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也是如夢般的電影!

2020-12-16 紅顏秀影

今天是2019年1月1日,新年好呀,感謝大家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陪伴著紅顏秀影,在2019年我們將繼續為大家推薦優秀的影視作品,並且帶來走心、原創的影評!

在2018到2019的跨年之夜,有一部電影成為了大家最大的期待,9:40開場,00:00散場,在電影結束的一瞬間,剛好觀眾們就迎來了2019年,非常詩意的電影名,具有儀式感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剛好契合了「2018最後的夜晚」,抖音、微博上的用戶還很浪漫的召集了一場「新年一吻」的活動。

留著長捲髮、穿著墨綠色的修身連衣裙、塗著優雅美豔的紅唇,湯唯和黃覺仰拍的親吻畫面,也讓粉絲認為這是一部浪漫深情的愛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光是預售票房就突破了一億,可以說是2018年最成功的一次電影營銷。

紅顏秀影也興致勃勃的購買了跨年場的電影票,然而非常戲劇性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開場前座無虛席,影片播到20分鐘開始有觀眾陸續離場,一個小時後,觀眾已經走了一半,等到跨年時刻,電影院裡的觀眾幾乎寥寥無幾,豆瓣評分也掉到了現在的6.8分。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營銷上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口碑和評價得到的反饋,卻落差極大,那麼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究竟怎麼樣呢?

《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導演名叫畢贛,2016年,他執導的《路邊野餐》不僅以「優雅詩意的長鏡頭奠定了自己的電影基調」,更讓人驚訝感嘆到這位新人導演身上的靈氣和創造力。

而觀眾們對《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評價是:「更加綿長細緻的《路邊野餐》」,畢贛所追求的的電影藝術,不是賈樟柯那樣展現動蕩社會中邊緣人的處境,也不是李安那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細膩又動人的情感展現。

畢贛的電影非常私人,以時間、回憶、夢境、幻想這樣意識流的影像組成,並不十分親和觀眾,甚至有些粗糙和莫名,其中偶爾會迸發出的靈氣和不完美,卻讓人對其未來充滿期待,並能夠共情到一種人類腦海底層未知的、潛意識裡的幻想與意識流式的東西……所以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收到這樣兩極分化的評價,也非常自然!

這不是一部劇情跌宕起伏、特效場面宏大的商業電影,講述的是一段隱秘的夢境,晦澀難懂、沒有邏輯、前後並不連貫,所以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而不受用的觀眾自然認為「自己被騙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講述了發生在貴州的一些瑣事與記憶、夢境混合的故事,羅紘武因父親離世再次回到貴州,12年前,好友白貓被殺,羅紘武在追查兇手左宏元的過程中,被兇手的情人萬綺雯所利用,從此以後,這個神秘的女人,構成了他所有的記憶、欲望、信念和夢魘,一段追尋之旅讓他發現了被隱藏多年的秘密……

《地球最後的夜晚》並不是抖音宣傳上那樣的愛情電影,也不是劇情電影,它反而是一種非常隱秘悠長的意識流電影,所以我們欣賞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時,也不能以「看懂」、分析劇情為切入點,而是要看到這部電影的開創性以及那些隱秘的腦海、情感深處不可言說的部分。

首先電影非常開創性的採用了前70分鐘2D觀影,後半段轉3D觀影的方式,以及載入史冊的近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都充分了這部電影的噱頭,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網飛在跨年夜推出的《黑鏡:潘達斯奈基》也完全革新觀眾們的觀影方式,不是單純的輸出、傳遞內容給觀眾,而是讓觀眾為主角做出選擇,甚至為選擇結局。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提到過:「這不是一部2D電影,但是你可以選擇在適合的時候和男主角一起戴上眼鏡。」而最後那接近1小時的3D長鏡頭又給我們帶來一種無與倫比的浸入式的觀影感,我們直勾勾的看著鏡頭裡的人物,詭異又富有詩意,不知所以又形式感十足的一舉一動,仿佛和男主角一樣沉浸在一場無邏輯、天馬行動的夢中。

而如今的人們,走進影院,無非就是想經歷一點讓自己目瞪口呆的事情,全世界的導演和編劇也在想辦法能從影視劇的形式上做出革新!

