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天下 大道致遠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交通天下 大道致遠

——徐飛校長在西南交通大學建校123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19年5月18日)

尊敬的各位學長、各位領導,

各位校友、各位來賓、各位朋友,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五月的交大青翠滿園,在這美好的時節,我們迎來了西南交大123歲生日和機械學科創建100周年。今天,兩千餘名校友「『蓉』歸故裡」「榮歸母校」,我感到格外高興。在此,首先代表學校黨政,特別地代表順洪書記,向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海內外校友校親,致以親切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向一直以來熱情關心大力支持學校改革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8年是學校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加強學校黨的建設,團結奮鬥,披荊斬棘,奮力提升學校學術競爭力、科技創造力和思想影響力,學校發展呈現出穩中向上、穩中向好的喜人勢頭。這一年,學校黨委全力支持配合教育部黨組第三巡視組的巡視工作,自覺接受巡視監督,通過巡視整改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強化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18年,學校創新求變謀發展。變革給予學校持續前行的力量,我們堅持在落實中求創新,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召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本科教育教學振興行動計劃和學生工作振興行動計劃,吹響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衝鋒號」,奮力打造「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 版。堅持在創新中求奮進,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31人入選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動「雙一流」加快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12個專業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並列全國第四。堅持在奮進中求突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縱深推進,三校區順利實現一體化辦學。堅持以「成績、成果、成效」為導向,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學校改革建設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師生員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以及使命感。責任感顯著增強。

2018年,學校傳承使命譜新篇。隆重舉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全面總結我校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全校上下進一步增強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學校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優勢進一步鞏固,在綜合交通領域的實力大幅躍升。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2項,科研成果第四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主動對接川藏鐵路建設,舉辦第六屆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峰論壇,成立「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和天佑鐵道學院,深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校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全面發力綠色交通、智能交通、未來交通的同時,大力培育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戰略性新興學科和未來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的新亮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必將與之同步交織、相互激蕩。與此同時,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內涵式發展成為核心要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審視學校的發展,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與教育強國、交通強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部署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學校高層次拔尖人才引進效果不彰,專職科研隊伍建設亟待破題,在校園軟硬環境建設等方面也有很多不足。我們當竭盡全力改進工作,迎難而上,決不辜負師生員工和廣大海內外校友的熱切期待。

老師們、同學們,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要有一種精神,學校和個人亦然。精神是回應這個時代的信念堅守,也是支撐我們堅定前行的不竭動力。去年學校首次開展「感動交大十大年度人物(集體)」評選,現已評出兩屆。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感動交大、感動你我,是因為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奮鬥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這些精神構成了交大精神、交大價值、交大品格最亮麗的底色,需要我們大力崇尚和弘揚。

要崇尚和弘揚奮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把遠大志向變成現實,既要求得到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又要有鍥而不捨、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從一點一滴做起。」艱苦奮鬥從來都是交大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從1905年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京張鐵路,到中國製造和工程領域中百餘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誕生,從凝聚起牽引高鐵前行的力量,到奮力支撐中國軌道交通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所有這些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接續奮鬥,何以可能?當前,我國高鐵總裡程超2.9萬公裡佔據全球2/3,「八縱八橫」漸入尾聲,「後高鐵時代」悄然來臨,智能交通競爭風起雲湧,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居安思危,方有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承載新的時代使命,奮鬥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將是學校砥礪奮進的主旋律。全體交大人當繼續保持艱苦奮鬥、永久奮鬥的奮鬥精神,在一代代交大人接續拼搏基礎上,戰略性考量交大未來,為加速推進科教興國和交通強國,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要崇尚和弘揚科學精神。100年前的五四運動,中國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催生了救亡圖存之中國、自立自強之中國、科學發展之中國。老學長竺可楨先生有言,科學精神就是不盲從不附和、依理智為歸,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嚴謹、專心一致、實事求是。這其中蘊藏的求真務實應當是科學精神的核心要義。當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STEAM教育理念的價值更加凸顯,以科學(S)、技術(T)、工程(E)、人文藝術(A)和數學(M)跨學科有機融合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學生學術創新能力和跨界求索能力,已成為諸如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的共同選擇。由於歷史的原因,西南交大二級學院名中有多個帶有「工程」或/和「技術」字樣,學校一些專業、學科乃至科研的技術和工程色彩也較濃。因此,在當下和今後的辦學中,一方面要繼續保持並進一步增強在技術和工程領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務必注重工程、技術與科學、人文和數學的深度結合,尤其要切實增強在STEAM中首當其衝的S(科學)的權重,以匹配學校「研究型」大學的戰略定位。對應於科研,就是要更加注重原理性、原創性、前瞻性、突破性和顛覆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回歸研究型大學科研的本位。以上這段話是我借科學精神中的「科學」所做的一點借題發揮。

