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北宋餐飲業究竟有多發達?

2020-12-22 貓眼文史觀

導語:

最近,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上映,有關宋朝的歷史成為熱點,而熱點中的熱點,無過於「民以食為天」——像電視劇裡的酒樓、夜市等,其熱鬧的程度,與現代相比較不遑多讓。繁盛的市面正體現盛世的氣象,因此電視劇以《清平樂》為名,也寓意了太平盛世的含義。

一、汴梁餐飲業的繁盛

餐飲業的興盛,已成為城市繁榮的象徵。那麼北宋的餐飲業究竟有多繁盛呢?說到這個,當然要看首善之區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當時京都汴梁周圍達五十裡,人口有百萬之眾,有四條水路和若干陸路相通,是交通樞紐之所在,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宋詞人周邦彥在《汴都賦》中寫道:竭五都之瑰寶,備九州之貨賂。這形象地說明京都的繁盛。而城市的繁榮自然離不開繁盛的餐飲行業。

在京城的街巷中,酒樓、食店、飯館、茶肆隨處可見,小食攤星羅棋布。著名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借清明遊春之際,生動而真切地描繪出當時汴京沿汴河自「虹橋」到水東門內外的民生面貌和繁榮景象。其中酒樓正店,酒館茶肆,飲食攤販的買賣情景,都佔有重要畫面。圖中有掛著「正店」招牌的三層酒樓,有「腳店」及街岸兩旁搭有大傘形遮篷的食攤,熙熙攘攘的人群圍著食攤,出入酒樓,一派興盛的景況,歷歷在目。

另外還有記述東京汴梁狀況的《東京夢華錄》,作者是在南宋時所寫,書的內容是對北宋汴梁的追述,但所記十分詳盡。書中提及有關餐館及飲食供應市場情況的篇章就有:州橋夜市、飲食果子、酒樓、食店、肉行、餅店、東角樓街巷、馬行街鋪席、諸色雜賣、筵會假賃、民俗以及各種節日等等。有關飲食的記述連篇累牘,成為書中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當時的餐飲業在城市中所佔的重要地位,成為人們記憶中的難忘情景。南宋劉屏山的《汴京絕句》有:「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的詩句,詩中的礬樓就是當時著名的七十二家正店酒樓之一。

二、結合《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等書畫內容,可大略窺見汴梁城內不同等級的餐飲業情況。

汴京城可分為三層。最內稱「大內」是皇宮所在;二層叫「裡城」;三層是「外城」。除大內之外的城區,商業店鋪與居民住戶沒有嚴格的劃分。這與唐代國都長安只限於東,西兩市進行商業活動有著很大區別。汴梁城區,自大內的南門至宣德門向南,經御街,過州橋,出裡城,至朱雀門外,這是一條中心大道,其街兩側餐館林立,其他東角樓街、馬行街、以及九橋門街市的酒店,櫛次鱗比,酒幌相招,遮天蔽日,十分密集。

汴城的上等酒樓,稱為「酒樓正店」,如樊樓(後改為豐樂樓)、楊樓、潘樓、會仙酒樓、長慶樓、八仙樓等,象

「曲院街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樓子後有臺,都人謂之『臺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戶……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卷二)。

這樣的酒樓正店京都有七十二戶之多,往往是高消費的場所。《清明上河圖》中畫的「正店」酒樓門首彩樓高搭,後有院落,院後酒罈堆積如山,樓閣內賓朋滿座,門外兩旁食攤多處,酒桶廊下排列,人群簇擁,氣勢不凡。

其次是中小型的食店和酒館,大的稱作「分茶」,有的叫「腳店」,這種店都是各有特色的專營食店。宋代筆記小說《楓窗小櫝》裡也有記載——

「舊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盤案,亦復擅名」

著名的有:王樓包子、曹婆婆肉餅、段家爊物,薛家羊飯,金家、周家南食,梅家鵝鴨、曹家從食,乳酪張家、史家瓠羹、萬家饅頭,鄭家張家餅店等,這些都是「在京第一」、「最為屈指」的食店,這類店雖然品種不多,但各有拿手絕技,因此久負盛名。

再就是沿街串巷流動叫賣的零售熟食攤點,他們也是「裝飾車擔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耀人耳目」。另外還有出入酒樓、夜市、廟會的小販,頂盤提籃小賣,直到偏僻坊巷都有。汴京就是由這些櫛次鱗比的酒樓食店,星羅棋布的食攤小販,走街串巷的推車挑擔的流動食販,組成了一個繁榮的城市餐飲業,並逐漸形成了劃分等級的市場布局。為適應不同飲食所需,才有各自分工,專業經營的作法。

