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陳琳)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下稱「北京冷鏈」)正式運行,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的產地、核酸證明等信息通過掃二維碼即可查詢。
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應急管理處處長周小豐介紹,「北京冷鏈」運行至今近兩個月,已註冊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的生產經營企業3700家;累計記錄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品種約1.7萬個、產品批次約2.8萬個,涉及88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9個省份,累計流通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18.1萬噸,日流通量2000餘噸。
一件進口冷鏈產品從海關到市民餐桌,需要經過哪些步驟?記者走進企業,跟蹤進口冷鏈產品的運輸、檢驗全流程。
物美集團位於大興區舊宮的冷庫外,一位準備卸貨的司機在冷庫外給貨車消毒。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步驟一:從港口到首站入庫
出入庫均進行消殺,入庫需上傳追溯數據
根據相關要求,凡是進入北京市存儲、加工、銷售的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均需在「北京冷鏈」如實上傳其來源、流向等追溯數據,做到「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鏈」實施「首站賦碼、進出掃碼、一碼到底、掃碼查詢」,對產品流通開展追溯管理。
北京二商肉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承擔北京市儲備肉任務的重點企業。其貿易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防控下進口貨物有嚴格的進出庫流程和消毒要求。
進口貨物到港口後,由海關率先負責組織核酸抽檢取樣、消毒,合格後通知放行。進入中國境內,由貨主或代理商負責運輸至國內冷庫。貨物入庫前,要對貨物進行消殺,初步進行貨物檢查和拍照,同時,存儲冷庫或代理商要再次組織核酸檢測與預防性消毒。
上述負責人介紹,冷鏈貨物到達各主港後,如果要運輸至北京地區進行存儲或者銷售,均需在「北京冷鏈」進行貨物出入庫操作,首站冷庫或經營企業在追溯平臺進行操作的同時完成賦碼。首站定義主要為貨物入京的第一經營者或者承儲單位。
「在京存儲的進口冷鏈產品要全部賦碼,貨物未粘貼二維碼之前,禁止業務銷售。」該負責人說。
出庫時,還要對貨物進行出庫消殺,出具核酸檢測報告、消毒證明,並隨車同行。出庫裝貨車輛則要求攜帶車輛消毒證明。
據介紹,二商肉類貿易分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組。按照防疫要求,需確保採購供應商和進口產品,均為海關允許的輸華名錄中的國家或地區的廠號。進口貨物四證齊全後才允許出入庫、賦碼,這四證為:報關單、檢疫證明、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以及貨物消毒殺菌證明。
12月22日下午,北京某外貿公司外設冷庫,工作人員在給進口冷凍牛肉貼上二維碼。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步驟二:冷庫出庫發貨
出庫時貼二維碼,更新貨物流向信息
12月22日下午,記者跟隨海澱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來到轄區內某外貿公司外設冷庫,檢查進口冷鏈產品存儲、消毒、工作人員管理,以及產品的賦碼、貼碼情況。
該公司冷庫內,存儲的有進口牛肉、豬肉、羊肉等,來自紐西蘭、美國等地,主要供應北京的一些酒店和餐飲企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進口冷鏈產品在入庫時,就會將產品批次、原產國、各種證明等上傳至「北京冷鏈」平臺,並生成二維碼;產品出庫時,再將二維碼貼到包裝箱上。「一方面為了成本考慮,另一方面也防止二維碼在冷凍、裝運過程中損壞。」
上述負責人現場演示了貼碼過程,發貨前還要在「北京冷鏈」平臺上進行發貨單操作,更新貨物流向信息。他調出一件阿根廷牛肉肋條,將產品包裝上的批次錄入發貨單,添加送貨車輛、司機信息;此時,在收貨客戶的「北京冷鏈」平臺上,就會生成一張收貨單,客戶點擊確認「收貨入庫」,這批貨就進入了客戶的產品信息中。
海澱區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監督管理科副科長張凱說,監管部門在「北京冷鏈」平臺上可以查驗到這批貨的流向信息,進入流通環節後,二維碼始終是可以追溯貨物的基本憑證,貨物流通的各個環節,相關下遊企業均可繼續更新後續路徑信息,以實現對產品的全流程追溯。
物美集團位於大興區舊宮的冷庫,工作人員給前來送貨的司機消毒。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步驟三:物流中轉到門店
流通企業收貨前,對應紙質報告和二維碼信息
首站供應商對產品賦碼、貼碼後,產品將進入流通領域。
