轉身,以外語學校的背景去解讀一個數字「九」中所隱藏的密碼,似乎窺到對未來的敬畏、對使命的肩負、對社會的責任,像是擺在面前的目標和必然應對的挑戰。每天一踏入校門,這種自然的認知與超然的能量便在漸漸培育、慢慢存儲。
右側牆面的《中學生守則》依稀可見 「焦點」美篇圖片
與雕塑相對的紅旗路南側,是一排宣傳用的櫥窗,末端向右延展出牆面內嵌的《中學生守則》。除去閱報功能和新聞圖片外,櫥窗裡學校的活動報導最受矚目,還有每個學期美術書法展覽,各班都踴躍參加。這是土木工程成為歷史、外語教學漸成特色、美術教育不容忽略的一處校園文化場景地。記得有兩次毛筆字,是為配合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和計劃生育宣傳。毛筆字說不上寫得好,但「人口普查,人人有責」「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的口號寫在宣紙上,就是掛在這櫥窗裡展示的。
1982年上海火柴廠出品「人口普查,人人有責」的火柴
每學期各班勞動,我大多是分配到禮賢樓二樓樓梯盡頭的美術教研組、由韓湘浦老師調遣,其中有一次是幫著更換櫥窗裡的新聞照片。鑰匙打開櫥窗下端的鎖眼,我用手撐著這扇玻璃窗,韓老師便用摁釘把裱在白紙上的圖片固定在櫥窗背面。首先開始上端一片時,韓老師問我「上面」英語怎麼說。我在琢磨學過的above但又沒把握,猶豫之際韓老師說出top、對應的「下面」就是個bottom。
韓湘浦老師與郭金生老師夫婦
言談中,韓老師告訴我她小時候是在濟寧路的小教堂學的英語。如果工作需要,她也許會承擔英語課教學。這點兒我相信,因為我知道韓老師的丈夫郭老師是青島一中有名的英語教師。但最近才知曉,韓老師是六十年代初從旁邊八中調入九中的。韓湘浦的名字在九中美術教育上的地位和影響,豈止二三十屆畢業生所能言盡。
櫥窗盡頭的斜對面,是由位於東南角的總務處,還包括託兒所、衛生室在內合圍而成的一處平房院落的外牆。紅旗路走到盡頭的這片南牆,是三四塊黑板報區域的所在。從學雷鋒到張海迪,從勤奮學習到教育改革、從中國女排到頑強拼搏,牆體版面上五彩粉筆描畫書寫的世間新聞和學校故事,見證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八十年代校園生活。
「強生」把top的頭到toe的腳,說得頭toe是道
二十年前,首次從「強生」廣告中體會到「top to toe」的詞語妙用。那時看到top的第一反應依舊是韓老師在櫥窗前提到的那個top閃現在腦海。透徹理解一個top內涵、全力追逐一種top狀態,沒有一番辛勤努力恐怕難以企及。
時至今日,過去的老「紅旗路」已改為現在的新「院士路」。憶往昔,紅旗已成特殊年代的印記;看今朝,院士開啟嶄新時代的標的。從紅旗到院士的轉換,包含與時俱進的拓展,隱含跨越世紀的挑戰。
總覺Lane一詞與上坡道的時空感略有差別 取自「焦點」美篇
不過我總覺得院士路沒有紅旗路那麼親切,而紅旗路顯然也沒有上坡路那樣親近。再看看院士路所對應的英文Lane,其詞義本身所構築的時空場景,難以體會上坡時段的Pain、下坡光景的Gain。萬眾大千世界,百人心胸各異,對這條上坡道存有不同心理認知實屬正常。選slope太過直白、用uphill略顯高聳、取ridge並非崎嶇,讓我判斷的話就path吧。Path表達不長的上坡道是一條小徑,隱含不經歷練、難以成功的必由之路。
1972年遂昌火柴廠「計劃生育」宣傳火柴
一條上坡路,從南北上海路走進校門後的自然上行,讓登高向上成為一種順勢習慣;一段上坡道,從九中校園進進出出時不覺,只在遠離學校多年後才豁然開闊,才真切體會到任何一次看似偶發的下行都是在努力上行後的一種必然回歸。
難忘上坡道,陪伴你我同行、見證世紀生命。
二〇二〇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