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學與人本佔星學

2021-02-19 心靈自由

史蒂芬·阿若優/文

胡因夢/譯

佔星學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能證實人生的意義是可以詮釋出來的。過往的數十年裡面,佔星學之所以會在科學和學術圈子裡變得惡名昭彰,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佔星家都著眼於事件的預測,而非個人的內在生活。

在過往的十年裡面,人們再度對人及其主觀經驗感興趣起來。這種心理學途徑被稱為「第三勢力」或「人本心理學」,它跟過去幾個世代的心理學家所主張的機械化典範有明顯的不同。雖然人本心理學的成長速度很快,而且越來越影響到其它的研究領域,但仍舊有許多老派的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不夠科學的研究門徑。人本心理學是從整合觀點來看待人類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它是一種綜合性的途徑,而且由於它強調的是主觀性和完整性,所以自然不容易從客觀和易於測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雖然如此,還是有一種心理學工具可以用在觀察人格類型及其差異上面;這個工具就是佔星學。

  

但是人本心理學和其它研究人性的途徑究竟有何不同?首先,所有的人本心理學家都相信人人皆有成長的潛力和完整的本質。如同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言:

  

主觀的個人具有一種根本價值和重要性:無論他被冠上何種標籤或是以何種方式來評量,他永遠是個人,而且是深不可測的。他不僅僅是一套機械裝備,不僅僅是刺激和反應的聚合體,也不僅僅是個對象或抵押品。

  

另一位心理學家莫利斯·特默林(Maurice Termerlin)也寫過人本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像科學目標那樣是可以測量或控制的。事實上,越是成功的心理治療,越難預測個案的發展,因為個案的僵固傾向會減輕,自發性和創造性則會增強。

特默林的這段話似乎跟流行佔星學強調的預測面向有衝突,因為人本佔星學的重點是放在人而不是特定的事件上面,就這一點丹恩·魯依爾這位人本佔星學最傑出的代言人曾經寫過:「事件是由人造成的,」此即人本佔星學和其它類型的佔星學最大的差異。同樣的,強調人本的心理學途徑對生理或心理疾病的詮釋,也從辨認人會有什麼問題,轉向了辨認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人本心理學重視的另一個面向是人類的創造和自我實現潛力,這比他的局限、反常傾向以及適應社會的困難更重要。事實上,人本心理學是唯一可以讓人發展出獨特性及個人存在基調的途徑,而佔星學在這方面的研究一向是獨到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把存在定義成個人的「潛力模式」,他說:「雖然人皆擁有這些潛力,但每個人身上仍然有其獨特的模式。」這段引言也可以用在個人的本命盤上面,因為佔星學的本命盤象徵的就是在每個人獨特的潛力模式。

  

詹姆斯·布根紹爾(James. F.T. Bugenthal)是一位推廣人本途徑不遺餘力的心理學家,他主編過《人本心理學的挑戰》這本書。在一篇標題為「人這個難題」(The Challenge That is Man)的文章裡,布根紹爾寫道:

  

闡述一個人如同闡述遙遠的銀河系一樣困難。訂定集體行為及其能量的律法,就等於提出一個有關人在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假設。描述人類的經驗,就好像試圖描述採樣片上的微生物一般…,人本心理學家…將這種經驗的基本主觀論點視為努力研究的方向,我指的是我們對外在世界做出的任何一種說明,不可避免地一定會牽涉到當下的自我,許多作者都描述過我們所謂的客觀性最終的主觀性……,人本心理學的復興,意味著科學關注的焦點再度導向了主觀性。

  

在這段引言裡面,布根紹爾概略地提出了他對宇宙完整本質的見解,此乃佔星學最基本的哲學前提。布根紹爾進一步地闡述了他所認為的人本心理學的主要目標:

  

人本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完整地描述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徹底達成的目標;但了解這項任務的本質仍然是很重要的事,而這樣的論述勢必得把人類的天份包括進來,也必須把他的感受、思想及行動的潛能包括進來,同時要考慮到他的成長、進化以及退化傾向,還有他跟各種外在制約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還得考慮他的經驗範疇和種類,以及他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意義。

