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 哲學研究新動向:讓哲學家從「扶手椅」上站起來

2021-0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實驗哲學是一場新興的哲學運動。2001年,溫伯格等人發表的《規範性與認知直覺》一文,被認為是實驗哲學誕生的標誌。圍繞實驗哲學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豐富哲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吳彤提出,實驗哲學可以分為以實驗方式驗證問題的哲學與研究科學實驗的哲學。前者是一種研究哲學的方式,即以實驗手段來研究哲學;後者是關於實驗的一種哲學思考與研究。

實驗哲學要求哲學家從「扶手椅」上站起來,進行實驗。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華平認為,這個主張與哲學的傳統思辨形象截然相反,是對哲學方法論的顛覆。主流的思辨哲學運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嚴重依賴直覺。但是,直覺本身是否可靠,這是需要考察的。實驗哲學洞察到了這一點,擊中了傳統哲學的「阿喀琉斯之踵」,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作為近二十年來國際哲學界新興的一場哲學運動,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張學義看來,實驗哲學的研究意義和價值體現在為哲學家的工具箱增添了一套新工具。實驗哲學運用社會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等方法來探究哲學概念或理論,在一定領域能夠給傳統哲學帶來積極意義,也為哲學研究拓展了新空間。實驗哲學研究需要綜合運用哲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需要跨學科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豐富哲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還能夠擴展哲學研究的問題域和發展空間,培育新型哲學家。實驗哲學的學科交叉性需要哲學家走出去、動起來,這就要求哲學家不僅有邏輯推理,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更要有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

「數據無理論為空,理論無數據則盲」。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曹建波認為,實驗哲學借用社會科學和認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問題,把實驗數據與哲學思辨結合起來,為哲學方法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實驗哲學的出現,標誌著哲學研究的新動向。

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如同很多新生事物一樣,實驗哲學在其成長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吳彤說,「當前,實驗哲學也面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是否所有的哲學思考都可以按照實驗哲學的方式加以驗證?實驗哲學到底是科學還是哲學?實驗哲學只是驗證有爭論的哲學觀點嗎?從事實驗哲學研究是否應該組建單獨的實驗室?」

王華平稱,實驗哲學面臨著一個涉及其自身合法性的問題,即以實驗為基礎的哲學研究何以是可能的?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科學與哲學的關係,而且直指實驗哲學的方法論。此外,實驗哲學,尤其是早期的實驗哲學,通常是用社會調查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相當於用大眾的直覺來質疑哲學家的直覺。在這一點上,傳統哲學似乎可以用實驗哲學之矛來攻實驗哲學之盾。

對於當前實驗哲學面臨的問題,張學義認為要注意兩點。首先,實驗方法需要更新換代。傳統的問卷調查法容易使哲學實驗的可信度和效率大打折扣,甚至會得出比較荒謬的結論。而取自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腦電實驗等手段,專業性強、操作複雜、成本昂貴,難以普及和推廣。其次,實驗哲學人才培養的瓶頸。實驗哲學家需要具備跨學科的多項技能,而現有的學科分化和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培養出高質量、複合型的實驗哲學後備力量。同時,因學科研究取向的差異,有效的跨學科合作也很難深入進行。

曹建波總結了目前各方對實驗哲學質疑最多的四個問題:實驗與哲學是否可以兼容?問卷調查是否適合研究哲學問題?大眾直覺是否優於專家直覺?實驗方法是否排斥分析方法?因此,在他看來,如何提高實驗哲學研究者的實驗技能,或者如何有效加強哲學研究者與實驗人員的合作,提升哲學實驗的有效性、可靠性,成為實驗哲學研究急待解決的問題。

有效推進跨學科合作

實驗哲學作為新生事物,還處在快速發展和不斷自我完善的階段。王華平稱,就目前來看,實驗哲學研究比較容易出成果的是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實驗哲學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探尋不同文化中的人的認知差異。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實驗哲學更多地與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結合。

對於未來實驗哲學如何獲得實質性飛躍發展,張學義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精細化哲學實驗諸環節,在哲學實驗的構思與設計、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數據的採集與整理以及後期的哲學分析和論證等方面多下功夫,做到精益求精。二是切實有效推進跨學科合作攻關,密切關注相關學科的發展動向,及時更新實驗工具和手段,探索跨學科協同創新的新模式。三是建立實驗哲學研究的長效機制,如建立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召開學術研討會等,為有志於從事實驗哲學研究的青年學子提供機會。

吳彤表示,實驗哲學應該加強與認知科學、腦科學等學科的聯盟建設。研究者必須加強自身哲學與科學兩方面的修養,強化「科學實驗哲學」意識,明白儀器、實驗室的作用與局限。

曹建波認為,要推進實驗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聯合國內研究實驗哲學的學者,定期舉辦實驗哲學學術會議,提供學術對話與互動的平臺;建設實驗哲學研究的網站、出版相關刊物與通訊,構建學術信息基地;組織實驗哲學教學與學科討論活動,推動實驗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發展;促進實驗哲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實現實驗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組織翻譯國外系列實驗哲學著作,開展中外學術交流,推動國內實驗哲學研究與世界接軌。

