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遼寧省東港市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科學種植,把草莓產業打造成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2019年,東港市草莓生產面積達到14.8萬畝,總產量達23萬噸,產值高達46億元,年出口創匯3500萬美元左右。在當年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上,經專家評選,「東港草莓」品牌價值達到77.5億元,在中國各草莓產區中位列第一,東港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草莓第一縣」。
據介紹,約60萬人口的東港市,現在有近10萬戶農民、2000多名經紀人和上百家企業從事草莓生產、加工和商貿,「小草莓」已成為帶動東港民眾就業增收的「大引擎」。
「政府的草莓專家對我們非常好,我們種植技術上有問題,半夜都可以打電話向他們請教。」馬家崗村的草莓種植戶蔡友貴告訴筆者,草莓種得好,和專家的指導分不開。遼寧草莓研究院副院長刁玉峰說,這得益於東港市近年來在草莓種植科學技術上的重視。
2013年,東港市成立了集草莓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種苗生產及草莓保鮮包裝技術研發為一體的遼寧草莓科技研究院。為培育種苗,東港市建立了三級育苗體系,年生產優質脫毒原種苗可達10萬株,經過擴繁可以滿足上萬畝設施生產用苗。同時,按照國際標準建設佔地近10畝的草莓種質資源圃,收集國內外近170個草莓品種資源,為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等提供基礎支撐。
為了攻克草莓種植技術難關,東港市注重引進「外腦」。當地成立了草莓院士專家工作站,定期有7位國內外院士專家前來指導草莓科學研究。2018年,工作站還牽頭整合國內18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骨幹企業,成立遼寧草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加強技術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
現在許多東港農民也成了種植草莓的行家裡手,是小有名氣的「土專家」。「上個月我們的『土專家』還受邀去山西省長治市做草莓生產技術指導。」刁玉峰說。
站在東港市單體規模最大的草莓農場——玖玖農場裡,農場總經理徐崗說,通過採用冷凍苗技術,東港草莓成熟時間和上市時間大大提前;草莓大棚通過智能化設備提供草莓生長需要的生態環境,使草莓品質、口感大大提高。「2013年建農場時,東港草莓才9元一斤,去年我們農場的草莓最高賣到了120元。」
笑稱「大轎抬我也不願去城裡」的蔡友貴跟筆者討論起了草莓全國市場一體化,「以前種水稻的時候覺得海南島離我們可遠了,現在看來也不過6個小時的飛機。」
56歲的吳家村村民李盛飛此前一直靠打零工謀生,「打零工沒有安全感,頭天沒找到活,晚上睡覺都不踏實。」她說,3年前有了自己的草莓大棚,日子有奔頭,睡覺就踏實了。現在家裡靠種草莓一年能掙40萬-50萬元,還僱了10個工人,帶著他們一起奔小康。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