關於夢境的電影,紅顏秀影其實在之前也為大家介紹過多部,大衛林奇那晦澀難懂、詭異又綺麗的《穆赫蘭道》,高司令主演的閃爍唯美的《生死停留》,諾蘭的《盜夢空間》,科恩兄弟那處處透露著壓抑、怪誕感的《大衛芬克》……我們為什麼會做夢?就像我們為什麼會愛電影一樣,是難以回答的感性問題。

《地球最後的野餐》裡說:「我們知道電影裡的故事一定是假的,它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鏡頭組成的;而記憶是真假混雜的,我們分不清真假。」

當電影院的光線一暗下來,我們所有人的目光就會被大熒幕的光影吸引,我們感受到的是整個人仿佛被帶入到電影中人們的生活場景中,如夢似幻,在兩小時中,我們可以暫且忘掉現實生活平庸的煩惱,進入另一種全新的人生,而夢境也是如此,即使在醒來後我們知道夢裡都是假的,但是夢境會被解析成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真實生活,它是無法實現的現實渴望,矛盾衝突的精神人格,斷裂倒錯的記憶,隱秘壓抑的潛意識,現實中無法釋放的欲望、愛和仇恨,是從規範中解脫的時間概念,是非理性的的真實。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講述的主線故事其實也非常簡單,主人公在老家的故地重遊,使他產生的回憶和尋找,而配合著3D鏡頭的則是,電影通過種種意象、臺詞和神秘感,給我們呈現的那種夢境般的飄忽、真實與幻想交疊的感受。

就像《穆赫蘭道》裡的女主角,根據夢境來咖啡館裡找尋的男人,在詭異小屋裡的尋找、突然出現在自己家中的失憶美人……都有一種現實生活裡難以見到的、發生的事物的不真實感。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的各種意象、故事和情節,也製造出了這種在千裡夜奔時,才會有的黑暗下的朦朧感,詩意的尋找、以及夢境裡的不真實的美感。

現實主義給我們的震撼來自於現實的殘酷、真實,而這樣感性的浪漫、文藝、懸疑,帶給我們的則是與主人公一起,肆無忌憚地尋找著自己情感、潛意識深處無邏輯的、玄幻的東西,追求的是一種巧合上的偶遇,一種意識上無理由的追尋,一種失去東西的失而復得,一種漫無目的的流浪散步。

比如電影中,一趟旅程的火車上遇見一個黑色長髮,紅唇紅色指甲,穿著墨綠色絲綢裙子向你借火的美麗女人;比如在撞球廳裡,又見到的一個長得和以前的女人很像,但又不是她的短髮女人;比如在漆黑的山洞裡,遇見一個靈巧的小男孩,他騎著車帶你尋路,那條路卻是從高山上滑下去,他和你明明只遇見了二十分鐘卻有一種心有靈犀的感覺和約定「下次見到我要教我旋轉球」……這種遇見是有一種命中注定之感,而不是人海裡的擦肩而過,在這麼多人的星球上總有些人和一些人相遇,即使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和曾經,這的確是一種緣分。

探過一個幽深潮溼的隧道,進入一個狹小簡陋的房間,就仿佛揭示了地牢的守夜人,到達了夢境的入口,不論是《搏擊俱樂部》裡愛德華諾頓在洞裡看見的企鵝、還是《鬼吹燈》裡的地下洞穴,幽長黑暗的洞穴總給人一種神秘的聯想,主人公在裡面探索著,總有可能遇到什麼!而電影一開始時,黃覺也是在一個狹長的洞穴裡跟隨著湯唯審美又誘惑的背景,電影裡的黃覺說:「我在坐火車時,在一個隧道裡遇見了死去的朋友!」

黑夜裡拖著火把,逼著男人和自己私奔的「母親」,用母親名字造成的餐廳,和照片上母親很像的神秘女人,神秘女人想吃的野柚子、玩水果機的女人打中的野柚子;旋轉起來就能飛起來的桌球拍;神秘女人痴迷的那個世界上最幸福的房子,卻在男主角看到前就被燒成毀滅;快要落地又一閃而過沒了鏡頭的水杯;終究沒找到的長髮女人;沒有偷到錢財,卻偷到的虛偽但是美麗的故事;失去的父親、離開的母親、打掉的孩子;緩緩下滑穿越黑暗不用走路帶我們到陸地的椅子……所有一切短暫的遇見,都預示著失去!只有夜晚和夢境才有這樣的魅力,能夠使白天的循規蹈矩變得又無限可能,能夠實現我們潛意識裡探尋的、幻想的神秘。

「你怎麼可以送人表呢,表代表永恆啊。」「你怎麼可以送人煙花呢?煙花代表短暫啊。」當黑膠唱片旋轉起來,時間也不再線性變化,而是變成一個輪迴的圓;當夜色來臨,夢境將至,所有的真實和夢境也可以交替進行。

當夜幕降臨,無論我是彌留之際的老者,是回到故鄉鄉音無改的中年人,是熱衷危險、潛伏在洞中的少年,是在火車裡借火的漂亮女人,還是舉著火把瘋狂赴愛的中年女人,我都是人間遊走的幽靈,在現實和夢境之中捕夢人,點燃的煙火、念念不忘的那句咒語,它讓宇宙如生命般旋轉,湮滅無數的選擇,而地球依舊自傳,我漫無目的的前行,我像女人手中人人畏懼的火把、突然滑落的杯子,帶著救贖和尋找似的獻身,在旋轉的黑膠唱片上,一次次的,與你相遇。這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我們來一起沉浸入一場漫長的夢境吧。

