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這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題寫的一首寫景抒情詩。全詩語言凝練簡潔,格調沉鬱蒼涼,意境高曠清哀,整體情感基調深沉悲愴,堪稱詩中的佳篇。在該首詩當中,詩人率先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悵惘與悽哀之情,通過「殷憂」一詞和一個「苦」字奠定了全詩沉重哀戚的情感基調,點出了詩人心中難以排遣的苦悶與愁悶。
繼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之後,詩人從室內寫到了室外,著重描寫了夜不成寐的夜間所見的景物與畫面,選取了「明月」、「積雪」與「朔風」等景物,從視覺上和聽覺上出發,描繪出了一幅高曠清寒、寥落蒼涼的雪夜月明圖,營造出了清幽冷寂的意境,為下文當中的抒情作下了鋪墊。最後兩句當中,詩人由寫景重新回到了抒情,點明了愁悶與煩憂的緣由,點明卻又不點透,只是輕描淡寫地將苦悶的緣由歸結在歲月匆匆上,使得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全詩寫景抒情相結合,前兩句著重抒情,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愁苦與苦悶,隨後著重寫景,營造意境,寫景的同時寄寓了情感,詩人心中的愁緒與所見所聞的景物仿佛成了一體,渾然天成,不知是觸景生情,還是因為心緒惆悵,以至於目之所及的景物皆是哀景。最後兩句結語,詩人以情語作為結語。而聯繫詩人的身世遭遇,也能對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詩人出身名門貴族,才華橫溢,才高氣盛,性情清高,且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渴望大展才能。
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之下,詩人得不到重用,仕途之路極盡坎坷,遭到貶謫,而詩人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往往寄情山水,題下了眾多的山水詩。而該詩題於詩人暮年時期,暮年已至,壯年不再,但是詩人依舊未實現心中的抱負,堪稱壯志難酬。到了歲暮之夜的時候,眼見舊年又去,新年又至,難免觸動心弦,惆悵不已。「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當中,詩人主要描寫了自己因為煩憂而夜不能寐的現況,強調了內心的愁悶,為結語當中的抒情埋下了伏筆。「殷憂」指的是深深的憂慮,此處極言憂慮之深。「頹」的意思是盡,此處指的是長夜漫漫,難以結束。
詩人內心深處懷著深深的憂慮與煩憂,以至於夜不成寐,夜裡難以入眠,失眠之後,長夜顯得更加漫長,似乎沒有窮盡,這令詩人倍感煎熬。「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當中,詩人著重寫景,描繪了深夜時分自己的所見所聞,營造出清幽寥落、高曠蕭瑟的意境,渲染了全詩哀戚悲愴的氛圍與環境。
前一句當中,詩人主要從視覺上出發,長夜漫漫,詩人因為夜不成寐披衣而起,只見外面一片白雪皚皚,深邃的夜空中垂懸著一輪清冷的明月,涼薄的月光傾灑而下,極盡清寒。後一句當中詩人著重從聽覺上出發,「朔風」指的是北風,呼號的北風強勁猛烈、凜冽如刀,發出悽厲的呼號聲,「勁」字強調了北風的猛烈與強勁,「哀」字強調了北風聲音的悽厲。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當中,詩人繼寫景之後,進一步點明了愁悶的原因。「運往」指的是四季更替。一年四季春去冬來、花開花謝,並沒有能夠永遠停留人世的事物,其中也包括人,人的生命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逝,而如今到了一年的末尾,一年又過去了,詩人也感覺到了自己暮年已至。全詩語言凝練,情感沉鬱蘊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