要崇尚和弘揚創新精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位居新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之首。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中華民族在不斷磨礪和創新中,鍛造了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形成了凝聚全民族的強大共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西南交大創造的「沈氏理論」和「翟孫模型」,奠定了鐵路大系統動力學的基礎研究體系,助力「中國高鐵」領跑世界。西南交大近年來探索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從源頭上激發了科研人員和發明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在全國可複製和推廣的經驗。在新的徵程開啟之際,學校將著力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推進以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校園管理模式改革等為代表的重要改革舉措,以改革創新回應師生訴求,以改革創新凝聚全體校友校親,通過更高質量和更大力度的改革創新,開創西南交大的嶄新未來。

要崇尚和弘揚專業精神。專業精神本身蘊含著三層含義,從淺層次來說,專業精神意味著從業者應當有「術」,要訓練有素並執著於專業的規範和要求;從較深層次來說,專業精神意味著從業者應當有「道」,具有職業操守、從業倫理和道德品質;若將專業精神再深化,就進入了「善」:從業者無私忘我的境界和對工作深沉摯愛的情懷。專業精神的英文是professional spirit,而大學教授的英文是professor,字面理解就是專業的人或專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職業(專業)上,爭當自己領域(崗位)上的專家,養成並保持專業精神應當成為職場所有人的必備素養。今年的「感動交大」十大人物中,有位永遠無法到場的獲獎者——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朱德貴副院長,他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教學科研碩果纍纍。去年九月他突發重病,但仍利用治療間隙堅持科研教學和實驗工作,直至生命終結。朱院長對履職能力的高要求,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值得每位交大人尊敬和學習。張齊力、何文兵等同志是紮根在後勤一線的普通員工,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同樣感動了廣大師生,成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績的「閃亮之星」。

要崇尚和弘揚工匠精神。追溯學校123年辦學歷程,許多人為鑄就「中國高鐵」這一大國重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他們踏實勤奮、耐心細緻、專注堅持、精益求精,追求把一件事、一件物做到極致。他們為了把工作做得完美,願意吃苦耐勞、不斷學習、上下求索。他們最在乎的是如何把活幹得漂亮,最不在乎的是做這件事能得多少錢,擁有多大權。今年是學校機械學科創建100周年,伴隨100年的學科發展之路,機械學院湧現出不少彰顯「工匠精神」的典範,全國教學名師吳鹿鳴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幾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用心備課,不斷打磨講稿和講解方式,精心設計和推敲教學過程,致力於將每一門課程講成精品。今天即將公布的機械百年教書育人楷模也是如此,他們都是兢兢業業、腳踏實地、追求極致、止於至善的榜樣。此外,土木工程學院的「夢之隊」亦是標杆,這支團隊深度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助力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他們科研攻關的高水平自不待言,特別值得對標的是他們身上那股一絲不苟、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老師們、同學們,西南交大致力於培養一批又一批學術大師、管理精英和行業翹楚,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進而向「中國創造」轉變的當下,交大人要將奮鬥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作為自身的人格特質並不斷發揚光大。我堅信,精神在力量就在,力量在生機就在,生機在未來就在。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學校深化全面改革、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攻堅之年。學校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實現新超越。

