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夥放棄城市白領工作回鄉養蜜蜂,第一年就賺15萬

2020-12-14 黑土影像

這位自己富了不忘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農村小夥叫覃仕永,出生在石門縣夾山鎮漢豐村。1994年,覃仕永高中畢業後來到廣東打工,通過自己的奮鬥,他逐漸在城市中站穩腳跟成了一名企業管理人員,過上了當時大家都很羨慕的都市白領生活。雖然自己日子過好了,但總是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小時候,父親覃國安一邊在大隊(村)當赤腳醫生,一邊用業餘時間在家養蜂賣蜂蜜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讓兄弟姐妹沒有餓到肚子,父親的養蜂技術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打工期間,每次回家探親,覃仕永都會帶上一些父親做的蜂蜜到工友們中間推銷,很受工友們喜歡。

由於父母逐漸年邁,無法維持家裡的各種農活。2013年,孝順的覃仕永只好放棄在城裡的工作,返回家鄉照顧年邁的雙親並用幾年積攢下來的存款著手創業。不忙的時候,他開始琢磨父親養蜂。他知道,父親覃國安從六十年代開始養蜂,有著豐富的經驗,一手養蜂技術遠近聞名,完全值得借鑑。另外,他還抽空到周邊縣區跟著別的養蜂人學習,最遠的到過湖北五峯縣拜師學藝,直到掌握一定的養蜂技術。

2014年初,覃仕永下定決心開始養蜂,他從父親手中接過家養的11箱中蜂,正式走上養中蜂創產業之路。他憑著對養中蜂的熱愛和辦事紮實認真的精神,找書籍學理論;仿傳統搞革新;依科學抓規範,利用油菜花季春繁擴群,利用柑桔花季壯群趕蜜。在強群渡夏後,又購進30餘箱蜂,到秋季追採刺楸、五倍子蜜。當年發展中蜂達到100餘群,收蜜1噸多,創收15萬餘元,成為了小有規模的中蜂養殖戶。

嘗到甜頭的覃仕永為了把養蜂事業做強做大,2016年初,他主動拿出幾萬元資金,組織蜂具蜂群,帶頭申辦了石門縣優釀養蜂專業合作社,現已有社員100多人,分布10餘個鄉鎮,成為全縣首個發展中蜂養殖帶頭人。

在擴大生產的同時,如何更大範圍的銷售困擾了覃仕永很長時間,看著那麼好的蜂蜜不能走出大山他的心隱隱作痛。一段時間後,通過和合作夥伴的交流,熟悉網際網路的覃仕永看到了網際網路銷售的巨大潛力,他覺得網際網路+銷售的時代來了。隨後,以覃仕永為主的石門縣優釀養蜂合作社與湖南某電子商務公司建立網上銷售平臺,讓這些來自大山中貧困戶的蜂蜜很快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千家萬戶,銷售額也翻了好幾番。

回鄉創業獲取養中蜂的第一桶金後,覃仕永心想,自己富裕不算真正富裕,如何讓身邊的老百姓都能富起來成了覃仕永日夜牽掛的事。於是,他主動找到縣供銷社,要求利用自身的養蜂技術優勢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

經過縣供銷社的牽線搭橋,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到石門縣新鋪鎮永興橋村結對幫扶,幫助貧困戶發展養蜂,走上養蜂脫貧之路。2017年5月,他與村委會籤定幫扶合同,在村中的11個貧困戶中,放養了110箱蜜蜂,每箱每年分給貧困戶5公斤蜂蜜。他們採取保姆式的服務,不定期來到村中搞技術培訓,當年產蜜達到1000多公斤,村中的11個貧困戶當年實現脫貧。對於特別困難戶,他採取送蜂上門,無償提供技術,使他們沒有資本也能脫貧。

一年後,縣供銷社看到覃仕永和他的養蜂團隊沒收任何報酬,確實在幫助村中貧困戶脫貧,他們把這個消息向縣裡相關部門作了匯報。「覃仕永幫扶不收錢」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縣。於是,他成為眾多鄉鎮脫貧致富講座的座上客,很快就把養蜂技術擴大到更多的貧困戶家中。

覃仕永逐漸利用養蜂創出一條甜蜜的脫貧之路,他帶領的石門縣優釀養蜂專業合作社被湖南省蜂業協會評選為「全省蜂業精準扶貧先進單位」。去年12月,石門縣召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石門縣政府授予他為「脫貧攻堅功臣」;夾山鎮政府授予合作社為「2018年度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單位」。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覃仕永顯得非常謙虛。他說:「我回家6年,能夠利用父親傳給我的養蜂技術帶領鄉親們脫貧,說明我沒有辜負家鄉父老的希望。今後我將繼續發揮示範帶頭作用,扶持更多的貧困戶過上甜蜜的生活。」圖為覃仕永在給蜂農上課。

