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館疫情席捲全球,突破百萬的數字觸目驚心,無論有沒有「雨紛紛」,今年的清明都是「煙雨暗千家」了。
《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天,清明節源自寒食節。清明雖不是「佳節」,但同樣會令遊子們「倍思親」。唐代詩人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就寫道:「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超然臺原本是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一個廢棄的高臺,1075年8月,蘇軾赴任密州知州的次年,即砍來「安秋、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每當「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都在臺上飲酒、看風景。
1076年暮春,蘇軾登上臺子,眺望煙雨春色,大概是想起了子由,寫下了這首《望江南》。
上片寫景,春風、春雨和春花的描寫都呼應著首句的「春未老」。蘇軾從超然臺俯瞰密州城,滿城春色盡收眼底,既有「千家」的宏大壯闊,又有「煙雨」的細膩溫柔。「試上」是想與他人分享這眼前的美景,為下片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下片寒食後,進一步點名了清明時令。酒醒卻嘆息,說明本是想借酒消愁,不想事與願違。為何愁,是何愁?故國即是故,這愁也便是思鄉之愁。清明本該是回鄉祭祖之時,卻欲歸而歸不得,看到蘇澈所題的「超然臺」三字,見字如見人,引發了蘇軾的鄉愁。
酒也喝了,酒醒卻依舊諮嗟,如何破?或許蘇軾由眼前的新火(寒食禁火)和新茶,想到自己還未老,還有很多「新」的事要去做,又怎能在諮嗟中荒廢年華呢?結尾「詩酒趁年華」呼應了首句「春未老」,至此,全詞也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蘇軾去密州是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外放,除了會有仕途不順的煩惱,作為一個心繫百姓的官員,回頭再看詞中「暗千家」三字,或也是他憂民思想的體現。
三年後,蘇軾再赴湖州,因蘇臺詩案險遭殺身之禍,此後不斷被貶,跌沛流離。真的很不幸,蘇軾也成為這千家之一。
蘇軾清明節寫的詩詞絕唱,逆境中的人生感悟,留下兩句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