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設爸爸接送周 老師:父母在教育中「旗鼓相當」利於孩子成長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連日來,湖北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孩子的父親儘可能接送孩子上學,引發輿論關注。儘管大多數網友贊成學校的做法,但也有網友擔心過於強調爸爸參與,對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會造成傷害。

資料圖 放學了 TAKEFOTO

3月2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負責該項活動的老師處獲悉,「爸爸接送周」是倡議而非強制。「儘管孩子父親在外地、離異或單親家庭的情況只是極個別,但也充分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沒有具體統計孩子是否由父親接送。」負責老師說,這個活動不是否認母親或其他親屬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希望父親也能多融入其中,「父母『旗鼓相當』,會讓孩子更陽光、更自信和大方。」

事件

小學設「爸爸接送周」引關注

過去一周,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學生的父親在3月18日至22日,儘可能抽出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消息曝光後引發輿論關注。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活動現場視頻顯示,孩子們面對鏡頭,有的開心地撲到父親懷裡,有的向大家誇讚自己的父親。

儘管活動得到很多家長和網友的讚許,認為爸爸參與活動能夠避免「喪偶式教育」,讓孩子成長更加均衡。但也有網友質疑學校的做法形式主義。「限定一周,對於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父親,是否有點強人所難?」有網友直言,這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會造成傷害。

回應

「爸爸接送」系倡議而非強制

3月26日,北青報記者就此致電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負責這項活動的張老師表示,「爸爸接送周」是該校面向家長群體的一項倡議活動,並非強制性要求。

張老師介紹,光谷十一小是一個新校區,目前只有280多名一年級學生,「舉辦這個活動不是『搞形式』,在這之前,我們在家長群體中做過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教育角色存在普遍缺失的問題。」

張老師說,問卷中設置了一些問題,如「在家裡承擔孩子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誰?」儘管是多選題,但選擇「媽媽」的超過90%,選擇「爸爸」的不到50%。「經常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誰?」的調查結果,媽媽佔比超過53%,爸爸僅有13%。最後,在「如果可以選擇或協調,您最希望誰來接送孩子上放學?」一問中,52.98%的人選擇了「爸爸」,42.46%的人選擇了「媽媽」。

「做完這份問卷我們心裡有了底,結合我們老師日常工作中的觀察,才策劃了這樣的活動。」談及活動效果,張老師表示,「明顯能感覺到孩子父親出現的多了,也有很多家庭是孩子的父母一起來的,這也是我們樂於看到的。很多孩子也說爸爸能來接自己放學很高興。」

對於有網友質疑「爸爸接送周」未考慮到單親、離異家庭孩子的感受,張老師回應說:「在外地工作、單親、離異家庭的學生佔比很小,是極個別的,但我們也考慮到了這些情況,所以活動開展後,只是在班級裡讓孩子們大體說說感受,沒有具體統計哪一個孩子是父親接送的,哪一個孩子不是。」

觀點

父母「旗鼓相當」利於孩子成長

張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從事教育活動已有11年,主要負責學生的教學和德育工作。他指出,老師們在日常觀察中發現,爸爸更多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孩子更容易在性格上表現得陽光自信,也更大方。爸爸的參與會讓孩子更加堅強勇敢,也有利於擴寬孩子的知識面。父母在教育中『旗鼓相當』,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是最好的。」

該校的張校長表示,「我們觀察發現,當下常見的家庭教育現狀是『爸爸缺位,媽媽焦慮,孩子崩潰』。接送孩子上學的除了老人多是媽媽;開家長會時,絕大多數是媽媽參加;學校開展大型活動時,參與的家長多半是媽媽。」

不過張校長也表示,爸爸顧及不到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學校舉辦『爸爸接送周』活動,只是希望喚醒更多爸爸參與到孩子成長和教育中的意識,「接送孩子的路上走一走,聊一聊,這樣就很好,也不需要刻意花很多時間。」文/本報記者 張雅

一早一晚接送孩子困擾著雙職工父母 緩解家長壓力國外有啥高招?

