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邀請,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臺灣少年矯正教育參訪團」於2015年10月18日至24日赴臺灣地區進行了考察交流。參訪團由來自上海市有關方面負責人組成,團長由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堅同志擔任,考察團成員包括上海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姚建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長王宇展,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未檢處處長吳燕,上海老年大學副校長韓崇虎,嘉定區教育局安全中心副主任徐鳳娟,以及上海市培成學校校長張建達,彭順中學校長陳健,新暉中學校長何英,浦東工讀學校副校長滕衛忠。
本次參訪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我國臺灣地區少年矯正教育體系的現況及發展、未成年學生犯罪及保護情況、臺灣少年輔導委員會工作的具體內容與運行方式、臺灣地區教育機構與少年觀護所、少年及家事法庭等司法機構之間教育保護銜接、臺灣地區少年矯正學校的設置、學校行為不良未成年人教育矯治轉化工作架構與運行機制,以及學校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與處置機制建設等。
在臺灣訪問期間,參訪團先後訪問了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臺北市教育局、臺北少年輔導委員會、彰化少年輔導院、彰化縣東山國小、普臺國中、誠正中學等單位,與從事少年矯正教育工作的專家、學者、實務部門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實地走訪了相關學校。
一、學術機構重視少年矯正教育的研究與參與根據參訪日程安排,參訪團先後訪問了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召開了青少年犯罪專題交流座談會,與臺灣地區從事少年矯正教育研究的學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參訪團在與兩家機構的專家學者交流及其後的實務部門參訪過程中感受到,大學研究機構在臺灣地區少年矯正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機構為實務部門提供了大量前沿理論成果,少年矯正教育實務部門建則為理論研究提供豐富而翔實的研究素材,兩者間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二、少年警察隊、少年輔導委員會在防治少年犯罪中的獨特作用臺灣地區的少年警察隊與少年輔導委員會是少年犯罪防治中的兩支主要隊伍。少年警察隊的「剛性」與少年輔導委員會的「柔性」共同形成了其「剛柔並濟」的少年犯罪防治工作特色。參訪團重點考察了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及下設的「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這兩支隊伍的主要特徵還在於
三、學生輔導與犯罪預防的特色臺灣地區的教育機構種類多樣,在少年保護工作方面亦是如此,其除了有典型的教育機構外,還有獨具特色的犯罪預防機構,即「中途學校」。
(一)普通教育機構教育功能 參訪團先後訪問了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以及彰化縣東山國民小學、普臺高級中學等教育機構,這些單位及學校都在普通的教育管理與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真地踐行著教育功能。
參訪團在參訪彰化縣東山國民小學、普臺高級中學的過程中,發現這兩家教育機構都有個性的教育方式:彰化縣東山國民小學通過棒球運動,預防學生偏差,並以此為載體對特殊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注重讀經「三字經」的方式,樹立學生遵紀、知禮、守法的意識與習慣。
普臺高級中學則通過推行靜心教育、適性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製與靜心能力,同樣收到了預防學生偏差行為的顯著效果。這兩所學校向參訪團展示了普通學校對行為偏差學生教育以及心理輔導等典型案例。
(二)獨特教育機構中途學校的教育矯治功能臺灣地區教育系統負責學生犯罪預防與校園安全另一個特色性的組織——中途學校,僅彰化就有兩所中途學校。
參訪中我們發現,因為有些少年因犯罪、性交易、逃家,或被家庭逐出,導致學業中斷一段時期,若隨即返回家庭、學校,恐一時無法適應,因此,先被安排在中途家庭生活,並進入中途學校,或中途班級一段時間。參訪中我們也發現,中途學校不是長久停留之地,更不是替代一般學校,主要是承擔銜接的功能。
四、少年矯正機構體系重視教育部門的介入少年輔育院與少年矯正學校是臺灣為因違反法律及犯罪行為之未成年人而成立的特殊教育單位,隸屬於法務部矯正屬,法院會依犯罪的輕重及其需要決定須被安置於輔育院或矯正學校。
通過上述對臺灣地區的矯正機構的參訪學習可以發現,在臺灣地區,除了司法部門外,教育部門也是重要的矯正力量。教育部門的介入可以避免了司法部門矯正工作的僵化,對於罪錯少年而言,由教育主管部門設立的各類矯正學校是更為合適的矯正機構。
五、思考、啟發及下一步的工作設想從實際效果來看,臺灣地區的少年矯正教育體系是較為完善的,也是較為成功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總結臺灣地區的少年教育矯正教育成功經驗、反思我們大陸地區未成年人矯正教育制度,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設想。(一)牢固樹立「教育與矯正相銜接」的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思想通過上述對臺灣地區少年矯正教育體系的介紹,可以發現:教育與矯正的良好銜接是其矯正工作最大的亮點,也是其卓有成效的矯正工作的關鍵。「矯正+教育」的矯正模式實際上是對二者的一種有機結合。教育與矯正相銜接的矯正體系之所以能夠發生良好的化學反應,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二)借鑑「矯正教育體系」,推動大陸地區工讀教育改革創新工讀教育是大陸地區借鑑蘇聯模式為教育挽救罪錯未成年人而設立的獨特教育機構,大陸地區的工讀教育發展已60多年歷史,曾發揮過巨大作用,但當前工讀教育發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難與矛盾。儘管大陸地區與我國臺灣地區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不盡相同、機構設置有所差異,但臺灣地區「教育矯正體系」的成功經驗,可以成為大陸工讀教育改革參考與借鑑。
來源轉載:美篇(朱堅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