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與體系探析

2021-02-17 古奇文旅

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下,鄉村地區面臨經濟萎靡、環境蕭條和發展遲緩等問題,全球各界皆企圖透過不同的角度來尋求促進鄉村地域活化再生的策略途徑。

我國臺灣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領先於我國大陸進行了鄉村活化道路的探索且取得顯著成效,引來眾多大陸地區專家學者研究學習其成功經驗,但其成果多是單一層面的研究,如專注於產業形態的休閒農業研究、致力於鄉村環境風貌的富麗鄉村研究、聚焦在文化認同的社區營造研究、基於人本導向的農村再生計劃研究,缺乏對其活化發展歷程的梳理與系統的探究。

本文以時間為軸,通過對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內涵的解讀以及活化歷程的分析,探析其階段特徵及內在因素,建構鄉村活化體系,同時為我國大陸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策略和借鑑。

地域活化的概念,是指某個衰敗或未開發地域,通過多方位的策略探索形成完整的地域發展體系,促進當地發展復興,包含了實質地方經濟、地方環境等有形效益,以及居民地方認同感、歸屬感和精神素質提升等無形效益。結合目瀨守男關於地域活化的相關定義,本文認為鄉村活化的過程為階段跳躍式前進,當日常策略作用於地域的活化值達到一定高度而不再有明顯增長時,便催生出新的活化策略。因此鄉村活化的內涵在於探索運用全面系統的鄉村發展策略,挖掘地域資源價值,從經濟、環境和社會等不同面向上促進鄉村地區的活化復興 (圖1) 。

因此,結合中國臺灣地區鄉村的發展歷程,本文認為臺灣地區鄉村活化體系主要由以產業經濟振興為主的休閒農業發展、以提高生活環境品質為導向的富麗鄉村建設、以社區認同意識培養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和以人為本的農村再生計劃四個階段發展形成。

 一   休閒農業計劃——鄉村活化的經濟復甦階段

農業是臺灣地區鄉村的傳統經濟形態,20世紀60年代起,農業逐漸萎縮,迫使臺灣地區農業部門積極改善經營方式,產業結構逐漸由農業向工商業、服務業轉型,休閒農業應運誕生。發展休閒農業即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對象,以滿足人們觀光、餐飲、娛樂、求知探索和農事體驗為導向,通過具有鄉村地域特色的景觀和農、漁、牧業活動吸引人群,達到產業增收及鄉村活化的目的。依照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發展歷程的主體特徵,可將其分為3個模式階段。

1.1 觀光農園——休閒農業的點狀萌芽

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觀光農園的開發。1963年臺灣省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利用本土特色鮮花吸引遊客觀賞遊覽,遊客完成參觀後可購買喜好花品,既喚醒了當地農業, 又增加了居民收入,成為觀光農園在臺灣的首秀。隨後依託不同在地資源而成立的觀光農園逐漸發展壯大,如主打鮮果品嘗的大湖觀光草莓園、主打聞香品茗的木柵觀光茶園,以及各類觀光果園、觀光漁園等,成為點亮臺灣地區休閒農業之途的星星之火。

表1 池上鄉休閒農業區資源利用轉變表

表2 臺灣地區休閒農業演變分析

表3 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各階段對比分析

圖1 鄉村地域活化內涵

圖2 休閒農業的「線」性拓展

20世紀60年代的觀光農園是休閒農業萌發的表現,為村民自發性嘗試,尚不具備「休閒」功能,雖類型已有多樣化的趨勢,但經營方式還較為單一,普遍表現為簡單地利用當地優勢資源作為吸引,從遊客的觀光、購買等行為中獲得經濟效益。

表4 中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鄉村建設對比分析

1.2 休閒農場——休閒農業的線性拓展

20世紀80年代起,臺灣地方政府開始有計劃地將休閒農業推向更多元的發展方向,觀光農園在產業鏈條上延伸發展為休閒農場,結合鄉村旅遊為遊客提供更深度的休閒活動與設施,如農事體驗、工藝博覽、野炊露營、民宿體驗等,鄉村機制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多元的休閒服務業發展 (圖2) 。小而粗放的觀光農園蛻變成為巧而精緻的休閒農場,休閒農業的休閒功能逐漸成型。

