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北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孩子的父親儘可能接送孩子上學,引發輿論關注。儘管大多數網友贊成學校的做法,但也有網友擔心過於強調爸爸參與,對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會造成傷害。
3月2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負責該項活動的老師處獲悉,「爸爸接送周」是倡議而非強制。「儘管孩子父親在外地、離異或單親家庭的情況只是極個別,但也充分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沒有具體統計孩子是否由父親接送。」負責老師說,這個活動不是否認母親或其他親屬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希望父親也能多融入其中,「父母『旗鼓相當』,會讓孩子更陽光、更自信和大方。」
過去一周,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學生的父親在3月18日至22日,儘可能抽出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消息曝光後引發輿論關注。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活動現場視頻顯示,孩子們面對鏡頭,有的開心地撲到父親懷裡,有的向大家誇讚自己的父親。
儘管活動得到很多家長和網友的讚許,認為爸爸參與活動能夠避免「喪偶式教育」,讓孩子成長更加均衡。但也有網友質疑學校的做法形式主義。「限定一周,對於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父親,是否有點強人所難?」有網友直言,這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會造成傷害。
3月26日,北青報記者就此致電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負責這項活動的張老師表示,「爸爸接送周」是該校面向家長群體的一項倡議活動,並非強制性要求。
張老師介紹,光谷十一小是一個新校區,目前只有280多名一年級學生,「舉辦這個活動不是『搞形式』,在這之前,我們在家長群體中做過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教育角色存在普遍缺失的問題。」
張老師說,問卷中設置了一些問題,如「在家裡承擔孩子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誰?」儘管是多選題,但選擇「媽媽」的超過90%,選擇「爸爸」的不到50%。「經常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誰?」的調查結果,媽媽佔比超過53%,爸爸僅有13%。最後,在「如果可以選擇或協調,您最希望誰來接送孩子上放學?」一問中,52.98%的人選擇了「爸爸」,42.46%的人選擇了「媽媽」。
「做完這份問卷我們心裡有了底,結合我們老師日常工作中的觀察,才策劃了這樣的活動。」談及活動效果,張老師表示,「明顯能感覺到孩子父親出現的多了,也有很多家庭是孩子的父母一起來的,這也是我們樂於看到的。很多孩子也說爸爸能來接自己放學很高興。」
對於有網友質疑「爸爸接送周」未考慮到單親、離異家庭孩子的感受,張老師回應說:「在外地工作、單親、離異家庭的學生佔比很小,是極個別的,但我們也考慮到了這些情況,所以活動開展後,只是在班級裡讓孩子們大體說說感受,沒有具體統計哪一個孩子是父親接送的,哪一個孩子不是。」
張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從事教育活動已有11年,主要負責學生的教學和德育工作。他指出,老師們在日常觀察中發現,爸爸更多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孩子更容易在性格上表現得陽光自信,也更大方。爸爸的參與會讓孩子更加堅強勇敢,也有利於擴寬孩子的知識面。父母在教育中『旗鼓相當』,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是最好的。」
