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搶先版】

2021-02-15 國際城市規劃
為了更好地推廣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將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見刊的稿件的精華觀點,以饗讀者。本文為本刊已錄用文章《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的精華版,作品的發布已取得作者授權。歡迎讀者指正、討論。在此感謝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撰寫精華版的作者,你們的努力讓學術論文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好。

興起於1994年的臺灣社區營造,是一項應對當時社會環境和時局變遷的策略調整,也是對1960年代臺灣社區發展政策的反思與承襲。社區營造源自日本的「町造運動」,倡導社區建設體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方式轉變。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因臺灣高校的積極參與和創新實踐,使社區營造逐步實現了從舶來品到在地化的蛻變。臺灣高校的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導向,一是師生走向了社區服務,二是社區營造課程走進了課堂。憑藉著「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臺灣高校為社區營造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並成長為社區營造內涵建設的核心力量。回顧淡江大學「社區營造服務」課程的建設歷程,將其與社區營造運動互動脈絡概括如下。

社區營造相關政策的出臺是淡江大學「社區營造服務」課程從無到有、內涵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動力來源和重要標誌。


圖1  「社區營造服務」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

資料來源:淡江大學校園網

高校是輸送社區營造專業技術力量的主要來源,課程設置為社區營造在地化實踐建立了一個產學研的平臺,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是執行學校服務計劃,促進高校定位與職責的轉變。

總之,在產學研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社區服務的共同經驗,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服務觀念的培養,實現了從強調環境改造的設計身份,到強調溝通交流的協調身份,再到強調價值培育的傳播身份轉變,這個轉變也清晰地刻畫出社區營造內涵深化的軌跡。伴隨著課程建設的深化,臺灣社區營造經歷了以環境建設、社區意識和人文價值為主題的階段性探索,每個階段雖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總體趨勢是走向了創造生態健康、可持續生活的鄉村振興目標(圖2)。

圖2  課程建設與社區營造內涵深化軌跡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第一,鄉村環境美化階段。以環境改造為切入點,維育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完善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整治和改善社區環境,修復生態系統,發展農旅休閒產業,創造優質的發展環境。

第二,社區感重塑階段。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融入共同參與的行動模式,集合民眾力量,保護和利用文物古蹟和歷史建築,建設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策劃民俗活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突顯社區特色,塑造歸屬感,從精神文化層面喚醒大眾對家園的共同體意識。

第三,人本塑源階段。在社區營造深化過程中,意識到人氣是活力的根本,人是環境品質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和社區共同體意識塑造的本源力量。以人本塑源為切入點,傳播生態健康、永續生活、鄉村振興等教育理念,並植入中小學教育、社區教育和平民教育,從人文觀念培養的角度落實社區營造,凝聚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使之內生動力和活力(圖3)。 

圖3  2019生態永續淡水宣言——淡水社區工作坊傳播教育理念

資料來源:淡江大學校園網

綜上,回溯臺灣社區營造與高校互動的軌跡,便可精準判斷大陸地區鄉村振興所處的階段,藉此明辨未來努力的方向。大陸對於鄉村發展路徑的探索,有著與臺灣類似的軌跡,在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之前,曾經歷了「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兩個階段,重點在於解決農民住房建設、鄉村環境整治和產業發展等問題。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與臺灣社區營造的「人、文、地、景、產」五個面向不謀而合,因此,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對於探索鄉村振興路徑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反觀大陸地區鄉村發展進程,鄉村環境美化階段已基本完成,而在社會認同和人本塑造方面,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基於此,本文引入高校課程建設的視角,目的在於啟發鄉村振興與高校產學研互動的創新思維,旨在倡導政策性地鼓勵和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讓跨領域的高校師生走向社區場域,尋找社區重塑和人本塑造的真實議題,以探索在地化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楊昌新,博士,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淡江大學訪問學者,一級註冊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黃瑞茂,淡江大學教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本文為本訂閱號原創

