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也稱作「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105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次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兩天為小寒食。過去的春祭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是韓國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活動。
清明節、寒食節主要民間風俗習慣
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清明這天,人們帶著果品、酒食、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為親人供祭食物,焚化紙錢,並給墳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綠的柳枝,然後在墳前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敬和懷念。
清明蛋
清明吃雞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習俗在隋唐時期最為盛行。吃雞蛋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了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之為「五彩蛋」,並將五彩蛋投入河裡,順水衝下,讓下遊的人爭相撈取、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團圓,在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清明蛋有「畫蛋」和「雕蛋」兩種,「畫蛋」是在蛋殼上染上各種顏色,「雕蛋」則是在蛋殼上雕鏤彩畫。民間還流行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表示生命更新,後代子孫皆出人頭地。
踏青
踏青又稱作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踏青習俗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描述,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由此可見,踏青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至今民間仍保持著清明踏青的風俗。
禁火、吃冷食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粳飯及餳等。
寒食節的來源最早是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隨後便慢慢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寒食禁火吃冷食的習俗,還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大腿)肉供晉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介子推不求利祿,與老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與其母抱樹而死。文公深為痛惜,厚葬子推母子,為子推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全國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有許多習俗,例如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聲勢浩大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活動一般為一天,只有部分地區習慣禁火三天。寒食節這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晉北地區習慣吃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一些山區則習慣吃炒麵(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裝進面袋),吃炒麵有的徒手抓著吃,有的用開水衝成湯喝。
寒食節這一天,是小孩子夢寐以求的一天,他們可以玩麵食,可以在這一天用面製作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讓大人放進鍋裡蒸熟。因為這一天大人們要用蒸寒燕來慶祝節日。用麵粉製作大拇指大小的飛燕、鳴禽及走獸(豬、牛、羊、馬等)、瓜果、花卉等有趣的饅頭,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或者作為供品,或者裝點室內。
彩蛋:在雞蛋上染畫顏色的民間工藝
在雞蛋上染畫顏色是河北、湖南等地區寒食節的一種趣味遊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鄴中記》記載:「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也曾記載:「古之豪家,食稱畫卵。」到了隋時有將雞蛋染成藍、紅等顏色,猶如雕鏤,或輾轉互相贈送,或放在菜盤和祭器裡。這些民間工藝,早已走向市場商品化,深受海內外客戶歡迎。
鬥雞子:撞雞蛋遊戲
鬥雞子就是一種互相比賽雕雞蛋和畫雞蛋技藝,或者互相撞擊的民間遊戲(雞子,即雞蛋)。南朝梁,寒食節時,民間就已經有鬥雞、鏤雞子活動了。到隋代更為流行,近代演變為撞雞蛋遊戲,也就是把煮熟的雞蛋或鴨蛋放在一起互相撞擊,誰的蛋沒有碎,誰就是勝者,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遊戲。
清明民俗:祭掃,祝願美好未來
祭掃:紀念祖先、先烈的節日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祭祀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之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
古往今來,人們普遍習慣在清明節掃墓,包括許多海外遊子總是趕在清明節前回國給祖先掃墓。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先人的墳塋,是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自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例如磕頭、作揖、說些吉利話,或者給去世的長輩匯報這一年來家裡發生了什麼大事,又是如何妥善料理以及不要掛念等,以表示對去世者的關心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