相關焦點

  • 白領放棄高薪回鄉養鵪鶉 帶動村裡27名貧困戶增加收入
    白領放棄高薪回鄉養鵪鶉  帶動村裡27名貧困戶增加收入  中新網新疆新聞3月30日人電 ( 周海霞 郭玉順) 26日,在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的鵪鶉養殖場裡,陳盼盼撿拾著鵪鶉蛋計算著訂單:「今明兩天的貨都訂完了,再接單要告訴客戶後天才能有蛋。」
  • 大學生放棄城市穩定工作 回鄉創業拼出百萬身家
    1995年,海南師範大學政法系畢業後的他,本來在城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家庭需要和個人志趣的原因,1年後,他毅然放棄了城市裡的工作,回到家鄉種植反季節瓜菜。從簡單的露天種植開始,經過10多年的打拼,如今他已經發展到擁有114畝鐵架大棚,身家上百萬元的瓜菜種植大戶。  說到小洋樓,吉家體告訴記者,那是在種瓜菜賺了錢後,自己於2008年花費48萬元建造的。
  • 【創業經】大學生回鄉養青蛙 年收入4000萬!
    不做銷售搞養殖,「青蛙王子」勇敢創業年入千萬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這個人叫王理,今年29歲。王理坦率地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5年前他大學畢業時,做夢也沒想到,學經濟專業的他要養青蛙來創業,而且第一年就賺了幾十萬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理:當年產值一百二十萬,純效益是七八十萬元。
  • 賣豬比賣房掙錢,農村小夥2年賺了100萬,是真的嗎?
    近兩年來,隨著非洲豬瘟以及拆除豬圈措施的停止執行,很多農村養豬戶逐漸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了。這不,家住山東日照的小夥依靠這兩年的養豬紅利,淨賺100多萬,在鄰居的眼裡,他是標準有能力的人!雖然前幾年專科畢業後一直在做中介賣房,日子過得辛苦,但是現在真的是揚眉吐氣了。
  • 80後小夥放棄麥當勞20萬年薪 回鄉賣包子(圖)
    80後小夥放棄麥當勞20萬年薪 回鄉賣包子(圖) 2015-10-13 09:46:05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攝   長沙80後伢子放棄20萬年薪回鄉賣包子(圖)  放棄20萬年薪回鄉賣包子  80後長沙伢子盧啟輝帶著一群90後大學生開起20多家果蔬包子連鎖店  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80後長沙伢子盧啟輝放棄年薪
  • 美國小夥養蜜蜂,一個月賺8000萬,看到他養蜂的方法,不賺錢才怪
    畢竟在養蜜蜂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意外發生,就比如說新聞上經常會有這樣的報導,某個人因為馬蜂在身上盯了幾口而失去了生命。一想到那種場景就能夠讓人渾身起疙瘩。但是這些養蜂人,背後還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蜂蜜的提取過程中。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就是一個有關於蜂箱的新發明。美國的一個小夥就發明了Flow Hive的峰房,改變了傳統的結構。
  • 城牆根 有人養了60箱蜜蜂
    城市裡養蜂,有人覺得這樣可以回歸大自然,挺愜意。也有人憂心忡忡,擔心蜜蜂蜇傷人。擔心蜜蜂溜進房順城東巷居民不敢開窗李先生家住順城東巷一小區,平日裡有個愛好就是喜歡花花草草,他家陽臺上擺放著各種花卉。但是近三年以來,只要不是冬季,他在家都不敢開窗透氣,這倒不是因為天氣不好,而是因為有一群蜜蜂總是在他家窗戶外徘徊。
  • 溫州鬧市區有人養了20萬隻蜜蜂,周邊居民慘了
    他說,他也是實在沒辦法,這些蜜蜂原本養在永嘉的鄉下,今年年初才被他們帶回市區過冬,原本按計劃今年3月份就會把蜂箱運到永嘉,可受疫情影響耽擱了幾個月,現在天氣炎熱,一旦把蜂箱裝好運輸,蜜蜂基本都會死。按何老伯的說法,蜜蜂習性特殊,他們只能等到天氣轉涼時,再把蜂箱運走,按他的計算,大概要在農曆8月15日左右運。
  • 古法養蜂遭遇困境,90後網紅回鄉創業打造蜜蜂王國
    接受大學教育,在城市裡擁有一份光鮮的工作,是無數農民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回鄉創業。他們利用自身的學歷優勢、經歷優勢、網際網路背景、交際圈等各種優勢,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橋梁。
  • 50箱蜜蜂一年能賺多少錢?農村大爺說出數字,難怪年輕人不養蜂
    在很多農村都能看到不少擺在院子外面的蜂箱,這些都是野生的蜜蜂,然後被人工收集起來飼養,大多都是供自己家人食用,並不是靠養蜂來賺錢的。曾有人統計過,說我國有數億蜂蜜消費者,而養蜂人只有幾十萬,這麼大的市場應該很賺錢才對,那麼養蜂到底能賺多少錢呢?