歡迎在朋友圈轉發,轉載將自動受到「原創」保護

相關焦點

  • 期刊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2020.6期優先看】
    本文以淡江大學為例,從社區營造課程建設的角度,梳理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演化的軌跡,認為其內涵提升經歷了鄉村環境美化、社區認同、人本溯源三個階段,其脈絡與「社區營造服務」課程建設與發展軌跡相輔相成,從而肯定了高校產學研對於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建設和深化的意義,以此為鄉村振興和社區重塑與高校互動的創新思維帶來啟發。
  • 【共享期刊】UPI精粹 | 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變遷與高校課程建設的關聯性——以淡江大學為例【2020.6期優先看】
    本文以淡江大學為例,從社區營造課程建設的角度,梳理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演化的軌跡,認為其內涵提升經歷了鄉村環境美化、社區認同、人本溯源三個階段,其脈絡與「社區營造服務」課程建設與發展軌跡相輔相成,從而肯定了高校產學研對於臺灣鄉村社區營造內涵建設和深化的意義,以此為鄉村振興和社區重塑與高校互動的創新思維帶來啟發。
  • 村客說∣青年與社區: 從專業者與市民營造的社區到大學進入社區
    文章中後段介紹臺灣自2010年開始逐漸形成大學進入社區的聯盟網絡,聚焦於2015年之後臺灣社會在治理層面,如何在高教大學校園層次以「大學社會責任」之價值觀,政策性鼓勵跨領域師生跨出校園進入社區場域,以社區營造的場域化教學,尋找社區真實議題,創新創業的新方向。以臺灣大學的「食養農創」計劃為例,說明大學跨領域師生如何結合社區共創生態生活與生計動態平衡的實驗。
  • 四面田講堂 水牛建築事務所:「臺灣鄉村社區營造」
    四面田工作室+《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將於2015年9月11日在雲南省大理市,推出第三期講堂「臺灣鄉村社區營造」,主講嘉賓——臺灣學者、水牛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永興將為大家呈現他獨特的臺灣區域鄉村建設經驗。
  • 臺灣淡江大學代表團來訪我校
    11月19日上午,臺灣淡江大學商管學院EMBA前執行長林江峰教授、財務金融系系主任李命志教授、臺灣中華兩岸高校教育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黃貴麟先生來訪我校
  • 臺灣淡江大學院校介紹
    臺灣淡江大學(英文簡稱:TKU,中文簡稱:淡江),前身為成立於1950年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先後開設三年制及五年制課程,為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臺後第一所成立的私立高等教育院校;1958年改制為四年制文理學院;1980年獲準升格為大學。以下是智課選校帝小編整理的臺灣淡江大學院校介紹的相關信息。
  • 期刊精粹 | 【2017.2期】存量土地活化的機制與主體研究——基於臺灣社區營造經驗的延伸探討
    註:本階段參與方包括聯營工作站(NGO,營造領導團隊)、新竹文化局、新埔鄉賢及百工百業居民代表、淡江大學、廈門大學教師與研究生團隊、日本和歌山大學和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教師與研究生。與社區層面相比,居民層面的營造項目在引導居民參與、融洽社區內部關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又可分為服務性項目和活動性項目。前者由居民組建志願者團體,強調服務社區及其他居民,如「社區環境志工隊」和「社區老年人服務隊」等。活動性項目則吸引居民走出家門,接觸社區,為居民提供交流平臺。例如,宜蘭縣白米社區以皮雕課程為先導,培養熱心居民擔任木屐博物館的解說員與DIY示範員。
  • 親歷臺灣再造現場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2015臺灣美麗鄉村營造工作營
    放眼海峽對岸,臺灣鄉村的發展歷經了凋敝,重建,復興的蛻變過程,已經成為全亞洲乃至全球創意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臺灣的經歷和經驗對大陸有著寶貴的參考和借鑑作用,本次海峽兩岸鄉村營造工作營邀請海峽兩岸頂級導師團隊,帶隊親歷臺灣鄉村再造的現場,讓學員與寶島的建築師、農會骨幹、鄉公所以及鄉村居民一起工作,親身體驗和參與臺灣鄉村社區再造的過程,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
  • 【鄉村振興】臺灣鄉村振興的啟示
    在臺灣地區,一個農村社區,可能會同時執行幾個甚至十幾個計劃:小區總體營造計劃、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小區守護計劃、地方文化館計劃、小區規劃師培訓計劃、產業文化計劃、漂鳥計劃、有機農業、涉及農村土地活化的農村重劃等。這些計劃,都列有專門預算資金。注重進行宣導教育。宣導教育配合是推進鄉村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宣教內容主要是綠色發展理念、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通過課程設計覆蓋到每個年齡段的人。
