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容顏,是匆匆流逝的華年,還是再沒歸來的燕……」
這是電視連續劇《馬向陽下鄉記》的主題曲《追夢者》,也是黃建偉最喜歡的一首歌。翻閱他的微信朋友圈,在三水區對口幫扶遂溪縣出發的前一晚,這位來自白坭的扶貧幹部在朋友圈寫道:「做一個快樂的追夢者,我們一起來圓夢。」
幫助貧困戶脫貧是黃建偉的夢想,2016年5月9日至今,黃建偉紮根遂溪河頭鎮山域村已有兩年,兩年來,當初的46戶貧困戶已有41戶順利脫貧。如今,他正與山域村的村民們一起,繼續行走在脫貧這條逐夢大道上。
幫著耕作打開百姓心扉
6月22日,白坭黨政幹部前往湛江遂溪河頭鎮山域村開展幫扶慰問活動。在前往貧困家庭的路上,不少村民紛紛和黃建偉打招呼,黃建偉熱情回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也是土生土長的村裡人。
幹練、熱情,初見黃建偉,他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慰問時,由於村民說雷州方言,黃建偉還臨時當起了翻譯,這一幕在2年前,他自己壓根都不敢想。
2016年5月9日,經過7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黃建偉來到山域村。剛到山域村第一天,黃建偉就找到了山域村黨支部書記殷保文。「請帶我去村裡走走,我要儘快融入村裡。」
黃建偉在山域村的田間查看冬瓜秧苗。/受訪者供圖
看似簡單的走訪調查工作,並非一帆風順。語言不通,有村幹部當「翻譯」,但村民對扶貧工作的不信任感,卻只能靠黃建偉一點一滴的工作,慢慢叩開村民的心扉。
麻坡村貧困戶陳來富對扶貧工作有些牴觸,黃建偉前後三次跑到他家中都撲了空,得知他在地裡忙著生產,黃建偉直奔田間,幫著陳來富收拾農作物。陳來富家的房子是危房,黃建偉就從危房改造談起,把精準扶貧的政策通過村幹部翻譯給他聽。最終,陳來富在《採集表》上簽了名。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就這樣,在「翻譯」的帶領下,黃建偉花了1個多月的功夫,足跡遍布山域10個自然村,基本掌握了46戶貧困戶的情況。
微實事圓村民微心願
情況掌握了,但扶貧工作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走訪中,黃建偉發現貧困戶對改善生活沒什麼信心。「要幫他們重拾信心,就要從解決眼前的實際困難入手。」黃建偉說。很快,「愛善」微實事項目應運而生。
通過「愛善」微實事,達成微心願,山域村村民重拾了生活信心。殷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當黃建偉把「愛善」微實事活動徵集到的嬰兒及學童用品交到他手中時,殷勝的生活由此發生了改變。
去年,在白坭鎮幫扶下,殷勝種美人椒賺了好幾萬元,把房子裝修一新,過了一個歡喜年。今年,他打算帶著堂兄一起種芋頭,而辣椒種植要觀察市場行情再決定。不知不覺中,曾經自卑、內向、沒信心的殷勝,變成了健談、會看市場的「新」農民。自此以後,殷勝對黃建偉的稱呼從「領導」變成了「兄弟」。
殷勝僅僅是山域村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之一。兩年來,46戶貧困戶已有41戶順利脫貧。剩下的5戶貧困戶,黃建偉也在想方設法,爭取幫他們早日摘掉貧困戶「帽子」。
村村戶戶喝上自來水;曾經的爛泥路打鐵仔村道硬底化工程竣工,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山域小學裝上安全門窗、置換課桌……如今的山域村村民享受著扶貧帶來的成果。
滿足了村民的物質生活需求,黃建偉又將目光投向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6月22日,白坭鎮援建黨建教育工程——山域村「紅色傳承站」啟用,這是駐村工作隊組織黨支部赴白坭學習黨建工作經驗後,結合山域村革命活動點「書房仔」事跡建設的紅色傳承站,它集農產品展示、歷史舊物展示、鄉村書屋等為一體,「紅色傳承站」的啟用標誌著山域村終於有了紅色文化陣地。
「作為扶貧幹部,群眾富裕了,被群眾認可,才會快樂。」黃建偉說,作為一名追夢者,扶貧工作做好了,老百姓富裕了,他的夢想才算實現。如今,他正與村民們一起,繼續行走在脫貧這條逐夢大道上。
原標題:黃建偉:扶貧路上的追夢者
紮根遂溪縣山域村,兩年助41戶貧困戶脫貧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馬力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