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餘干12月23日電 題:江西扶貧一線見聞 脫貧路上的「冰」與「火」之歌
作者 王昊陽 王成前
隆冬時節,對於江西餘干縣的芡實種植戶來說,是小豐收的日子。被稱為「水中人參」的芡實已收穫完畢,養殖在池塘裡的大量魚類,當前正好起捕出售。
鄱陽湖畔的餘干縣是聞名全國的「芡實之鄉」,全縣種植約10萬畝芡實,種植芡實的池塘裡散養著大量鱖魚、鯉魚、草魚、鯽魚等魚類,大一些的魚賣給水產市場,小魚就賣到冷庫,作為養殖黃鱔的飼料。
在餘干縣鷺鷥港鄉方家洲村新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零下18攝氏度的冷庫內堆滿小魚,七八個人正忙碌著進進出出,將剛送來的新鮮小魚運進冷庫內有序堆放。
冷庫裡寒氣逼人,頂棚上方布滿雪白的冰塊和晶瑩剔透的冰稜,貧困戶章志強身穿厚實的棉大衣,在工作崗位上幹得熱火朝天。
餘干縣鷺鷥港鄉方家洲村新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火龍果種植園內,貧困戶正在忙著鋤草。 王成前 攝
餘干縣鷺鷥港鄉黨委書記胡佳潔告訴記者,新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由當地致富帶頭人盛平保發起,全鄉228戶貧困戶入股,共投資2000餘萬元,有大型冷庫、魚塘養殖、水果種植等扶貧產業。
冷庫佔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能存放5000噸貨物。新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盛平保告訴記者,冷庫裡現在冰凍著各類小魚,來年5月至10月期間銷售給黃鱔養殖戶,年利潤可達120萬。
距離冷庫幾百米外有一片種植著火龍果的大棚,陽光照射下,尚未完全封閉的大棚內溫度達到十幾攝氏度,多位工人正在忙碌著鋤草。
「大棚裡溫度高,草長得很快,每天都要安排人鋤草。」盛平保和技術人員查看著火龍果的長勢,「火龍果在氣溫為20攝氏度時生長最快,冬天要保證氣溫不能低於0攝氏度,否則它就會凍傷受損。」
「大棚建設投入了300多萬元,今年4月初栽種了80畝紅心火龍果,明年夏天掛果,畝產可以達到6000斤。」盛平保稱,他種植火龍果一直採用的是羊糞等有機肥,口感很甜,火龍果成熟時,吸引遊客前來採摘,或直供超市,每畝純收入可達到7000多元。
新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盛平保(左)與技術員查看新栽種的火龍果長勢。 王成前 攝
大棚不遠處,還有一片面積約400畝的魚塘。這裡主要放養著黃顙魚(俗稱黃丫頭)。盛平保說,「今年6月投放了魚苗,到了明年5月能長到半斤左右,再售賣到江浙水產市場。」
「現在方家洲村扶貧產業發展得非常好。」餘干縣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駐方家洲村扶貧第一書記姜風華表示,村裡原本沒有任何經濟產業,後來鷺鷥港鄉黨委政府牽線搭橋,引進致富能人帶頭建立合作社,將原本廢棄的村莊拆遷後騰出18畝地建成冷庫,再流轉數百畝土地和水面,用於種植、養殖產業發展。
「村民把田租出去,一畝田每年能得到800元租金,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每年能拿到2000多元分紅,另外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每月還能領到3000至5000元工資。」姜風華稱,合作社每年為貧困戶發放工資近20萬,有效帶動他們脫貧。
大棚裡溫暖如春,20多個貧困戶在忙個不停。「我主要幫忙做些雜活,搭棚子、施肥、除草,早上6點來,下午5點回家,每天管兩頓飯,工資按天結算,每天180元。」貧困戶劉火龍開心地說,「工作累一點不要緊,比以前種田強多了,這日子是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冷庫裡堆藏著來年的營養,大棚裡生長著溫暖的希望。在鄱陽湖畔的這個小小村落,這群人用勤勞與汗水在脫貧致富路上奏響了一曲創業創新奔小康的「冰」與「火」之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