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證明》讀後感

2020-08-02 好玩的數學
《數學證明》讀後感

本文為「第二屆數學文化徵文比賽」參賽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圖片查看第二屆數學文化徵文比賽通知。

《數學證明》讀後感

作者:盧沛東

作品編號:020

投稿時間:2020.7.26

《數學證明》讀後感

《數學證明》封面圖

對於我一個學生來說,數學有時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有些時候認真思考,仔細解題。就會體會到一種峰迴路轉的美感。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數學方面的好書《數學證明》。這本書圍繞數學證明的方法,歷史和作用展開。像這本書的第八章《存在性證明》,這一章介紹了存在性證明的歷史等內容。這一章並沒有直接說存在性證明的相關內容,而是用了一個事例,也就是我比較熟悉的抽屜原理作為開始。抽屜原理是一組在中小學奧數中應用很廣泛的,經常被用於進行存在性證明。我看到這條之後就想起了它之前在學習中帶給我的那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種令人感到茅塞頓開的美。

(第一抽屜原理:原理1:把多於n+1個的物體放到n個抽屜裡,則至少有一個抽屜裡的東西不少於兩件。 證明(反證法):如果每個抽屜至多只能放進一個物體,那麼物體的總數至多是n×1,而不是題設的n+k(k≥1),故不可能。原理2:把多於mn(m乘n)+1(n不為0)個的物體放到n個抽屜裡,則至少有一個抽屜裡有不少於(m+1)的物體 。證明(反證法):若每個抽屜至多放進m個物體,那麼n個抽屜至多放進mn個物體,與題設不符,故不可能。原理3:把無窮多件物體放入n個抽屜,則至少有一個抽屜裡 有無窮個物體。證明:設有限集合A-An均含有p個元素,其中每個元素都對應無限集合B中的一個元素,那麼∵A-An均為有限集,且n≠∞,p≠∞∴全集A為A∪A∪….∪An也為有限集,又∵A與B之間的元素有一一對應關係∴A與B等大,有窮等於無窮∴假設不成立,得證。第二抽屜原理:把(mn-1)個物體放入n個抽屜中,其中必有一個抽屜中至多有(m-1)個物體。上面是我從搜狗百科上面查到「抽屜原理」詞條,第三個證明是我自己寫的,可能有問題)

書上原文是這樣敘述的:把多於n件東西放在n個抽屜裡,其中必有一個抽屜盛超過兩件東西。這個敘述讀起來比較容易理解。同時還有一個證明香港必有兩個頭髮根數相同的人的事例來幫助理解:在寫這本書時香港一共有約600萬居民。而人的頭髮至多有20萬,遠小於600萬,所以一定有頭髮根數相同的兩人。

這個定理在做某些題的時候有很大用處,能夠大大減小分析量。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定理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上數奧課時老師提了一下這個定理。這定理在小學的數奧題裡就曾出現,在現在的數奧題裡依然出現頻繁。就比如這道題吧,這是一道數奧作業題,題目是這樣的。證明任意5個正整數中,必有兩個數的平方差是7的倍數。我當時看到題目之後沒有頭緒,就設了這5個正整數為a,a,a,a,a5想利用平方差來因式分解。因為這5個數之間沒有什麼聯繫,所以分類討論變的極為複雜。這道題利用抽屜原理可以快速得解:正整數模7有七種情況:0,1,2,3,4,5,6平方模7隻有這幾種情況:0,1,2,4。這就是我第一次卡住的地方,當時想了好久也思考不出答案。這道題利用抽屜原理,就可以較快速的分析,進而得到答案:5個物品放入4個抽屜,因為5大於4,所以必有一個抽屜裡有至少兩個物品。所以必有兩數平方模同餘。根據同餘運算的冪性質,兩數平方依然同餘,所以在抽屜裡抽取同餘兩數,其平方差模7餘0。得證,這個證明很好的利用了抽屜原理,做題時減小了分析量,加快了做題速度。讓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數學有時十分困難。但是有時候細心思考,認真解答,就會感受到那種令人感覺茅塞頓開「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美感。

