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輝一家吃過晚飯以後,喜歡坐在一起看電視。有時候,他們會就電視新聞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會對電視劇發表一些評論。
比如,有一次,新聞裡播出一個小朋友當街小便,小輝就說這個小孩做得不好。
爸爸問:「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小輝說「因為當街小便沒有公德心。
爸爸繼續問:「如果是你,你在街上尿急又找不到廁所,會怎麼辦呢?」
小輝想了一會,說:「那這個小朋友可能也是憋得不行了。」
爸爸說「你看這個小朋友那麼小,在出門的時候,家裡人如果給他穿上紙尿褲,他可能就不會這樣做了。」
小輝點點頭說:「政府如果在街上能多建一些公共廁所就好了。」
有時候他們在一起看電視劇,小輝也會把自己融入劇中的角色。這種看上去家長裡短的事情,對小輝也是一種思維訓練。父母引導小輝從多個角度看問題,遇事不偏激,但是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場。這麼一來,電視也變成了一個方便家庭交流的工具。
在討論中才能產生最好的決定,如果不爭論,就不可能發現自己思維的錯誤和局限。這是由美國莊臣公司總經理詹姆士·波克提出的波克定理良好的討論會帶來新的思路,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能把多個人的思維優勢結合起來。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藏著著,那麼再好的想法也沒辦法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要提付諸實踐了。
有些孩子很害怕討論,一旦有討論就會逃避拼命避免衝突。殊不知,在討論中就事論事,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是有效的做法。
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在1953年正式發表了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叫作頭腦風暴。一直到現在,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在公司、學校等各個機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頭腦風暴先要準確闡明問題本身,針對一個問題開始大家的發散性思維。可以預先準備一點資料給參與者,對這個問題先有一定的了解。參與者要面對面,方便溝通交流和活躍氣氛。時間一般為30~45分鐘,不宜太長。
在討論過程中,大家要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還要充分大膽地想像一切可行的方法。頭腦風暴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在心理上調動每個參與者的積極性,禁止一切扼殺性的言語,比如不能說「這是不可能的!」「你這想法太不成熟了!」「我這想法可能行不通…」等。最後,把大家的意見都匯總起來,再進一步整理。
比起互相批評對方的思維漏洞的辯論法,頭腦風暴法比較適合孩子。批判性思維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在提出意見的時候畏首畏尾。但是頭腦風暴則是鼓勵式的,能夠讓孩子更容易融入一種積極的討論氛圍。
想要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家庭討論則必不可少。下面三點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1.在討論中要對事不對人
有些孩子沒辦法容忍別人跟他的意見不一致,如果別人反駁自己,就氣得要跳起來。有些大人也會這樣,何況是孩子?一場有意義的討論,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我反駁的是你的觀點,並不是針對你的人品。因此,如果父母能教會孩子對事不對人,面對辯論心態就會好很多。
2.學會辯論的方法
西方有一套邏輯思維方法,在中國也有一套辯證思維方法,這些方法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孩子只有知道這些,才不會在講理的時候硬鑽牛角尖。孩子上高中以後,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概率、統計學、博弈論,對他的思維判斷是很有幫助的。
3.不是凡事都需要爭論
雖然討論是好的,但不是什麼場合都適合爭論。面對長輩時,要學會看場合說話。在學校,老師宣布規矩的時候,切勿爭論一番。一般爭論都需要一個目的,當這個目的達到卻損害了其他目的時,爭論就顯得沒必要了。
孩子在學會獨立思考以後,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即不容易輕信別人,也不固執於自己之前的觀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教會孩子如何進行討論,就等於讓孩子獲得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