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視角】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研究: 歷程、經驗及啟示

2021-02-22 民族學與人類學Anthropology

A Stud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the Gaoshan Ethnic Group in Taiwan of China: Process,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先後經歷了重點示範部落計劃、永續計劃及活力計劃三個階段。其實踐出現的問題及積累的經驗,對大陸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研究認為,民族地區的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持續地經營和創造。在該過程中,在地居民的主體性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以及社會組織的參與協作,三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地居民主體性的發揮,更是民族地區村落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關鍵詞】高山族; 社區營造; 主體性; 文化深耕

      「社區」( community) 指的是一群特定居民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從事各項活動,彼此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及共同的歸屬感,共享與公眾生活有關的目標、需求或利益,形成具有社會、心理及文化等關係的共同體。社區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建設和營造的。「二戰」後特別是20 世紀60 -70 年代,伴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危機等問題的出現,國際社會對社區的認識逐步加深。歐洲的英、法等國發展了以社區為基礎的地方振興模式,美國提出了「社區設計」「社區培力」及「社區再造」,東亞的日本自60 年代起全面實施了「造町運動」,韓國則啟動了自上而下的「新村運動」。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在反思工業化和城市化、保護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思潮下,可持續發展等成了社區研究的重要議題。受日本造町運動影響,20 世紀90 年代初期,臺灣當局推出了「社區總體營造」計劃。通過政府持續的努力與地方的實踐,臺灣的社區營造取得了顯著成效,與之相關的研究也漸以成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對社區參與者或群體進行研究,聚焦於居民的共同意識的建立; 二是對社區營造發展方向的研究,從社區實際出發探討永續發展的方案; 三是對於社區環境營造的研究。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陸學界對臺灣社區營造給予了較多關注,落腳點主要聚焦於大的社會背景下對臺灣社區營造模式、機制等整體情況的分析、總結。研究的對象多為漢人(客家) 社區,少見分析與一般界定的行政社區不同、人數不多、「需要面對歷史文化所帶來的全面性衝擊,以及部落存續的發展困頓」 的高山族社區營造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擬在回顧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歷程的基礎上,總結其經驗和不足,以期能為大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發展和鄉村的振興提供有益的借鑑。

一、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的歷程

      20 世紀60 年代後期,臺灣當局在聯合國的扶持下啟動「社區發展」計劃,掀起一股以硬體設施改造為中心的社區建設的浪潮,但多集中於都市社區,高山族社區並未受到太多關注。直至80 年代,高山族社區出現生存環境惡化、人口流失、產業式微等問題,生存失根和文化邊緣的高山族民眾才逐漸意識到族群的劣勢地位。少數族群精英於是提倡「部落主義」,主張「讓自己成為社區的規劃者」。自此,高山族社區開啟了自我探索的徵程。1994 年,在臺灣當局啟動實施的「社區總體營造」計劃中,高山族社區開始受到關注。進入21 世紀,各國紛紛制定少數民族計劃,建立以自助、共享互助及能力建構為基礎的發展模式,期望協助少數民族自助自立。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開始重視以在地高山族為主體的社區營造,不斷為其提供政策支持。根據推行的計劃,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時期:

      (一) 重點部落示範計劃時期

      2005 年,根據宮崎清提出的「人、文、地、產、景」營造策略,臺灣當局提出了「健康六星計劃」。「原住民族委員會」 (下文簡稱「原民會」) 在配合實施「健康六星計劃」基礎上,以促進高山族社區全面發展為目標,首先提出了「重點部落示範計劃」。計劃始於2005 年,止於2009 年。計劃以高山族社區為核心,遴選文化、生態和景觀條件優異的族群示範社區,從「造人」「造產」「造景」入手,整合資源,打造以觀光休閒產業為特色的全方位發展社區。2005 年共推選出25 個重點示範高山族社區,隨後又增加33 個重點社區。計劃實施期間,「原民會」重點關注部落的產業發展,期望以經濟產業帶動社區整體發展。

      重點示範部落計劃的篩選機制與重點輔導內容,十分注重「點」的選擇,以「點」切入,建立新的社區關係,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計劃從準備、實施再到成效評估,擁有完整的配套方案。前期,邀請專業團隊加入,培訓重點示範部落初級營造人才; 中期,舉辦重點示範部落中期結果發表暨研討會; 後期,查訪25 個年度重點示範社區,切身感受營造成果。

