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虛 邪氣實

2021-03-04 吳繼華醫學博士

       今天講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實證和虛證。這個問題不弄清楚,就會鬧笑話。

        中醫講的實證是邪氣實,而虛證是正氣虛。這個概念要清楚,而且要記牢。什麼叫邪氣,風寒署溼燥火六淫為外邪,痰溼瘀腫是內邪。身上有明顯的邪氣症狀,或者體內有明顯的病理產物的叫做實證,就因為實證專門指邪氣實!不論是實證還是虛證,說到證,就是病證,就是不正常的。不要對著一個健康快樂不生病的人說這個叫實證!這個不叫實證,這個是正氣實,叫健康!叫了證就是有病!有了病證了。所以千萬這個概念要記住!

          以前有個學生,叫他講講虛證轉化為實證的例子,他怎麼講?他講一個病人來,起先是舌苔白,血壓低,脈細軟,少言語。就是虛證。對了! 經過後來參苓白朮顆粒治療,舌苔淡紅,血壓不低,臉色轉紅,情緒積極。這就是轉化為實證!大錯特錯!你把虛證還治出一個實證了。這不是笑話?病人開始是虛證,沒錯,經過治療好了就是好了,沒有虛證了。沒有虛證不代表就是實證!這個思維混亂。虛證治好了就叫實證,那還有沒有正常的人了?虛證不虛了,就叫有好轉。沒有實證的。

        怎麼叫虛證轉化為實證?還是剛才那個病人,其發展的結果,氣虛造成運化失效,痰溼體內蘊生堆積,進入一個肥人氣虛,氣虛多痰的痰溼證,這就叫虛證轉化為實證了。痰溼就是邪氣體內堆積,這個才叫真的實證!還是剛才那個病人,也可能氣虛不能推動血液循環,造成血瘀。淤血也是邪氣,這樣也是虛證導致實證的例子。

       虛證實證都是病證。不是治療後的健康狀況。這一點搞不清楚就會鬧笑話。這種所謂虛證治療後不虛了,就叫實證的笑話,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

        那麼什麼情況下,實證變成虛證了?實證是指發病急起病快(外邪),或者有病理產物堆積(內邪)的病證。比如一個感冒,生薑湯或者桑菊飲喝了好了,好了就是好了。實證不會說治好了反而變虛證了。那麼如果你治療不當,或者反覆感冒,造成一個慢性支氣管炎了, 臨床上見到肺氣虛,動則咳喘,易罹外邪。這就叫虛證了。平時我們叫小病不治拖出大病了。諺語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就是這個意思了。

        所以不要隨便給人家扣一頂虛證的帽子。任何人都虛,眼睛裡面沒有正常人,除了他自己。這樣就可以把滋補作用的保健品賣到全世界了。中藥講究辯證的。本身就有痰溼瘀腫的實證病人,吃了補藥,實證更實!那裡是保健,分明是謀財害命!

        所謂保健品有的也是有驅邪作用的,不能什麼人都用。比如說**果用的決明子實際上起作用的就是大黃酚,這個當然有通便作用。但是遇到一個氣虛便秘的老年人,這個果可能就是催命果。一定要當心!

        

