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山西平遙寒食節風俗匯總,五花八門

2020-12-23 董狐筆

作者:趙永紅

提起清明節,不得不說說寒食節。

寒食節清明節的北方民俗,包括三日:清明;清明前一天叫大寒食,我們老家叫"小鬼日";大寒食前一天叫小寒食,也叫"一百五"。所謂"一百五",是指陰曆從冬至當天算起,積到清明前二日,共一百零五天,所以又叫"百五節",有"一百五,去添土"、"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墳土"的說法。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起源於紀念義士介之推。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方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寒食節的許多習俗,也逐漸融進清明。

平遙的寒食節清明節有著別樣的習俗,在我們老家平遙縣段村鎮馬壁村一帶更有著不少特別的講究。記得奶奶在世時,過節就特別講究,按部就班,點水不漏。到奶奶去世後,母親又接著傳承了下來,年復一年,遵守著以往的習俗。老母親畢竟年紀大了,為了把她的手藝好好總結一下,今年清明小長假,我回家把過節習俗的各個環節都拿相機和手機拍了下來,做成這一文章,和大家分享。

先說說吃食方面的吧。

母親說:奶奶手留下就是"寒節饃饃百五糕,小鬼日吃火燒,寒節早晨吃手擀麵"。

手擀麵:這手擀麵裡,少不了的菜就是黑豆芽。清明節習慣生黑豆芽,代表人家鬧得黑沙芽的一片,寓意人丁興旺。

談到寒節饃饃,這兒更得提提"蛇盤兔"和面燕等。

寒食供品有蛇盤兔、面燕等數種。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意為企盼民富國強。面燕就是"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風亮節。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人們在清明節掃墓時,製作"蛇盤兔"的麵塑祭祖,祈求自己的祖墳成為一塊寶地,取"蛇盤兔必定富,祖祖輩輩封侯"的吉祥寓意。

給小子蒸的是蛇盤兔,沒娶媳婦的上頭捏上燕兒,娶上媳婦兒的上頭就捏上孩子了,有幾個孩子蛇盤兔上就捏上幾個小蛇,有幾個爬幾個。

給女孩蒸的就是燕兒了,因為她還沒出嫁,一出嫁就飛岀去了。

女孩嫁出去了就改蒸為水牛牛和兔兔了,寓意重新組建一個家庭,讓娘家婆家來回跑跳。清明節帶著蒸好的"蛇盤兔"去給祖先上貢,會讓先輩知曉家中目前的人丁狀況。

掃墓祭祖時,將蛇盤兔拋於墳頂滾下,回家後用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寓意沾先祖德澤。

過去,清明節也是要走親戚的。出門時拿幾個饅頭,但如果親戚家裡有小孩子的話,就得帶一種叫"寒猴猴"的麵食,送給孩子們吃。有民間俗諺"過了正月沒時節,抱住膝蓋等寒節"。寒猴猴的形象,就是一個抱著膝蓋等待什麼的老婆婆摸樣。

寒食節面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

寒食節,還要蒸寒燕,母親給取名為"渾家燕燕",寓意渾家老小,希望人家興旺。她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點上紅紅,插在酸棗樹的疙針上面,掛在門楣上,用來表達對先賢的"留念",又能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母親是怎樣蒸這些花饃的呢?她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用的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筷子、菜刀等日用品,輔料用的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形狀有燕、蟲、蛇、兔、水牛、貢日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讓人愛不釋手。心靈手巧、技藝不凡的母親,憑著自己的雙手拓展了地方清明的麵食文化。

說完了吃食,再說說其它的講究

清明節上完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放門腦上,講究留根根,意味著後代多多。這幾年村裡不種麥子了,所以也就拔不上了。  

清明節前三天後三天,大人要給孩子們衣服上縫紅白布條,樣式很多,說是避邪用。

按照鄉俗,小孩子們的肩膀上都會戴一串串"紅藍藍",也是驅邪避難,期盼著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生活平安。

"小鬼日"上午,由奶奶為孫子"打枷兒"。用粉紅、黃、綠紙條纏繞四根穀草杆,三根紮成三角形,一隻手拿著套在脖頸處,另一隻手持一根穀草杆,邊打三個角,邊口中吉祥語言念念有詞,以祈禱孩兒健康成長。打完後將枷兒與娘娘花一同點燃。