      重點示範部落計劃推選的重點社區,分布在不同的族群,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域,旨在通過輔導重點社區,打造社區營造新典範,給同一地區的其他高山族社區樹立一種營造模式,提供學習觀摩的平臺。同時,社區內部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挖掘特色,發展以觀光為重點的社區經濟,拓寬行銷渠道,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凸顯產業經濟的效益,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

      (二) 永續發展計劃時期

      重點示範部落計劃是永續發展計劃的前奏,通過選擇典型社區試驗,在嚴格考核和綜合分析基礎上,可進一步推進永續計劃。2006 - 2011 年,「原民會」一方面配合臺灣當局執行「健康社區六星計劃」,另一方面規劃21 世紀高山族發展新圖景。針對社區實際,提出了「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社福醫療、部落安全、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的永續發展計劃,協助社區建立自主運作、永續經營的模式。該計劃以社區為基本單位,以打造健康社區為目標,依託「自主」「自豪」「同體」「同演」「同夢」的社造精神,幫助社區實現整體轉型。

      計劃實施期間,「原民會」相繼推出了系列配套計劃,例如「部落資料建立計劃」「文化活動計劃」「部落培力及公共參與計劃」 「部落環境改善計劃」 「部落生活照顧計劃」等。每年期中、期末,「原民會」加強社區營造績效考核,將社區分為優等、甲等、乙等等幾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的社區,補助多少不等的經費,以此激發社區參與營造的熱情與活力。

      與重點示範部落計劃重在「點」的深入有所不同,永續發展計劃特別強調「點」與「線」的結合以及「線」的整體推進。在通過社區考核、分級等措施持續推進重點社區發展的同時,連「點」成「線」,「點線結合」,營造的重心從經濟優先轉變為全方位發展,特別注重社區資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計劃的內容大到社區產業命脈以及環境改善,小到部落孤寡老人一餐一食的照顧。通過永續發展計劃的實施,高山族社區的產業、人文教育、社福醫療、安全、環境景觀、環保生態實現了整體的轉型和發展,社區也通過自我規劃能力的培養,初步實現了從「學習型」到「創新型」的轉變,為社區活力的激發奠定了基礎。

      (三) 活力計劃時期

      2012 年, 「原民會」提出「部落活力計劃」,高山族社區營造進入新時期。該計劃從「共做、共食、共享、共樂」的互助方式中凝聚成員力量,維持社區的生存穩定,健全社區組織,將社區發展工作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實踐之中,以逐步擺脫對臺灣當局的依賴。

      在永續計劃的基礎上,活力計劃進一步強化營造政策和審核政策。計劃以永續發展的視野看待問題,突出重點部分,兼顧細微處。例如,建立及培育以社區議事平臺為基礎的社區自治組織,發展生態旅遊等產業,強化生活照顧功能以及傳統建築修復、社區美化等計劃。為便於社區營造的順利推動以及問題的及時反饋,「原民會」在東區、南區和北區建立社區營造中心,成立專案組織,共同服務高山族原鄉地區的社區營造。同時,還推行不定期考察的審核制度,對未達到標準的高山族社區停止輔助。而關於活力計劃的輔助對象,「原民會」則根據前期計劃的完成情況,制定細緻的篩選機制,優中擇優,對重點社區給予更多關注。

      活力計劃是高山族社區營造的高潮。截止2018 年,已輔助超過230 個社區推動營造計劃。活力計劃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每一年的重點都略微不同。以2017 年為界限,前期注重社區營造實踐的整體發展; 後期則轉向理論,著重社區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及分享。在重點示範部落計劃以及永續發展計劃的成果積累之上,活力計劃總結經驗,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從整體上推動高山族社區的進步。與此同時,在「面」中又突出「點」的發展,強調典型社區的輔導以及重點內容的關注,形成了以重點帶動其他社區發展的營造模式。

