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公共服務與市場之間的學生奶如何破局?
你有喝過學生奶嗎?你有意識到你喝到的學生奶是違規的嗎?你現在喝的學生奶又安全嗎?
就在今年3月1日晚,江蘇興化市教育局對外通報,稱當天上午該市教育局接到學校舉報,反映江蘇太子乳業有限公司供應到校的學生飲用奶有部分是過期產品。這是太子乳業半年內第二次出事。
去年9月,江蘇太子乳業生產7萬杯學生奶存在大腸桿菌超標問題。但在今年春節過後,太子乳業又恢復了向興化市的各中小學供奶。成都飯堂事件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那些從來不敢想像的事一旦成為常態,誰又能獨善其身?
學生奶違規流出市場
一直以來,學生奶以一項公共採購產品而存在,獨立於普羅大眾消費市場。為了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促進中小學生發育成長、提高中小學生健康水平,原農業部、教育部等國務院七部門在2000年聯合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生飲用奶計劃」。
要判斷是否為學生奶,簡單來說可以看產品包裝上是否有「學生奶標誌」。中國學生飲用奶標誌由示意奶滴上的「學」字圖案、「中國學生飲用奶」和「SCHOOL MILK OF CHINA」中英文字體以及紅綠白三種顏色組成。
儘管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广部一直強調:「學生飲用奶直供中小學校,不準在市場銷售。」但現實卻是,自學生奶計劃實施以來,學生奶在市面上流通售賣的情況從未間斷。
21新建康走訪不到半小時便發現,兩家牛奶專賣店有出售學生奶的情況。店主稱:「一向都有賣學生奶。」感覺就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
此外,在淘寶上搜索學生奶關鍵詞時,也出現多家售賣學生奶的店鋪。但這真的是正常的嗎?
乳業專家宋亮直言:「這種行為屬於違規行為,學生奶屬於公共採購產品,它不屬於市場產品。」在他看來,學生奶流出市場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市場監管不嚴所造成的。「換句話說,是地方政府對於本地牛奶企業過分保護帶來的問題。」
「過去有的城市奶協底下有學生奶辦公室,收到舉報時會派人出去幹預,但礙於工作人員數量太小,其實效果不大。」一位廣東本土乳企高管告訴記者,流出市場的學生奶一般是經銷商行為,品牌企業默許的狀態。
尤其是一些常規產品銷量不大的企業,對學生奶流入市場往往視而不見。「學生奶流入市場帶來最大的問題是影響同類價位的常規產品,但對於一些常規產品銷量不大的企業來說,既然學生奶的生產線都開了,多生產可以帶來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所以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上述廣東乳企高管說。
21新健康在該專賣店購買了一盒學生奶,售價為4.5元。乳業資深專家、原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告訴記者,200毫升的學生奶賣給學校時的售價大概為2.4元/盒,到了市場則翻了將近一倍。
因此,儘管學生奶流入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市場規律,不僅打破了原先市場的牛奶供應量平衡狀態,同時企業在大眾面前的誠信度也會降低,但仍然屢禁不絕。
入校壓力大,普及率偏低
「全國中小學生飲用奶計劃」是原農業部、教育部等七部門在2000年聯合啟動實施的計劃,這項計劃是我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批准並組織實施的全國性中小學生營養改善專項計劃,目的十分明確——「為了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促進中小學生發育成長、提高中小學生健康水平」。
宋亮表示:「學生奶計劃是一項帶給學生營養的福利計劃,政府主導就是為了提高我國很多貧困地區中小學生的身體水平,同時也參考了日韓等國家的學生奶項目先例。」
在二戰結束後,日本就提出了「一杯牛奶振興一個民族」口號,在中小學校實施學生奶項目。1954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學校午餐(給食)法》和《關於促進乳品業和養牛業的法令》,明確了實施「學生飲用奶計劃」的法律保障,並通過國家財政對學生飲用奶全面補貼。
數據顯示,到2003年,在日本接受學生奶供應的學校共有37500所,學生達1280萬人,92%的學生飲用學生奶,學校學生奶平均每周提供五次,學生奶佔整個液體牛奶市場份額達到9%。
學生奶項目在日本已經非常成熟,相比之下我國的學生奶計劃則停滯不前。一位乳企高管反映,我國學生供應奶覆蓋程度仍然相對較低,「當前學生飲用奶覆蓋學生數約為2200萬人,日均供應量1845萬份,在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中的普及率僅約15%,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他還認為,學生奶供應方面缺少例度保障,入校環節存在困難。雖然目前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出臺了一些學生營養方面的指導性和建議性的政策,但沒有將學生營養具體要求納入法治體系,學生飲用奶入校存在阻力。
全國中小學生學生奶計劃作為一項福利性項目,並不是強制推廣。宋亮認為:「是否實施學生奶計劃還得看學校的接受程度。而且學生奶的食品安全風險大,很容易帶來事故對學校造成影響,很多學校不想承擔風險,對學生奶的引進不積極。」
上述廣東乳企高管告訴記者,在學生奶實施的第一年,由於有補貼,所以普及得很快,但第二年沒有補貼以後就馬上慢了下來。「就算是公益事業,但企業不可能總是虧錢經營。」他一語道出目前學生奶入校的最大阻力。
自2013年「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廣工作方式調整後,對學生飲用奶生產企業由行政審批備案轉變為標識許可使用管理。「全國中小學生飲用奶計劃」官網信息顯示,目前共有109家乳品加工(集團)企業的在中國奶業協會註冊,許可使用中國學生飲用奶標誌。