一、要以「雙一流」建設為牽總,以學科建設為綱,綱舉目張。

學科建設關涉各項辦學要素,統攬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等六大「雙一流」建設任務。因此,當前和今後長時期內,學科建設是綱,綱舉目張。學校要以「雙一流」建設為牽總,以學科建設為抓手和龍頭,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按照慣例,全國高校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即將開展。同時,根據「雙一流」建設以五年為周期的動態調整機制,明年學校也將迎來「雙一流」建設「大考」,這是全體交大人都應該而且必須認真面對的大事。特別是第五輪學科評估,將對學校2016-2019年期間學科建設的成效進行全面檢驗,其評估結果不僅對學科自身建設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將直接影響學校「雙一流」建設的考核,更關係到學校辦學事業發展的全局,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學科建設必須以中央和教育部等有關部委關於「雙一流」建設的系列要求為指引,以支撐服務科教興國、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為使命,堅持「三個面向」,堅持頂天立地,加快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為此,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特色發展,立足並紮根軌道交通,不斷鞏固和強化軌道交通學科群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優勢,還要持續打造軌道交通前沿新的科技制高點。另一方面,又不能囿於軌道交通,作繭自縛地被兩根軌道捆死,至少應把在軌道交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拓展為在「大交通」、「綜合交通」、「智慧交通」中的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同時,紮實推進「工科登峰、理科振興、文科繁榮、生命跨越」四大學科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學科發展戰略布局,強化基礎學科和支撐學科,培育戰略性新興學科和(國家)緊缺學科。尤其重要的是,堅持「高精尖缺」導向,加速壯大強勢學科和優勢學科,全力打造拔尖學科和卓越學科,以此推動「雙一流」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二、要擁抱人工智慧時代,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

人工智慧(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當下人工智慧風生水起,大行其道。實際上,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等內容已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能+」也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隨著智能製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教育等出現在我們能夠想到的任何行業,人工智慧以及「智能+」和「+智能」應用的快速增長期和全面滲透期已經來臨。

面對「智能+」和「+智能」的大潮,我們當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以實現彎道超車和變軌超車。我們要縱深推進學校業已確立的「數位化」戰略,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大體而言,學科的「+智能」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學科加以改造以實現智能化。學科的「+智能」屬於「物理變化」,與此不同,學科的「智能+」將產生「化學反應」,即以人工智慧為主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同(傳統)學科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學科。

具體而言,對於土木、機械、電氣、測繪、運輸等這些傳統卻又是學校的優勢強勢學科,要通過「+智能」賦能、改造和優化,重新煥發生命力、生長力和競爭力,實現在一流學科建設中持續升位。以機械學科為例,通過機械+智能,加快推進先進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工程機械重載運動智能控制以及機械智能服務。同樣地,高鐵、汽車、交通、電網、醫學等通過「+智能」,可以形成智能高鐵、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智能和智能醫學等。實際上,所有的學科都可以也都應該「+智能」。

在此,我要特別強調「智能+」。要高度重視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現代數位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與現行工科、理科、醫科、文科、商科等學科的深度交叉、滲透、融合,由此將催生出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新文科和新商科。要高度重視並積極培育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學科,如數據科學、量子計算、區塊鏈、類腦智能、系統生物醫學、 虛擬實境(VR)、增材製造(3D列印)、超材料與納米材料、新能源等,使其儘快形成新的一流學科生長點,進而成為骨幹學科和支撐學科。去年學校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和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同時積極探索「智能+X」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力爭在促進學術、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方面形成重大突破。不久前,教育部確定新增審批專業名單,學校成為全國35所新增「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這些都為學校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條件。