二、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的經驗

      社區營造是臺灣高山族面對全球化浪潮衝擊尋找的一種新出路。在此之前,高山族主要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爭取臺灣行政當局的關注。在此之後,高山族從社區做起,通過其營造,凝聚族人智慧,發揮草根力量,縮小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在此過程中,高山族社區營造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臺灣當局官僚組織變革緩慢。高山族社區營造儘管強調「自下而上」的模式,但歷經多年的發展,卻面臨臺灣當局如何引導的問題。同時,當局政策方案繁瑣且項目執行面臨時間壓力,導致社區不是考慮部落的現實需要,而是依據政策決定社區的社造工作; 二是政策整合不足。社區營造是臺灣當局高度重視的計劃,不同部門也提出了不同方案。但在實踐中,各部門多各自為政,少見配合之行動; 三是社區組織穩定性不足。高山族社區營造的核心動力源自部落社區。然而,部落社區存在以村裡長為代表的行政、以發展理事協會理事長為代表的社政、以頭目為代表的部落會議三個系統。三個系統儘管存在合作,但更多是對立衝突的關係。這不僅撕裂了高山族基層社會,而且浪費了當局和社會投入社區的資源和人才。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面臨的上述問題,是大陸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正視和規避的。但另一方面,他們也積累一些值得總結的經驗,主要如下:

      (一) 明確營造目標,持續推進高山族社區發展

      高山族社區營造曾經歷過一段迷茫的探索時期,後逐步清晰地認識到,社區發展只依靠「部落主義」遠遠不夠,需要重新審視。歷經20 世紀80-90 年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山族地區大量年輕人從原鄉走進城市,社區共同體逐步瓦解。針對這一現實以及高山族的特殊性,臺灣當局以「原民會」為主,相繼推出了「重點示範部落計劃」「永續發展計劃」「活力計劃」。三個計劃的關注點以及實施的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營造的目標大體一致,即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在尊重社區傳統社會組織基礎上,重新建構運作機制,培育社區營造人才,凝聚社區共識,培養自治能力,協助社區在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實現重建與永續發展。如「重點示範部落計劃」實施的內容主要是整合社區經濟產業、文化產業、生態旅遊業、民宿餐飲業、觀光產業、農產品及加工業等,但落腳點和目標仍是通過重點輔導,以產業切入,建設一個全方位、有生命力的社區; 「永續發展計劃」實施的內容主要有社區基本資料的整理、文化活動的開展、社區培力及公共參與計劃的實施、社區環境的改善、產業的紮根等,但其目標是推動社區整體性發展,建構新的社區關係以及永續發展的軟硬體基礎,讓社區用自己的經驗、想像與情感,共同詮釋永續發展的概念,活化社區; 「活力計劃」實施的內容主要有落實社區會議組織、復振社區傳統文化、發展社區經濟產業、營造生活環境、強化生活照顧功能,但其目標是透過高山族傳統文化,以「共做、共食、共享、共樂」的互助方式凝聚族群力量,維持族群共同體的穩定。

      (二) 深耕族群文化,以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經濟

      2007 年9 月,聯合國通過國際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強調各國要特別關注少數群體和原住民的特別狀況及其獨特的文化。臺灣當局「文建會」也強調,文化產業和環境是維護社區生機的唯一出路,以文化營造地方才是最實際的路線。文化經濟是當下的熱門經濟,它所帶來的影響輻射到社區的各個方面,在社區營造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文化經濟的發展需要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發揮民眾的主體性。高山族最大的優勢即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以此為基礎衍生的文化產業是社區永續發展的落腳點。保持地方特色,強化文化競爭力,持續建構本地多元文化特色就是其社區營造的重點。特別是高山族社區營造的中後期,文化的轉化成了社區營造的重中之重。在該過程中,不同社區利用自身優勢與各種便利條件,打造了以文化博物館、部落動漫館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實現了跨時代、跨領域、跨區域的發展。如卡地布部落2005 年建立文物展示館,成立生活·文化·產業·生態博物館的社區中心及部落旅客服務中心,組織工藝產銷合作社,建立文化產業網絡行銷管道,培養文化知識解說人等,創造了部落永續發展的新契機。其文化產業成功的前提,也是依賴社區的地方文化。通過不斷挖掘、創新,豐富文化產業的形式與內容,形成靜態文化—動態文化—文化產業—文化經濟的發展過程,在質與量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

