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和清明是一天?你錯了,寒食節與清明節不是一回事!

2020-12-17 甘苦人文

談及四月的節日,國人大多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清明節,這一點筆者也是一樣。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思維定勢」,筆者認為這與國家的休假制度是離不開干係的。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在快節奏生活下,國人那顆浮躁的心!今天,筆者將給大家介紹下寒食節與清明節,並談談它的來歷。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

寒食節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冷的食物,實際上寒食節也確實是吃冷食。一般認為,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各地風俗有差異)為寒食節,從這一天起,禁火三日,當然也就只能吃冷食了。在寒食過後,人們重新燃起的火稱為新火,頗有幾分除舊迎新之感。除這些外,寒食習俗還有踏青、插柳等等。

眾所周知,一個節日不可能憑空出現,它總要有些來歷,而寒食節的來歷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名臣--介子推。

介子推?這個名字好像沒怎麼聽說過啊!是的,介子推算不上特別有名,甚至比起同時期的管仲來說,更是不值得一提。但,對於了解他的人,便知其是當之無愧的忠臣楷模。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人,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臣子,他的忠誠主要體現在「割股奉君」這件事上。當然,這裡的「股」是大腿,而不是臀部。

對於晉文公,想必大家還是了解頗多的,他名喚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雖然晉文公現在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可他登位的過程卻是很複雜而艱辛的。他年老昏聵的父親寵愛驪姬,甚至想要立其幼子奚齊為太子,這直接導致了晉國內部的明爭暗鬥。驪姬為了自己兒子的王位,多次向獻公進讒言,導致重耳不得不流亡他國。

當時的許多有志之士認為重耳將來一定能夠重振晉國,於是紛紛跟隨他一起流亡,介子推也是其中之一。在流亡路上,雖然大多數時候有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等人的幫助,但也有受人白眼(衛國),被人看不起(鄭國),甚至還有食不果腹的情況。

一次,公子重耳快要餓暈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在山溝裡割了一塊腿肉,並用其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要知道在醫療水平極低的古代,哪怕是破了一個口子,都會有染病致死的風險,更別說是割一塊肉了。由此可見,介子推對重耳是何等忠心耿耿,這可是冒了極大的生命危險啊。

後來,重耳結束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搖身一變成了晉文公。可正當他在大肆封賞有功之臣時,周王室突然出現內亂,所以只好先行出兵勤王。當時還有很多人沒有來得及進行封賞,介子推就是其中一個,只不過他不在意這些,因為他認為忠君行為發乎自然,而且更多的是為了晉國。唯一讓介子推耿耿於懷的是,有人竟然無恥到無功請賞,於是他一氣之下,攜其母到綿山隱居去了,成了一名隱士。

介子推是不好名利的,可他的鄰居卻為他不平,連夜掛書於城門。因此,晉文公終於想起了這位救他於危難的人,連忙去綿山尋人。可奈何介子推不願出仕,而綿山又大,只好下令燒山逼人。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滅,但介子推終究還是沒有出來,原來他抱著母親在一棵樹下被燒死了!而晉文公見到介子推母子屍體後,只能號啕大哭,可後悔已經無用。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火,食寒食,從此就形成了寒食節。因為寒食節正好是在「清明」這個節氣的前一兩天,所以後人慢慢將這兩個節日合併成了我們現在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介子推的精神不僅僅是忠君,更為根本的是愛國。如果換一個晉國公子,只要能夠治理好晉國,我想介子推也一樣會獻出他的忠心。而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是在於其文化是否繁榮,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國家註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之所以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是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將來我們能夠立足於世界之林的根本。