位於臺東縣池上鄉的臺糖池上農場,早期以種植甘蔗、飼養牛羊為主要經濟來源,已具備觀光農園的基本特徵。20世紀80年代初在休閒農業浪潮的帶動下,池上農場全力延伸產業鏈條、豐富經營形態,利用在地特色營建出休閒牧場、親子互動區、烤肉區等休閒場所,吸引遊客留宿進行深度體驗,具有牧野風情特色的蒙古包民宿也隨之設立。遊客紛至沓來,在多元化的產業和豐富化的經營形態中,臺糖池上農場和也因此發展為地域氣息濃厚的牧野度假村 (圖3) 。

休閒農場打破了早期傳統觀光農園走馬觀花式的模式局限,為遊客提供更綜合的服務、更深入的體驗。這一時期的休閒農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類型多元,但在經營形式上,仍以個體經營為主,缺乏系統性的整體思考。

圖3 臺糖池上農場 (臺糖池上牧野度假村)

圖3a臺糖池上農場產業功能分區圖

圖3b蒙古包風情民宿

圖4 池上鄉休閒農業區

圖4a池上鄉發展歷程示意

圖4b池上鄉休閒農業區組織構成圖

圖4c池上環圳自行車道

圖5 富麗鄉村建設策略

圖6 大坡池生態親水步道

1.3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的面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單個休閒農場有限的資源已無法全面滿足遊客的遊憩要求,為了增加吸引力度,同時解決休閒農場無秩序的蔓延帶來的同質競爭、布局散亂等問題,2001年臺灣地區農委會出臺《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劃,並進一步制定了「休閒農業區規劃」。將個別農場的發展理念,擴大為以整個鄉鎮為園區來發展,引導休閒農場連片發展成為休閒農業區,從區域層面對鄉村零散的休閒農場進行資源整合、系統管理。

仍以池上鄉為例,在池上鄉已經擁有臺糖池上農場等多個休閒農場的基礎上,2004年池上農委會開始倡導休閒農業區的規劃,對池上鄉區域各類資源進行系統的整合 (表1),分區功能規劃,設立池上環圳自行車道,串聯各休閒農場和自然景點,改變以往單一、零散的小範圍農場自營模式,建立了兼具農業生產、觀光遊憩、生態保育和教育體驗的池上米鄉休閒農業區 (圖4) 。

休閒農業區是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集大成者,系統整理了休閒農業中各類資源和經營形態,在策略上融合了各類產業經營的參與理念,在實體建設上打通各農場與景點的路線,形成永續經營的策略,同時有效容納了鄉村旅遊的運作機制,使休閒農業全面延伸出休閒經濟價值。

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演化,從觀光農園的「點」狀萌發,到休閒農場的「線」性拓展,再到休閒農業區的「面」域覆蓋,空間上由零散的單點農戶自建到系統的鄉鎮聯動建設,時間上由短暫的一日觀賞遊到提供住宿的深度體驗遊,極大拉動了臺灣地區鄉村經濟的增長,是其鄉村活化歷程中的重要一環 (表2) 。但此過程中主要著力點在於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少有涉及鄉村環境改善及文化塑造等方面。

 二   富麗鄉村建設——鄉村活化的環境改善階段

富麗鄉村建設是鄉村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策略產物,在休閒農業帶來鄉村經濟飛躍增長的同時,卻消損了大量資源,鄉村生態惡化、風貌衰落等問題日益凸顯,面貌的破敗也制約了鄉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適應新時期對於鄉村生活品質的追求,1991年我國臺灣地區農政當局出臺《農業綜合調整方案》確定了「富麗新農村」建設目標,隨後將目標進一步定位為「建設農村新生活圈,塑造農村新風貌」,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進入環境改善階段。