      (三) 健全參與機制,鼓勵各方積極參與營造

      社區營造是相對於社區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概念。與社區發展暗含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方式不同,社區營造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及政府、非盈利民間組織與社區之間的互動。故黃煌雄在《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序中言: 「(社區總體營造的) 主要精神包括三大要素: (一) 由下而上,(二) 民眾參與, (三) 地方自主; 這種精神強調社區事務,應由社區民眾結合社區資源,經由民眾的討論,形成共識,共同決定社區的發展。」 與一般的行政社區相比,高山族的族群文化和社區組織儘管受到工業化、城鎮化衝擊,但仍在社區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高山族社區營造的公眾參與程度更高。從其實踐來看,儘管存在以個人身份參與的情況,但普遍是以民眾組成的團體參與其中。通常情況下,高山族的社區組織至少存在村裡、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部落會議三種形式。具體到各社區,以在地高山族為主體、以興趣或互助為導向的各類社區組織則更多,如桃源縣復興鄉嶺埤部落相繼成立的社區組織就有嶺青會、婦女會、舞蹈班、泰雅美食班等。這些社區組織涵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高山族,雖不一定直接服務於社區營造,但卻是民眾互動交流的平臺。特別是其對社區邊緣人群的關愛、照護,更是加強了共同體的凝聚力,為社區營造奠定了基礎。此外,臺灣當局還搭建平臺,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社區營造。這些組織,長期耕耘在高山族社區,在政府部門與社區溝通、社區意見整合、關愛弱勢群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 完善各項制度,為社區營造提供合理保障

      社區營造涉及經濟、文化、人力等各個方面。為確保營造順利開展,臺灣當局相關部門制定系列的制度。在這些制度當中,關鍵的主要有社區審核反饋制度、財務保障制度、人力資源保障制度。社區審核反饋制度是社區營造不可缺少的一環。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每一期營造計劃的期中、期末,「原民會」根據實際需要,派遣專員實地考察實施進度及業績,或是接受補助的社區派人向其說明; 二是各縣市政府每月派遣人員查核受補助的社區營造情況,並將其如實反饋給「原民會」,「原民會」將得到的信息作為次年評估之主要依據。重點示範部落計劃、永續發展計劃以及活力計劃,在實施營造政策的同時都配備一套完整的審核反饋制度。其存在,在政府與社區之間建立了雙向溝通的紐帶。

      社區營造離不開經費支持。為解決資金問題,臺灣參與社區營造的相關部門每年都預算相當一部分經費,以保障其持續推進。2014 年僅「原民會」核定的經費就有4169 萬元新臺幣, 「秧苗型」社區一年最少可得99 萬元,結穗型第1 年的社區補助最少有169 萬元。

      社區營造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造人」。其目的的實現,需要有人帶領或積極參與高山族社區營造。為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臺灣當局陸續推出了文化服務替代役、社區規劃師等制度。文化服務替代役最初叫社區營造替代役,是臺灣當局為解決社區營造人力短缺而推出的一項制度。該制度2002年改名後,服務內容雖有所拓展,但協助推動社區營造仍是其核心內容。高山族社區因文化的特殊性,其社區營造吸引了不少役男參加。社區規劃師制度是由臺北市城市管理部門為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劃》而引入的一項專業技術支援的制度。該制度不僅提供專業技術支援,而且拓寬了民眾參與社區營造的渠道,凝聚了社會共識。為加強規劃師與少數民族的溝通交流,「原民會」成立的3個社區營造中心,每年在高山族地區舉辦社區人才培訓儲備工作坊、社區營造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工作坊,特邀社區營造相關專業人員及社區經營管理者以專題討論或經驗分享等方式,講授相關理論及知識。