一早一晚接送上學的孩子,一直是困擾各國雙職工父母的難題。

而且不少西方國家還有法律規定,稚齡的兒童不能單獨留在家裡,一定得有負責安全的人監管。所以很多家長嘆道,當孩子上幼兒園時,父母至少可以按時上班,並且可以晚至下午6點甚至更晚一點才接孩子。可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學,反而幾乎需要全職母親在家了。為此,不少國家已經或者正在考慮用增加課時,或安排課後活動的方式,來延長小學生在校時間,緩解家長的壓力。

多彩的課後活動

國外的課後活動不等同於補習班,但是仍舊可以兼顧學業和課外娛樂的雙重性質,也能夠讓學生們在不增加過度負擔的情況下,得到學業和健康上的益處。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是多元化的,有些由學校組織,也有的由非盈利機構安排,其中包括社區中心、教會、圖書館或是公園等,培養孩子們在課堂外的多種能力,例如深入學習、身體鍛鍊、組織能力、社交擴展,等等。據教育界的研究證明,參加多樣課外活動的孩子,不僅身體好,而且思路也敏捷,平日裡作業完成得質量高,在考試中能夠獲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心理和精神發展平衡,與人交往時自信。

由於很多這樣的活動就在孩子上課的學校內,或在學校之間(例如球類比賽,都是有校車負責孩子的交通),所以家長可以在活動結束,或孩子比賽完成回到原來的學校後,再接孩子回家。

課後活動包括

體育運動,如球類,遊泳,體操

型體藝術,如舞蹈,表演,芭蕾,合唱和音樂演奏

創作藝術,如手工,繪畫,以及各種藝術創作

增加學習內容,如加大文學閱讀,補充數學課程

考試指點,如果孩子要參加升學考試,和其他科目的升級考試,可以逐類接受複習指導

戶外鍛鍊,包括野外勘察,露營訓練,點篝火實習

金融入門和商業經營初始教育

領導藝術培養,如教授學生會領導和企業領導的工作方式,等。

合理利用時間

教育學家對課後活動的益處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並從2005年連續發表統計和研究文章證明,如果學校和各級社區組織,能夠在放學後、周末和暑假裡,把學生們管理起來,按不同的年齡分配場地和設計活動,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裡,參加有益和有趣的學習和娛樂,的確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既替他們照顧了孩子,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推動了他們所在企業的工作效率。

在犯罪率很高的國家和地區,正是由於官方機構在課餘時間的介入,讓孩子們遠離街頭犯罪,孩子們在有成人監護的校園和活動中心裡,摒除了遭到性侵,避開了虐待和互虐,以及幫派活動和青少年吸毒事件等,對社會和家庭都是額外的福利。

興趣班靈活學習

在課外學習活動中,家長和學生有選擇各自喜歡科目的權利,尤其是很多在正式課堂上無法教授的部分,並獲得更多需要特別練習的時間,對發展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正因為沒有強制因素,孩子們的學習變成主動行為,心身的投入成為一種快樂,掌握起來也就更快和更容易。

而對需要學業補習的孩子,課外的教授可以採取超小班,甚至一對一的方式。特別是對很多來自貧困地區和新移民孩子來說,老師和專門的輔導人員可以針對孩子的語言技巧和學業水平,有針對性地教學,既能重點突出,又能讓孩子放鬆和專心,儘快趕上同年級學生的水平。

印度課外活動區域化

印度近年來積極發展課外活動,但該國的課外活動規模相對要小得多,涵蓋地區僅限於一些發達城市,如新德裡、新歐克拉工業發展區、古爾岡市、法裡達巴德的地區和城市。

現在,印度的課外延長活動還是聚焦在文化學習上,主要向中小學生提供小組和一對一的課外授課,注重學習方法,開發領導潛能,發展交流藝術,學會創新等等。這些課外有組織的活動,很受父母的歡迎。但是到目前為止,課後的活動開展,還遠遠供不應求。