除非布根紹爾對佔星學的運用和精確性很熟悉,否則他勢必無法了解要達成這個目標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採用佔星學做為心理治療的工具,很容易就能達成上面這段引言提出的目標,也能保有人本心理學所強調的個人成長、潛能的發展以及存在的開放性。布根紹爾同時觸及了預測性的問題:人本心理學試圖描述人及其經驗,以便讓人更能預知和掌握自己的經驗(這會使人拒絕被人操控)。

  

丹恩·魯依爾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出了人本佔星學所追求的相同目標,這種預知性和個人自由是不衝突的,因為人最終的自由乃是要選定心態來面對眼前的情境,如同心理學家羅傑斯所描述的:

  

我的觀察一向側重於內在的、主觀的、存在性的自由,這份自由意味著為自己選擇的存在方式負責,並且認清自己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產物,而是不斷在顯化的過程……再來要詮釋的就是這份自由與內心的因果關係並不衝突、甚至是互補的。自由應該被看成是個人生命秩序的達成,如同馬丁·布博(Martin Buber)所言:「自由人…既相信命運,也相信命運能滿足自身的需求。」他在世間自由地、自發地、負責任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讓命定的事件穿越自己,也穿越自己的意志和選擇。讓我再引用布博的一句話,「一個能夠忘卻因果、從內心深處做出決定的人…就是自由人,這樣他所遭遇的命運就會變成他自由的對應物。命運不再是他的界線,而是他自我實現的契機。」

  

我們所提到的這份自由是存在於人這個主體身上的。個人透過這份自由去選擇圓滿自己,方式是在命定的事件裡扮演自發及負責任的角色。這種對自由的體認才是我的個案最具有意義的發展方向,因為它能幫助他們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變成一個完整的人。

  

今日的人本心理學途徑的缺點之一,就在於它雖然試圖維持一種對個人經驗的開放性和理解的態度,但卻缺乏與個人相關的、不斷在蛻變的分類法。若想發展成符合人本心理學終極目標的明確理論,就必須擁有這樣的分類法。但我們卻發現人本心理學仍然固守在一般性的詮釋法則和既定的態度上面,而並沒有發展出一種有用又明確的描述人格及人的成長的理論。許多人本心理學家遲遲不願接受任何一種區分人格類型的法則,是因為他們發現這樣的理論在過往的歷史裡一向被用在支持社會倫理上面,而且逐漸倒退成嚴重的心理治療的障礙。同時許多人本心理學家現在都積極投入於超個人、超驗或神秘經驗的研究,這樣的研究讓他們面臨了某些形上問題及現實;面對那些層面的經驗,讓這些科學家意識到老舊的人格理論顯然已經不適用了,因此我強烈地感覺帶有足夠的宇宙性又能提供現代人本心理學良好基礎的,只有宇宙本身及其穩定不變的模式、周期循環和韻律。

 

過往的四十年裡,丹恩·魯依爾一直在發展這種不是以事件為主的人本佔星學。這種佔星學是運用天體的周期活動做為象徵語言,來表達個人和集體的生命基本模式。此種佔星學主要是在處理整體性的形式和結構,為研究個人經驗內涵的心理學提供意旨深遠的基礎。在這樣的宇宙性背景之內,正常生活的每日經驗以及帶來成長的偶發危機,往往會變得更有意義,也更能被我們理解,如同魯依爾所描述的:

  

重點是要認清任何一個時刻發生的真相,而且要將其調和到你存在結構的整個模式裡。

  

那些從存在主義觀點看待生命的人,很容易把一切事物都當成是荒謬的,據維克多·法蘭可的實驗顯示,這樣的觀點會摧毀人的活力和健康。生命的意義比其它任何東西都能為人帶來健康。生命的意義可以定義成穿越一連串彼此相關的人生階段,每個階段都能夠為發生的事件帶來一種參考架構。佔星學最重要的功用就是把生命的意義彰顯出來……。