三、店堂及其服務

汴梁的酒樓、食店,為了招攬顧客,店堂設置都十分講究。

「諸酒店必有廳院,廊廡掩映……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

門首掛有貼金紅紗梔子燈,院內花木繁茂,門面窗戶皆朱綠裝飾。

「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夢梁錄》卷十六《茶肆》)

不僅設置講究,服務也很周到。顧客進店後,先打招呼,安排坐次,然後擺上筷子及擦筷子紙,問客所需酒、菜,

「都人侈縱,百端呼索,或熱或冷,或溫或整……人人索喚不同,行菜(堂倌)得之,近局(廚房)次立,從頭唱念,報與局內。當局者謂之『鐺頭』(廚師),又曰著案(指紅白案者)訖。須臾,行菜者左手叉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馱疊約二十碗,散下盡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錯。」(《夢華錄》卷四《食店》)

可見自顧客進店到送菜到桌,全部服務程序井然。

凡入酒店飲酒,即使只有兩人對坐飲酒,都給擺上注碗一付,盤盞兩付,果菜碟各五盤,水菜碗三五隻。若一人獨飲,也有果子菜蔬,所用器皿多用銀盂或碧碗,很是講究。如用湯麵(即麵條)者,還可要半碗;用米飯者,也有荷包白飯。所需一切,都精細製作。服務者為了生計,是不容差錯的,

「一有差錯,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罵,或罰工價,甚者逐之」。(《夢華錄》卷四《食店》)

另外,大的酒樓還有「筵會假賃」的服務項目,方便不同的需要。

「凡民間吉兇筵會,椅桌陳設,器皿合盤……」,以及「託盤、下請書、安排坐次、尊前執事……亦各有地分,承攬排備……主人只出錢而已,不用費力。」(《夢華錄》卷四《筵會假賃》)

這些由酒樓承攬的家庭筵會,從廚司、堂倌到餐具家什設備都有出賃,包括下請帖、安排座次都成為經常的服務項目,主家只需要出錢,一應事務就都有人操持,非常省心省事。只不過這些服務都各分地段和界限,酒樓之間不能互爭生意,市場安排有序。

四、營業及其特色

北宋汴梁自公元九六五年,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三鼓以後的夜市不禁,營業就不再受時間的限制了。餐館業的營業一般分為早市、夜市及正常的白日供應,各有分工。

每日交五更,即入市開店營業,賣粥飯、點心,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有的小店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此為早市。天亮破曉後早市結束,各大酒樓、食店又復開張,開始了白日的正常飲食供應。到日暮則夜市開始。汴梁的州橋夜市是很熱鬧的去處,尤以飲食最盛。此等場所多為中下層人士喜好,也為「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之夜宵所需。夜市的經營一般是食攤及專營店,沽賣成品菜餚及餡制食品,如當街水飯、爐肉、幹脯、包子、腰腎、雞碎、旋煎羊,白腸,煎夾子等。

「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尋常四梢遠靜去處……夜市亦有……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夢華錄》卷二《州橋夜市》,卷三《馬行街鋪席》)

幾乎是從早至夜,再通宵達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可見汴梁餐飲業之繁榮,連現代都有所不及。

不僅晝夜都有餐飲營業,而且經營品種花樣繁多,五光十色,精美菜餚,小吃名點,應時食品,應有盡有。如菜餚有:各種蚱脯,姜豉,沙魚兩熟,紫蘇魚,假蛤蜊,湯骨頭乳炊羊、肫(燉)羊,鬧廳羊,角炙腰子,荔枝腰子,鵝鴨排蒸,入爐細項蓮花鴨籤,酒炙肚肱,入爐羊、羊頭籤。夏月有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冬月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燴,品種之多,不一而足。

《夢華錄》卷二的《州橋夜市》、《東角樓街巷》和《飲食果子》等章節中,作了品種的詳細開列。由於飲食最易變遷,這些菜餚的烹製,有些已難以考證,但從其名目中可以看出蹤跡,當時已經應用了燒、烤,煎,炸、熬,蒸、煮,燉、滷、澆、麻、臘等烹調方法,原料有魚,肉、禽,蛋、野味、蔬菜、果品等。在酒樓入座,先給客人擺上「看盤」,開始飲酒又換上酒菜,充分說明這時的飲食已進化成為一種藝術享受了。

