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製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過空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作為高中生,寫作的「優美的原料」來自何處,很大程度來自於所學過的高中課本。其實,多數閱卷老師喜歡學生靈活運用教材,如果在作文中有一兩個來自教材且能翻出新意的例子,一定可以給作文增分不少。
《燭之武退秦師》
【文本解讀】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薦燭之武使秦解圍,燭之武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為藉口拒絕鄭伯。鄭伯檢討自己未能早用其人之過,再以「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相激。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伯。秦伯心悅誠服,秦軍乃還。鄭國轉危為安。
【參考觀點】
1.聽取別人的意見。秦、晉圍鄭,鄭伯在如此強大的兩國面前感到了亡國的危機。大夫佚之狐向鄭伯進言說:「其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鄭伯聽從了他的意見,並很快和秦君達成共識,解了燃眉之急。
2.知錯能改。秦晉圍鄭,鄭國存亡旦夕之間,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鄭伯立即召見燭之武,當燭之武拒絕的時候,鄭伯沒有大發雷霆,而是真誠地道歉。如果沒有這樣真誠的道歉,怎能使鄭國完好無損?一個領導者需要有大度量,更需要有知錯能改的品德,這樣才能造福於人民。
3.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在太平時期,鄭伯未能早用燭之武。而當兵臨城下,危難之際才想到他,難怪燭之武有怨言。但是面對國家危難,燭之武還是接受了鄭伯的委命,不計個人恩怨,不顧個人安危,認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4.責任感。是什麼力量使弱小的燭之武敢去見秦伯呢?是責任感的力量。是責任感,使他放下了與鄭伯之間的恩怨;是責任感,使他敢於冒著危險夜縋而出;也正是責任感,使他敢於去面對並說服秦伯。
5.永不言棄的人生。燭之武懷才不遇,但他時刻關注天下形勢,思考安定天下、救濟蒼生的方法。
6.語言促進溝通。燭之武見秦伯,先言鄭國必亡無疑,再言亡鄭有利於晉而無益於秦,最後揭露晉之野心,分化秦晉聯盟。燭之武一席話說得秦伯心悅誠服,主動與鄭國結盟。
【適用例文】
1、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裡行間。
2、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也是如此,儘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麼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麼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瞭然。「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情無疑是後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鴻門宴》
【文本解讀】
劉邦的勢力日益擴大,給項羽造成了威脅。亞父範增力主消滅劉邦,項伯為報私恩,連夜前往劉邦軍營密告張良。鴻門宴中,項羽不理睬範增殺死劉邦的暗示。項莊舞劍意在殺劉邦,項伯舞劍卻意在保護劉邦。最終,劉邦成功逃脫,項羽錯失良機,兵敗烏江。
1.不要忽略對手的存在。項羽攻入函谷關後,擁有大軍四十萬,勢力強大,士氣正旺,頗為自負,鴻門宴上坦然接受劉邦的謝罪,其傲慢輕敵的思想最終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其實,任何時刻都不要忽略了對手的存在;要尊重對手,更要警惕對手。
2.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蒙蔽。鴻門宴上,劉邦隱藏了自己「欲王關中」的真實意圖,將之推託為小人的「細說」;樊噲闖入軍帳,將謊話說得義正詞嚴。項羽對劉邦君臣二人的言論沒有認真辨析,最終受到蒙蔽。
3.做人要講仁義。項羽講究仁義,接受項伯的建議,在宴會上不忍殺死劉邦;劉邦乘樊噲闖入軍帳,斥責項羽,項羽心存仁義,賜其酒肉。如果沒有仁義之心,項羽頂多只是一個殘暴的君王,而非後人所扼腕嘆息的悲劇英雄,也不值得司馬遷如此費筆墨為其立傳。
【適用例文】
1、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違背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範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2、《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裡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上天。如此糊塗豈非敗情之悲嗎?