即使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但《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如夢般的電影,若不是為了表達夢境,或與夢境相似的種種現實,那電影就毫無意義,無論到底有多麼努力的靠近現實,電影永遠都是夢的代名詞!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觀眾欣賞不了,還是電影造作取巧
    但實際上,《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內容呈現還是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可疑之處。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不算複雜,遠遠達不到讓普通人看不懂的程度。它講述的是男主角羅紘武追查殺死好友白貓的兇手左宏元,結果愛上左宏元的情人萬綺雯,被她所利用和迷惑,在追尋她的過程中迷失的故事。
  • 《地球最後的夜晚》講的又不是故事,你當故事片來看首先就錯了!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破600億,2019年新年伊始票房也非常不錯,哪怕看起來好像根本沒有票房優勢的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票房也是節節攀高。當然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爭議很大,喜歡的人認為這種風格和獨特,不喜歡的人認為電影沒有故事性,但本菇娘想說的是:這部電影講的不是故事,你當故事片來看首先就輸了!先來說說那個窮得找姑父當主角拍戲的導演畢贛,因為一部《路邊野餐》的小成本文藝片火了之後,如今自編自導的第二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正式出爐,上映後首日票房破兩億,真是相當的驚豔。
  • 《地球最後的夜晚》婚慶的鏡頭,喪葬的故事,色戒的湯唯
    綜合作用下,畢贛成為一個商業包裝的婚慶老闆,以高高在上的文藝面容,拍攝了一部情感上近乎喪葬的故事。這就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在第二部電影當中,將自己藝術特點當中的喪與頹廢發揮到了一種特別有趣的地步。
  • 《地球最後的夜晚》夢見綠皮書裡的愛情故事
    《路邊野餐》是一隻反方向的鐘,《地球最後的夜晚》是裝滿回憶的野柚子。《路邊野餐》最出色的地方,是它對時間概念的詩化,利用一隻反方向的鐘,撥回一個潮溼迷糊的夢。而《地球最後的夜晚》精緻清晰地挑開夢與現實,回憶另外兩個時空的界限。
  • 地球最後的夜晚:穿越時空的愛戀 文/王珉
    時隔三年,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索取「反雞湯」的深度思考,在完成穿越時空愛情的娛樂性後,也還原了藝術片的功能,包含他許多似曾相識、卻獨一無二的影子:撲朔迷離的故事和緩慢的節奏,霓虹燈似的、滑落雨滴的玻璃夢境和新奇的3D長鏡頭。
  • 《地球最後的夜晚》與消失的感受力
    它們和小鳥一樣總在我胸口跳傘看過《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朋友一定對電影裡這幾句咒語不陌生,要說詩表達了什麼?我想一定是這樣的:一個夜晚,畢贛導演坐在家裡吃凱裡酸湯雞火鍋,邊吃邊喝酒,透過窗外看到天上的星星,一口咬到雞頭,順著食道滑到胃裡,雞也是鳥類啊,所以感覺小鳥在胸口跳傘,結果酒勁上來了,就感覺到整個房間都在旋轉。當然這只是玩笑話,《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以來引起很大的爭議,其跨年的營銷手段引起了大多數觀眾的不滿。
  • 票房2.7億與口碑2.6分:《地球最後的夜晚》哪錯了?
    近日,由華策影視、蕩麥影業出品,號稱「一吻跨年」的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遭遇口碑迅速崩盤,首日票房2.6億,貓眼評分卻跌至2.6分。作為2018年的最後一部爆款電影,在元旦檔卻遭到「開年黑」,是哪裡出了問題?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貓眼評分2.6。
  • 湯唯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殺青
    時光網訊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的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宣布殺青,電影由湯唯、黃覺、張艾嘉、李鴻其等主演,今年6月在貴州開機拍攝,明年公映。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偵探類型片外殼包裹著的,面對自我記憶、家庭關係的電影。黃覺飾演的男主角回到貴州,偶然發現了湯唯飾演的「神秘女子」的蹤跡,繼而回想起十二年前與她度過的那個秘密夏天。  《路邊野餐》曾帶領觀眾走進潮溼的黔東南地區。《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故事仍發生在這片鄉土上。
  • 一篇《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影評
    在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兩天後,我何時回憶起電影裡的場景,仍然會突然鼻酸。上一次這種體驗還是本科時期的拉片課上,播放我已經看過十幾次的《阿瑪柯德》,當小鎮春來,馬勃菌的種子隨風飄揚時,我也在第十幾次的落淚。
  • 喜歡《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理由很簡單,它代表了我們現代人的心聲