五、節令食品及熟食店。

汴梁人重節日,尚飲食,一年四季節日甚多,逢節必食,十分講究。自正月元日有五辛盤、屠蘇酒、索餅;十五上元節(元宵節)食焦、煮糯為丸的元子,寒食有子推蒸餅;四月八日有糕糜;端午節有 (粽子);夏至食湯麵;七月七日乞巧果子;七月十五中元節,賣穄米飯;立秋日食炒慄,八月秋社作社飯;重陽節作獅蠻糕;十二月初八食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祭灶,食灶糖、豆粥——範成大《祭灶》詩云:「豬頭爛熟雙魚鮮,豆炒甘松粉餌團。」直到除夕合家聚餐。每逢節日,各餐館,食攤都應時備有節日食品出售。

汴京還有專門生產熟食的食店,就拿「餅店」來說,餅店又分為胡餅店和油餅店。生產品種,胡餅店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髓餅、新樣、滿麻;油餅店有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光聽名稱就是種類繁多。經營餅店者「每案用三五人擀劑、卓花、入爐,自五更桌案之聲,遠近相聞。」可見餅店的規模也頗成氣候(《夢華錄》卷四《餅店》)

結語:

首善之區的京都汴梁,是全國仿效的榜樣,正如吳自牧所撰《夢梁錄》稱:「杭城食店,多是效學京師人。」 在宋代,汴梁繁榮的餐飲業,不僅促進了全國餐飲業的發展,也初步形成了地方風味的菜系。比如汴京所開設的川飯店、南食店,素分茶等,就是專為江南、川蜀往來的官僚、士紳、客商以及齋客而設的。