日本新興項目

在日本的傳統生活中,家裡通常是父親工作,母親留在家中操持一切,因此學生在放學後,家裡經常有人照料,無需擔心太多。但問題是,由於缺乏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和機會,孩子們表示他們很孤獨和寂寞。

所以近些年,日本的學校和社區也開始設立課後班,活動內容除了作業外,還包括組織孩子們一起唱歌、繪畫、做手工和體育鍛鍊。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日本的街頭比較安全,所以在課後班結束後,學生依然可以自己回家,無需家長接送。這樣讓媽媽們有較長的自由空間和處理家務的時間,孩子也表示與同伴玩耍後心滿意足,因此家長為孩子報名的數量很高。

英國的課外俱樂部

這種被稱為俱樂部的機構,被英國雙職工父母視為「救命線」,因為除了課後教授音樂、舞蹈和體育特定部分外,俱樂部實際上是為小學生提供安全和有趣的場所,讓他們在學校正式課程結束後,有容身之地,等待父母下班後再接回家。

另外,英國也有「早點俱樂部」,也就是在早上開課前就接收兒童,並提供早餐。這樣一來,需要上班的父母可以在早上8點鐘就把孩子送去,到下午5:30甚至6點鐘再接。大部分小學裡都有這樣的俱樂部,有正式的管理和法規保護,並接受政府的教育經費補助,所以雖然英國的課後活動需要繳費,但是父母經常可以享受優惠價格,通常只是額外請保姆照顧的1/5。

如果某些小學裡沒有相應的俱樂部,課後也會有俱樂部工作人員和教師助理看護學生,組織他們完成作業和保護他們安全。

父母也不是毫無怨言,比如在學校關閉的日子,俱樂部也一併不開了,而且沒有暑期班,父母屆時要另想辦法;而且延長的時段,也讓不少稚齡的孩子在校時間過長,造成他們十分疲勞;最奇特的抱怨是,俱樂部裡遊戲太有趣,有時父母認為孩子們天天都玩瘋了。

美國「鑰匙兒童」的樂園

美國給課後活動項目取名「鑰匙活動」,這個名稱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2年。當時因為大量北美的男性應徵入伍,甚至戰死沙場,孩子的母親只好出門工作,導致孩子放學後獨自待在家裡。為了怕丟了家裡的鑰匙,年幼的孩子就把鑰匙掛在脖子上。

在心理學家的調查中證明,5到10歲的孩子放學後無人看管,平均大約每天有三個小時要獨處,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感到恐懼和無助。稍大一些的孩子精力充沛,但是由於對壓力和困境非常敏感,無從尋求幫助,因此很容易染上惡習。

美國最早的課外活動項目,是由公立圖書館主持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後,每天校車把孩子送到社區和市立的圖書館,讓他們做作業和讀書。在後來的年代裡,因為更多的孩子需要參加,所以各地學校相繼開設了早班和晚班,收容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對於年幼的兒童來說,這些項目以照顧為主,參加的要求與上學的紀律相同,沒有特殊的條件。

該活動要求父母繳納的費用相對低廉,除了10到25美元的報名費之外,其餘按小時收費不過幾個美元,而且包括早餐和下午點心,不再加收費用。對符合聯邦標準的低收入家庭,則不收費用。同時,因為組織課外活動有利於兒童健康和安全,所以受到地區政府機構的支持和撥款。另外,諸如地方企業、反犯罪組織等都相應捐款,鼓勵學校為他們解除了後顧之憂。

學校或社區的活動中心聘用受過訓練的老師、教師助理、大學生或家長志願者,放學後每人分別管理十幾個到數十個孩子,開小班補課、做家庭作業、玩室內和室外遊戲,而且鑑於美國是移民國家,會英語之外多種國際語言的老師,特別受歡迎。

工作家長的福音

傑西卡是一位單親母親,她為兒子申請了早晚兩個時段的課外班,因為她每天要在早上7:30到達工作場所,所以早上至少6:30就要出門。於是傑西卡早上6點鐘就可以把兒子送到學校裡,在那裡吃完早點,再上課。