在人居環境上,保護原有鄉村特色風貌,將具有傳統裝飾特點或經特殊工藝建造的房屋進行保存和修復,增加硬體的現代化設施,重視村貌的整治與改善;在自然環境上,遵循永續發展理念的軟體植入,保持原真風貌的基礎上對於有特色自然資源的鄉村進行適度開發,向鄉村生態旅遊園區探索 (圖5) 。

池上米鄉也經歷過這樣的歷程。粗放的產業開發導致哺育池上鄉世代居民的大坡池湧泉被堵,魚、蝦和候鳥近乎銷聲匿跡。在富麗鄉村建設的推動下,池上鄉村民於90年代開始進行大坡池環境設施改善工程,以低影響介入的方式,修復池岸空間,設立生態親水步道和平臺,營造出可供生物自然棲息、居民日常休憩與遊客觀光遊覽的水岸環境 (圖6) 。同時整治道路合理添置公共設施,結合地域特色設置自導式指標系統,為村民和遊客提供了舒適優良的鄉村環境。

富麗鄉村的建設接應了休閒農業的發展,改善產業生產環境的同時將精力更多的投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景觀綠化美化、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使鄉村面貌大大改善,村民居住品質顯著提高,是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中的重要推動力。

 

三   社區總體營造——鄉村活化的社會認同階段

在建設富麗鄉村的同時,為了避免利益佔據和扭曲鄉村,臺灣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意識到鄉村活化不應僅從經濟產業和物質環境著手,更重要的是從社會精神文明層面喚醒民眾對於鄉村發展的「共同體意識」。文建會在1994年出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一方面由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與休閒農業發展和富麗鄉村計劃並行,進行空間和環境的美化、地方產業的文化包裝;另一方面融入「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集合民眾的力量,突出社區特色,營造內容包括各種民俗活動的開發、古蹟和建築特色的建立、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的建立等。

圖7 池上鄉萬安社區稻米原鄉館

圖7a稻米原鄉館功能營造圖圖

7b舊農具創意展示

圖8 臺灣地區鄉村活化發展歷程

圖9 臺灣地區鄉村活化體系

池上鄉萬安社區坐擁池上鄉富有的稻米資源,在經歷了休閒農業計劃和富麗鄉村的建設後已具備優良的產業基礎和物質環境,文化認同感的塑造和提升便顯得尤為重要。1992年萬安社區村民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共同挖掘在地稻米文化,將棄置的倉庫裝修成為古樸的稻米原鄉館,並提供古農用機具展示,作為池上米食文化參訪的解說展覽場和技術交流地 (圖7) 。萬安社區還保留了歷史悠久的磚窖場文化資源,結合靜態的磚窖展覽和動態的磚雕DIY活動,搭配社區導覽將磚窖文化自然和諧地滲透到大眾的生活當中。

社區總體營造將視角轉向了社會文化的認同,消解了人們對於鄉村社區空間的疏離感,織構起鄉村活化的社會文化網絡,同時反過來激活了休閒農業計劃和富麗鄉村建設的生機與活力,與其在鄉村活化建設道路中相輔相成。

 

四   農村再生計劃——鄉村活化的人本塑源階段

在社區營造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各方力量意識到人在鄉村活化過程中起到的主體作用,人是鄉村產業經濟增長、環境品質提升和社會總體營造的本源力量。因此, 2010年臺灣地方政府出臺《農村再生條例》,以村民精神與技能培養為重點,推動鄉村的活化再生。村民提案成為編制鄉村發展建設方案的重要依據, 「社區規劃師」制度被各鄉政府所推廣,以此挖掘並培養出具有本土化、在地性的鄉村社區規劃專業人才。「培根」計劃在臺灣地區鄉村中廣泛開展,專業學者和高校人士被組織起來形成培養團隊對村民進行知識傳授。

