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校友總會 學通社記者 徐佳君)
宮力,清華大學計算機學士、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現任Sun公司中國工程研究院院長。在加盟Sungognsi之前,宮力博士曾任職於美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客座教授。目前,宮力博士還擔任IEEE Internet Computing和ACM TISSEC雜誌的編委,並多次出任由ACM和IEEE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的主席。宮力博士擁有6項美國專利,出版了2部專著,並在國際一級學術雜誌和會議上發表過60餘篇學術論文。1994年,宮力博士獲得了IEEE每年一度的Leonard G. Abraham大獎。
當問及在清華五年的本科生活中,母校給與他的影響時,宮力平淡地說起兩件表面上看似「挫敗」的小事。
「我在1980年一入校就當了新生班級的臨時召集人,後來做了班長和系會主席。當時自己還年輕,想法很單純,不大懂得如何去關注別人的看法,缺乏一種"反饋機制"。當年系裡組織了一次『徵求群眾意見』的調查,收到很多負面評論. 雖然「受打擊」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建立自我神經系統這種「反饋」機制,對一個人的一輩子都極有益處。他人好比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從知道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到真正地去收集意見,最後到理智地分析信息和數據,以決定如何調節自己的方向和行為,這一系列的能力都是個人在社會上、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前進的有效工具。一個不接受到反饋的人在社會上是很難成長的。」
「另一件事是新生摸底考試.考的是數學,我考得很不好.老師就找我,問我學習是不是有困難.那時剛進來兩個月各方面還沒有轉過彎來,沒有適應大學生活,一次的失誤並不能說明問題.但它給我敲響了警鐘:學習很重要.作為一名學生,學習好了,幹其他工作是錦上添花;學習不好,就是有花也沒有可以添的布.所以,當時不論做社會工作,還是參加業餘活動,我始終不放鬆學習.因為學習和社會工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我後來走的路有很大的影響。」
以「全能手」稱謂宮力一點都不誇張.當時在校期間,除了擔任輔導員的工作外,他還參加了學校的籃球隊、橋牌隊、合唱團,同時還修了許多選修課,閱讀了大量課外書籍。然而,時間是有限的,他是怎樣做好時間安排的呢?
「高效率讓我受益匪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高中備考時,大多數人總是習慣做完題再檢查幾遍.但如果題量太大沒有時間怎麼辦?所以我就要求自己一遍就要做好.開始不適應,可以得九十分的卷子只得了八十分,但後來準確率越來越高.別人兩個小時的題,我一個小時做完,然後出去打打球.這種思路後來運用到我的學習和工作中:無論幹什麼事,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走上社會後,特別是在工作崗位上越走越高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時間安排,以及如何分輕重緩急,是能否勝任高層領導工作的重要因素。如果把工作比喻成臺階,你每上一個臺階你的CPU 就需要升級.而且,除了中央處理器(CPU)要快,網絡頻帶也要足夠寬,同時任務安排要優化。」
當記者問他從一名清華學子成長為全球知名跨國公司的高層主管,這樣的成就在本科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預想過?他又是如何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的?
宮力坦言當時並沒有設想或框住自己將來一定要幹什麼,他認為人生的路應該越走越寬,而非一定要限定在一條路上,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實現目標的路可以有千萬條。何必將自己框住,鑽牛角尖?
他總結人生規劃有兩個要點:一個用少先隊員的口號說就是"時刻準備著";另一個就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抓住機遇;同時,在等待時機的同時,儘可能的將機遇可能的範圍擴大.因為成功的偶然性因素很大的.比如一個從小夢想成為體操運動員的人可能被排球教練選中,經過努力,成為一名奧運會金牌得主.成功是靠我們自己去追求的,而不是讓理想限定住的。
同一首歌走進美國—我的中國心專題演出時,費翔的《歸來吧,遊子》觸動了在場華人的心弦,很多頭髮花白的華人工程師潸然淚下。宮力是如何看待出國留學這一現象?對於這種 「遊子情懷」他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在談及出國留學這一現象時,宮力說出國留學對於解決語言問題,開闊視野,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我國政府公務員,還是公司職員,一口地道流利的外語是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必要條件,從這一點看,出國是件好事。
然而,出國留學並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麼舒服或者把它看成是一種榮耀。留學的人所面臨經濟上的拮据(尤其是我們那代人)和精神上的衝擊是沒有出國的人難以想像的。就好比是一棵從前院拔到了後院的樹,沒有衝擊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它適應了後院的生存環境,再搬回來就更難了。很多四十歲旅居外國的人的壓力都很大。既然曾經選擇了出國,一般都是有抱負的。但現實是:出國後,他們就成了人群中的少數群體,處在生活的邊緣。對於一心想進入主流社會的他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打擊和一個無解的悲劇。
舞臺對於一個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的人是很重要的。大舞臺才能成就大事業。如果一個演員連上臺的機會都沒有,又怎麼會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腕?國內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這是事業成功的前提。
從一個研究人員,到一個世界著名公司的高層主管,從技術管理到國際化的綜合管理,在這些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宮力是如何面臨了這些挑戰,又是怎樣應對的?
在談及這個問題時,宮力說,技術和管理是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一個是純研究,就事論事;一個則無客觀標準,是門人的學問。人們往往喜歡科班出身,對一個人以前是幹什麼出身的很看重。一旦你在他們心中定了形,他們就希望你這把斧子一掄到底。 學理科的人從事管理時一般都太理性。 凡事一是一,二是二,不是對,就是錯,往往忽略了人的因素。管理作為一門人的學問,需要站在全盤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能將任何事情都按照一定的標準去執行。 談到自己的轉行時,宮力說自己從技術轉到管理,就像過河。事先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自己天性喜歡管理外,做技術時,就留心管理,做些實事證明自己。這好比過河前準備好水鞋。這樣你的轉型才可能成功。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越來越喧囂的今天,宮力認為當今的年輕人要取得成功,應該掌握好四個原則:
首先,應該掌握未來的工具。要應對未來激烈的競爭,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具備哪些重要的工具。否則,就像瘸子一樣,難以立足於未來社會。比如信息技術,語言能力等等都很重要。同時,還應清楚自己那部分能力最弱,補足弱勢,增強競爭力。
其次,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一個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的人是可悲的。比如見到一個陌生人,你會不會對他的閱歷和背景感興趣,他的經驗有沒有值得自己借鑑的?一個人的興趣面越廣,綜合素質相對會越高。我們培養人的目標已不僅僅是專科人才,而是有領導潛能的leader。
最重要的一點,做人要有準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準則,不因別人的做法而改變。這是靠從小一點點的積累,不是從書本中可以習到的。它在人生關鍵的轉折點處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人生關鍵處常常是只有那麼幾步.
最後,要有一個好身體。清華有個「健康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做學生時下午每到四點半大家都到西操鍛鍊身體,跑跑步。現在想想,真得很好。
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些,那他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記者手記:宮力曾說:「我從一個學生,到一個研究人員,到成為一個世界著名公司的高層主管,從技術管理到國際化的綜合管理,出了國又回國,算是走了一個大圓圈,但像哲學課裡講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圓圈。」
採訪結束後,路過昇陽電腦集團公司的大門,看到公司的標誌是由八個「U」組成的立著的正方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sun」的標誌。再次想起他那段話,在螺旋式上升的圓圈中,在種種角色的交替中,他走得矯健而踏實,維繫著一種內在的平衡。我們衷心的祝願他一路走好,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依舊這樣平穩而自信,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編輯 王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