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習俗,吃生冷的的熟食,一個傳統習俗!

2020-12-27 老歷史趣事

戰亂頻仍,七國爭雄。縱橫捭闔,百家爭鳴。這是一部血淚翻飛,動人心魄的一部史書。這個年代是一個錚錚鐵骨,馬革裹屍的豪情。寒食節習俗,吃生冷的的熟食,一個傳統習俗!

寒食節

寒食節又名禁菸節、熟食節、冷節,是我國中國古代的重要節日之一。冬至後數一百零五日即為寒食節,過節時禁止燃火,人們只能吃先前備好已冷卻的熟食,寒食節由此得名。

相傳,寒食節是紀念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而出現的。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列國顛沛流離十九年方登基即位。流亡期間,介子推始終護駕跟隨,鞠躬盡瘁。晉文公歸國後欲重賞介子推,不料,不圖名利的介子推卻躲入綿山不肯受賞。

追悔莫及的晉文公為了緬懷這位賢臣,便把介子推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並下令寒食節期間任何人均不準生火。從此,寒食節便流傳下來。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依照舊時習俗,清明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並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把紙錢焚化,給墳墓培上新土,還要折幾枝新枝插在墳頭,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返回。

直至今日,民間仍盛行清明祭拜祖先的習俗,藉以吊念已逝的親人。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

端午節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最初為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先秦時期,人們都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月的五日是惡日。因此,在五月,人們要禁慾、齋戒、除毒氣。後來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江自盡,該節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必有的慶祝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其中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偉大額愛國詩人屈原而沿襲下來的。而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闢邪。有些地區的家長還在這天給孩子手腕上纏繞五彩絲線,相傳這樣可以續命,以求多福。

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有些地方,特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據說因為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作「中元節」,佛教稱作」盂蘭節「,民間稱」鬼節」。

據說這一天,鬼門打開,陰間囚禁程度鬼魂會被放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就回家去;無家孤魂就到處遊蕩,在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徘徊,找東西吃。因此人們便在這天還會誦經作法,舉行「普度」,以求超度孤魂,是它們不會為禍人間;有些人還會祈求鬼魂為自己或家人治病,保佑家宅平安,後來這一活動便逐漸發展成盛大的祭典。

相關焦點

  • 寒食節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 【衣食住行】寒食節的來歷與習俗
    寒食節通常在清明節前一日,一般在三月初,時間不太確定。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吃生冷的食物。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異同之處1.「寒食節」之上古「改火」說「寒食節」又稱為「禁菸節」、「冷節」或「百五節」 。從這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上來看,可以得知在寒食節這一天人們只能吃「寒食」。主要寓意是在新的一年裡能有一個新開端。雖然這種祭祀習俗在現代人的眼中看起來過於笨拙,但是卻表現出了上古先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自然崇拜與祖先信仰在寒食節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個祭祀活動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由「改火」最終發展成為「禁火節」。當然「改火」的習俗也一直在不同朝代流傳,並與「禁火節」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要習俗。
  • 2013寒食節是哪一天 寒食節的由來與習俗盤點
    寒食節的來歷與習俗盤點(資料圖)2013年寒食節是哪一天?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當前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魏晉時期漢 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 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 寒食節有八種習俗,是哪八種?你知道嗎?
    寒食節也稱「禁菸節」「冷節」等,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是在後世的發展中增添了很多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但後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離得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了。
  •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一種飲食習俗的節日,當天人們只吃冷食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寒食節的概述:1、概述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 黍米粥、做面燕、吃雞蛋,盤點菸臺農村「寒食節」習俗
    (編者按:寒食節和清明,在歷史上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但由於時間很近,人們習慣上將兩者視為一體。在寒食節,煙臺農村有很不少傳統習俗,本文就由作者「溪水清清」為大家盤點一下。)家門前的杏樹,每年都在寒食節前,綻放她秀麗的粉丹丹的容顏;房簷下嘰嘰喳喳的大雁,不辭辛勞的唌來泥土忙著修補或另築新巢。春,又腳步輕盈的來了!萬物回春,農村也忙碌了起來。而這寒食節,算是春天裡隆重的節日了。村裡的婆娘們也忙活著操辦寒食節的各種美味。
  • 禁菸火、造餳大麥粥、吃麻油饊子:曾經的清明習俗,你還記得哪個
    中國古代有兩個傳統節日:一為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有祭掃、踏青等風俗,旨在懷舊悼亡。一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於指導農耕,意為求新護生。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相隔不遠,後來逐漸演變併合而為一。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2019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寒食節要「吃冷」 中醫專家這樣說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我國民間有「寒食三日」的習俗,過寒食節的習俗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現在還適用嗎?  清明前後少吃涼食  「但從健康的角度講,中醫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妥當,可能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然而對於古人最重要的節日「寒食節」卻知之甚少,今天就給諸位分享一下「寒食節」這個古老而富有深意的節日。「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在農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清明節和寒食節只差一天,習俗大致相同,但為何現在只過清明節?
    清明節是咱們老祖先用來懷先祭祖的重要節日,現在已經漸漸變成了一個三天的踏青小長假,大家想的關鍵詞已經不再是「掃墓」,而是慢慢變成了「踏青」。而在清明這個時期,還有另一個節日,這個節日現代人很少聽說,但是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清明。它就是寒食節,現在南方有一種叫「青團」的小點心,用糯米製成,還有淡淡的青草香氣,這種小點心就是寒食節的代表食品。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山東人過寒食節吃這些,快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菜
    寒食節要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而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漸漸地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要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那麼山東老百姓寒食節都吃什麼呢?1.寒食節吃雞蛋。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寒食節|被淡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寒食節,是陌生的,甚至從來就沒聽說過。其實寒食節是一個很重要,很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寒食節來歷介之推是當時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給重耳充飢。
  • 年年都在過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嗎?不只是祭祀那麼簡單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又不是一個個簡簡單單的節氣,更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所以成為節日,和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寒食節是古人們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設立,相傳晉文公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在介子推死難的那一天,人們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在漢朝山西地區的百姓為了祭祀介子推,一個月都不使用火。
  • 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閒話「寒食」的由來與「斷火」習俗
    寒食節大概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在那幾天中,按照古老的習俗是要「斷火」吃冷食的。不過,現代人早已不遵守這個習俗了。其實這個節日從元代開始,就已經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富察敦崇的人寫《京燕歲時記》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意思就是說,在清朝時人們已經不過這個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