池上鄉萬安社區正是抓住了農村再生計劃中培養鄉村人才的要素,在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倡導下,開辦有機米產銷班,對村民進行機農業教學,使其共同參與到池上鄉稻米有機生態休閒產業當中;制定生態社區公約,發動居民主動認養村內空地綠化美化,助力富麗鄉村建設;培訓地方人才,成立池上鄉文化解說員協會、手工藝品研發小組等人才團體。居民在鄉村建設中找到了自身價值,池上鄉因此變得更具活力。

農村再生計劃把鄉村活化的理念以平民教育的方式推行於鄉村社會,同時呼應了休閒農業發展、富麗鄉村建設,兼顧產業發展和環境改善,凝聚了村民共同體意識,是鄉村活化歷程不可缺少的內生動力。

 

五   鄉村活化歷程體系的差異與融合

通過上文綜述,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分別以經濟、環境、社會、人作為主體核心展開體系探索,每階段模式的側重點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活化鄉村 (表3) 。

休閒農業立足於農業經濟層面,從發展簡單觀光採摘、產品售賣的觀光農園,到主打深度旅遊體驗的休閒農場,再到發揮經濟集聚優勢、連通片區資源的休閒農業區,完成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的全域覆蓋。

富麗鄉村建設及時應對了休閒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弊病,從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上進行了全面的品質提升。為休閒農業計劃和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優質的發展環境。

社區總體營造從文化認同的角度承接了休閒農業計劃和富麗鄉村建設,通過鄉村社會文化構建「共同參與」意識,是鄉村活化精神的全面覺醒。

農村再生條例從人才培養層面落實了社區營造,村民因此獲得自立營造的技能,從而更好地參與到了休閒農業計劃和富麗鄉村以及社會營造的建設當中。

縱觀我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建設的發展歷程,休閒農業計劃、富麗新農村建設、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計劃均肩負著各個階段不同的使命,在時間上遞進或交叉,內容上交融或互補,彼此推動和促進,從不同維度不斷為鄉村地區注入新活力,在多元化的逐步探索中最終構成整體、系統的鄉村活化體系 (圖8~9) 。

 

六   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於中國大陸地區鄉村振興的啟示


中國大陸部分地區對於鄉村振興建設的探索,有著與中國臺灣地區近似的發展軌跡。

在產業經濟方面,大陸地區經歷了從農家樂到田園綜合體的演變,其中不乏優秀案例,但多數產業項類趨同,特色不夠鮮明,同時散落各地,未成體系。

在鄉村環境方面,大陸地區「美麗鄉村」與臺灣地區富麗新農村建設模式頗為相似,鄉村面貌因此煥然一新。然而不少鄉村只著眼於短期利益進行「面子工程」建設,按同一樣式照搬,鄉村環境在評審過後便恢復如初,變得髒亂差。

在社會認同和人本塑造方面,大陸地區目前處於社區營造初步探索階段,尚未進入「以人為本」的營建階段,因此沒有形成明確的發展模式。但營造者往往是響應「精準扶貧」號召下的外來組織和團體,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尚為缺失。

通過與我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的對比分析,能夠汲取對大陸地區鄉村振興建設有益的經驗 (表4) 。學習臺灣地區經驗,大陸地區應梳理鄉村建設歷史,明確各階段鄉村發展任務,整理鄉村活化模式,使得鄉村經濟、環境、社會、人才等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最終整合成科學的體系,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讓中國鄉村全面走向活化振興之路。(作者:段馮夷 楊定海 王鑫)

責編:白永聰

文章來源:華中建築2019年05期

-END-


創意為先    內容為王

合作交流    資源共享


文化創意產業內容製造服務平臺

古奇文化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致力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製造及專業的策劃執行服務。

