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上映,有關宋朝的歷史成為熱點,而熱點中的熱點,無過於「民以食為天」——像電視劇裡的酒樓、夜市等,其熱鬧的程度,與現代相比較不遑多讓。繁盛的市面正體現盛世的氣象,因此電視劇以《清平樂》為名,也寓意了太平盛世的含義。
一、汴梁餐飲業的繁盛
餐飲業的興盛,已成為城市繁榮的象徵。那麼北宋的餐飲業究竟有多繁盛呢?說到這個,當然要看首善之區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當時京都汴梁周圍達五十裡,人口有百萬之眾,有四條水路和若干陸路相通,是交通樞紐之所在,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宋詞人周邦彥在《汴都賦》中寫道:竭五都之瑰寶,備九州之貨賂。這形象地說明京都的繁盛。而城市的繁榮自然離不開繁盛的餐飲行業。
在京城的街巷中,酒樓、食店、飯館、茶肆隨處可見,小食攤星羅棋布。著名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借清明遊春之際,生動而真切地描繪出當時汴京沿汴河自「虹橋」到水東門內外的民生面貌和繁榮景象。其中酒樓正店,酒館茶肆,飲食攤販的買賣情景,都佔有重要畫面。圖中有掛著「正店」招牌的三層酒樓,有「腳店」及街岸兩旁搭有大傘形遮篷的食攤,熙熙攘攘的人群圍著食攤,出入酒樓,一派興盛的景況,歷歷在目。
另外還有記述東京汴梁狀況的《東京夢華錄》,作者是在南宋時所寫,書的內容是對北宋汴梁的追述,但所記十分詳盡。書中提及有關餐館及飲食供應市場情況的篇章就有:州橋夜市、飲食果子、酒樓、食店、肉行、餅店、東角樓街巷、馬行街鋪席、諸色雜賣、筵會假賃、民俗以及各種節日等等。有關飲食的記述連篇累牘,成為書中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當時的餐飲業在城市中所佔的重要地位,成為人們記憶中的難忘情景。南宋劉屏山的《汴京絕句》有:「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的詩句,詩中的礬樓就是當時著名的七十二家正店酒樓之一。
二、結合《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等書畫內容,可大略窺見汴梁城內不同等級的餐飲業情況。
汴京城可分為三層。最內稱「大內」是皇宮所在;二層叫「裡城」;三層是「外城」。除大內之外的城區,商業店鋪與居民住戶沒有嚴格的劃分。這與唐代國都長安只限於東,西兩市進行商業活動有著很大區別。汴梁城區,自大內的南門至宣德門向南,經御街,過州橋,出裡城,至朱雀門外,這是一條中心大道,其街兩側餐館林立,其他東角樓街、馬行街、以及九橋門街市的酒店,櫛次鱗比,酒幌相招,遮天蔽日,十分密集。
汴城的上等酒樓,稱為「酒樓正店」,如樊樓(後改為豐樂樓)、楊樓、潘樓、會仙酒樓、長慶樓、八仙樓等,象
「曲院街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樓子後有臺,都人謂之『臺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戶……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卷二)。
這樣的酒樓正店京都有七十二戶之多,往往是高消費的場所。《清明上河圖》中畫的「正店」酒樓門首彩樓高搭,後有院落,院後酒罈堆積如山,樓閣內賓朋滿座,門外兩旁食攤多處,酒桶廊下排列,人群簇擁,氣勢不凡。
其次是中小型的食店和酒館,大的稱作「分茶」,有的叫「腳店」,這種店都是各有特色的專營食店。宋代筆記小說《楓窗小櫝》裡也有記載——
「舊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盤案,亦復擅名」
著名的有:王樓包子、曹婆婆肉餅、段家爊物,薛家羊飯,金家、周家南食,梅家鵝鴨、曹家從食,乳酪張家、史家瓠羹、萬家饅頭,鄭家張家餅店等,這些都是「在京第一」、「最為屈指」的食店,這類店雖然品種不多,但各有拿手絕技,因此久負盛名。
再就是沿街串巷流動叫賣的零售熟食攤點,他們也是「裝飾車擔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耀人耳目」。另外還有出入酒樓、夜市、廟會的小販,頂盤提籃小賣,直到偏僻坊巷都有。汴京就是由這些櫛次鱗比的酒樓食店,星羅棋布的食攤小販,走街串巷的推車挑擔的流動食販,組成了一個繁榮的城市餐飲業,並逐漸形成了劃分等級的市場布局。為適應不同飲食所需,才有各自分工,專業經營的作法。
三、店堂及其服務
汴梁的酒樓、食店,為了招攬顧客,店堂設置都十分講究。
「諸酒店必有廳院,廊廡掩映……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
門首掛有貼金紅紗梔子燈,院內花木繁茂,門面窗戶皆朱綠裝飾。
「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夢梁錄》卷十六《茶肆》)
不僅設置講究,服務也很周到。顧客進店後,先打招呼,安排坐次,然後擺上筷子及擦筷子紙,問客所需酒、菜,
「都人侈縱,百端呼索,或熱或冷,或溫或整……人人索喚不同,行菜(堂倌)得之,近局(廚房)次立,從頭唱念,報與局內。當局者謂之『鐺頭』(廚師),又曰著案(指紅白案者)訖。須臾,行菜者左手叉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馱疊約二十碗,散下盡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錯。」(《夢華錄》卷四《食店》)