在門上插柏葉和紅布條以避邪。在窗戶上插上柏葉,貼上色紙串,紙串內容有"卐"、"桃、榴、佛手"等,寓意"桃榴佛手,一輩子活的得手"。在屋內的煙部位,粘貼上紙串,紙串裡面放一小塊炭。

清明節上墳時要將白紙、色紙做成的紙串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  

寒食節的這些講究代代相傳,清明節的儀式感也在這些講究中得到加強。

但願這民俗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寒食節的起源與文化風俗
    人草木茶禪文化「寒食節」是在每年公曆「清明節」的前一二天,以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寒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祖掃墓、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寒食節」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不變的。
  • 寒食節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 知識分享:清明節、寒食節主要民間風俗習慣
    寒食節: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也稱作「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 中國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位於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從先秦到南北朝, 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
  • 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臺灣大學生山西行來到平遙 品味古城文化(組圖)
    臺灣大學生山西行來到平遙 品味古城文化(組圖) 2018年07月04日 09: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袁楚 攝)  中國臺灣網7月3日訊 (記者 袁楚)第十一屆「華夏文明看山西·臺灣大學生山西行」活動來到了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的平遙古城,主辦方組織一行四十餘位來自南方的臺灣師生代表來這裡品味北方古城文化。
  • 2013寒食節是哪一天 寒食節的由來與習俗盤點
    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等地方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今年的寒食節為2013年4月3日寒食節的由來遠古時期寒 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
  • 說說寒食節的來歷,讀幾首寒食節詩詞,讓寒食節攪動人生的惆悵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食物命名的。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火,吃冷食,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山西介休的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山西,平遙古城裡的晉商文化在哪兒?日升昌了解下!
    山西,平遙古城裡的晉商文化在哪兒?日升昌了解下!幾年前的電視劇《喬家大院》的大火使晉商的文化為世人所熟知,平遙縣被稱為「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另外,是我國唯一一個在整個古都中成功登記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之一,這兩個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今天跟著小編去看看。
  • 寒食節和清明節知多少
    寒食節與清明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來說,這兩個節日相隔比較近,所以不少人弄混了這兩個節日。  02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每年清明節到來之際,寒食節也相隨而至。
  • 丁真要來山西?!山西為了丁真,已經連夜…
    )發源地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晉祠 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 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 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 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 山西平遙三千民眾鬧元宵 敲響「吉祥鼓」(圖)
    山西平遙三千民眾鬧元宵 敲響「吉祥鼓」(圖)     元宵節社火匯演是平遙縣一項傳統的春節文化活動形式
  • 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圖為參與活動的臺灣青年在平遙古城合影留念。 張曉曦 攝   中新社山西平遙2月3日電 題: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主題為「相約冰雪·放飛青春」的2018年臺胞青年冬令營2月1日在山西正式開營。
  • 山西平遙古城有哪些特產?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古城內誕生了很多特色產品平遙牛肉平遙牛肉源於漢代,明代已負盛名。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其製作工藝獨特,色澤紅潤,綿香可口,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之特點。包裝採用真空包裝,攜帶非常方便平遙推廣漆器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藝術之一的漆器藝術,是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天人合一」精神的載體之一。
  • 山西晉中旅行攻略(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美食特產景點交通
    晉中大概是山西出名景點最多的城市了。晉中景點也是相對集中,而且名氣都很大,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是推薦的去的,尤其是平遙古城。還有平遙的鎮國寺雙林寺特別棒。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 山東人過寒食節吃這些,快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菜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與清明節相伴的還有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二日。寒食節要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而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山西除了平遙古城,還有一處古鎮值得去,不比平遙差,還不要門票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之名源於山地地理位置,因處於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在山西境內有著諸多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古建築的數量佔據了全國近七成。
  • 王本榮:追本溯源,細說平遙農耕文化.
    一些傳統的用具以及習俗逐漸地成為歷史,慢慢地淡出現代人的視野。於是乎,守望鄉愁、喚醒記憶就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其實,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傳統村落的衰敗也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沒有什麼值得感傷的。但它畢竟承載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積澱,這些文化積澱曾經為社會不斷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對於現實生活也有著深刻的借鑑和啟迪意義。因此,有必要來一次追本溯源。
  • 中國傳統節日之寒食節,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寒食節。其實相對於寒食節,大家可能更熟悉清明節,但是寒食節也是在清明節前的1~2天。通常的是在冬至後15天。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節是更為人熟悉的,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寒食節已經在中國綿延了2000餘年,曾經被稱為是我國民間的第一大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