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諮詢:我碩士研究生剛畢業,剛剛考上本市人才引進,感覺還不錯。不過昨晚和高中同桌探討人才引進的事業編,她本人也是在我們縣編辦(事業編)上班,和我說事業編就是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難道是真的嗎?
為深入推進人才強地戰略,構建多層次人才支撐體系,近幾年各地都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吸引高學歷人才重點是985、211院校畢業生到地方事業單位任職,除享受國家規定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薪酬外,還給予相應的高層次人才待遇:
一、專項津補貼
引進人員被當地認定為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按照學歷給予相應的人才津貼、購房補貼、未購房的住房租賃補貼等專項津補貼,具體補貼標準根據當地政策和經濟水平來定。在東部發達地區最高可享受百萬補貼待遇,中西部地區一般也有幾十萬,比如5-20萬的人才津貼(現金),15-30萬的購房補貼,500-2000的住房租賃補貼。當地有人才公寓,未購房也沒有享受租賃補貼的,還可以申請入住人才公寓,免租一到幾年,過後按低於市場價收取租金。
二、轉正定級待遇
試用期轉正後,碩士一般聘為管理八級職員(副科),博士聘七級職員(正科),按照相應的崗位級別對應調整薪資待遇。
三、專管專用便利
從事業編調任行政機關,在地方上被稱為逆向流動,難度普遍比較大。這是體制內公認的事實。但是如果是以人才引進方式進入事業單位的,在這方面會享受一定的便利。入職後,使用人才專項編制,納入人才庫作為後備人才進行動態跟蹤管理。期間表現優秀的,可以通過「先掛後任」等方式,調入行政機關或參公事業單位,置換為公務員或參公身份。
總體來看,通過人才引進進入地方事業單位工作還是不錯的,在後期發展方面會有一定的編制、資源和定位優勢。但是正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學校和學歷只是進入體制的敲門磚,人才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優勢,但後期發展關鍵在個人,有能力有水平適應得快,自然走得順,反之可能也會出現各種不適,對體制諸多抱怨。比如工資,在事業單位肯定不會很高,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可以說低得讓人詫異,遠遠比不上985、211學歷在企業工作的水平,兩者相比可能會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如提拔晉升,人才定位確實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機會,但受制於平臺等因素,最明顯的是在縣區,機會再大也不過是一個科級,發展可能也沒有想像得那麼理想,等等有各種問題在裡面。因此人才引進到底好不好,還是要看個人的適應和努力程度,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