老師們、同學們,

交通天下,大道致遠。置身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橫跨三個世紀走過123年的西南交大,信心滿懷、步伐堅定。全體交大人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竢實揚華、自強不息,守正創新、攻堅克難,為早日實現「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和「大師雲集、英才輩出、貢獻卓著、事業長青」的交大夢,矢志奮鬥!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舉辦2020屆致遠榮譽計劃畢業典禮並頒發教育...
    7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在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行2020屆致遠榮譽計劃畢業典禮,並頒發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十周年總結成果獎。徐學敏首先作了題為《寧靜致遠 任重致遠 大道致遠》的講話。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思源致遠 天地交通
    原標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思源致遠 天地交通 20世紀初葉,國家積貧積弱,民族災難空前嚴重,交通大學在唐文治老校長等志士先賢帶領下,躬行「實業救國」之理想,逐步成為以工程教育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著名學府。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中國高等教育重新布局的整體需要,交通大學在50年代歷經院系調整和主體西遷,大批優勢學科調整給了十餘所兄弟院校,開枝散葉、惠澤八方,並由此誕生了我們的同根兄弟——西安交通大學。
  • 四川校園文化建設丨通四方錦程 達天下大道—通錦中學理念設計
    通達是對生命根本大道的相通,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文化主題:通四方錦程 達天下大道「通四方錦程達天下大道」由「四通八達」一詞衍生而來。在這所大氣、進取的學校裡,通錦人鐵肩承道,奮進不息,共同鑄造天下大道。莘莘學子從此通達四方,兼善天下,錦瑟年華。
  • 一起學《論語》19.4子張篇——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夏說:「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值得欣賞之處在裡面。只是長遠行下去,恐怕會執滯不通,因此君子不為小道。」小道:非聖賢之大道者,如詩詞歌賦書畫、百工技藝之類是也,另指異端之學、諸子百家之說。錢穆:「小道,如農圃醫卜,百家眾技,擅一曲之長,應一節之用者皆是。」可觀:值得欣賞。
  • 作文熱門題材:天下一家,大道不孤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解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優質時評01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經歷了一年來的風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風高浪急之時,只要我們把準方向,掌握好節奏,團結合作,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必將如鳳凰涅槃、煥發新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02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建設「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 誠信以立足存善而致遠 愛心企業宜春市交通公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李濟慈)江西省宜春市交通公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7月,公司自成立起始終重視慈善公益事業,秉持善行天下的大愛精神,默默無聞地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力量。宜春市交通公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向宜春市道路運輸局捐贈10萬元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董事長塗建民、總經理孫武在復工復產第一時間向宜春市袁州區慈善總會捐贈20萬元抗疫資金,同時向宜春市道路運輸管理局捐贈10萬元抗疫物資。
  • 《成語天下》節目開播慶典暨成語文化宣傳推廣月走進邯鄲市致遠中學
    6月29日,河北衛視《成語天下》節目開播慶典暨成語文化宣傳推廣月走進邯鄲市致遠中學。圖為活動現場。河北新聞網訊(記者董源)6月29日,河北衛視《成語天下》節目開播慶典暨成語文化宣傳推廣月走進邯鄲市致遠中學(原市一中叢臺校區)。同濟大學中文系講師沈鳴鳴應邀為師生做了"情感與家園」主題演講。《成語天下》欄目核心主創馮雪現場回答了學生們關心《成語天下》欄目選手選拔,比賽和節目內容形式等問題。
  • 上海交通大學啟動博士生教育「致遠榮譽計劃」
    央廣網上海6月2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交通大學今天發布博士生教育「致遠榮譽計劃」,匯聚海內外頂尖科學家和行業棟梁,組建「1+1+3」多元指導團隊,創新博士生國際化培養體系。該計劃每年將單列100個博士生招生名額,實施全過程培養和動態考核,引導博士生論文選題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緊扣世界科技前沿,旨在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辦
    2020年1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在閔行校區菁菁堂舉行。此次紀念大會分為「逐夢十載」、「聚啟未來」兩個篇章,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致遠學院院長徐學敏,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章俊良主持。
  • 碧海忠魂致遠號: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
    值得一提的是,致遠級的主炮使用德國克虜伯造,但炮架卻使用了英國最新設計的制退復進機,這種別具一格的設計讓致遠級的主炮射速有極大的提高。副炮採用2門6英寸英造老式速射炮和諸多機關炮。致遠級另有4具魚雷發射管,配備24枚黑頭魚雷。致遠號1887年9月12日,致遠號與靖遠號從樸茨茅斯出港踏上回國之路。
