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於1994年的臺灣社區營造,是一項應對當時社會環境和時局變遷的策略調整,也是對1960年代臺灣社區發展政策的反思與承襲。社區營造源自日本的「町造運動」,倡導社區建設體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方式轉變。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因臺灣高校的積極參與和創新實踐,使社區營造逐步實現了從舶來品到在地化的蛻變。臺灣高校的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導向,一是師生走向了社區服務,二是社區營造課程走進了課堂。憑藉著「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臺灣高校為社區營造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並成長為社區營造內涵建設的核心力量。回顧淡江大學「社區營造服務」課程的建設歷程,將其與社區營造運動互動脈絡概括如下。
社區營造相關政策的出臺是淡江大學「社區營造服務」課程從無到有、內涵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動力來源和重要標誌。
圖1 「社區營造服務」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
資料來源:淡江大學校園網
高校是輸送社區營造專業技術力量的主要來源,課程設置為社區營造在地化實踐建立了一個產學研的平臺,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是執行學校服務計劃,促進高校定位與職責的轉變。
圖2 課程建設與社區營造內涵深化軌跡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第一,鄉村環境美化階段。以環境改造為切入點,維育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完善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整治和改善社區環境,修復生態系統,發展農旅休閒產業,創造優質的發展環境。
第二,社區感重塑階段。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融入共同參與的行動模式,集合民眾力量,保護和利用文物古蹟和歷史建築,建設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策劃民俗活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突顯社區特色,塑造歸屬感,從精神文化層面喚醒大眾對家園的共同體意識。
第三,人本塑源階段。在社區營造深化過程中,意識到人氣是活力的根本,人是環境品質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和社區共同體意識塑造的本源力量。以人本塑源為切入點,傳播生態健康、永續生活、鄉村振興等教育理念,並植入中小學教育、社區教育和平民教育,從人文觀念培養的角度落實社區營造,凝聚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使之內生動力和活力(圖3)。
圖3 2019生態永續淡水宣言——淡水社區工作坊傳播教育理念
資料來源:淡江大學校園網
綜上,回溯臺灣社區營造與高校互動的軌跡,便可精準判斷大陸地區鄉村振興所處的階段,藉此明辨未來努力的方向。大陸對於鄉村發展路徑的探索,有著與臺灣類似的軌跡,在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之前,曾經歷了「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兩個階段,重點在於解決農民住房建設、鄉村環境整治和產業發展等問題。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與臺灣社區營造的「人、文、地、景、產」五個面向不謀而合,因此,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對於探索鄉村振興路徑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反觀大陸地區鄉村發展進程,鄉村環境美化階段已基本完成,而在社會認同和人本塑造方面,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基於此,本文引入高校課程建設的視角,目的在於啟發鄉村振興與高校產學研互動的創新思維,旨在倡導政策性地鼓勵和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讓跨領域的高校師生走向社區場域,尋找社區重塑和人本塑造的真實議題,以探索在地化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楊昌新,博士,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淡江大學訪問學者,一級註冊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黃瑞茂,淡江大學教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本文為本訂閱號原創
歡迎在朋友圈轉發,轉載將自動受到「原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