相關焦點

  • 朱燕中 | 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何以別之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例如,《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曰:「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陽,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四、邪氣盛則實什麼是邪氣?
  • 抓住正氣虛衰的早期信號,調好脾肺腎,遠離腎臟危機!
    在中醫看來,上呼吸道感染、皮膚過敏、胃腸道感染、尿路感染這些看似常見的小毛病,都是人體正氣虛衰的表現,而夏末秋初本身就是各種邪氣夾雜的時節,正氣不足會讓邪氣乘虛而入,循經到達腎臟作祟!病例:74歲的勾奶奶,就是因為沒有注意正氣虛衰的早期信號,由一次皮膚過敏誘發呼吸道感染,繼而又誘發了紫癜性腎炎,最終導致急性腎衰竭!
  • 抓住正氣虛衰的早期信號,調好脾肺腎,遠離腎臟危機
    在中醫看來,上呼吸道感染、皮膚過敏、胃腸道感染、尿路感染這些看似常見的小毛病,都是人體正氣虛衰的表現,而夏末秋初本身就是各種邪氣夾雜的時節,正氣不足會讓邪氣乘虛而入,循經到達腎臟作祟!  病例:  74歲的勾奶奶,就是因為沒有注意正氣虛衰的早期信號,由一次皮膚過敏誘發呼吸道感染,繼而又誘發了紫癜性腎炎,最終導致急性腎衰竭!
  • 黃芪:氣虛體質的「當家」藥
    可以說,黃芪是氣虛體質者的「當家」藥,有它在,氣虛體質人群就像擁有英勇的禁衛軍一樣,外界邪氣不可侵犯,內在運行井然有序。  那麼,氣虛體質人群有什麼特徵呢?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與分類判定》標準,氣虛體質者表現為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形體特徵表現為肌肉鬆軟、不實;心理特徵為性格內向,不喜冒險;發病傾向為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不耐受外界風、寒、暑、溼邪等的侵襲。
  • 《黃帝內經》及後世醫家對正氣虛與腫瘤疾病關係的論述
    為此,根據《內經》精氣學說和中醫學發病理論,認為精氣變異和腫瘤的發病有關;而正氣不能識別變異的精氣(或邪氣),亦是腫瘤發病的重要因素。正氣不能識別邪氣,也屬於正虛範疇。自《內經》以降,中醫學認為腫瘤病因病機為正虛邪實,包括「氣滯」、「血瘀」、「痰凝」、「溼熱」、「熱毒」和「正虛」等方面。
  • 老中醫:多半是氣虛,吃這些輕鬆改善氣虛體質
    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出汗卻顯得有點「不正常」,是那種坐著不動就出汗的,一群人裡就顯他熱,空調屋裡飯吃到一半,擦汗的紙巾已經是圍滿了碗盤……這在中醫看來,多半是氣虛了!坐著不動就出汗?多半是氣虛了按照慣例,在說氣虛之前,我們先簡單地了解何為「虛」。在中醫看來,「虛」是一種身體的狀態,俗話說「無病三分虛」。
  • 你的身體是「虛」還是「實」?是陰虛還是陽虛?看這篇文章就知道
    正所謂虛虛實實,有「虛」既有「實」。虛實其實是中醫八綱辯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裡重要的兩點。首先,這裡的「虛」是指精氣不足而產生的衰弱、退化等表現。而「實」說的是邪氣有餘而產生的亢厲壯盛等表現。
  • 氣虛可以吃什麼調養?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氣虛體質引起的。氣虛有哪些症狀氣虛是現在一個非常常見的病症,常常表現為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語聲低微等。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氣為血之帥」,血的生成和運行需要氣的推動,身體氣虛則血不足,無法濡潤皮膚,於是人就會顯得臉色蒼白;肌肉、四肢失於氣血濡養,則鬆弛無力;臟腑得到不到足夠的動力和滋養,也會功能低下,使人倦怠。虛體質的人還會有溼氣的困擾。
  • 氣虛體質的人,七竅常有變化,了解什麼是氣虛,才能更好調理
    氣虛體質的人,七竅常有變化,了解什麼是氣虛,才能更好調理。相信很多朋友都經常聽說「氣虛」。尤其是年齡稍長的人,或者看中醫的時候,氣虛這個詞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但是,無論是氣虛也好,還是氣虛不足也罷,這裡面的「氣」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它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有氣虛體質呢?
  • 人參大補元氣 5類氣虛人群適宜吃人參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很多人擔心人參進補會上火。專家介紹,對症適量食用人參不會上火,服用過量或不當,則補氣太過,生氣速於生血,速生之氣無血以載,「氣有餘便是火」,陰陽失調,終致「上火」之證。
  • 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 ·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邪氣對臟腑的侵襲
    歧伯答曰:取之三裡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黃帝曰:願聞六府之病。歧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 女人氣虛變胖易疲倦 3招助你調理氣虛
    原標題:女人氣虛變胖易疲倦 3招助你調理氣虛   氣虛,是不少女性都會存在的健康問題,往往會致使自己的氣色變差。可是,也有不少的女性並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氣虛問題,對於調理方法,也不甚清楚。所以,下面這些內容,你就需要看看了!  如何判斷是否氣虛?  首先看體態。
  • 你可能是氣虛!別擔心,這個能調理!
    您有沒有這種感覺:經常性疲乏、稍微一動就氣喘籲籲,不要小看這些問題 ,您有可能是氣虛所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 虛、乏是氣虛體質的首要表現,持續一年以上,經常性感到疲乏,就有可能是氣虛體質。
  • 氣虛體質多有這些症狀,三個方法調理氣虛
    作者:寶寶知道 @懂得愛自己氣虛體質的人有哪些特點?中醫認為氣虛體質的人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氣虛體質症狀1、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氣虛體質如何調理1、氣功鍛鍊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連續做十餘次,常練可固腎氣。
  • 經常呼吸氣短,說話低沉,四肢乏力還不想吃飯,看看是不是氣虛
    養生虎小編才疏學淺,不敢就中醫的這個「氣」發表系統性見解,但是針對「氣虛」體質還可以說道一二。根據《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告》,中國目前氣虛體質的人佔比13.2%。關於氣虛,《黃帝內經·素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一般來講「邪不壓正」,但是如果萬一邪氣聚集,正氣變成弱勢群體,那麼必然會氣虛。氣虛都會有什麼症狀呢?
  • 多半是氣虛!感冒反反覆覆不好怎麼辦及早補氣!
    氣行於體表,一方面是固攝作用,防止體內氣與液的過度散失,避免不正常的出汗情況;另一方面,就是抵禦來自外界的病邪,避免風、寒、溼等等多種邪氣侵犯人體而發病,尤其是風邪和寒邪,這兩種邪氣最容易導致人體罹患感冒。所以,目前也將中醫「氣」這一概念的防病方面的作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免疫力」概念。
  • 體質虛弱的人,注意3個小細節,有助改善氣虛
    在中醫上,氣虛是指由於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導致身體出現元氣不足的症狀。氣被認為是構成身體的最基本物質,比如腎精氣,如虧損太多,會導致精神不振,陽氣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