專注於綜合文化旅遊、影視、體育娛樂、演藝活動、會展、文創策劃諮詢、視覺設計、綜藝娛樂、數字娛樂產業等的內容製造及服務。

服務板塊:綜合文化旅遊、大型節慶活動、開閉幕式、文化旅遊演藝、會展、影視、視覺設計等文化產業領域的創意策劃、設計及落地執行服務。

商務合作垂詢:TEL——18612620535   微信號——LKLKLK01JK、JHKKKK001。

網址:www.bjgooqi.com。

郵箱:535564710@qq.com。


長按二維碼  更多精彩  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與體系探析
    從鄉村活化各階段的關注內容與特點著手, 將其分為休閒農業、富麗鄉村、社區營造和農村再生四個階段模式, 分析各階段模式演變的相關因素, 探析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的內在因素和建構鄉村活化體系, 並結合中國大陸鄉村發展的階段和階段特徵進行比較分析, 為大陸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策略和借鑑。
  • 他山之石 | 我國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發展歷程及啟示(全文)
    《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農村再生條例》共同構建了農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法律體系和實施依據。本文對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探討不同時期、不同目標土地整治的特點及對臺灣地區農村發展的作用,為大陸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未來土地整治的發展提供借鑑。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之前,臺灣地區的農村土地整治稱之為「農地重劃」,僅限於「耕地和種植用地」的整治。
  • 兩岸青年:借鑑臺灣經驗擘畫福建鄉村發展圖景
    新華社福州4月22日電(記者 許雪毅)臺灣南投竹筍包的飲食記憶、臺北大稻埕米店的發展歷程、臺南蜂蜜觀光工廠帶來的啟示……在22日於福州永泰縣舉行的「活化鄉村匯報會」上,兩岸青年「亮出」鄉村調研初步成果,為永泰縣長慶鎮擘畫美好未來。
  • 臺灣地區歷史課綱調整的歷程、原因及其影響探析
    1996年,李登輝再次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正式開始進行歷史課綱改革,並於1999年開始實施「88課綱」。該歷史課綱依「同心圓史觀」,以臺灣歷史為學習歷史的起點,「臺灣史」首次以獨立的章節出現,但仍附屬於中國史;課綱刪除了「培養中華民族精神」「復興民族」等字詞,還壓縮了中國史的學習時間,(1)其強化「臺灣意識」的意圖非常明顯。
  • 文旅業內人士:存量資源活化將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在詩畫浙江,成熟的鄉村文旅體系已經成為促進鄉村產業布局、推動鄉村農民致富最重要的抓手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鄉村進入開發階段,閒置民居、廢棄廠房以及部分經濟效益較低的農業用地等存量資源,也被進一步解放。 那麼在開展鄉村後續綜合改造和提升中,各地如何藉助高層政策、省級規劃和市場資本的力量,進一步提升這些存量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 【鄉村振興】臺灣鄉村振興的啟示
    2018年8月下旬,筆者到臺灣參訪。期間,筆者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考察調研了臺灣地區推進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做法。可以說,臺灣地區以上世紀60年代末《農業政策檢討綱要》發布為始點,由「抽取」農業農村轉向「支持」農業農村,由此開啟真正現代意義的鄉村建設探索。
  • 左靖:我的鄉建歷程(2011-2018)
    本次講座由著名策展人、中國文藝鄉建的代表人物左靖先生主講,講題為「我的鄉建歷程(2011-2018)」,由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尹丹主持。尹丹主持講座左靖以2011年在皖南開始的一場引發海內外媒體廣泛關注的鄉村實踐為例展開了講座,闡述了八年以來在安徽、貴州、雲南三處的鄉建歷程。
  • 【雨花視角】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研究: 歷程、經驗及啟示
    其實踐出現的問題及積累的經驗,對大陸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研究認為,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持續地經營和創造。在該過程中,在地居民的主體性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以及社會組織的參與協作,三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地居民主體性的發揮,更是民族地區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 | 鄉村觀察@臺灣
    提到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繞不開埔裡鎮的桃米社區。桃米是臺灣社造歷史的一卷錄影帶,代表了臺灣921災後重建一大批社區的營造歷程。從厄運降臨到重獲新生,再到現如今的迷茫,桃米社區營造之路就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當中都會面臨思考,摸索,探險。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有努力、機遇、失敗或者挫折,才能讓更多後來者吸取到寶貴的經驗。
  • 活化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舊址,助力梅州鄉村振興