《數學證明》讀後感

相關焦點

  • 【半畝方塘】《小學數學課堂與教學論》讀後感——李梅
    《小學數學課堂與教學論》讀後感敖林西伯蒙古族學校 李梅最近你讀書了嗎?在這疫情期間其實比原來有更多的時間把家裡的書拿出來又翻一翻,看了看。所以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是孔企平老師編寫的《小學數學課堂與教學論》,這本書給我的教學工作及職業規劃帶來了非常大的感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結合生活實際來教和學數學,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認識,從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 《歷史離不開數學》讀後感
    《歷史離不開數學》這本書是一本兒童讀物,我這個大人卻被書中一些和歷史有關的數字給迷住了。 回顧歷史,中國的老祖宗們曾經在數學領域也取得很突出的成就。 古代中國把數學叫算術,又稱算學,中國古代的教育要求君子要掌握六藝,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而「數」就是指算術,由此可知古代讀書人也是必須學數學的,但數學並沒有被列入科舉考試的範圍,因此讀書人學習數學的興致不高。
  • 幼兒園老師布置作業,看《超能幼稚園》,寫一萬字讀後感
    繼《開學第一課》之後,學生們看完綜藝節目,需要寫一份800字數的讀後感,現在幼兒園老師也發下了一份家長和幼兒園學生一起完成的作業,那就是看《超能幼稚園》,之後寫下一份10000字的讀後感,納尼,是不是什麼地方有錯誤,為什麼看綜藝節目還要寫讀後感,字數居然是10000字,這是什麼操作
  • 讀後感寫作技巧,掌握了嗎?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小編收集了讀後感的寫作技巧,歡迎閱讀。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 小學生怎樣寫好讀後感
    「讀後感」意思是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的感受。我們每讀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說時心理常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變化,或者猜測人物心理、評價人物品質、性格,有時還會把身邊人物或者自己代入文中,去與文中人物做一番對比。把以上這些東西寫下來就是讀後感。讀後感也叫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文體。
  • 讀後感怎麼寫?資深語文老師:給你3個方法
    要培養它,讓孩子寫出學會獨立思考,辨別分析,獨特的讀後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那該怎麼做呢?以此作為文章的觀點,結合生活實際講一個同類故事,最後升華或總結觀點,就是一篇完整的讀後感。朱熹說:&34;,讀後感還可以對書本內容進行質疑,找出書中漏洞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採用哪種寫讀後感的方式,都需寫出自己對書中內容獨特的思考,既避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也不可無的放矢,隨心所欲,要觀點突出,言之有物。
  • 東莞讀後感寫作——不會寫讀後感怎麼辦?
    寫讀後感要掌握以下原則:1、要讀懂原文。每句話,每個段落,全篇寫的是什麼內容,其中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都要讀明白。讀不細,讀不明白就無感可發。讀後感重心是感,讀是感的基礎和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側重寫感不能排除寫讀,重筆寫讀,感的位置也就變了。觀後感的寫作類型與讀後感相似,都是議論文的模式,要有中心論點,要擺事實,講道理。
  • [《讀後感》之讀後感]
    在頭條讀到一個五年級小女生的幾篇作文(包括《讀後感》)。作為教書的,看見一個不到十二歲的學生,寫出這樣有模有樣的《讀後感》,以及記錄自己生活的小作文,覺得語文功底還是真不錯!如不是老師規定動作,說明孩子有很強的表達欲望。老話說:「文如其人」。讀者讀文,可以「以文識人「。我反覆品味這幾篇文章,邊讀邊在心中勾勒著小作者的生話環境、個性特點、生活中的模樣,漸漸地,漸漸地,有點清晰了。
  • Thurston:數學中的證明與進展
    這就需要發展一種數學語言,它能有效地將想法傳達給那些還不了解的人。 這種交流的一部分是通過證明來實現的。 4 什麼是證明? 當我在伯克利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很難想像我如何能「證明」一個新的有趣的數學定理。我那時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證明。
  • 讀後感寫作格式步驟