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簡短一點。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幹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清明節氣是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寒食節和清明節知多少
    問   你對寒食節和清明節有多少了解?那麼清明節和寒食節究竟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   01   2019年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哪一天   2019年寒食節是哪一天:農曆二零一九年二月廿九,公曆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2019年清明節是哪一天:農曆二零一九年三月初一,公曆2019年4月5日,星期五
  • 清明寒食節,這些特色小吃是清明節的代表,寒食不寒心,致敬英雄
    清明節中國人都知道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古代清明節的前一天被稱之為「寒食節」,在這一天全國禁火,冷食,故而又被古人稱為「冷節」,「禁菸節」。當然清明節現如今是掃墓祭祖,祭奠祖先,不過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全國人民都在祭奠為了人民安全犧牲的英雄,寒食不寒心,致敬英雄清明節發展至今,各地的清明節的延續也誕生出了許多的習俗,各地的食俗也是十分的有趣。
  • 從詩詞中了解清明寒食的融合過程,了解什麼是改火、取新火
    01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但你知道這不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和清明節不是同一天的。清明是節氣,經過長時間歷史的發展,才最終將寒食和清明融合到一起,尤其是寒食節的習俗都在清明這一天實行了,兩個節日雖然差一天,但是卻已經不分彼此,某種意義上來講,清明和寒食都整合到一起了。清初湯若望改革曆法,是將清明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 2018清明節前一天能上墳嗎清明節哪天上墳好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2018清明節前一天能上墳嗎?從時間上講,我們當地流傳著前三後四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都是可以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工作事業較忙的人為自己找的藉口。清明節的前一天上墳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天有人稱「韓氏節」。
  • 解讀清明節:從寒食到清明 掃墓祭祖是不變的主題
    清明節的飲食也不同,大多為寒食,如吃雞蛋、冷餑餑、冷高粱米飯、冷煎餅卷生苦菜、涼大麥粥、吃青團、裹粽子等,很明顯是脫胎於寒食節。 紀念介子推,清明節至少2500年歷史 現代的清明節,實際上脫胎於三個節日,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這三個節日合三為一了。
  • 今年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分別是哪一天?三節有何不同?
    一、節日日期:清明節是公曆每年4月5號前後,由於「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按照必須太陽曆來確定日期,清明是「春分」節氣後第15日,2018年和2019年都是4月5日,而2020年將會是4月4日。寒食則是夏曆「冬至」後第105日(別稱「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陽曆來確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日,比如2019年寒食節就是4月4日,己亥年(豬年)二月廿九。上巳節則是按照陰曆而定在每年三月初三,所有又俗稱為「三月三」,今年的上巳節是公曆4月7日。
  • 2013寒食節是哪一天 寒食節的由來與習俗盤點
    寒食節的來歷與習俗盤點(資料圖)2013年寒食節是哪一天?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當前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等地方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今年的寒食節為2013年4月3日寒食節的由來遠古時期寒 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
  • 知識分享:清明節、寒食節主要民間風俗習慣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105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次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兩天為小寒食。過去的春祭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是韓國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活動。
  •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嗎?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  誤解一:「清明節」是完全悲傷的節日­  老生常談的話題:清明節是一個完全悲傷的節日嗎?清明節到底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呢?­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曾解釋,「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清明節祭奠先祖,除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也使後人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
  • 清明節為何按陽曆而不按陰曆?和寒食節、上巳節有區別嗎?
    一、陰曆、陽曆、農曆的區別: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介紹一下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先說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是說,陰曆只考慮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變化,所以月圓總是在陰曆十五十六日。
  • 清明前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的4大講究你了解多少?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即今年的4月3日,有一個鮮少被人提及的節日,它也是我們古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名叫「寒食節」。但時過境遷,如今這個節日已經甚少被人所提及,但我們依然要發揚中華傳統的文化,為新的時代增添一份亮色。
  • 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
    《新火》[宋]·蘇轍百口共一灶,終年事烹煎。力耕飼飢饞,灶敝火亦煩。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都是古代社會中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寒食節誕生主要是沿襲了遠古時期的「改火」舊習;而清明節則是上古時代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從這個角度來看寒食」與「清明」兩個傳統節日,雖然節日性質與起源時代基本類似但卻並非同一個節日。
  • 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為你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故事
    後來,有人在一棵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 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 變成祭拜祖先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馬上要到清明了!在這個節日裡,大傢伙是掃墓,或是踏青,忙的不亦樂乎!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它最初的內涵實際是什麼?它和寒食節、上巳節有什麼聯繫?它與宗教有什麼聯繫?今天,筆者就帶您走進清明節,走進那個淚雨濛濛的節日!
  •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閒話「寒食」的由來與「斷火」習俗
    寒食節大概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在那幾天中,按照古老的習俗是要「斷火」吃冷食的。不過,現代人早已不遵守這個習俗了。其實這個節日從元代開始,就已經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富察敦崇的人寫《京燕歲時記》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意思就是說,在清朝時人們已經不過這個節了。
  • 年年都在過清明,你知道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嗎?不只是祭祀那麼簡單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又不是一個個簡簡單單的節氣,更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所以成為節日,和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寒食節禁火的習俗則比寒食節的歷史更加悠久,遠古時期的人們在使用火的過程中見識到火帶來的好處,自然也看到大火燒毀家園的事情,便認為是火中有神明的存在,祭祀火便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事,人們固定在春季的一天歇火,然後再進行祭祀活動重新點燃。介子推被火燒死之後,慢慢的晉國地區將禁火的日子和祭祀介子推放在一起,到了司馬建晉朝,寒食節便在全國推廣起來。
  • 清明節和寒食節只差一天,習俗大致相同,但為何現在只過清明節?
    當然,踏青這個功能是清明節本來就有的,古人的墓地一般都在山間田裡,這種接近自然的地方當然也是踏青的好去處,而且清明這個節氣是氣溫回升春回大地的好日子,在這種春光明媚的時候外出踏青其實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是在古代,清明祭祖的意義是遠遠大於它踏青放假的意義的,對於他們來說,清明節祭祖幾乎就是和過年放鞭炮貼對聯一樣的重要。
  • 你知道「寒食節」嗎?古詩來告訴你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春天來了,京城中百花盛開。 寒食節這天,皇宮內院的柳枝在風中飄舞。黃昏時分,漢家的宮殿裡正向近臣們頒賜蠟燭。隨後,五侯之家升起一縷縷青煙。古詩中的寒食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