該校的張校長表示,「我們觀察發現,當下常見的家庭教育現狀是『爸爸缺位,媽媽焦慮,孩子崩潰』。接送孩子上學的除了老人多是媽媽;開家長會時,絕大多數是媽媽參加;學校開展大型活動時,參與的家長多半是媽媽。」
不過張校長也表示,爸爸顧及不到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學校舉辦『爸爸接送周』活動,只是希望喚醒更多爸爸參與到孩子成長和教育中的意識,「接送孩子的路上走一走,聊一聊,這樣就很好,也不需要刻意花很多時間。」文/本報記者 張雅
一早一晚接送上學的孩子,一直是困擾各國雙職工父母的難題。
而且不少西方國家還有法律規定,稚齡的兒童不能單獨留在家裡,一定得有負責安全的人監管。所以很多家長嘆道,當孩子上幼兒園時,父母至少可以按時上班,並且可以晚至下午6點甚至更晚一點才接孩子。可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學,反而幾乎需要全職母親在家了。為此,不少國家已經或者正在考慮用增加課時,或安排課後活動的方式,來延長小學生在校時間,緩解家長的壓力。
國外的課後活動不等同於補習班,但是仍舊可以兼顧學業和課外娛樂的雙重性質,也能夠讓學生們在不增加過度負擔的情況下,得到學業和健康上的益處。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是多元化的,有些由學校組織,也有的由非盈利機構安排,其中包括社區中心、教會、圖書館或是公園等,培養孩子們在課堂外的多種能力,例如深入學習、身體鍛鍊、組織能力、社交擴展,等等。據教育界的研究證明,參加多樣課外活動的孩子,不僅身體好,而且思路也敏捷,平日裡作業完成得質量高,在考試中能夠獲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心理和精神發展平衡,與人交往時自信。
由於很多這樣的活動就在孩子上課的學校內,或在學校之間(例如球類比賽,都是有校車負責孩子的交通),所以家長可以在活動結束,或孩子比賽完成回到原來的學校後,再接孩子回家。
體育運動,如球類,遊泳,體操
型體藝術,如舞蹈,表演,芭蕾,合唱和音樂演奏
創作藝術,如手工,繪畫,以及各種藝術創作
增加學習內容,如加大文學閱讀,補充數學課程
考試指點,如果孩子要參加升學考試,和其他科目的升級考試,可以逐類接受複習指導
戶外鍛鍊,包括野外勘察,露營訓練,點篝火實習
金融入門和商業經營初始教育
領導藝術培養,如教授學生會領導和企業領導的工作方式,等。
教育學家對課後活動的益處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並從2005年連續發表統計和研究文章證明,如果學校和各級社區組織,能夠在放學後、周末和暑假裡,把學生們管理起來,按不同的年齡分配場地和設計活動,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裡,參加有益和有趣的學習和娛樂,的確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既替他們照顧了孩子,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推動了他們所在企業的工作效率。
在犯罪率很高的國家和地區,正是由於官方機構在課餘時間的介入,讓孩子們遠離街頭犯罪,孩子們在有成人監護的校園和活動中心裡,摒除了遭到性侵,避開了虐待和互虐,以及幫派活動和青少年吸毒事件等,對社會和家庭都是額外的福利。
在課外學習活動中,家長和學生有選擇各自喜歡科目的權利,尤其是很多在正式課堂上無法教授的部分,並獲得更多需要特別練習的時間,對發展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正因為沒有強制因素,孩子們的學習變成主動行為,心身的投入成為一種快樂,掌握起來也就更快和更容易。
而對需要學業補習的孩子,課外的教授可以採取超小班,甚至一對一的方式。特別是對很多來自貧困地區和新移民孩子來說,老師和專門的輔導人員可以針對孩子的語言技巧和學業水平,有針對性地教學,既能重點突出,又能讓孩子放鬆和專心,儘快趕上同年級學生的水平。
印度近年來積極發展課外活動,但該國的課外活動規模相對要小得多,涵蓋地區僅限於一些發達城市,如新德裡、新歐克拉工業發展區、古爾岡市、法裡達巴德的地區和城市。
現在,印度的課外延長活動還是聚焦在文化學習上,主要向中小學生提供小組和一對一的課外授課,注重學習方法,開發領導潛能,發展交流藝術,學會創新等等。這些課外有組織的活動,很受父母的歡迎。但是到目前為止,課後的活動開展,還遠遠供不應求。