三、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的啟示

      高山族社區營造的歷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存在諸多不足,對當下大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乃至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 尊重文化差異,探索適合民族地區的發展方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多次強調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指出文化群體及社區的文化表現,可以運用多樣的方式表現。尊重文化差異,因「文」制宜是一個漫長且艱巨的過程,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也不可避免地走過彎路。通過示範部落計劃「打造」出的模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部落營造的思路和視野,再加上政策的獎助條件及時間上的緊迫性,出現了一些東施效顰的醜態。例如: 泰雅族部落新興的編織業、排灣族的手工業等,都是效仿失敗的產物。大陸的民族村落大多是基於共同的血緣關係或共同的族別身份而形成的聚落,經過時代變遷,長期積澱下來的共同情感和社會關係是維繫村落穩定發展的重要紐帶,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日常服飾、飲食、習俗等民族文化,不單單是一種識別民族的象徵,更多地承載著民族的共同情感。近年來,政府陸續推行了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和村落發展成為一股浪潮。但由於民族地區複雜多樣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沒有成熟的建設經驗可以借鑑,民族地區村落保護和發展出現了大規模標配化的建設,忽略了民族地區本身的文化差異。通過實踐不難發現,現行的標配化建設模式難以彌補不同民族村落的差異性,同時也不能滿足村落發展的現實需求。民族地區的鄉村發展,不能生搬硬套東中部地區的建設經驗,應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遵循以村寨為出發點的原則,著眼民族文化的再創造,藉助外部的資金和人才力量支持,制定最適合的發展方案。

      (二) 激發參與熱情,建立以在地村民為主體的多元合作機制

      「造人、造產、造景」是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其中「造人」是關鍵。而實踐卻恰恰相反, 「造景」多於「造產」, 「造產」多於「造人」,三者的比例存在不小差距。不難理解,「造景」的可行性相對較高,是人力和財力能夠做到的,且短期能見效; 「造產」即是謀發展,複雜且費力,帶有極高的失敗風險; 「造人」則是一項更為艱巨任務,高投入,低回報,卻至關重要。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關乎營造的成敗,沒有人,談何振興發展? 當下,日益嚴重的「空巢化」 「老齡化」及村民缺少參與熱情,已成為鄉村振興和傳統村落保護最大的阻礙。為解決該阻礙,需要重新思考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主體問題,建立以在地村民為核心的多元合作機制。村落是一個介於國家和家庭團體之間,具備共同意識的基礎單位。村民是村落的核心,村民的再生是鄉村復興和村落保護發展的推動力。當前形勢下,村民的再生需要重新凝聚共同的意識。村落共同意識的成功構建依賴於尋找共同的善,為村民共同參與鄉村事務提供平臺。然而,激情與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的投入和關注。政府及相關組織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建立鄉村自助執行建設事務的團體,扶持發展民間組織,定期普及鄉村建設的知識,拓展村民的素質和能力,尤其要吸引青年人返鄉,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鄉村需要給青年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他們看到鄉村建設和傳統村落的價值。政府要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建設和保護的各個環節,鼓勵更多村民加入其中,在互動交流中喚醒村民的共同體意識。

      (三) 施行有度,實現「硬體」與「軟體」的均衡發展

      20 世紀之前,臺灣高山族社區建設的大部分精力傾注在硬體條件的改善上,進入21 世紀,才意識到「軟體」文化的重要性,開始慢慢著眼於族群的文化及社區的營造。如臺灣花蓮縣的山裡部落,在部落營造時,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營造計劃,具體有部落人才培訓計劃、入口意象規劃與實施工程、文史採集計劃等,兼顧到部落營造的軟硬面。當前,大陸民族地區的鄉村建設通過精準扶貧,已發生根本性地改變,但仍處於改善硬體設施的初級階段,各種政策及配套的「軟」措施尚待建立和完善。因此,在民族地區的鄉村發展和傳統村落保護中,須基於現實激發村落的內在活力,同時要特別關注「硬體」和「軟體」的均衡發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充分尊重村落歷史文化、信仰及習俗的前提下,大力改造村落以道路、水電為中心的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鄉村和村落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和保障措施,確保鄉村和村落可持續、均衡發展所需的人、財、物等。

四、結語

      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掀起的浪潮對民族地區的鄉村和傳統村落造成了文化、經濟、生態環境以及人的心態上的巨大衝擊。在順勢而為與逐漸淘汰消失之間,社區營造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的歷程及經驗表明,民族地區村落社區營造及鄉村的振興是一個不斷經營和創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政府由上而下的支持引導、社會組織的大力參與以及民眾由內而外的認可、接受和主動實踐,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民眾的自主參與以及主體性發揮顯得更為重要。畢竟,村落社區的營造以及鄉村的振興,在地居民是真正的主體。他們的自主參與、創新、創造,是社區營造和鄉村振興源源不斷的動力。他們的感受、需求和美好願望的實現以及鄉村的現代化轉型,是政府推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營造的初心和目的。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oshan community in Taiwan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key demonstration-tribe plan,the sustainable plan and the vitality plan.Its practical problems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ha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ethnic areas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need continuous goo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is process,the subjectivity of local residents,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indispensable,of which the first is the very driving source of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Gaoshan ethnic group; community construction; ; subjectivity; in-depth cultural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曹大明,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鄉村主體視野下武陵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振興發展研究」( 18BMZ075) 階段成果。