3、每每提及鴻門宴,總有人要為項羽的優柔寡斷扼腕嘆息,也有人要為曹無傷被殺怨恨項羽。難道項羽真的如範增所說「豎子不足與謀」?項羽真的應該當機立斷斬殺劉邦不成?不。項羽不殺劉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也正因為沒殺劉邦才成就了項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項羽不殺劉邦,原因很簡單:劉邦不該殺。回想當年,秦王暴虐殘忍,天下生靈塗炭,懷王與天下義軍有約:「先破關入鹹陽者王之」。現如今,劉邦先率軍攻破了鹹陽。按照約定,劉邦稱王,那是理所當然的事,何況劉邦還專門為此事到鴻門去向項羽謝罪。
試想,如果當時項羽真的殺了劉邦,那他能真的稱得上一個英雄嗎?宴會之上,範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妄圖殺掉劉邦,項伯以身蔽之。其實,項羽擁兵四十萬,倘若真的想殺劉邦,就算劉邦逃到天涯海角,項羽照樣取其首級。
當然,有人為曹無傷喊冤。其實大可不必。曹無傷身為沛公的左司馬,不但不幫著劉邦打天下,還出賣自己的集體,把自己的軍事秘密告訴別人,這種人能委以重任嗎?殺了也罷。項羽的揭發,恰恰是項羽的真實,坦蕩,大義凜然,一身英雄氣。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不解項羽,今天,我要說:自古誰為真英雄?項羽。
4、當虞姬橫刀,將一朵生命之情綻放成矛尖鋒刃的湛藍。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壯士掩面,烏騅悲鳴。魯迅說成功是把好的東西包裝給人看,而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於是,你便成了最偉大的毀滅的藝術。曾是氣吞殘虜!你的英勇是無人企及的神話。釜破舟沉,是你無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擋我者死的豪邁。幾千年後似乎還可以聽到你圓睜環眼倒豎鋼髯的一聲斷喝。烏騅馬來往奔突,每一個輪迴的拼殺都像是一條法力無邊的咒語,使屍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長予挑起了幾多秦國虎狼之將的屍首,幾千年後壁上清吟之時還自滴著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勝不了劉邦。因為你,還有誠信。
「豎子不足與謀!」範增如是說。當楚強漢弱之時,誅劉邦之機會何止千萬。然而你沒有。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說你沽名釣譽,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誠信。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你直言不諱,面對的還是劉邦。於是曹無傷被誅,試問天下誰人再敢助楚?你以為楚河漢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劉邦有心明修棧道,暗渡(度)陳倉!韓信謂劉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將,他的心計,他的丟誠棄信便是他的武器。而這居然比你的寶馬大刀還要鋒利。然而劉邦不足以與你相比;劉邦是君主,而項羽,是英雄!於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徵北戰,英雄的失敗。當楚歌的韻律從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對嘶鳴的烏騅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淚磨蝕你的偉岸。虞姬虞姬奈若何,於是在烏江,你完成了一個沒有丟棄誠信的男人的涅槃。
當拔山舉鼎的傳奇褪色成一頁泛黃的史冊,與斜陽下漢家的小兒稚嫩的傳唱大風起兮雲飛揚,你終於遠去,留下一個頂天立地的背影。也許你做了鬼雄,跨著隨你投江而死的烏騅,旌旗十萬斬閻羅,你轟轟烈烈的死去,因為有誠信,為你殉葬。
於是,你不朽,你最終還是戰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於後人的口碑之下!
5、(一)四面楚歌。漫山遍野的悽涼的歌聲侵入項王的腦海裡,四年的刀光劍影在眼前閃爍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長劍馳騁沙場的雄姿,想起了劉邦俯首稱臣的委瑣的樣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脈脈眼神…… 他望著虞姬,悲嘆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奈何。
(二)美人自刎烏江邊。鮮血從虞姬的蒼白的肌膚中流下,開出絕豔的玫瑰,在那團紅色中,虞姬的眼神絕望而又飽含期望,手指如絲綢般滑落。項王一手託著虞姬,單膝跪下,一手將劍深深地扎向泥土,看著虞姬漸漸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麼。 烏江亭長在旁勸項王快渡烏江。項王輕輕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長劍直指青天。清風吹拂著他的長髮,他的身影愈發顯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著:劉邦小賊,待我捲土重來之時,用你的頭顱為虞姬祭奠。
(三)又到兵荒馬亂時。 煙塵滾滾,殺聲滔天。項王揮舞著長劍,劍刃飛快地掠過一個又一個頸喉,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光一閃,劉邦人頭落地。夕陽照著項王的臉,剛毅的面龐上刻滿了滄桑與寂寞。他的眼前浮現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乾淨的笑容。他輕聲說道:虞,我回來了。
(四)我迷迷糊糊地睜開眼,桌上仍攤著那本書,那篇文章叫《烏江自刎》。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項羽應成為真正的霸王。他有著過人的才智和勇氣,他有著震驚天地的英雄氣概。但為何要覺得無顏以對江東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養生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這份靈動。有了這份靈動,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英雄,一個被千古傳誦的英雄。 靈動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藍;
靈動的智慧,仍可造就一個英雄。
本文以蘇教版教材兩篇文章為例,讓學生看過之後,能舉一反三,從課文中找到適合的素材,並能把教材作為語文各項能力的基礎,活學活用。其實,無論哪個版本,素材運用的理是一樣的。通過本文能讓學生知道,有時不需要捨近求遠,要弄明白的是這些熟悉的課文,其實也是非常好的素材,只要寫作角度得當也可以為作文增分添彩,特別是平時素材積累的不夠的同學,考場上萬一想不出什麼特別好的例子,這些素材就是救命素材,還不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