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公益性捐贈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2020-12-24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1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21日消息,財政部、稅務總局、民政部發布了《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企業或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用於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準予按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據了解,公告所稱的公益慈善事業,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三條對公益事業範圍的規定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條對慈善活動範圍的規定。

公告所稱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包括依法設立或登記並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團體。公益性群眾團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及管理按照現行規定執行。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及管理按本公告執行。

公告指出,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以下統稱社會組織),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應當同時符合以下規定:

一是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第一項到第八項規定的條件。

二是每年應當在3月31日前按要求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經審計的上年度專項信息報告。報告應當包括財務收支和資產負債總體情況、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公益慈善事業支出及管理費用情況(包括本條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比例情況)等內容。首次確認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應當報送經審計的前兩個年度的專項信息報告。

三是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佔上年總收入的比例均不得低於70%。計算該支出比例時,可以用前三年收入平均數代替上年總收入。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佔上年末淨資產的比例均不得低於8%。計算該比例時,可以用前三年年末淨資產平均數代替上年末淨資產。

四是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支出的管理費用佔當年總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於10%。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每年支出的管理費用佔當年總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於12%。

五是具有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且免稅資格在有效期內。

六是前兩年度未受到登記管理機關行政處罰(警告除外)。

七是前兩年度未被登記管理機關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八是社會組織評估等級為3A以上(含3A)且該評估結果在確認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時仍在有效期內。公益慈善事業支出、管理費用和總收入的標準和範圍,按照《民政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關於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的規定〉的通知》(民發〔2016〕189號)關於慈善活動支出、管理費用和上年總收入的有關規定執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新設立或新認定的慈善組織,在其取得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的當年,只需要符合本條第一項、第六項、第七項條件即可。

公告明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按以下規定執行:

一是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由民政部結合社會組織公益活動情況和日常監督管理、評估等情況,對社會組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進行核實,提出初步意見。根據民政部初步意見,財政部、稅務總局和民政部對照本公告相關規定,聯合確定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名單,並發布公告。

二是在省級和省級以下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民政部門參照本條第一項規定執行。

三是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對象包括: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將於當年末到期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已被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但又重新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登記設立後尚未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

四是每年年底前,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按權限完成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和名單發布工作,並按本條第三項規定的不同審核對象,分別列示名單及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起始時間。

公告還明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在全國範圍內有效,有效期為三年。本公告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第一種情形,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自發布名單公告的次年1月1日起算。本公告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第二種和第三種情形,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自發布公告的當年1月1日起算。

公告指出,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未按本公告規定時間和要求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專項信息報告的;最近一個年度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最近一個年度支出的管理費用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到期後超過六個月未重新獲取免稅資格的;受到登記管理機關行政處罰(警告除外)的;被登記管理機關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社會組織評估等級低於3A或者無評估等級的。

公告還強調,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且取消資格的當年及之後三個年度內不得重新確認資格:違反規定接受捐贈的,包括附加對捐贈人構成利益回報的條件、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性活動、利用慈善捐贈宣傳菸草製品或法律禁止宣傳的產品和事項、接受不符合公益目的或違背社會公德的捐贈等情形;開展違反組織章程的活動,或者接受的捐贈款項用於組織章程規定用途之外的;在確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指定特定受益人,且該受益人與捐贈人或公益性社會組織管理人員存在明顯利益關係的。

公告明確,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且不得重新確認資格:從事非法政治活動的;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活動的。

對應當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由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核實相關信息後,按權限及時向社會發布取消資格名單公告。自發布公告的次月起,相關公益性社會組織不再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公告稱,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在接受捐贈時,應當按照行政管理級次分別使用由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監(印)制的公益事業捐贈票據,並加蓋本單位的印章。企業或個人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性捐贈支出進行稅前扣除,應當留存相關票據備查。

公益性社會組織登記成立時的註冊資金捐贈人,在該公益性社會組織首次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當年進行所得稅彙算清繳時,可按規定對其註冊資金捐贈額進行稅前扣除。

除另有規定外,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在接受企業或個人捐贈時,按以下原則確認捐贈額:

一是接受的貨幣性資產捐贈,以實際收到的金額確認捐贈額。

二是接受的非貨幣性資產捐贈,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捐贈額。捐贈方在向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捐贈時,應當提供註明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證明;不能提供證明的,接受捐贈方不得向其開具捐贈票據。

公告稱,為方便納稅主體查詢,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應當及時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具備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名單公告。企業或個人可通過上述渠道查詢社會組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及有效期。

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尚未完成2019年度及以前年度社會組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工作的,各級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按照原政策規定執行。2020年度及以後年度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及管理按該公告規定執行。(中新經緯APP)