下午,小學生放學後,課後老師就在校內上崗了。這些由(教育系或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學生家長和專職老師組成的責任者,帶領孩子們玩耍一會,給他們補充零食後,就輔導他們做家庭作業,然後可以看電影、玩遊戲和讀課外書,直到父母下班來接,最遲可以延續到晚間6點鐘或6點半。

傑西卡對此非常滿意並且心存感激。因為她可以從容做好全時工作,再趕到學校裡接兒子回家,而且孩子已經完成了這一天的作業,她只要安排孩子的晚飯就可以了。

來源 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北京青年報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某小學鼓勵父親接送孩子,網友:單親家庭怎麼辦
    最近,武漢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的「爸爸接送周」活動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評,並引發輿論關注。原來,該校在3月18日-22日倡議學生的父親儘可能抽時間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對於此活動,很多家長和網友都表示讚許,認為這樣能避免「喪偶式育兒」,讓爸爸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少部分網友也提出了擔心,這對於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父親是否有點強人所難,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是否會造成傷害?
  • 從小爸爸接送的孩子,和媽媽接送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孩子在上幼兒園或者上小學的時候經常都要父母接送。有的孩子是爸爸接送比較多,有的孩子是媽媽接送比較多。雖然對於家人和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接送沒有什麼區別,都可以接送。但是其實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爸爸和媽媽接送孩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誰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其實能暴露出不少家庭問題,父母別不在意
    ,時間久了孩子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父母會缺少陪伴孩子的時間,疏遠親子關係,其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情況二:爸爸媽媽接送孩子爸爸媽媽能經常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那麼這樣的父母肯定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上心,同時也擔心安全問題,所以無論工作再忙、再辛苦,也要儘量抽出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
  • 孩子上小學,家長一天接送8趟!午託冷笑:有多少父母能堅持?
    「別問我在做什麼,反正不是接送孩子上學就是在孩子上學的路上走著,從早上6:00起,直到孩子寫完作業中的最後一個字至少得晚上8:30,每天長達14.5個小時一直都在忙忙碌碌著,可這份工作不但沒有工資,而且沒有任何功勞。」開始才第2周,毛毛媽媽就絮絮叨叨開了。
  • 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被老師在家長群中教育,家長回懟讓老師閉嘴
    導語:大家好,家長們都看不得自家孩子受一丁點的委屈,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保護有點過頭了。而這部分家長的做法甚至會影響到老師的想法,前段時間在一個家長交流群中出現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紛爭,網友們看後也是議論紛紛,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場紛爭的始末。
  •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重要還是老師重要?關於教育,兩者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重要還是老師重要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和爸爸媽媽哪個更重要媲美了。顯而易見,這是一個無法選擇的問題,因為兩者同樣重要,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相輔相成,少了誰對孩子的成長都會是一種遺憾。教育二字,包含著教和育,教師傳授知識,家長負責養育孩子,在兩者的配合之下,才可以促進孩子的更好發展。
  • 娃上下學由誰接送?小事情背後隱藏孩子成長大秘密,父母別輕視
    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備受家中父母、老人恩寵。長輩會儘量滿足娃提出的要求,只要在能力範圍內,毫不吝嗇支出。這一代家長眼中,孩子至上。但娃長大後,終歸要離開父母去學校讀書,那孩子上學誰接送呢?這讓無數家長犯了難。
  • 接送孩子是溺愛?專家發文批評接送現象被懟,你難道不接孩子嗎
    開心爸爸覺得,對於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爸爸媽媽接送放學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很應該的事情。至於某專家說的,人家日本韓國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的,這其實是和國情有關的。人家日本的小學是根據當地人口密度來劃分的,完全可以做到以孩子的行走速度,最慢20分鐘就能回到家裡。
  • 《智慧父母成長課堂》第三周開講啦
    大手牽小手,一起來成長! 上海開放大學聯合上海教育電視臺共同打造特別推出的《上海家長學校·智慧父母成長課堂》專題節目已經進入第三周啦!