    活化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舊址,助力梅州鄉村振興 梅州電臺新聞臺 梅州電臺新聞臺微信號 mzdt948 功能介紹 聽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接收到節目預告信息等內容。目前,梅州辦學舊址遺存數量居粵北地區前列,其中有部分辦學舊址保存情況較好,有些已開展活化利用,功能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鄉村公共活動中心為主。
  • 直島模式:藝術活化鄉村
    (本版圖片來源:《靈感日報》) 2018年,是黨的十九大做出實施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決策的開局之年,眾多社會組織、公益人士也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的研討與實踐之中。其間,作為藝術活化鄉村的典型國際案例,日本「直島模式」在相關研討會上被多次提及,希望成為中國鄉村振興的可資借鑑的範本之一。直島是日本曾經的煉銅企業生活區,隨著產業衰落而走向沒落。日本前倍樂生控股董事長、執行長福武總一郎運用藝術慈善實踐,實現了破敗鄉村島嶼的社區復興。
  • 鄉村活化的關鍵是什麼?遂昌這個偏遠山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2019-06-01 21: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雷曉雲茶園村6月1日,遂昌縣龍洋鄉西灘村茶園自然村一派火熱景象:「鄉村振興之空心村活化群英會」在這裡如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嘉賓等齊聚一堂
  • 鄉村振興戰略體系與規劃詳解
    作為專業的旅遊規劃設計機構, 綠維文旅以城鄉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從產業規劃、區域綜合發展規劃等多個角度出發形成鄉村振興規劃的邏輯結構 ,構建了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綱領的省市縣鄉的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和鄉村振興的五大規劃體系。
  • 大咖駕到 | 文旅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科學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鄉村實現因地制宜、突出特點、發揮優勢,形成居於市場競爭力又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鄉村才能有活力,經濟才能發展。
  • 2015年臺灣地區少年矯正教育體系考察
    本次參訪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我國臺灣地區少年矯正教育體系的現況及發展、未成年學生犯罪及保護情況、臺灣少年輔導委員會工作的具體內容與運行方式、臺灣地區教育機構與少年觀護所、少年及家事法庭等司法機構之間教育保護銜接、臺灣地區少年矯正學校的設置
  • 今年「鄉村振興」首場學術交流會在崔崗藝術村舉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5日上午,「鄉村振興與傳統村落活化」學術交流會在廬陽區三十崗鄉崔崗藝術村召開。本次交流會由安徽建築大學主辦,旨在應對我國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探索鄉村振興與傳統村落活化的路徑。
  • 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通過主題提煉,活化鄉村?
    前言在鄉村振興戰略上,習近平主席做出了重要指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並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五個具體路徑: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五大振興。
  • 我國臺灣地區職業學校技能競賽體系考察及啟示
    此活動不僅是「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劃」中的重點內容,也是臺灣技職教育競賽體系中又一新的競賽項目,其對象為臺灣高職學生,目的是為實施高職專題製作課程,提升學生創作及實務能力、團隊溝通能力,激勵學生思考研究的興趣,發揚技職教育特色。
  • 臺灣寫真:「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因其在臺灣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臺北市政府確定為古蹟。  早年間,中山樓作為臺灣「國民大會」的專屬會場,還是多任臺灣當局領導人就職及接待貴賓的場所。  昔日二樓作為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起居室,東西兩廂陳設一為中式一為西式,凸顯二人喜好各異。  當年臺海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中山樓還作為蔣介石的戰時指揮所。
  • 海陵島,「活化」鄉村院落,做強民宿產業
    全城旅遊活動海陵現場會召開後,海陵島試驗區積極落實會議精神,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海島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全區旅遊,在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同時,積極挖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活化」農耕型鄉村旅遊,大力發展強海島民宿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