佔星學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能證實人生的意義是可以詮釋出來的。

  

過往的數十年裡面,佔星學之所以會在科學和學術圈子裡變得惡名昭彰,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佔星家都著眼於事件的預測,而非個人的內在生活。魯依爾的人本心理學跨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重點從外在世界轉向了個人經驗及成長過程的內在世界。雖然推進法和移位法之類的預測技巧,仍然在人本導向的佔星學裡佔有一席地位,但這些方法已經不再是指出一些無意義的命運,而是從生命經驗中看出成長的機會,然後把新的面向整合到存在的模式之中。換句話說,那些關鍵性的人生階段,現在已經被看成是自我實現及成長的模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即使是困難的經驗,也可以是正向和促進成長的。魯依爾用以下這段文字解釋了人本佔星學所強調的這個新面向:

  

如果你希望佔星學能展露它的精髓,就必須把焦點集中在它真正的特性上面──它能夠闡明生命最完整的價值,而且是依個人情況而定的。

  

我們試圖了解的就是整個情況背後的意義。行星的位置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如果你明白宇宙本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一個能夠整合一切的系統,那麼在這個系統裡面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地位和作用力。如果你想了解這個系統在時空之中的某個特定的焦點,你就必須把它看成是這整個系統的一部分。雖然個人似乎已經從這個系統中脫離出來變成一個自全的小我,一個小小的有機體,但這整個系統仍然不斷地和個人進行和諧的交流。每個時刻的任何一個個體,看似已經從這個整體脫離了出來,但仍然是整體的一部分。佔星學就是把人的所有運作活動和十個基本行星相連,每個行星都代表某種活動的明確特質。簡而言之,它們代表的就是這個人的生命藍圖。

  

魯依爾在他的《給新人類的佔星學》(The Astrology for New Mind)中指出: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之中有許多依照先天模式在活躍互動的勢力,而這會建立一種人生目的以及和整體宇宙相連的基本關係。這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根本上和更大的整體宇宙是沒有差異的,個人的確是整體宇宙的一個特殊的面向,而且是集中於空間裡面的某個焦點的。當他誕生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存有時,是帶有特定需求的。當嬰兒吸進第一口大氣的那一刻,他的基本生命韻律會在特定的環境裡建立起來。

  

如同魯依爾所描述的,「每一個存在的系統都有其基本驅力或實質性元素,」而且地球上的人類就像行星在太陽系裡的地位一樣,是整體宇宙中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建構出一種宇宙性語言,來貼切地描述人的存在方式及其運作模式。在美國佔星家年會裡魯依爾藉由演講總結了佔星家們最重要的功用:

  

佔星家要活出更有覺知、更有體悟的人生,亦即更客觀地去了解你存在結構的基本要素的相對意義和特質,同時要了解你周圍的人的存在……,這便是一種智慧之道。

  

今日有許多人本心理學家試圖創造出一種強調正向要素的心理學,這些要素包括自我實現、發揮創造力、發展高層意識,以及當下體悟自己的核心本體。不論是人本心理學家、教育家、諮商師或是一般人,都可能在佔星學裡發現最有效、最強而有力的工具,因為佔星學為我們帶來了一種語言,能精確地描述在我們之內運作的宇宙元素。

