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迪卡儂(上海)體育用品賣場,時不時有市民前來將不用的舊衣物投遞到印有「舊衣零拋棄」的藍色紙箱內。
這些衣物會統一交由上海創逸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回收並做初步分揀,非羽絨類舊紡織品將被廣德天運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資源化利用製成託盤等工業產品,再生羽絨則被上海東隆紡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回收加工成羽絨服用於公益捐贈。整個過程將接受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的監督評估。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中紡聯環資委)主辦,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支持,並聯合服裝品牌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展的「舊衣零拋棄」品牌行動正式啟動,此次是迪卡儂品牌舊衣物回收高值化利用循環模式產業試點項目,也是「舊衣零拋棄」品牌舊衣物資源高值化利用專項行動之一。
跨多行業產業鏈協作
實現最大比例利用率
「零廢棄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資源,將廢舊資源的浪費降到最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認為,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舊衣資源循環利用(與紡織工業體系對接)的閉環模式試點。通過以零售品牌牽頭、跨多個行業產業鏈合作,不僅可以做到最大比例的利用率,形成多個循環利用,如再生羽絨、聚酯類、棉等;同時,通過對整個循環利用過程進行跟蹤,對整個價值鏈進行評估,為舊衣資源化利用商業模式建立提供借鑑。
據了解,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零售集團,迪卡儂之前在自身廢棄物處理方面已有嘗試。比如衣架回收項目,從2017年至今,迪卡儂已經回收了約400噸的衣架,這些回收衣架經過工業處理被循環利用。此外,迪卡儂在產品方面堅持做充氣床回收,賦予這些廢棄物第二次生命。
「迪卡儂在2018年嘗試做過舊衣回收,但效果並不好,主要原因在於現有供應鏈生態圈無法處理所有面料種類的衣服,回收後,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再重新回到產業鏈作為原料的一部分。」迪卡儂品牌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韋偉介紹,這次迪卡儂和中紡聯環資委合作,就是為了擴大迪卡儂環保行動生態圈,充分利用行業組織平臺所具備的豐厚資源,讓更多的回收衣服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
保護生物多樣性
轉變下遊消費理念
作為此次負責羽絨回收再生的合作方,上海東隆紡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2006年就設立了可持續發展部門,指導下屬13家分廠的節能減排工作,並與眾多品牌商一起開發使用再生滌綸、再生棉花,以及再生羽絨的產品。到目前為止,這家企業已研發出自動化羽絨服拆解設備,並完成了舊羽絨的分選、消毒、清洗、除雜等工藝技術研發,還拿到了國際認證,從2020年開始,將為TAGET、ZARA等品牌提供再生羽絨產品。
「眾所周知,羽絨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保暖材料,由於其是鴨鵝食品行業的副產品,供應量有限。羽絨的特性決定了這種材料的使用壽命很長,歐洲很多羽絨被可以傳給下一代,直到現在在歐洲一些小鎮上還遍布著羽絨被翻新小店。」企業總經理助理郭紅測算,中國目前每年約有1000萬件舊羽絨服會被拋棄,折合1000噸左右的60%絨原料,2000噸左右的尼龍/滌綸面料將被焚燒或者填埋,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
「紡織品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源消耗,廢舊衣物的回收利用能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同時對轉變下遊消費理念,倡導資源節約有著重要意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淡水項目總監任文偉透露,他們做過一項調研,發現全球跟人類社會意識相關的生產環節或者消費環節,都由全球三五百個品牌商或是零售商掌控著。因此,以品牌商為主導,推動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產業應用試點工作更有啟發意義。
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項目主任姜濤也指出,此項目涉及多個產業的協作,延伸了綠色供應鏈,形成了多個循環利用閉環模式,不是單一的從舊衣物到再生衣物,而是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多生命周期和不同產品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為此品牌應起到引領作用,考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不僅要開展產品綠色設計,還要擴大對綠色服務供應商(再生產品生產設計)的管理。
據了解,迪卡儂2013年起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列為首要挑戰之一。2017年,迪卡儂加大了對排放量測量工作的監管力度,並於2018年將這些措施擴展到迪卡儂產品供應商。韋偉介紹道,截至目前,在門店和倉庫之外,迪卡儂生產辦公室、品牌部門以及電商均納入碳排放數據追蹤體系之中。
「2018年,迪卡儂每件售出商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48千克,同比下降2%(不包含產品本身的碳含量);戰略合作供應商可以自主記錄碳排放數據。」韋偉表示。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紡織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紡織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yuln@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