  • 淡江大學大陸校友會廈門聯誼,或成臺灣高校大陸最大校友組織
    7月20日,淡江大學在廈門舉行大陸地區校友聯誼會暨海峽校友會成立儀式。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7月20日,臺灣創校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高校——淡江大學在廈門舉行大陸地區校友聯誼會暨海峽校友會成立儀式,淡江大學校方代表及從該校畢業數百名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校友參與了聯誼活動。
  • 臺灣淡江大學怎麼樣?戳進來了解一下
    現就我所了解的淡江大學,給大家作個介紹。查閱官網和相關資料得知,淡江大學與滁州學院同等校齡,都始建於1950年。其前身是張鳴(張驚聲)、張建邦父子於1950年創辦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是臺灣第一所私立高校。1958年學校改制為文理學院,1980年正名為淡江大學。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反省性規劃設計的學術單位之一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王鴻楷為代表的,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的臺灣學生,吸取此思想後,歸臺大土木工程系任教,之後與夏九鑄、黃世孟等學者一起,建立了臺大城鄉所的前身,在其的教學與實踐,在社區行動上站在為弱勢發聲的立場,即開始招收建築、景觀、都市計劃等專業規劃設計大學背景之外的學生,這在臺灣的規劃專業教學上首開先河。
  • 走遍法語高校 臺灣淡江大學:與法語在雨天的尾巴裡邂逅
    臺灣的高校雖多,但是正兒八經開設法文系的卻不多,比較有歷史與規模的大致有:國立中央大學、輔仁大學、文藻外語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以及我所就讀的學校:淡江大學。淡江大學,坐落在擁有全臺最美夕照的淡水小鎮上。前身為1950年創立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至今已有66年歷史。經過幾次學校擴張改組,成為了臺灣極具規模且格局完整的一流私立大學。淡江大學法文系創立於1964年,至今已有52年歷史。接下來我將從師資隊伍,課程內容,法文活動三個方面來介紹淡大法文系。
  •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11月23日,我們中國公益研究院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臺灣彰化縣王功社區及王功蚵藝文化協會。這是一個在一位回鄉藝術家的帶動下社區營造成功、鄉村復興的典型案例。王功是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偏遠漁港,盛產優質海蠣。
  • 期刊精粹 【2016.6期優先看】臺灣地區的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以雲林縣古坑鄉水碓社區為例
    臺灣地區的雲林縣古坑鄉水碓社區(下稱水碓社區)依據「土地重劃辦法」及「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啟動農村建設,透過農村土地重劃來改善農村公共環境,遵從取之於民,用之民的原則,是政府財政困難下的農村再生妙方。
  •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做客武漢大學 分享建築與環境融合的奧秘
    人民網武漢7月3日電 (曹夢雅)6月30日,首屆淡江大學、武漢大學建築設計課程公開評圖交流會圓滿落幕。在這次為期一周的交流會中,兩岸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拿出自己精心設計的圖紙互相學習,8位來自兩校的教師更是在交流會講壇中奉獻了豐富多樣的學術大餐。
  • 【鄉村營造案例】一個「空心」鄉村的再生:讓創意設計飄出泥土芬芳
    城市化進程讓大量鄉村人員湧入城市,農村空心化的問題隨之而來。留守的老人孩童,殘破的建築景色,曾經讓臺灣鄉村「哭泣」。鄉土回歸、文化傳承,如何讓離鄉的年輕人重愛重返家鄉?如何在農村再生中調動社會力量?如何讓現代產業對接鄉村發展?從臺灣臺南市後壁區土溝村的變遷中,我們或許能獲得一些啟迪。
  • 赴臺灣淡江大學交換生,你申請嗎?
    根據滁州學院臺辦計劃安排,近期將從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選拔2名2016級學生,作為研習交流學生,於2017年上半年(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赴臺灣淡江大學工學院資訊工程學系交流學習一學期
  • 【雨花視角】臺灣高山族社區營造研究: 歷程、經驗及啟示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陸學界對臺灣社區營造給予了較多關注,落腳點主要聚焦於大的社會背景下對臺灣社區營造模式、機制等整體情況的分析、總結。研究的對象多為漢人(客家) 社區,少見分析與一般界定的行政社區不同、人數不多、「需要面對歷史文化所帶來的全面性衝擊,以及部落存續的發展困頓」 的高山族社區營造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