相關焦點

  • 【雨花視角】陽旭東: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政策: 回顧、評價及啟示
    四、啟示: 長期照護政策的啟示      經過30 餘年的發展,臺灣長期照護政策在可近性、可負擔、有品質原則下,建立起法律法規體系、服務管理供給體系、長期護理服務內容體系、人員培訓教育體系等多重製度。當前大陸老齡人口規模逐年擴大,長期照護制度建設處於探索階段。臺灣長期照護政策的成功經驗值得大陸借鑑學習。
  • 臺灣專家傳授社區營造經驗
    為激發基層活力,提高居民幸福感,我國臺灣地區如何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日前,在第二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大學執行長張淑慧分享了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增進社區自治推動基層治理。 據張淑慧介紹,臺灣社區發展自然且多元,福利服務重點由微觀物質福利、精神福祉轉為宏觀的社區培力、居民參與及多元服務,臺灣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社區營造注重引導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激發居民發揮主人翁意識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反省性規劃設計的學術單位之一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王鴻楷為代表的,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的臺灣學生,吸取此思想後,歸臺大土木工程系任教,之後與夏九鑄、黃世孟等學者一起,建立了臺大城鄉所的前身,在其的教學與實踐,在社區行動上站在為弱勢發聲的立場,即開始招收建築、景觀、都市計劃等專業規劃設計大學背景之外的學生,這在臺灣的規劃專業教學上首開先河。
  • 中國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與體系探析
    我國臺灣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領先於我國大陸進行了鄉村活化道路的探索且取得顯著成效, 引來眾多大陸地區專家學者研究學習其成功經驗, 但其成果多是單一層面的研究, 如專注於產業形態的休閒農業研究[1,2,3,4,5]、致力於鄉村環境風貌的富麗鄉村研究[6,7,8]、聚焦在文化認同的社區營造研究[9,10,11]、基於人本導向的農村再生計劃研究[12,13], 缺乏對其活化發展歷程的梳理與系統的探究。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期刊精粹 | 【2017.2期】存量土地活化的機制與主體研究——基於臺灣社區營造經驗的延伸探討
    ——精華版 ——存量土地活化的機制與主體研究——基於臺灣社區營造經驗的延伸探討社區營造發源於1970年代的日本,經過一系列理念與實踐的演進,前後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抗爭社會公害到創造性地加入地方固有元素,再到更加綜合性的地方自治。
  • 臺灣地區鄉村活化歷程與體系探析
    我國臺灣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領先於我國大陸進行了鄉村活化道路的探索且取得顯著成效,引來眾多大陸地區專家學者研究學習其成功經驗,但其成果多是單一層面的研究,如專注於產業形態的休閒農業研究、致力於鄉村環境風貌的富麗鄉村研究、聚焦在文化認同的社區營造研究、基於人本導向的農村再生計劃研究,缺乏對其活化發展歷程的梳理與系統的探究。
  •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11月23日,我們中國公益研究院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臺灣彰化縣王功社區及王功蚵藝文化協會。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百年研究歷程與經驗啟示
    中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已走過傳承與發展的百年曆程。文本編譯數量與質量的雙重提升,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學術隊伍和專業平臺的不斷拓展,以及自覺性本土研究與開放性國際對話的良性互動日趨頻繁,無不凸顯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事業的蓬勃發展。
  • 口述歷史在臺灣社區營造的應用: 以村史運動為主的探討
    ,訪問總時數超過六百小時,並搜集到當時黨外雜誌、競選傳單、審判卷宗等數千份史料,出版叢書《珍藏美麗島: 臺灣民主歷程真紀錄》( 全套 4 冊) 。)這股本土化浪潮以及臺灣社會的蓬勃生命力,是催生村史運動的時代背景。本文以村史運動為主要案例,系因其探索出的地方文史工作方法,在臺灣社區營造的發展歷程中,有其代表性與時代意義,而「大家來寫村史」計劃所出版《大 家 來 寫 村 史: 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村史運動的萌芽》等書,對臺灣各地後來從事村史運動影響深遠,而上述書目亦是本文探討村史運動的重要文本。
  • 臺灣鄉村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啟示
    通過土地重劃、農村再生等提升農村社區人居環境質量。農村土地整治, 即臺灣所稱的「農村土地重劃」, 一直是臺灣農村環境改善的重要途徑。回顧發展歷程, 臺灣農村土地重劃主要包括農地重劃、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和農村再生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前, 臺灣的農村土地重劃主要指耕地整治。
  • 期刊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搶先版】
