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咱們老祖先用來懷先祭祖的重要節日,現在已經漸漸變成了一個三天的踏青小長假,大家想的關鍵詞已經不再是「掃墓」,而是慢慢變成了「踏青」。當然,踏青這個功能是清明節本來就有的,古人的墓地一般都在山間田裡,這種接近自然的地方當然也是踏青的好去處,而且清明這個節氣是氣溫回升春回大地的好日子,在這種春光明媚的時候外出踏青其實是再好不過的了。
但是在古代,清明祭祖的意義是遠遠大於它踏青放假的意義的,對於他們來說,清明節祭祖幾乎就是和過年放鞭炮貼對聯一樣的重要。大家都知道,古人宗法門第的觀念很重,對於血緣的聯繫也是極為重視,一家人一般都是住在一個院子裡的,分家這種事情更是被視作不孝,家庭關係不和睦也是很丟人的事情。而聯繫一大家子的,除了本就存在的血緣,更為明顯的就是祭祖活動了。同樣的祖先可以提高族人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必要的祭祖活動也能促進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情感融合。家族關係融洽對於平民來說很重要,對於皇家來說就更是非同小可。所以唐朝的時候,統治者甚至把清明列入了「五禮」當中,並將其規定為國家級別的法定節假日。
而在清明這個時期,還有另一個節日,這個節日現代人很少聽說,但是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清明。它就是寒食節,現在南方有一種叫「青團」的小點心,用糯米製成,還有淡淡的青草香氣,這種小點心就是寒食節的代表食品。這個節日和端午有點類似,也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人物的,這個人就是晉國的忠臣介子推,當時他也很倒黴,有個諸侯王看中了他的才華,非要請他出山,他不願意做官,就躲到了綿山裡。這個王是個狠人,看到介子推不出來,就乾脆點了把火想把他逼出來,結果火勢沒有控制住,讓介子推在山裡被活活燒死了。
於是諸侯王就下令,在自己燒死介子推的這幾天,全國都不能點火。不能點火怎麼吃飯呢,這個好辦,諸侯王一拍大腿,你們吃冷的不就好了嗎。老百姓就開始跟著倒黴,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兩天,氣溫還沒有回升,天氣還很凍人的時候,就吃上了涼乎乎的飯。漢朝的時候,這個寒食的制度更是嚇人,吃冷飯的時限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百多天。由此看來,這寒食節對百姓的生活,影響更是大於清明節了。但是現在我們卻不再能聽到這個節日了,那麼問題來了,清明節和寒食節只差一天,習俗大致相同,但為何現在只過清明節?
其實,這兩個節日在時間上是很接近的,有時候乾脆就是同一天,而宗法觀念很強的古人又更重視清明,於是到了宋元時期,有些寒食節的習俗,人們就在清明也一起做了,久而久之,兩個節日就慢慢變成了同一天。
但這種節日的大融合對於咱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畢竟放假的理由少了一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