相關焦點

  • 大成方略答疑-以股權進行公益性捐贈所得稅如何處理
    會員:我公司擬以股權向公益性社會團體進行公益性捐贈(非扶貧捐贈),假設持有股權的歷史成本為200萬元,股權公允價值為260萬元,請問我公司是否確定股權轉讓所得,公益性捐贈金額如何確定?如何進行稅前扣除?
  • 雲南舉行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暨非盈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
    全省各地各部門、各社會組織負責同志和業務骨幹參加此次視頻會議,財政廳、稅務局、民政廳的負責同志進行政策解讀。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政策優惠的對象是企業或者個人捐贈者。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者縣級(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用於慈善活動、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晉江市7家公益性社會組織 獲得2019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晉江新聞網2月13日訊 雖然疫情殘酷,但來自晉江各社會組織的愛心捐贈不斷匯聚。記者昨日從晉江市民政局獲悉,在近期公布的2019年度公益性社會團體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名單中,晉江市慈善總會、慈善基金會、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會、勁霸公益基金會、東石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東石鎮慈善總會、紫帽鎮慈善協會等7家公益性社會組織榜上有名。
  •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的不徵稅收入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明確規定了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在應納稅所得額前允許扣除的不徵稅收入項目。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扣除的不徵稅收入主要包括:1、財政撥款。各級政府對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撥付的財政資金。
  • 2012注稅考試稅法二預習:應納稅所得額扣除原則和範圍
    (3)新增內容:關聯企業利息費用的扣除:  ①標準之一:企業從其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準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要求:計算業務招待費應調整的應納稅所得額。
  • 公益性組織不可或缺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27號公告明確了在公益性捐贈中,捐贈人應通過適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進行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適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前提條件是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明確了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在公益性捐贈稅收制度中的法律地位。27號公告明確要求公益性捐贈必須通過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否則不準予稅前扣除。
  • 新冠疫情下公益性捐贈的稅務處理及實務要點
    在稅務領域中,企業所得稅法就規定只有滿足條件的「公益性捐贈」,才可以在計算應納稅額時進行扣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一條之規定,公益性捐贈是指:「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公益事業的捐贈。」
  • 哪些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結轉後可年度扣除?
    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四號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2010年註冊會計師《稅法》要點:應納稅所得額
    ②捐贈問題的稅務處理   企業將貨物用於捐贈,一方面要視同銷售找出公允價與該資產成本之間的差額(視同毛利)計入計稅所得;另一方面按規定區分公益性捐贈還是非公益性捐贈,如果是公益性捐贈是否超過了規定的捐贈限額。這裡考慮視同銷售收入和成本同時考慮捐贈限額。
  • 個人捐贈能否全額稅前扣除?員工離職借款收不回,應該計入壞帳準備...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三款所稱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是指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所稱應納稅所得額,是指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
  • 科企財通︱「新冠」期間企業對外捐贈的稅會處理,「捐贈也是要交稅...
    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捐贈,應將捐贈資產的帳面價值及應交納的流轉稅等相關稅費,作為營業外支出處理;按照稅法規定,若捐贈支出為符合稅法規定的公益性捐贈,在會計利潤12%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做納稅調增,準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個體工商所得稅扣除項目標準及計算方法如何選擇?
    虧損:是按規定計算的應納所得額小於零的數額,即表現為負數。對實際當中混用,難分清的費用,40%視為與生產經營有關費用,準予扣除。即無法分清時,準予按其發生額的40%稅前扣除。4、虧損彌補:納稅年度發生虧損的,準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生產經營所得彌補,最長不得超過5年。即發生虧損年度開始5年內可彌補。
  • 公益捐贈可享稅收抵扣優惠 捐贈者需什麼憑證?如何辦理?
    問:市民對哪些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可以享受稅前扣除?答:市民個人通過我國境內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抱團共生|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明細(下)
    捐贈 1、公益性捐贈 (1)一般規定 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疫情期間,企業現金類捐贈財稅處理和申報注意事項
    ,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全額扣除。政策明確,企業和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捐贈應對疫情的現金和物品,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全額扣除。3.公益性捐贈支出扣除標準一般規定(比例扣除):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四號)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
  • 2021年個人所得稅經營所得彙算清繳辦理指引
    詳細信息:2021年個人所得稅經營所得彙算清繳辦理渠道 五、經營所得彙算清繳稅款計算辦法 第一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一)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 這是我最新的稅前扣除標準
    三、菸草企業的菸草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一律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四、本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執行。《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41號)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
  • 參與疫情捐贈,企業和個人如何抵扣所得稅?
    接受捐贈的主體有稅前扣除資格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99號)規定,個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以下簡稱公益捐贈),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個體老闆看過來,經營所得匯繳3月底前要完成!
    第一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一、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成本、費用:是指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各項直接支出和分配計入成本的間接費用以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 公益捐贈個稅扣除限額為30%
    原標題:公益捐贈個稅扣除限額為30%   國內居民的公益捐贈支出,扣除限額分別為當年綜合所得、當年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30%。在當期一個所得項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贈支出,還可按規定在其他所得項目中繼續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