  • 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家小叔子的老婆是一名小學老師,小叔子的女兒國慶期間在我的家中,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能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對話,平日裡她的媽媽都會規定她每天讀多長時間的英語,寫漢字錯了一筆要重新來過,寫大寫小都必須要重新寫……公公反饋侄女每次作業都寫到11點左右。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
    我們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包辦,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反而能讓他更加堅強、更加聰明。只有自己試錯、糾錯,才能吸取教訓,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作為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好父母是一項技能活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甚至是修煉。我們應該怎樣做呢?1、不要把孩子的教育事情完全交給學校,交給老師。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能不能陪伴,是現實問題,願不願意陪伴,是父母的問題。有效的陪伴,不是要父母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注重心與心的溝通。前段時間,一個男孩給爸爸寫的幾百張紙條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 家長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切記這3件事儘量不要做,尤其是第2點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紀,就要去上學了,於是父母就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讓孩子既可以學習到一些啟蒙知識,還可以結實更多的小夥伴,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很多父母也會親自接送孩子上幼兒園。雖然孩子去幼兒園會有老師為其傳授知識和教育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大人身上的性格和習慣也會映射到孩子身上,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了。如果父母送孩子總是遲到的話,那麼也會導致孩子沒有什麼時間觀念,甚至還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可去可不去,不重視學校,上學就跟鬧著玩似的,這種想法是很不正確的。
  • 中午供餐 下午課後延遲 平頂山市石龍區中鴻小學啟動「官方帶娃」
    中鴻小學一位小學生說:「爸爸媽媽上班都很忙,以前吃飯都是回家湊合,現在可以在學校吃了,很開心,飯菜的味道也特別好。」在政府單位工作的二年級學生家長宋冰表示,以前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一天之內要來回8趟,耗時耗力,如今孩子在校吃的很好,接送也不影響上下班,我更能專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 孩子上高中了還要接送,自己去上學不行嗎?父母的回答太扎心
    我發現有個現象:每到孩子上下學時間,學校周圍總是圍著一群接送孩子的家長。這些家長中,有爸爸媽媽,有爺爺奶奶、有外公外婆、有姑姑小姨等。總之,當你家有孩子開始上學後,這個接送的任務,可持續到孩子高考結束。
  • 中國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日本讓孩子獨自上下學,背後差距在哪兒
    說起每天接送孩子,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了。即便自己平時工作再忙,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們也會按時按點的去接送孩子,孩子的安全問題在我們眼裡,容不得一絲馬虎。特別是對於幼兒園,更是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家長如果不來,是堅決不會讓孩子放學的。而且街頭巷口每個孩子旁邊都會有一個大人在旁邊,小孩子獨自上街的現象幾乎不存在,但是在日本卻不一樣。
  • 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決定,而不是講道理,「強權」有時利於孩子成長
    導讀: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決定,而不是講道理,「強權」有時利於孩子成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決定,而不是講道理,「強權」有時利於孩子成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瀋陽市教育局:正醞釀「小學彈性放學設託管班」
    劉芳認為,如果學校辦託管班,孩子就不用折騰了,另外有老師看著,肯定比社會上的託管班安全,哪怕多花點錢,她也非常願意。  數據:低年學生三成由老人接送  針對孩子接送和社會託管班問題,市政協委員時洪做了一次抽樣調查。
  • 寶寶上幼兒園都是誰接送?父母別不重視,不然將影響孩子一生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都會考慮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接受教育,畢竟幼兒園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加專業更加全面的教育,而且在幼兒園中孩子可以結交更多朋友,也能早點開始學習知識。如果家長平時不忙,肯定都會選擇親自去接送孩子,每天目送孩子進入幼兒園家長也能放心一點。
  • 小學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好父母你會「愛」自己的孩子嗎?
    從6-12歲正是孩子的小學階段,全球著名網際網路公司Google創始人之一拉裡·佩奇曾談到,小學教育,是孩子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也自稱在9歲之前便讀完了大百科全書,為其日後的學習乃至事業都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因此,小學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