在日本的傳統生活中,家裡通常是父親工作,母親留在家中操持一切,因此學生在放學後,家裡經常有人照料,無需擔心太多。但問題是,由於缺乏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和機會,孩子們表示他們很孤獨和寂寞。
所以近些年,日本的學校和社區也開始設立課後班,活動內容除了作業外,還包括組織孩子們一起唱歌、繪畫、做手工和體育鍛鍊。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日本的街頭比較安全,所以在課後班結束後,學生依然可以自己回家,無需家長接送。這樣讓媽媽們有較長的自由空間和處理家務的時間,孩子也表示與同伴玩耍後心滿意足,因此家長為孩子報名的數量很高。
這種被稱為俱樂部的機構,被英國雙職工父母視為「救命線」,因為除了課後教授音樂、舞蹈和體育特定部分外,俱樂部實際上是為小學生提供安全和有趣的場所,讓他們在學校正式課程結束後,有容身之地,等待父母下班後再接回家。
另外,英國也有「早點俱樂部」,也就是在早上開課前就接收兒童,並提供早餐。這樣一來,需要上班的父母可以在早上8點鐘就把孩子送去,到下午5:30甚至6點鐘再接。大部分小學裡都有這樣的俱樂部,有正式的管理和法規保護,並接受政府的教育經費補助,所以雖然英國的課後活動需要繳費,但是父母經常可以享受優惠價格,通常只是額外請保姆照顧的1/5。
如果某些小學裡沒有相應的俱樂部,課後也會有俱樂部工作人員和教師助理看護學生,組織他們完成作業和保護他們安全。
父母也不是毫無怨言,比如在學校關閉的日子,俱樂部也一併不開了,而且沒有暑期班,父母屆時要另想辦法;而且延長的時段,也讓不少稚齡的孩子在校時間過長,造成他們十分疲勞;最奇特的抱怨是,俱樂部裡遊戲太有趣,有時父母認為孩子們天天都玩瘋了。
美國給課後活動項目取名「鑰匙活動」,這個名稱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2年。當時因為大量北美的男性應徵入伍,甚至戰死沙場,孩子的母親只好出門工作,導致孩子放學後獨自待在家裡。為了怕丟了家裡的鑰匙,年幼的孩子就把鑰匙掛在脖子上。
在心理學家的調查中證明,5到10歲的孩子放學後無人看管,平均大約每天有三個小時要獨處,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感到恐懼和無助。稍大一些的孩子精力充沛,但是由於對壓力和困境非常敏感,無從尋求幫助,因此很容易染上惡習。
美國最早的課外活動項目,是由公立圖書館主持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後,每天校車把孩子送到社區和市立的圖書館,讓他們做作業和讀書。在後來的年代裡,因為更多的孩子需要參加,所以各地學校相繼開設了早班和晚班,收容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對於年幼的兒童來說,這些項目以照顧為主,參加的要求與上學的紀律相同,沒有特殊的條件。
該活動要求父母繳納的費用相對低廉,除了10到25美元的報名費之外,其餘按小時收費不過幾個美元,而且包括早餐和下午點心,不再加收費用。對符合聯邦標準的低收入家庭,則不收費用。同時,因為組織課外活動有利於兒童健康和安全,所以受到地區政府機構的支持和撥款。另外,諸如地方企業、反犯罪組織等都相應捐款,鼓勵學校為他們解除了後顧之憂。
學校或社區的活動中心聘用受過訓練的老師、教師助理、大學生或家長志願者,放學後每人分別管理十幾個到數十個孩子,開小班補課、做家庭作業、玩室內和室外遊戲,而且鑑於美國是移民國家,會英語之外多種國際語言的老師,特別受歡迎。
傑西卡是一位單親母親,她為兒子申請了早晚兩個時段的課外班,因為她每天要在早上7:30到達工作場所,所以早上至少6:30就要出門。於是傑西卡早上6點鐘就可以把兒子送到學校裡,在那裡吃完早點,再上課。
下午,小學生放學後,課後老師就在校內上崗了。這些由(教育系或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學生家長和專職老師組成的責任者,帶領孩子們玩耍一會,給他們補充零食後,就輔導他們做家庭作業,然後可以看電影、玩遊戲和讀課外書,直到父母下班來接,最遲可以延續到晚間6點鐘或6點半。
傑西卡對此非常滿意並且心存感激。因為她可以從容做好全時工作,再趕到學校裡接兒子回家,而且孩子已經完成了這一天的作業,她只要安排孩子的晚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