  • 樓上小夥養蜜蜂,嚇得樓下老人不敢開窗後續:蜂箱不見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陸佳豔6月初,嘉興昌盛社區一位老奶奶反應,她樓上有人在陽臺養了蜜蜂,害得她都不敢開窗曬衣服。社區書記、網格員先上門勸說樓上小葉,但對方不肯撤掉蜂箱。(先前報導請點擊:樓上小夥養蜜蜂嚇得樓下老人不敢開窗)6月中旬,嘉興公安局嘉北派出所史警官又一次帶著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先是勸說一番,畢竟對鄰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影響,但見小葉還是很固執,民警就給他下了最後「通牒」:15天之內處理完畢,不然就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五條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 大學生放棄日語翻譯養青蛙 三年養出成蛙6萬隻
    2010年底,在一家企業從事翻譯工作半年後辭職回鄉,帶著父母一門心思研究養殖青蛙的技術。通過三年多的學習、試驗、摸索,歷經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後,逐漸練就了養殖青蛙的「特殊本領」。今年10月,首批6萬多隻成蛙將上市,已經吸引了眾多餐飲企業爭相訂購。【創業故事】青蛙人工養殖一直是難題。
  • 22歲小夥子為養父親,棄城回鄉創業,把200箱蜜蜂養在了懸崖
    22歲,對一個小夥子來說,正處於風華正茂的時候,像這樣的年齡,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到城市裡去工作獲得「體面」的生活,然而有這樣一個小夥子,放棄了城市裡繁華,選擇了孤獨,不僅不夠體面而且卻變得越來越「土」。小夥子說因為山區大,山裡有自己養的蜜蜂,晚上在這住的時候,有狗能做個伴就不會害怕。這就是小夥子帶的樹幹,樹幹的兩頭還有「鍋蓋」蓋起來,這麼一個「神器」,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
  • 投資一萬,在農村可以做什麼,一天賺300元?
    在農村投資一萬,一天賺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年108000元,其實也不是那麼困難的,首先考慮周期,如果是要第一個月就有9000元收入的話,這樣就比較困難了,農村投資要考慮循環經濟,考慮長期收益,下面我就來介紹農村大山的養殖對象—蜜蜂養殖。
  • 城歸⑦|80後大學生辭職回鄉養羊:還沒盈利,但值得去冒險
    【編者按】「城歸」,簡指從城市返回鄉村的創業人員。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達到了450萬人,還有約130萬居住在城鎮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下鄉創業創新。「城歸」群體越來越多,帶來的是人口紅利的升級。
  • 80後小夥放棄谷歌200萬年薪工作,回國創業一年賺1億
    80後小夥放棄谷歌200萬年薪工作,回國創業一年賺1億 【IT時代周刊編者按】一位80後小夥放棄谷歌年薪近200萬元的穩定工作,而選擇回國創業,一切從零開始,這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可是這位小夥成功了,他創立的電子品牌Anker去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談及Anker的商機,他認為,如何能把設計有特色
  • 年產值能達到二十萬的蜜蜂讓我們看看它是怎樣養殖的,有哪些技巧
    現在有很多人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都會選擇自己該幹什麼,畢竟以前的工作太累或者工資有點低就想狠狠的賺一筆,於是尤其是農村裡的人都會去種植和養殖,因為這個一旦做好的話,它的利潤那是相當的高,而且也不是像高科技術那樣難,養殖只要肯學勤勞一點都是能賺大錢的,收入高的比那些白領的工資不知高多少倍呢
  • 那個放棄80萬年薪,選擇回農村養羊的清華高材生,現在過得怎樣
    在很多人眼中,名校畢業生就該獲得高薪工作,遠離農村紮根城市,一年偶爾回幾趟老家,便可「光宗耀祖」,成為村裡老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名人」。清華北大是眾多考生夢寐以求的學府,學校的實力或排行都是數一數二的,能被清北錄取的考生,絕對是學霸中的學霸,能力自然不用多說。
  • (走基層 聽民聲·我的夢)(2)都市白領辭職回鄉辦農場
    海鹽(浙江),2013年4月11日 都市白領辭職回鄉辦農場 4月11日,伍運興(左)、張國萍夫婦在家中整理農場的資金帳目。 34歲的伍運興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曾在杭州一家設計院工作;妻子張國萍畢業於浙江財經大學會計專業,曾在杭州一家外企從事財務工作。
  • 衝動創業,小夥養了20頭牛,一年能賺多少錢?最後總結了3點經驗
    現在農村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有創業激情的確很好,但是有些年輕人對待創業比較衝動,有的人甚至道聽途說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山東小夥小張就是眾多年輕創業中的一員,有一次他聽朋友說養牛能賺錢,小張沒有認真思考就買了20頭小牛開始了自己的養殖之路,如今10個月過去了聽聽小張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