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頻仍,七國爭雄。縱橫捭闔,百家爭鳴。這是一部血淚翻飛,動人心魄的一部史書。這個年代是一個錚錚鐵骨,馬革裹屍的豪情。寒食節習俗,吃生冷的的熟食,一個傳統習俗!
寒食節
寒食節又名禁菸節、熟食節、冷節,是我國中國古代的重要節日之一。冬至後數一百零五日即為寒食節,過節時禁止燃火,人們只能吃先前備好已冷卻的熟食,寒食節由此得名。
相傳,寒食節是紀念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而出現的。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列國顛沛流離十九年方登基即位。流亡期間,介子推始終護駕跟隨,鞠躬盡瘁。晉文公歸國後欲重賞介子推,不料,不圖名利的介子推卻躲入綿山不肯受賞。
追悔莫及的晉文公為了緬懷這位賢臣,便把介子推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並下令寒食節期間任何人均不準生火。從此,寒食節便流傳下來。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依照舊時習俗,清明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並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把紙錢焚化,給墳墓培上新土,還要折幾枝新枝插在墳頭,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返回。
直至今日,民間仍盛行清明祭拜祖先的習俗,藉以吊念已逝的親人。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
端午節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最初為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先秦時期,人們都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月的五日是惡日。因此,在五月,人們要禁慾、齋戒、除毒氣。後來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江自盡,該節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必有的慶祝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其中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偉大額愛國詩人屈原而沿襲下來的。而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闢邪。有些地區的家長還在這天給孩子手腕上纏繞五彩絲線,相傳這樣可以續命,以求多福。
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有些地方,特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據說因為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作「中元節」,佛教稱作」盂蘭節「,民間稱」鬼節」。
據說這一天,鬼門打開,陰間囚禁程度鬼魂會被放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就回家去;無家孤魂就到處遊蕩,在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徘徊,找東西吃。因此人們便在這天還會誦經作法,舉行「普度」,以求超度孤魂,是它們不會為禍人間;有些人還會祈求鬼魂為自己或家人治病,保佑家宅平安,後來這一活動便逐漸發展成盛大的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