    為了強化閱讀實效,常常要求我們寫讀後感。寫讀後感是檢驗閱讀成效的最佳手段。寫讀後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阿甘文案】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寫不了的。1、寫讀後感引用原文內容要簡要。寫讀後感避免不了要引用原文內容,在引用原文內容要掌握好尺度,不能整段來用,要引用一些能夠最說明問題的關鍵詞句。2、寫讀後感敘述讀的過程要簡略。寫讀後感可以敘述一些讀的過程,但這部分不是寫作的重點。寫閱讀過程要簡單敘述,做到點到為止。
  • 顏氏家訓讀後感】
    【篇一:顏氏家訓讀後感】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它重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歸宿,就證明大自然不會被現代文明完全替代。如此一來,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故事。猜你喜歡:讀後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讀後感:讀《失落的一角》有感
  • 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01.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
  • 小學語文讀後感的概念及寫法
    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 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 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 「媽媽,讀後感怎麼寫?」愁壞孩子的讀後感,解決辦法在這裡
    寫讀後感,名著讀後感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步作文,優秀範文很多孩子一寫讀後感就發愁,今天的文章末尾附上讀後感寫法講解,寫法講解得很細,建議孩子們保存。一、《西遊記》讀後感課本上《西遊記》節選《石猴出世》精彩的內容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我買來原本讀得如痴如醉。今天,讀到了石猴(孫悟空)拜師學藝。故事是這樣的:石猴想要訪仙問道,於是漂洋過海幾十年,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父,菩提祖師給石猴取名「孫悟空」。
  • 關於湍流的一個結論的數學證明
    該定律的數學證明過程將於2019年12月12日在英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的一次會議上公布。雖然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可以用數學方程來描述,但許多定律並沒有詳細的數學證明來解釋定律背後的基礎原理。而湍流無疑是非常難以得到嚴格數學解釋的物理領域。
  • 阿蒂亞是如何證明黎曼猜想的?-數學,黎曼猜想,阿提亞...
    「牛」論文的讀後感這就是阿蒂亞論文的大概意思。讀了這個論文,我倒是很平靜。因為論文太短,看起來不是那麼牛,而且充滿了物理味道。其實,我還是想知道,黎曼猜想中為什麼出現一個固定的常數1/2。在黎曼猜想中,我們看到非平凡零點的實部都等於1/2,這是一個讓人很意外的常數。
  • 閱讀數學類課外書的3個方法,讀出數學好成績
    小林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學霸,數學成績常常滿分。數學是高考分數的火車頭,數學好的孩子到了高中,總排名佔盡優勢,真是令人羨慕。問小林,你小時候都看什麼課外書啊?小林的回答書目中,很多都是大家熟知的文學類和繪本書,另外,小林比別的孩子多讀了許多數學思維類的課外書。他說,讀一讀數學類的課外書,對培養他邏輯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原來數學好的孩子,小時候愛讀數學類課外書啊!
  • 高三數學推理與證明知識點總結
    一、高三數學推理與證明考點(限考)概要:  1、推理:  (1)合情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都是根據已有事實,經過觀察、分析、比較、聯想,在進行歸納、類比,然後提出猜想的推理,稱為合情推理。
  • 數學證明: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
    數學證明是一種其意義和性質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辯證的和多元的具有數學共同體約定色彩的特殊科學敘事。在數學證明中並不存在置於一切數學知識之上的「元敘事」模式。數學證明並不是從嚴格前提到嚴格結論的純粹邏輯鏈構成的堅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為數學知識合法性、存在性與真理性的一種驗核方式,數學證明是一種包含直覺與經驗因素在內的「擬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