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广部官方對申請使用中國學生飲用奶標誌的企業提出的要求包括:「經過政府的生產審查許可、第三方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檢測、省級學生飲用奶工作機構推薦,中國奶業協會組織專家對工廠進行現場評估,綜合評定達到要求才準予其註冊。」
此外,申請乳企的日加工生牛乳能力要求達到200噸以上,必須通過乳製品良好生產規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等等。
學生奶相對其他一般乳製品有更嚴格的生產標準和準入機制,企業在學生奶生產、運輸和配送上需要花費的成本更高。在學生奶計劃實施的最初有政府基金扶持,對牛奶企業工廠和奶源基地也有補貼,因此企業都願意參與。
但隨著財政部資金發放結束,學生奶計劃在一些地方政府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開始停滯不前。「目前學生奶計劃的資金支持面相對比較窄,支持量不夠,不足以覆蓋全國。」宋亮說。
公共服務與市場化的邊界
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原農業部、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出《關於調整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廣工作方式的通知》,撤銷學生飲用奶計劃部際協調小組及其辦公室,原有實施「學生飲用奶計劃」的有關規章制度自動廢止,並將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廣工作整體移交中國奶業協會。
同時學生飲用奶作為一般乳製品,統一納入相關職能部門的生產和質量監管。但王丁棉認為:「學生奶與其他一般乳製品一同管理,沒有專門機構來管,導致學生奶的質量風險更大。」
上述廣東乳企高管告訴記者,針對貧困地區,學生奶有補貼政策,但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學生奶則由學校自主採購,一般採取招標的方式。「這就出現問題了,招標意味著價低者得,在符合營養指標的前提下,招標入校實際上是在鼓勵企業壓低生產成本。」
在奶價高昂的大城市,用周邊地區的奶源來做的學生奶在成本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企業為了把招標價格壓低,會傾向於採購便宜的奶源,這本身就與提供優質學生奶的初衷自相矛盾。
「當企業沒有利潤可言,學生奶的質量、生產、運輸等環節又如何保證?」上述廣東乳企高管說。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蔣建平曾指出,學生奶售價較低,政府對參與企業沒有任何形式的補貼和減免政策,企業幾乎沒有利潤。在缺少資金補貼的情況下,很多中小企業推廣學生奶面臨著薄利、微利甚至虧本的困境。
2018年12月,有媒體報導,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出現了小學生倒奶的事。後調查發現:校方發放的學生奶實際上是調製乳,蛋白質含量才2.4克/100克,連國標的2.8克都達不到。
據悉,隆回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學生所飲用的「湘蜜」牌牛奶由湖南湘蜜乳業有限公司生產,是一家隆回縣的本土乳企。「雖然學生奶計劃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但很多牛乳企業卻是抱著賺錢的目的參與其中,或是為了獲取國家補貼。」王丁棉指出,除了監管不力,騙補也加劇了學生奶的安全風險。
在宋亮看來,學生奶計劃作為一項公共服務,所謂的競爭機制應當是適用於市場的行為。準公共服務產品的提供者應該由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來承擔。「很多中小牛奶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監管。」宋亮建議,對於出事的企業應該列一個「黑名單」,並構築起嚴格的法律護牆,加重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甚至對其進行關閉處理。
長期發展如何破題?
借鑑毗鄰日本的經驗,二戰後開始實施學生奶計劃以來,日本也不是一帆風順。1955年,日本老字號雪印公司在北海道的脫脂奶粉工廠突然停電,忙著搶修的工人們忘記了作為原材料的牛奶放置太長時間,且一直在加溫狀態,導致牛奶裡的細菌繁殖倍增。
在這批學生奶被供應到東京的學校後,學生吃了普遍有拉肚子、嘔吐反應。一時間媒體的口誅筆伐、家長投訴紛至沓來。
更嚴重的一次事故出現在2000年,在大阪市內,一些孩子因為喝了雪印的低脂肪奶開始出現了上吐下瀉的症狀,隨後出現相同症狀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擠滿了大阪市裡所有醫院,引起全日本的高度關注。
很快,人們就查出是雪印低脂肪奶出現了問題。原因竟跟45年前的中毒事件一模一樣,但該次事件的影響人群達到1萬4千多人,且大多數為兒童。這對於重視兒童身心發展的日本社會帶來極大衝擊,一時間對政府監測部門的批判,要求雪印公司破產的聲音不絕於耳,最終雪印集團解體,進行重組改制。
業內建議,針對當前學生奶入校推進難的問題,應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對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的推廣管理、宣傳、質量監管、奶源基地建設、效果評價等工作給予專項經費支持,保障計劃有序推進;對學生飲用奶生產企業實行減免稅、運輸優惠等政策;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對學生在校飲奶進行一定的補貼,讓更多孩子免費或以優惠的價格喝到安全優質的牛奶。
同時推動學生營養立法,為孩子的營養改善提供保障。在《國民營養計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等規劃和指導性文件的基礎上,借鑑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施行相關法律法規使,學生的營養健康工作早日走上法治軌道。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