    喜歡《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理由很簡單,它代表了我們現代人的心聲畢贛的電影,私人性質太,所以,難怪觀眾看不懂。如果一部電影,導演喜歡怎麼拍就怎麼拍,剪幾個小時就幾個小時,絲毫不向市場妥協,我是欣賞的。人生於宇宙中,竟可如此番渺小不堪,關於影評,我只有一句話,地球最後的夜晚,生命是一場封閉荒蕪且悠長的夢境。有的時候太文藝導致觀眾愛恨只在一瞬間的情況也是有的。裡面有些臺詞太矯情,用貴州方言說出來就更難受了,首先我得先聽清楚,好不容易聽清了結果發現這句臺詞狗屁不通的那種挫敗感陪伴著我的觀影過程。湯唯居然40了,但是還是保養的很好看,不顯老。
  • 影評:《地球最後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電影節上,得到了無數的褒獎和讚美。心心念念終於在國內上映後,卻夾雜著爭議、詆毀,甚至無端的虛假票房指責。觀眾的優點是永遠都不會有錯,但同樣也是缺點。至于欣賞水平,就像我國的精準扶貧,只是看起來脫掉了帽子。
  • 生命是一場莫比烏斯式的還魂夢遊|《地球最後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大概是從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中的「一種關注大獎」提名開始,被大眾所關注的。大概很多觀眾認為,能在坎城被提名,一定是非常好看的電影。這裡的「好看」,是指一般商業電影的好看。但是,進了電影院,很多人睡著了。
  • 地球最後的夜晚,請帶她一起走
    《地球最後的夜晚》延續著《路邊野餐》的風格,或者可以說地球是野餐的延伸和擴展。它完全打破普通的敘事結構,將幾代人的故事,像拼圖一樣散放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要將它們拼湊在一起,十分費神燒腦。這部電影,我覺得最深的表達就是缺憾。我想試著拼起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也許它也是錯誤的。
  • 《地球最後的夜晚》遭退票:是給「營銷大躍進」打差評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遭遇差評,首日31萬人退票。觀影過程中更是有很多觀眾中途退場,據媒體統計,《地球最後的夜晚》大盤退票人次達到了31.9萬,大盤退票率為4.4%,遠高於同檔期影片《來電狂響》1.2%和《海王》1.0%的大盤退票率。作為一部文藝片,儘管首日2.63億的票房,已經足以讓《地球最後的夜晚》成為探討文藝片發展的樣本。
  • 為什麼看不懂《地球最後的夜晚》,因為你沒有綠皮書
    其實你如果發自內心的喜歡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才能親身領會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用意,畢贛的電影其本質不在於講故事,而是表達一種夢幻的意境,而這種意境需要細嚼慢咽才能體會畢贛要表達的內容。如果你非要用線性敘事那套規則去框架畢贛的電影,我只能說你必然會吃不少苦頭。《路邊野餐》是畢升對18年前記憶的回溯,《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羅宏武對12年前情人的追憶。
  • 抖音爆款《地球最後的夜晚》從「奇蹟」變「爛片」該怪誰?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情侶都選擇去電影院看了這樣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不是一部爛片姑且不論,但它肯定不是之前宣發方包裝出來的浪漫愛情片。總而言之這部片子壓根就沒打算好好敘事,它所展現的信息量少而雜亂,連能讓觀眾截屏下來分享朋友圈的王家衛式文藝金句都沒有,與其說導演想給你講一個危險的愛情故事,不如說他想通過電影語言讓觀眾實現對夢境的共感······這種「所感即所得」的藝術電影,顯然受眾群極其狹窄。
  • 金馬獲獎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有哪些看點?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真的值得期待的片子。而值得期待的點,我覺著分別在導演本身、影片的有爭議的超長3D長鏡頭和影片教科書級別的營銷上。首先說畢贛,對於這這部片子的期待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了畢贛這個人的身上。
  • 《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蒙娜麗莎的微笑》
    《地球最後的夜晚》已經可以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當然不是指藝術造詣,這個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而是對它的評價。未上映時萬眾矚目,上映後萬眾嫌棄,同一部電影在評價上卻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在影視界以前還未出現過,以後應該也很難,所以說它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 無意識的心靈與理性的美麗新世界之間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地球最後的夜晚》劇照《地球最後的夜晚》作為一部院線電影,從業界角度看來,創造了近乎不可複製的奇蹟。這一「奇蹟」並非完全褒義的。更加準確的定義,可以是「作者電影」。)事實就是,以純粹商業範疇內的市場承載能力來看,票房是無法讓《地球最後的夜晚》保本的,這部電影如果僅以商業邏輯,不該被拍攝出來。正因此,當《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三四線城市、抖音為陣地,刻意突出作品的愛情元素,進行「一吻跨年」的營銷模式時,這本身就是對正常商業邏輯的一次巨大的、嚴重的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