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中了解清明寒食的融合過程,了解什麼是改火、取新火

2020-12-12 藝術泛舟

01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但你知道這不是同一個節日嗎?

寒食節和清明節不是同一天的。

是兩個節日。

清明是節氣,經過長時間歷史的發展,才最終將寒食和清明融合到一起,尤其是寒食節的習俗都在清明這一天實行了,兩個節日雖然差一天,但是卻已經不分彼此,某種意義上來講,清明和寒食都整合到一起了。

清初湯若望改革曆法,是將清明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嚴格意義來說: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寒食起源,究其根源是來自於上古的改火舊習,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這個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02一般會在這一天禁火、冷食習俗。

雖然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經考據同介子推關係並不特別關聯,寒食節是早於介子推的故事,這也是後世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一樣,把寒食節也當成紀念介子推的節日。

這在很多詩詞有體現,如果不了解清明(寒食)的起源和風俗,就很難明白詩中一些清明借火種,傳火等風俗。

嚴格意義來講:寒食節是清明前的,清明是生火之日,也就是寒食節的結束。

而寒食節自然就牽扯到取新火、改火之來源。

03取新火、改火是漢代及之前的風俗。

取新火是:是源於中原的春天天乾物燥,春雷和火種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會熄火,然後在寒食節結束之後再鑽燧取火,寓意新生活新起點。

比如在漢代寒食的時間居然長達105天,這時只能吃儲備的冷食,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對人身體健康很不好。即使在漢代改革除弊之後最短的也要一個月。

漢代還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這就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而且也影響到身體健康。

這時的寒食節不是清明節。但是可以理解成清明是寒食的結束之日。

如:宋代王禹偁(同稱,chēng)在《清明》中也描述唐宋取新火之風俗: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04清明節在發展過程融合了寒食節的風俗和上巳節的習俗

寒食節在發展過程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而後清明的習俗同寒食節一模一樣了。而到了唐代分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三天,也就是清明節往前倒推三天,清明節早上結束並生火,當然宮也有傳火給近臣的習慣。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於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後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溼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比如唐代祖詠的《清明宴司勳劉郎中別業》就描述了這個宮中習俗:

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簷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何必桃源裡,深居作隱淪。

賈島則在《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講民間的清明取新火生火做飯。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取新火一般是會向鄰居借新火,這些火也是先有一家是傳火,傳火可能是官方傳的,然後再一家家互相借新火。

唐代史延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 宋代司馬光 《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而且唐代還給官員放長達七天的假回家省親掃墓。

而到了宋元基本只有一天了而且清明逐步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了,兩個節日到現代基本就是融合到一天了,雖然嚴格講不是同一天,但是節日都是一直演變的,我們可以將清明和寒食當成一天也不為過。