選自:《生命四元素:佔星與心理學》


--

通告:【心靈自由·微社區】開通了。可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進入。

我們七月的心靈自由書友會主題是肯恩·威爾伯的著作,大家可在微社區交流讀後感。威爾伯的《恩寵與勇氣》、《萬法簡史》和《一味》的譯本甚好,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人本主義心理學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屬於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描述。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
  • 心理學三大勢力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新流派,被看作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後西方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它以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極大的影響了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繼承了西方人性論中的性善論觀點。同時布倫塔諾的現象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有很深的影響。現象學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強調沒「先入之見」,主張把人的心理活動的內部體驗作為自然呈現的現象來看待。注重對直接經驗和現象的描述和審視,而不是像實證主義哲學那樣重視對經驗的因果分析與實證說明。人本主義的方法論直接或間接的受到現象學哲學的影響。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及實踐
    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人物。其中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構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理論基石。羅傑斯則是在人本心理的應用上有較多的實踐,有個人中心以及同理心治療。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自己可以用人本心理的溝通方式,去營造氛圍讓彼此更好的自我認知及完善。註:文章只是個人淺顯的思考,多有不足,歡迎交流。
  • 看看天命之子和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我們講過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弗洛伊德、榮格、卡倫霍妮等,今天說個天才和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他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那個天命之子是亞伯拉罕.馬斯洛。又一位心理學大師。1,馬斯洛20世紀初,主要是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心理學派互相之爭,也摻雜著各種心理學派,後來終於產生了把人真正當人看的心理學派了~人本主義心理學
  •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它的形成受當時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批判和繼承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等學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與其它心理學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現。人本心理學的形成,為人類了解自己樹立了新的裡程碑,為心理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下)-人本主義學派
    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學派、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中融合了他的美學思想。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銘科教育:最具人文關懷的心理學流派「人本-存在」
    (該傳記由羅傑斯親自授權美國傳記作家霍華德·基爾申鮑姆撰寫)一定要注意,這是人本反對者假設的一個情景,並非卡爾的真實諮詢案例。編造這個笑話的反對者們對人本主義有極大誤會,認為人本就是不斷重複來訪者的話。
  •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重要學派。它一方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不重視人類本身的特徵;另一方面也批評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的認知結構,但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態度等方面對學習的影響。
  • 人本主義心理學|DAY1:回歸初心,做真實的自己,我收穫了愛情
    但是嚴重懶癌症的我,在學習中犯了拖延症,原本是2017年10月就結束的課程,硬是被我給拖到12月底才從頭到尾的學一遍,然後才註冊各帳號。恰巧在朋友圈看到了「7天提升自信訓練營」的海報,二話不說,自然是報名參加了,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訓練營(後面會詳細說說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二字吸引我了。
  • 人本主義心理學:學習的實質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自我的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者提出,學習的實質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自我的發展、人格的發展。他們反對行為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機械聯結,而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習的本質在於內在學習和意義學習,這種意義學習強調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關係的把握。
  • 人格心理學之人本主義-馬斯洛和羅傑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注重童年的的精神分析和將人當成小白鼠的的行為主義分庭抗爭,佔據著心理學流派的兩大江山。直到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崛起,才打破這種局面,並形成三大流派的三足鼎立局勢。   人本主義的誕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今天,我們就對人本主義課程論的知識點進行一下梳理。首先人本主義課程論是奠基於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之上的,除此之外,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喬丹、西蒙等人。在課程目標方面,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通過知識達到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潛能,反對布魯納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認為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會導致人的畸形,所以人本主義的教育目的培養的是「完人」,功能完善的人。
  • 考點總結|一篇搞定人本主義心理學,附三大流派合集
    加上今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三大流派我們就更新完啦!
  • 小學教資考試知識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一直作為考試的重點,尤其是人本主義這部分內容。一般考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單選題,主要考察對於人本主義的理解,往往以識記類題目出現;二是簡答題,考試經常會以人本主義核心觀點提問。考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不僅要明確知識的含義,同時也要了解題中答題要點。
  • 自我實現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理論
    自我實現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因此,可以說自我實現乃是學習的一項主要動機,自我實現理論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的學習動機理論。
  • 「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隨想錄
    但是當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用Anthropology來表徵他們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的觀點所闡發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時,其含義顯然比一般所謂的人類學要廣泛得多;中國學術界將其譯為「人本學」或「人本主義」。由此,這個詞係指一種特定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潮。
  • 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人本主義考察的客觀題較多,我們今天重點掌握馬斯洛這個人物。其常見的出題形式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本簡介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人本主義的學習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基本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
  • 學習理論之發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其代表人物為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他們既不像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只求解釋簡單的反應,如巴浦洛夫試驗中,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