可見自顧客進店到送菜到桌,全部服務程序井然。
凡入酒店飲酒,即使只有兩人對坐飲酒,都給擺上注碗一付,盤盞兩付,果菜碟各五盤,水菜碗三五隻。若一人獨飲,也有果子菜蔬,所用器皿多用銀盂或碧碗,很是講究。如用湯麵(即麵條)者,還可要半碗;用米飯者,也有荷包白飯。所需一切,都精細製作。服務者為了生計,是不容差錯的,
「一有差錯,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罵,或罰工價,甚者逐之」。(《夢華錄》卷四《食店》)
另外,大的酒樓還有「筵會假賃」的服務項目,方便不同的需要。
「凡民間吉兇筵會,椅桌陳設,器皿合盤……」,以及「託盤、下請書、安排坐次、尊前執事……亦各有地分,承攬排備……主人只出錢而已,不用費力。」(《夢華錄》卷四《筵會假賃》)
這些由酒樓承攬的家庭筵會,從廚司、堂倌到餐具家什設備都有出賃,包括下請帖、安排座次都成為經常的服務項目,主家只需要出錢,一應事務就都有人操持,非常省心省事。只不過這些服務都各分地段和界限,酒樓之間不能互爭生意,市場安排有序。
四、營業及其特色
北宋汴梁自公元九六五年,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三鼓以後的夜市不禁,營業就不再受時間的限制了。餐館業的營業一般分為早市、夜市及正常的白日供應,各有分工。
每日交五更,即入市開店營業,賣粥飯、點心,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有的小店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此為早市。天亮破曉後早市結束,各大酒樓、食店又復開張,開始了白日的正常飲食供應。到日暮則夜市開始。汴梁的州橋夜市是很熱鬧的去處,尤以飲食最盛。此等場所多為中下層人士喜好,也為「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之夜宵所需。夜市的經營一般是食攤及專營店,沽賣成品菜餚及餡制食品,如當街水飯、爐肉、幹脯、包子、腰腎、雞碎、旋煎羊,白腸,煎夾子等。
「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尋常四梢遠靜去處……夜市亦有……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夢華錄》卷二《州橋夜市》,卷三《馬行街鋪席》)
幾乎是從早至夜,再通宵達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可見汴梁餐飲業之繁榮,連現代都有所不及。
不僅晝夜都有餐飲營業,而且經營品種花樣繁多,五光十色,精美菜餚,小吃名點,應時食品,應有盡有。如菜餚有:各種蚱脯,姜豉,沙魚兩熟,紫蘇魚,假蛤蜊,湯骨頭乳炊羊、肫(燉)羊,鬧廳羊,角炙腰子,荔枝腰子,鵝鴨排蒸,入爐細項蓮花鴨籤,酒炙肚肱,入爐羊、羊頭籤。夏月有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冬月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燴,品種之多,不一而足。
《夢華錄》卷二的《州橋夜市》、《東角樓街巷》和《飲食果子》等章節中,作了品種的詳細開列。由於飲食最易變遷,這些菜餚的烹製,有些已難以考證,但從其名目中可以看出蹤跡,當時已經應用了燒、烤,煎,炸、熬,蒸、煮,燉、滷、澆、麻、臘等烹調方法,原料有魚,肉、禽,蛋、野味、蔬菜、果品等。在酒樓入座,先給客人擺上「看盤」,開始飲酒又換上酒菜,充分說明這時的飲食已進化成為一種藝術享受了。
五、節令食品及熟食店。
汴梁人重節日,尚飲食,一年四季節日甚多,逢節必食,十分講究。自正月元日有五辛盤、屠蘇酒、索餅;十五上元節(元宵節)食焦、煮糯為丸的元子,寒食有子推蒸餅;四月八日有糕糜;端午節有 (粽子);夏至食湯麵;七月七日乞巧果子;七月十五中元節,賣穄米飯;立秋日食炒慄,八月秋社作社飯;重陽節作獅蠻糕;十二月初八食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祭灶,食灶糖、豆粥——範成大《祭灶》詩云:「豬頭爛熟雙魚鮮,豆炒甘松粉餌團。」直到除夕合家聚餐。每逢節日,各餐館,食攤都應時備有節日食品出售。
汴京還有專門生產熟食的食店,就拿「餅店」來說,餅店又分為胡餅店和油餅店。生產品種,胡餅店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髓餅、新樣、滿麻;油餅店有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光聽名稱就是種類繁多。經營餅店者「每案用三五人擀劑、卓花、入爐,自五更桌案之聲,遠近相聞。」可見餅店的規模也頗成氣候(《夢華錄》卷四《餅店》)
結語:
首善之區的京都汴梁,是全國仿效的榜樣,正如吳自牧所撰《夢梁錄》稱:「杭城食店,多是效學京師人。」 在宋代,汴梁繁榮的餐飲業,不僅促進了全國餐飲業的發展,也初步形成了地方風味的菜系。比如汴京所開設的川飯店、南食店,素分茶等,就是專為江南、川蜀往來的官僚、士紳、客商以及齋客而設的。
另外由於講究飲食,使飲食更上升為藝術享受。當時不少名士象歐陽修、蘇東坡、沈括等人,都因講究飲食而精於烹調。如蘇東坡的《蒸豚詩》云: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釘,軟熟真堪玉箸挑。」形象地記述了蒸豬肉的製作過程及其色香味形。而東坡肉等許多美食典故的流傳,更被人們視為藝術化的美食享受。有宋一代,餐飲業的發達,對後世可以說是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