唐代的寒食為清明前三天,到了宋元基本就不這樣吃長達數天的冷食了,象徵性的在清明前一天當天吃冷食,極大解放了百姓受長時間吃冷食之苦。

現代還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相關焦點

  • 不只是掃墓看古人清明這樣過
    今天的掃墓習俗是因為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元素。康保成說:「從南北朝至唐,寒食節的影響要遠大於清明節,唐代的寒食習俗包括了清明;唐代的寒食掃墓習俗,到宋代逐漸演變成為清明習俗。隨著寒食節的淡化,清明習俗後來居上,沿襲至今。」從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麥粥。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群星燦爛的古代詩壇,流傳至今的、有關寒食節的詩詞也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吧!寒食節的時間,是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 天賦雲棲商務酒店=【清明---小長假】
    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
  • 古人鑽木取火用什麼木頭?竟然一年四季用的木頭還不一樣
    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至於這個燧木是什麼木,並沒有記載,只是說是上古的一種樹木。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時候我們便知道了用什麼木頭取火,這時候還出現了很奇怪的記載「改火」。
  • 古詩詞裡話清明——小摘唐代詩詞以饗清明及寒食
    既然清明寒食是中國由古至今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唐朝時人們是怎麼過這個節的呢?具體細節也許已不可考,不過由這首首膾炙人口的唐朝詩詞或許可以得窺一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閒話「寒食」的由來與「斷火」習俗
    寒食節大概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在那幾天中,按照古老的習俗是要「斷火」吃冷食的。不過,現代人早已不遵守這個習俗了。其實這個節日從元代開始,就已經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富察敦崇的人寫《京燕歲時記》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意思就是說,在清朝時人們已經不過這個節了。
  • 清明為什麼要吃冷食,祭祖踏青與放風箏有何寓意
    寒食節為什麼要吃冷食,其實和原始思維相關,古代中國人認為每個季節要取一次火,春天要取榆柳之火,夏天要取棗杏之火等。據人類學家研究,歷史上很多原始民族每年都有一個取新火的儀式,因為他們認為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春天新火產生,去年的舊火就死掉了。新年要用新火,不能再用舊火,這代表一個周期的生死,也代表一個人生命的成長。
  • 杜牧《清明》有這麼多讀法!博士教孩子趣讀清明詩詞
    她帶領孩子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及習俗,了解風箏的相關歷史和傳說,熟悉清明節的經典詩詞,激發孩子們進一步探究清明節文化的興趣,培養孩子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留下關於清明節的經典古詩。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10首寒食詩詞,回味古時的節日習俗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如今,寒食節已經成為了歷史,我們只有通過寒食節詩詞,來找尋那遠去的節日記憶了。《寒食》唐代: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代制度,到寒食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 寒食和清明是一天?你錯了,寒食節與清明節不是一回事!
    寒食節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冷的食物,實際上寒食節也確實是吃冷食。一般認為,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各地風俗有差異)為寒食節,從這一天起,禁火三日,當然也就只能吃冷食了。在寒食過後,人們重新燃起的火稱為新火,頗有幾分除舊迎新之感。除這些外,寒食習俗還有踏青、插柳等等。
  •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很多人臨沂人都不知道是哪天
    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 清明前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的4大講究你了解多少?
    重耳即位成為「晉文公」之後勵精圖治,但介子推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被火焚燒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可以說,寒食節,是專門為介子推設立的節日。那麼在這樣一個節日當中,又有哪些民俗呢?
  • 只會清明時節雨紛紛?這5首詩詞寫出最美的清明,你讀過幾首?
    納蘭忽然想起那次,亡妻曾問他:這世間最悲涼、最悔恨、最無助的字你覺得會是什麼?他想了半天,說不可能,沒有這樣的字。妻子笑語嫣然,說:這個字,就在夫君的名字裡。他不解:嗯?詩人杜牧寫下千古名篇,抒發了內心的傷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人對於清明詩詞的了解僅僅止步於此。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6首關於清明的詩詞!1.
  • 清明唯美絕句102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49清明日離藍田白鹿原寄王太博[宋] 魏野白鹿原東曉色中,人家新火翠煙濃。豈惟心友難為別,驢上迴頭戀玉峰。69清明鑽火烹茶[宋] 李洪客舍垂楊依舊青,自鑽新火應清明。故山紫筍誰能摘,倒篋雲龍手自烹。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85寒食清明十首[宋] 劉克莊原沉向九泉,推死已千年。有水皆爭渡,無村不禁菸。
  • 蘇軾清明節寫的詩詞絕唱,逆境中的人生感悟,留下兩句經典名句!
    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天,清明節源自寒食節。清明雖不是「佳節」,但同樣會令遊子們「倍思親」。唐代詩人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就寫道:「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下片寒食後,進一步點名了清明時令。酒醒卻嘆息,說明本是想借酒消愁,不想事與願違。為何愁,是何愁?故國即是故,這愁也便是思鄉之愁。清明本該是回鄉祭祖之時,卻欲歸而歸不得,看到蘇澈所題的「超然臺」三字,見字如見人,引發了蘇軾的鄉愁。酒也喝了,酒醒卻依舊諮嗟,如何破?
  • 誰說清明只能掃墓,相親、踏春、鬥雞、吃美食,看看古人多會玩
    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時,一把雨傘整出一見鍾情的。3、拔河拔河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時在軍隊中盛行。唐朝中期,唐玄宗在清明舉辦了大型的拔河儀式。於是,這一活動便在民間大火。在春耕時節的清明,拔河更是寓意祈求豐收、強身健體。
  • 英孚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節日——社日和寒食
    戊日是指六十甲子中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也稱「六戊」。  社日節起源於我國的傳統農業社會(Agricultural Society)。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土地有著極深的崇拜之情(Worship for Land)。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們的祭祀對象,稱作"社";而重點祭祀的那個日子,就是"社日"。「社」字左右拆分就是「祭土地」。
  •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63首寒食詩詞賞析
    寒食節是古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日期多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兩天。「寒食」即禁火吃冷食之意,因此「寒食節」又稱「禁菸節」或者「熟食日」等等。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關於清明的詩詞還有哪些?這群小朋友用...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受訪者供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關於清明節的古詩詞,其實,除了杜牧這首傳唱千年的《清明》,關於清明節的詩詞還有很多。今日(3日)下午,渝中區青年之家·人和街社區市民學校開展了以「追憶先烈,築夢遠航,經典誦讀」為主題的清明節詩歌朗誦活動,轄區40餘名小朋友用中國詩歌呈現了古詩詞中的清明。下午四點半,來自人和街轄區的小朋友身著校服,佩戴紅領巾整齊地坐在四點半課堂教室,一首葫蘆絲獨奏《侗鄉之夜》作為開場曲目,讓在場的觀眾們感受到了另一番獨特風情。
  • 從詩歌中體會古代寒食清明節的風俗——宴遊文會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來歸。」(張說:《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上方偏可適,季月況堪過。遠近水聲至,東西山色多。夕陽留徑草,新葉變庭柯。已度清明節,春秋如客何。」(皇甫冉:《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以上兩首詩反映的就是寒食清明節的宴遊文會。宴遊文會本不屬於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