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JAMA Psychiatry: 如何預防圍產期抑鬱?Brain: 中科院神經所提出治療漸凍人症的新策略

2021-02-12 brainnews

1,纖維叢理論解決神經網絡的「災難性遺忘」問題

來源:集智俱樂部

最近發表在arxiv.org上的一篇論文,提出一種將學習系統看作一個纖維叢(Fiber Bundle)的通用學習模型。通過在一系列機器學習的實驗中將文章提出的模型與傳統模型的學習能力進行對比,作者發現新模型不僅有著極佳的連續學習能力,而且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

閱讀連結:

纖維叢理論解決神經網絡的「災難性遺忘」問題

2,抑鬱症治癒的預測因素及調節因素:VAST-D研究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每三名抑鬱症患者中,就有近兩人在單個抗抑鬱藥療程後無法達到治癒標準,即便藥物治療已達足量足療程。確定哪些患者更有希望獲得治癒,以及找到有助於提高治癒率的後續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組研究者開展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增效及換藥改善抑鬱轉歸研究」(VAST-D)。本項研究於4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影響因子 13.391)。

閱讀連結:

抑鬱症治癒的預測因素及調節因素:VAST-D研究 | 研究速遞

3,圖像處理與深度信息識別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在近日發表於Journal of Vision上的一篇論文中,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明園晨暉學者陳中廷博士與其合作導師Jeffrey A. Saunders博士通過傅立葉變化的方法,評估了不同朝向的空間頻譜信息對於深度知覺加工的影響。

閱讀連結:

科學研究|圖像處理與深度信息識別

4,治療漸凍人症的新策略

來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4月1日,《大腦》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重新激活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通路可有效對抗C9orf72雙肽重複序列的神經毒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揭示了導致部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新機制,證實了激活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通路可以作為治療ALS的新策略, 並發現了一種現有的用於治療哮喘的藥物有可能成為治療ALS的新藥。該研究工作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進研究組完成。

閱讀連結:

治療漸凍人症的新策略

5,抑鬱高風險青少年的早期識別

來源:大話精神

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學研究所和倫敦大學醫學院醫學中心的一個團隊與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成人研究的遺傳評分是否也可以用於預測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症、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以及發病年齡。

研究檢測了多基因風險評分(PRSs)與廣泛的抑鬱症表型之間的關聯,及其與兒童虐待、青年群體臨床和流行病學中的抑鬱癥結果之間的相互作用。抑鬱症表型來自於一項大規模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閱讀連結:

抑鬱高風險青少年的早期識別

6,如何預防圍產期抑鬱?

來源:精神時間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的 Katherine 學士等研究者對圍產期抑鬱預防相關指南和系統評價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在 2019 年 2 月發表於 JAMA Psychiatry。

閱讀連結:

如何預防圍產期抑鬱?

1,哪些抑鬱症患者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儘管一部分患者會因治療費用及可及性等原因調整治療,但一般而言,調整抗抑鬱治療方案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點:

症狀改善不足;

無法耐受不良反應;

維持治療期間病情復發。

美國麻省總醫院George I. Papakostas博士認為,上述三個原因導致調整治療方案看似順理成章,實則暗藏臨床陷阱。以下內容來自其遠程會議中的觀點,並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

閱讀連結:

哪些抑鬱症患者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 臨床必備

2氧化應激,葡萄糖功能代謝和阿爾茨海默病

來源:認知論壇

AD和aMCI中腦葡萄糖分解代謝和ATP合成的生物化學示意圖及其氧化功能障礙

在AD和遺忘性輕度認知障礙中,存在腦胰島素抵抗。事實上,2型糖尿病(T2DM)是胰島素抵抗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發展AD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在這裡我們綜述了氧化損傷在aMCI和AD中的作用、氧化損傷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以及氧化損傷是胰島素抵抗的重要機制。回顧了AD中某些治療方法失敗的原因,並提出了可能的新方法。

閱讀連結:

氧化應激,葡萄糖功能代謝和阿爾茨海默病

General Psychiatry 被ESCI收錄!

來源:General Psychiatry

近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編輯部主辦的精神病學專業學術期刊General Psychiatry (GPSYCH) 被湯森路透公司正式收錄於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資料庫,證實了General Psychiatry 的權威性,也使得期刊的影響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詳情連結:

【喜報】General Psychiatry 被ESCI收錄!

靜息態磁共振處理軟體——工具篇

來源:高神經

matlab官網

spm12

DPABI/DPARSF/DPARSFA可用於數據預處理,ALFF,ReHo計算等

REST用於靜息態下功能連接的計算

BrainNetViewer用於大腦圖像的繪製(2D,多視角)

MRIcro/MRIcron/xjview用於查看圖像

詳情連結:

靜息態磁共振處理軟體——工具篇

相關焦點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但由於感覺神經並沒有被侵犯,患者的記憶、智力、感覺等均不受影響,處於「有口難言,有心無力」的狀態,因而異常痛苦。由於「漸凍人症」比較罕見,患病的機率較小,大家便以為這種絕症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不然。霍金的離世以及前段時間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留下「遺囑」要求捐獻自己的器官等事例莫不拉近了漸凍人症與人們的距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漸凍人症」是什麼病?
    那麼,漸凍人症究竟是怎樣一種疾病?能徹底治癒嗎?  病因不明無有效治療手段  「漸凍人症」即「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其特徵是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患者大腦、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癱瘓。同時,還伴有說話、吞咽和呼吸功能減退、逐漸萎縮癱瘓等症狀,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稱為「漸凍人」。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漸凍症是現在醫學上面的治療難題,這種疾病因為病因不明,沒有有效的方法能治療,所以一旦患上了漸凍症就相當於被判了死刑。那麼什麼是漸凍症?漸凍症早期症狀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漸凍症如果通過專業的名詞給我們解釋可能我們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告訴我們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是這種疾病我們可能就了解了。
  • 腦科學日報|提醒大家,預防肥胖,要從娃娃抓起
    侵潤入腦的Th1細胞和腦內固有的M1型小膠質細胞共同活化,導致AD相關神經炎症的發生。同步,該團隊發現新型AD治療藥物GV-971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降低外周相關代謝產物苯丙氨酸/異亮氨酸的積累,減輕腦內神經炎症,進而改善認知障礙,達到治療AD的效果。
  • 腦科學日報|青少年女性抑鬱症的內在神經迴路
    3,精神分裂症共病肥胖與認知功能損傷呈負相關來源:中科院心理所精神分裂症和肥胖都易受認知障礙的影響,這兩種疾病的共存可能會加重認知功能障礙。神經發育模型將青少年抑鬱歸於杏仁核、紋狀體和前額葉皮層(PFC)的異常反應。針對這一問題,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大學的研究者研究了這些腦區的功能腦網絡強度是否能預測青少年女性的抑鬱症狀。該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雜誌。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清除病毒?城市越綠,人越長壽!
    它可能會為研究從健康代謝表型向不健康代謝表型轉變的生物學途徑提供新的見解,從而為預防和幹預策略指明切入點。4,氯胺酮治療抑鬱症抗自殺作用的初步研究來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方法:本研究利用臨床研究項目「氯胺酮治療重度抑鬱障礙療效與安全性的隨機對照研究」資料庫,進行二次數據分析。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11月該研究不僅為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
  • 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及中科院專家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強迫症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結果首次為認知心理學先驅Bartlett所提出的「記憶是建構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依據。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炎症與神經心理障礙有關,如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多動症(ADHD)。這種寄生蟲影響大腦功能的機制還不為人所知。但是現在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寄生蟲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能力中斷了對免疫系統激活的控制,導致了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會改變宿主的認知狀態。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人通過節食減肥很困難?充足睡眠改善記憶力
    1,靜息態額葉腦電的不對稱性與分裂型特質的不同維度有關來源:中科院心理所既往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靜息態和完成認知任務時腦電功率均存在異常,尤其表現為右側額葉相對於左側額葉功率的增加在8月4日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使用能夠模擬不同大腦狀態(例如睡眠和清醒)的計算模型,來檢查睡眠如何鞏固新編碼的記憶並防止損壞舊記憶。文章作者Bazhenov說,睡眠過程中的記憶重播通過允許相同數量的神經元存儲多個幹擾記憶,對防止遺忘起了保護作用。7,研究揭秘:在人的一生中,哪個階段更快樂?
  • 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2,Nat Neurosci | 漸凍症和額顳葉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獲得性毒性的協同致病機制來源:BioArt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也稱漸凍症,是進程迅速、致死率高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 100期抑研報|Omega-3脂肪酸對圍產期婦女抑鬱症狀的療效和安全性
    01,Omega-3脂肪酸對圍產期婦女抑鬱症狀的療效和安全性譯者:Lenore關鍵詞 :omega-3;脂肪酸;圍產期抑鬱;EPA;DHAOmega-3脂肪酸(fatty但其用於圍產期抑鬱症(perinatal depression, PND)單一治療的療效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查omega-3脂肪酸單一療法在與安慰劑對比之下針對圍產期抑鬱症(PND)的療效和安全性。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基於該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順式作用元件調控基因表達的新規律,並為研究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本質提供了新的參考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中的楊曉宇博士還開發了一種名為「 CRISPRview」的新方法。該方法結合CRISPR基因編輯、免疫染色和單分子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直接在早期大腦發育的原代細胞中驗證順式作用元件的基因調控功能。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科學家發現了抑鬱分子
    滬上科學家在腦內找到一種「抑鬱分子」,為抑鬱症的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昨天,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有關抑鬱症分子機制的新發現。審稿人分別評價稱,「這是一項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創新性的研究」;「這個研究主題具有足夠廣泛的意義,適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成果發表: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成果發表: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發布時間:2016-12-09 11:03:22.0中國日報網        為了解決恐懼情緒造成的「連鎖反應」,目前多採用心理幹預與藥物治療等綜合策略,以克制恐懼的「反彈」。然而,心理幹預與藥物治療的持續性一經中斷,原有恐懼便會再次湧上心頭。      這一問題引起了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的思考與實驗探索。
  • 腦科學日報:自主調節血糖的神經元;糞便可用於帕金森病早期診斷
    報告提供了關於預防痴呆最佳證據的最新分析,發現調節整個生命歷程中的12種危險因素或能延緩或預防40%的痴呆病例發生。該報告呼籲每個國家以至每個人都應積極預防痴呆,並提出了一系列通過制定政策和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痴呆的建議。7,抗抑鬱藥聯用苯二氮:多長時間最佳?
  • 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聚焦超聲結合微泡治療,可以在由人類內皮細胞形成的血腦屏障中創造開口,從而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遞送靶向藥物,新型超聲治療方法有望變革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其治療的傳統理解。該研究是首次在小鼠和其他動物模型的基礎上,對人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細胞的研究技術進行了研究。
  • 「漸凍人症」如何才能活得更久
    那麼,「漸凍人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如何才能生病後活得長久一些?「漸凍人症」是一種什麼病?從疾病發作到生命結束的整個歷程中,患者能清楚的感知外界信息,如聽到對方的交談和感受對方的撫摸等,但是身體像被冰凍住了一樣,一步步地喪失回應的能力,故俗稱為「漸凍人症」。「漸凍人症」早期有哪些表現?肖頌華指出,由於ALS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導致患者經常容易忽視該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