另外由於講究飲食,使飲食更上升為藝術享受。當時不少名士象歐陽修、蘇東坡、沈括等人,都因講究飲食而精於烹調。如蘇東坡的《蒸豚詩》云: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釘,軟熟真堪玉箸挑。」形象地記述了蒸豬肉的製作過程及其色香味形。而東坡肉等許多美食典故的流傳,更被人們視為藝術化的美食享受。有宋一代,餐飲業的發達,對後世可以說是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東京城酒店建築是什麼樣的,有何特色?
    北宋時,汴京城市經濟的內部分工日益專業化。據史料記載工商業至少有 160 多行,在眾多的行業中尤以飲食業最為發達。汴京各條街道、酒樓、食店星羅棋布,食攤小販比比皆是,這在《清明上河圖》中有充分的反映。《東京夢華錄》提到的 100 多家店鋪,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就佔半數以上。宋代的酒店布局、建築形式是什麼樣的?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北宋覆亡後,有一幅不起眼的畫卷隨著北宋的金銀珠寶流落到了北方,直至金人張著在卷後寫了題跋,後人才知道畫卷的作者是皇家畫院的畫師張擇端,山東人。這幅畫,便是後來流傳千古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該畫卷畫於絹上,水墨加上淡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
  • 100層樓,究竟有多高
    由於香港經濟繁榮,土地面積相對較小,所以造就了遍地的高樓大廈,100層樓有多高?100層樓,大概就這麼高,這是在香港著名的Sky100大廈頂部觀景臺拍攝的,對於有恐高症的朋友來講,是不敢往下看。密密麻麻的建築物,寸土寸金一點也不為過。
  • 從《東京夢華錄》裡的數十個人名,看北宋汴京餐飲業的繁華與特色
    1147年,距離北宋滅亡已經20年,南宋小朝廷避禍江南,故土不再。落日西沉,涼風瑟瑟。江南的一座庭院裡,一位老人落寞地望著北方,喟然長嘆,他想起了昔日繁華的北宋都城開封,那裡若還存在,此時茶樓酒店、街市攤肆、勾欄瓦子該是熱鬧非凡,各處的燈火開始點亮,整座城繁華似夢。似夢,似夢。
  • 燭影搖紅,家人圍坐,燈火可親。讀古詩詞,邂逅舊時光裡的暖
    語已多,情未了,西窗對坐,燭影搖紅,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對於遠方的遊子來說,家是一個多麼溫暖的字眼。不論是風雪夜歸,還是遠路而回,只要看到家中那盞為你守候的燈,身上的寒冷,心中的疲憊,即刻就會煙消雲散,且不論那盞燈是燭光搖曳,還是一燈如豆。今宵剩把銀釭照,唯恐相逢是夢中。燈,是愛,是暖,是牽掛,是煙火紅塵裡的詩和遠方。
  • 元宵節裡的詩詞,古人愛情究竟有多浪漫?
    元宵節得名有其意義,正月為元月,夜亦稱宵,因農曆正月十五是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為元宵節。元宵節自古有觀燈習俗,還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等熱鬧民俗活動。宋代以後,隨著市民生活興起,元宵節熱鬧空前,人們賞月歌舞,通宵達旦。更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元宵節燈火中,悄然表達愛慕、互訴衷腸。
  • 北宋的國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因為有汴水流經,又叫汴京。大家都知道,北宋國都十分的繁榮,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就有所體現,那麼,北宋時的汴京到底有多繁華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汴京很大大宋都城汴京,共分為「皇城」、「內城」、「外城」,外城的周長超過了五十裡,城市面積非常大,人口更是爆滿。唐朝最繁華時,長安城的人口也不過百萬人,而北宋中期時,汴京城的人口就已經突破了一百五十萬!
  •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君子如梅,性喜孤寒;高潔雅然,出口成譚。君子如蘭,性格恬淡;芙蓉玉面,桃花紙扇。君子如竹,性情溫婉;胸懷偉岸,清逸非凡。君子如菊,性命如楠;妝顏生暖,色彩斑斕……」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民追求的理想型人格。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含蓋萬物,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多多漁港海鮮多趣味多
    新年伊始,溫州餐飲業有了首個大動作,那就是雲天樓旗下的子品牌——多多漁港開業,地址就在江濱西路曙光大廈(即原來的海上天),如此規模,在近年低迷的消費市場中堪稱大手筆。二樓為開放的卡座,三樓則以包廂為主。
  •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到底有多繁華?
    因為開封雖然現在已經沒入平庸,但在北宋時期,它卻曾號稱「世界第一大城市」。北宋是我國古代歷史中,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封建中央集權朝代。雖然在政治上相對比較羸弱,但是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卻堪稱翹首。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府,曾一躍為當時世界範圍內的第一大城市。
  • 天才少年自殺:抑鬱症究竟有多可怕?
    17歲的年紀,那麼欣然的接受死亡,遺書上寫滿了絕望,甚至看出了向死而生。天才少年走了,飛向格拉丹東峰。02天才少年這個天才少年叫徐譽舒。「抑鬱這個東西究竟從何而來?誘因我不清楚,我反覆強調我的孩子懦弱,請老師多關心重視,結果老師呢?」2017年孩子初中畢業又保送了本校的重點班。父親以為他還有很多的時間,他還可以勸老師多關注孩子,可是他沒想到,那是孩子的最後三年。
  • 元宵節的古詩詞有多浪漫?辛棄疾李商隱唐伯虎筆下有真意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的一闋《生查子·元夕》描述得簡潔明了,將男兒多情、少女懷春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古詩詞中,描寫元宵節的盛況與浪漫者比比皆是,細細品來,頗為有趣。南宋詩人戴復古詩曰:「燈火夜深回晝日,管弦聲動起春風。」詩與圖的主題非常貼切。從諸多的詩詞中,我們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辛棄疾寫「活」元宵節在和元宵節有關的諸多愛情故事中,「破鏡重圓」令人感動。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
  • 「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北宋後宮慘遭金人蹂躪
    宋欽宗趙恆更是命苦,在父親宋徽宗見北宋朝廷局勢緊張之際下禪位於自己,最終只做了一年多皇帝,便被金人擄去,受盡折磨終身監禁達三十年之久,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趙氏皇族、後宮嬪妃、皇子公主、王公大臣等三千多人被俘虜。
  • 願人間多團圓,少離散
    願人間多團圓,少離散。——編者古詩詞中品浪漫元宵節文 | 張 勇古代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富有浪漫情調。「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的一闋《生查子·元夕》描述得簡潔明了,將男兒多情、少女懷春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古詩詞中,描寫元宵節的盛況與浪漫者比比皆是,細細品來,頗為有趣。
  • 色彩鮮明對比的青花礬紅彩瓷器
    青花礬紅彩創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應該是受到元代青花釉裡紅的啟發,因為釉裡紅燒成難度很大,成品率低,所以明代用釉上紅彩逐漸代替了釉裡紅,而裝飾效果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後青花礬紅這種釉色搭配大量出現在明代瓷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