  •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關於公布啟用55套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的公告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關於公布啟用55套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的公告2020-12-28 22 : 02 來源: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為確保交通執法工作的公開公正、體現人性化管理,根據《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令157號)第十六條規定,現將我市啟用的55套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按行政區域、設備類型及設置地點向社會公布:序號區域類型設置地點(路口或路段)
  • 上海交通大學寧夏校友會成立儀式暨「思源致遠 砥礪奮進」上海交通...
    12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寧夏校友會成立儀式暨「思源致遠 砥礪奮進」上海交通大學寧夏校友發展座談會在銀川悅海賓館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安勝等母校領導和老師,與50多名在寧校友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了上海交通大學寧夏校友會的成立。成立儀式由2019屆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校友楊洋主持。
  • 【交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發布人民大道北段通行規定
    1月24日,為確保人民大道北段的交通安全、暢通、有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發布關於人民大道北段通行規定的通告
  •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關於龍華區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的通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條、《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六條之規定,現對龍華區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作出如下規定:一、禁止行駛的時間和道路範圍自2020年12月18日至2021
  • 「大道交通的亞細亞」——北京交通大學亞洲文明對話嘉年華系列...
    「大道交通的亞細亞」——北京交通大學亞洲文明對話嘉年華系列活動順利舉行發稿時間:2019-05-22 17:31:00 來源: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青年網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北京交通大學積極響應,開展了「大道交通的亞細亞」系列活動,向在校師生展現豐富多彩的亞洲文明。
  • 「十三五」唐山答卷丨交通篇:大道通途 暢行致遠
    從唐山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十三五」時期,唐山交通領域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唐山把推廣新能源計程車作為助力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在市中心區投放了500輛新能源計程車,實現了改善空氣品質、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增加經營效益的「多方共贏」,是一項既有增收「小帳本」,更有環保「大帳單」的務實之舉。
  • 台州市府大道交通改造預計11月底完工
    市政府周邊區域微循環示意圖  交通誘導屏可分流車輛,錯位斑馬線將避免人車爭道,微循環讓「血管」有效流通……市府大道交通組織優化工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預計11月底能完成施工。  整個工程包括市府大道(中心大道-機場路)、東環大道(市府大道-開元路)、機場路(市府大道-開元路)等路段的道路及人行道、綠化帶和信號燈等的改造施工。  為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貫徹文明施工的要求,現場將設置施工隔離護欄和相關施工防護措施。相關部門也提醒廣大駕駛員,施工不可避免會對道路通行產生一定影響,能繞道的車主請儘量繞道行駛。施工期間給大家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
  • 白雲區匯通大道改造施工 將臨時交通管制
    3 月 18 日,記者從貴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了解得知,由於白雲區匯通大道將進行提升改造,為此自 2019 年 3 月 20 日起,匯通大道部分路段將實行臨時交通管制。據了解,為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和周邊道路安全暢通 , 屆時將對匯通大道及周邊道路交通組織進行調整,即從 2019 年 3 月 20 日零時起至 5 月 20 日止 , 對匯通大道 ( 教育路至文體路段 ) 實行臨時交通管制 , 禁止車輛通行。
  • 「科技興蒙 思源致遠」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成立
    11月2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成立大會暨「科技興蒙,思源致遠」校友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副校長張安勝等一行作為母校代表參會,與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在內蒙古的兄弟校友會代表以及在內蒙古工作生活的70餘位上海交大校友共同見證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的成立。楊振斌對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的成立表示祝賀。
  • 「科技興蒙 思源致遠」 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成立
    11月2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成立大會暨「科技興蒙,思源致遠」校友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副校長張安勝等一行作為母校代表參會,與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在內蒙古的兄弟校友會代表以及在內蒙古工作生活的70餘位上海交大校友共同見證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校友會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