在物美集團位於大興區舊宮的冷庫,記者看到,在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的冷庫裡,進口冷鏈產品有一個獨立的庫房,大約500平方米,存儲了進口的牛肉、豬肉和巴沙魚等產品。
一輛冷鏈廂式貨車開到庫區門口,司機先下車出示證件登記信息。「疫情期間,負責進口冷鏈運輸的車輛和司機都是固定的。」物美舊宮冷庫負責人李冬志說,疫情期間,車輛進入庫區要提前預約,單獨的進口冷鏈庫房是今年疫情後設置的。
司機完成測溫、掃碼登記後,將隨車的紙質報告交給冷庫工作人員,報告包括產品的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報告、消毒證明、成品發貨消毒記錄表,以及產品信息表等。車輛進入庫區,在門口進行噴淋消殺,再到指定的月臺門卸貨。
車輛倒車到指定位置後,工作人員先對門區再次進行噴淋消殺,然後打開廂門,對照產品信息表,每一種產品搬一件到推車上,由質量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員將貨物帶到專門的區域驗貨。記者看到,當天運送到冷庫的進口冷鏈肉類產品包括巴沙魚片、肥牛片、羔羊肉片、牛腱子、原切牛肉等。
工作人員給貨物掃碼登記。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李冬志介紹,該冷庫供應物美華北地區的所有門店,還有一些線上業務。冷庫主要是兩種形式作業,一種是直流,即供應商收到訂單按量送貨,冷庫從收貨、分揀、發貨,在24小時內發到門店;另一種是在庫,即大宗商品送到冷庫裡儲存,門店產生訂單後,再配貨發往門店。
此外,記者走訪幾個冷庫了解到,冷庫對作業人員管理也非常嚴格。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在京冷庫作業人員等直接接觸進口冷鏈食品的人員,一周做一次核酸檢測,確保綠碼上崗,並將人員登記造冊,每天監測體溫。
冷庫的庫區庫房每天定時消殺,每次作業前後,也要進行區域消殺。如物美舊宮冷庫,每天動態兩個小時消殺一次,下班之後全面消殺。
物美集團位於大興區舊宮的冷庫,工作人員在貨物入庫前核對檢疫手續。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步驟四:門店售賣
超市設專人管理二維碼張貼公示
在銷售終端,市民購買進口冷鏈產品前,可以掃描相應的產品二維碼進行查驗。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家超市,發現銷售進口冷鏈產品的冷櫃旁,都出示了「北京冷鏈」的二維碼。在一家超市,記者拿起一盒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州和牛M4+牛肉卷,打開微信掃碼,手機中出現商品編碼、批次號等信息,顯示產品原產國/地區為澳大利亞,與包裝盒上的信息相符。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產品生產批次號具有「唯一性」。
物美新街口店店長段輝東介紹,每天店裡都會根據當天的銷售情況,向大庫發出訂單,一次訂一到兩天的貨。一般來講,貨到達門店前,相關產品的二維碼等信息就提前發到群裡了,有專人管理二維碼,對其進行張貼公示。
據介紹,在收貨時,除了專車專筐運送、消毒,還要對貨品進行再次「查驗正身」:核對產品二維碼是否與包裝相符、檢驗產品的進口檢疫證明、核酸檢測報告等。在門店庫房內,進口冷鏈產品也是專區存放,貨物上架後,還必須對轉運工具進行二次消毒。
物美集團位於大興區舊宮的冷庫,工作人員對庫房環境消毒殺菌。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釋疑
為何產地「越南」,追溯信息中原產國卻是「中國」?
「北京冷鏈」二維碼實施近兩個月,一些市民反映,有些二維碼信息「名不副實」,比如在豐臺區一家超市銷售的「盛達海洋」牌巴沙魚片,外包裝上寫著原產地為越南,但二維碼信息顯示原產國是中國。
對此,海澱區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監督管理科副科長張凱介紹,這種情況一般是商品原材料為越南進口,但在國內進行加工,而非整個商品是由境外直接進口,屬於國內加工生產的預包裝食品。「這種產品屬於國產商品,但我們也要求納入『北京冷鏈』追溯平臺進行管理。」
張凱表示,他們在檢查中,也發現了二維碼與產品信息不符的情況。「首先我們會要求企業立即將產品下架,然後對產品進行調查。後來發現基本都是人為原因,比如一些超市產品銷售比較快,工作人員對二維碼更換不及時。」張凱說,如果出現這種流程錯誤,查清後,企業要對二維碼更新確認後,才能再次上架銷售。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應急管理處處長周小豐表示,「北京冷鏈」作為新冠病毒輸入風險的「物防」措施,通過「首站賦碼、依序掃碼、終端查詢、一碼到底」,確保進口冷鏈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線上排查、精準管控、現場處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沒有檢驗檢疫證明、沒有核酸檢測報告、沒有消毒證明、沒有追溯信息的進口冷凍冷藏肉類、水產品,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做到不採購、不入庫、不經營、不使用。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影記者 吳江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