原標題:實驗哲學:哲學研究的新動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何迪雅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讓科學家與哲學家聯盟
    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西方法哲學歷史悠久、學派林立、觀點各異,為西方法學建構和法治實踐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指導。當代西方法哲學吸收和運用當代西方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論題範圍和研究深度進一步拓展,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可以為我國法哲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提供啟示和借鑑。   「語言學轉向」   在歷經本體論中心、認識論轉向之後,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研究重心轉向語言問題。
  • ...理解生命——生物學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成果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李建會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理解生命——生物學哲學前沿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3BZX01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主要有:馮留建、郭菁、張曉榮、洪帆、郭華慶、項曉樂、蘇湛。  生物學哲學是科學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代科學哲學研究中,生物學哲學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在國外可以說是一個熱點領域。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相應在學科建構上,哲學和認知科學呈現出交叉融合的趨勢,道德問題和人工智慧的前景問題成為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面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新挑戰,本期組織3篇文章,通過對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和融合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嘗試給出研究路徑上的可能方向,以期引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 哲學是科學之源: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
    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當代科學的發展正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前景,白春禮表示,哲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與融合研究,是當今世界學術領域的新動向和新趨勢。
  • 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
    白春禮、張濤、李樹深、高鴻鈞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共同揭牌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今日揭牌
    按照現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中科院哲學所設立戰略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所務委員會。戰略諮詢委員會名譽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由李樹深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量子物理學家孫昌璞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由國科大哲學系胡志強教授擔任。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今日揭牌成立
    按照現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中科院哲學所設立戰略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所務委員會。戰略諮詢委員會名譽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由李樹深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量子物理學家孫昌璞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由國科大哲學系胡志強教授擔任。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國科大舉行
    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中科院哲學所將以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為研究導向,致力於探討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和當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學問題,以及與科技發展密切關聯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問題。白春禮就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目標和未來發展做了重要指示。
  • 馮契哲學思想研究的新進展
    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學術刊物公開發表的研究馮契哲學思想的論文達300餘篇;5種研究其哲學思想的專著先後公開出版。但這些論著只是對馮契「智慧」說的某個方面、局部進行解讀,缺失整體上、宏觀上的把握。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湘潭大學哲學系王向清教授、李伏清博士合著的《馮契「智慧」說探析》一書,該書對「智慧」說哲學體系首次作了全面、系統、深入的考察。
  • 訪談|國際哲學院院士陳波:中國哲學家要參與哲學的當代建構
    IIP每年在不同國家開一次會議,每次三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選舉新院士。我會注意推薦合適的中國候選人。我不喜歡花裡胡哨、裝腔作勢、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上的人。我將秉承三個基本標準:學術水準,為人正派,以及學術組織能力。問:國內目前倡導建構哲學社會科學的獨特「話語體系」和贏得「國際話語權」,您有什麼評論?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民粹主義研究前沿》一文,在掌握了豐富的文獻研究資料的前提下,全面介紹了美國、拉美以及歐洲三地民粹主義及其研究的最新前沿,深入揭示了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與拉美社會主義的關聯。以大衛·哈維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不僅代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前沿,而且對於相關人文社會科學以及時下西方的社會文化,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對此,《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研究前沿》作了集中報導。
  • 7位當代重要哲學家!哲學愛好者一定要知曉
    有一種普遍性的誤解,認為哲學已經死了。但是,哲學對其它學科的統領地位還是有的。哲學學術已經高度分化。從邏輯學,到數學哲學,從女性主義到形上學,都有不少人做出了貢獻。以下是當今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人類思想上有貢獻的當代哲學家和重要領導人。
  • 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回顧歷史,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初,是一個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於一身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並於1955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77年,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而中國科學院則專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時至今日,中國科學院的定位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研究心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哲學社會科學則是文化的精神層面凝練和理論形態概括,是文化中的「上層建築」。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表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學術前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高度。
  • 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從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圖景來看
    內容提要:文章在分析當代世界哲學研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哲學有不同的特性,但哲學的主題最終關涉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當代世界哲學具有不同的研究傾向,並表現出實踐哲學新特點,這表明了今後哲學發展的新趨向。
  • 2020年度盤點:哲學家都在想什麼?普林斯頓哲學書單大賞
    在中國哲學領域,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以出版《易經》相關研究享譽全球。其中,衛禮賢的英文版《易經(The I Chang or Book of Changes)》一書自1976年出版以來在西方暢銷不衰,成為英語世界最廣為流傳的中國哲學譯本。希望這份普林斯頓哲學書單中的經典作品能為讀者們呈上更深邃的智慧。本期所有書目均參與「年度學術福袋計劃」,最高直減1500元,詳見文末。
  • 孫正聿 | 凝鍊和闡釋構建哲學學術體系的學術命題
    在構成學術體系的命題系統中,學術命題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作為基本理念和解釋原則的學術命題,它們是總體性的學術思想的結晶;二是作為基本範疇和基本原理的學術命題,它們是具體性的學術觀點的體現;三是作為邏輯環節和理論論證的學術命題,它們是邏輯化的學術體系的支撐;四是作為標誌概念和術語革命的學術命題,它們是開放性的學術研究的原點。
  • 人大活動|中國首個企業管理哲學與組織生態研究中心成立暨「李佔祥...
    所以要達成一個共識——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的中國管理學,必須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評價體系。」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哲學與組織生態研究中心於2019年9月經中國人民大學批准成立,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歸口管理,寶茂集團捐資孵化的院屬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