    社區營造源自日本的「町造運動」,倡導社區建設體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方式轉變。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因臺灣高校的積極參與和創新實踐,使社區營造逐步實現了從舶來品到在地化的蛻變。臺灣高校的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導向,一是師生走向了社區服務,二是社區營造課程走進了課堂。憑藉著「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臺灣高校為社區營造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並成長為社區營造內涵建設的核心力量。
  • 期刊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2020.6期優先看】
    關注於社區發展議題,臺灣高校最早的行動可以追溯到1976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成立,其通過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與社會實踐的記錄與反思,提出臺灣學界對社會發展困境的質問與反省。而對於社區營造來說,高校的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導向,一是師生走向了社區服務;二是社區營造課程走進了大學課堂。這兩種行為使得高校成為凝聚社區共同體的重要力量和紐帶。
  • 他,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從寶島臺灣到祖國大陸,從一貧如洗的高山族少年到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田富達的人生歷程飽含了祖國母親與一個民族無法割捨的深情。——題記戳視頻,看田富達的傳奇故事田富達: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1949年8月,華北軍大臺灣隊中的少數民族學員被召集在一起,傳達了一封中央的來信,內容是臺盟作為新政協會議的參加單位,將有5個代表名額。
  • 【共享期刊】UPI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2020.6期優先看】
    關注於社區發展議題,臺灣高校最早的行動可以追溯到1976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成立,其通過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與社會實踐的記錄與反思,提出臺灣學界對社會發展困境的質問與反省。而對於社區營造來說,高校的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導向,一是師生走向了社區服務;二是社區營造課程走進了大學課堂。這兩種行為使得高校成為凝聚社區共同體的重要力量和紐帶。
  • 【雨花視角】優勢觀點運用於促進長者福祉:理論與實務
    優勢評量模型的實務研究,為辨識長者優勢和開展專業幹預奠定了基礎。實務方法類研究,為開展長者照顧及長者心理與精神健康服務提供了具體的工作指引。實務運用類研究,探索了優勢觀點運用於長者領域的可行性,並初步呈現了運用成效。針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來可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將「生命歷程」視角融入優勢評量模型之中;二是將「文化照顧」視角融入長者照顧實務之中;三是重視以社區為場域的實務運用類實證研究。
  •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這裡住著上千人,是臺灣高山族的陳氏家族。如今他們的長相、性格、婚喪嫁娶、及家庭成員的稱謂,都保留著臺灣高山族的獨特風情。1997年,村民陳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內物品時,無意間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六年的陳氏臺灣原住民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傳說變成了信史,村民們臺灣原住民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
  • 他山之石 | 我國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發展歷程及啟示(全文)
    本文對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探討不同時期、不同目標土地整治的特點及對臺灣地區農村發展的作用,為大陸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未來土地整治的發展提供借鑑。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之前,臺灣地區的農村土地整治稱之為「農地重劃」,僅限於「耕地和種植用地」的整治。
  • 高山族
    對臺灣的少數民族,我國政府以「高山族」為其正式族稱,臺灣當局則稱其為「原住民」。    據2004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統計,臺灣「原住民」共有452,579人,佔臺灣總人口的2%左右 ,主要分布在臺灣本島的山區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上。
  • 我國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類型分析及經驗啟示
    我國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臺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文中主要對臺灣地區文創發展類型及經驗展開分析。目前,兩岸文創既競爭又合作,同時交流頻繁,兩岸文創的發展與交流成為兩岸華人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總結和研究臺灣文創設計發展的類型及經驗,為兩岸文創發展提供借鑑和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