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同學會死去?|高巖,不能忘卻的紀念

2021-01-11 人物

李悠悠曾經一直以為高巖的死去,除了家人外只對自己一個人造成了重創——歉疚、悔恨與夢境中頻繁出現的那張少女的臉。後來她發現高巖中文系的同學們,尤其是男同學對這件事也一直耿耿於懷,「為什麼我們的同學會死去?」

文|巴芮

編輯|趙涵漠

圖|網絡

一次又一次的自殺嘗試

高巖的母親周樹銘已經77歲了,她的身子佝僂著,清瘦,滿頭灰發,被媒體團團圍住,上身一直向後仰,像是要陷進沙發裡去。這一天的見面會在一個茶館包間裡舉行,是由北大中文系同學安排的。

今天回想起來,仍有同學能描述出高巖當年的樣子。在同學王敖的描述中,「高巖是我們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同學之一。在我的印象裡,她有點內向,總是和和氣氣的但又似乎挺敏感。我們這代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聽老師的話,因為父母就會這樣講。高巖的父母是北京很受尊敬的中學老師和語文考試的總閱卷人,上課的時候她總喜歡坐在前排,認真地仰視老師。」

高巖是被保送到北大中文系的。周樹銘還記得,高巖曾經在與自己聊天時稱讚瀋陽上課好。等到上了大二,高巖卻開始表現出對瀋陽的厭惡,「一天到晚讓我幹事,讓我收錢。」身為中學教師的周樹銘還勸過女兒多理解,「別這麼大怨氣」,但高巖撇著嘴說,「算了,不跟你說了。」

曾同為高中同學、北大校友的好友李悠悠的回憶更加具體——瀋陽是高巖大一時的「現代漢語」課授課老師,40歲,已婚,有孩子,對高巖青睞有加。他會在周一等高巖一起坐教師班車到他們所在的北大昌平園。但李悠悠記得大一下學期,高巖說瀋陽讓她把作業送到他家還要討論有興趣的問題,但卻從身後將她抱住並喘著粗氣親她的臉。

情形在此後急轉直下。到1996年12月,大二上學期尚未結束,高巖父母在家中發現女兒寫下的遺書。如今回憶起這些,母親的語氣仍舊急促,「信中寫到,從出生到現在已經整整二十年了,感謝我們作為父母對你的培養,並囑託一定要把學校頒發的獎金領回來花掉。」

看到遺書的當下,父親高石曾和母親周樹銘急急衝到北大找人。回家後發現高巖在屋裡,看到他們就笑。「我說你這小壞丫頭,你上哪兒去了?」高巖沒有回答,只是對著母親笑。對於遺書,高巖沒有過多解釋,只是說「覺得沒意思。」

此後,周樹銘曾帶高巖去看過醫生,被診斷為抑鬱症,給她開了一種白色的藥片,但她不吃,放到嘴裡後又吐出來。周樹銘就像哄小孩一樣,把藥碾碎溶到水裡,沒有用。高巖說她沒病。

高巖父母

但這之後,高巖開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殺嘗試。1997年初,她割腕了,但被周樹銘及時發現並制止。後來李悠悠曾看到高巖的左手腕留下一道三四釐米的傷疤。

在實名舉報瀋陽的公開文章中,李悠悠寫道,「她陸陸續續跟我說起過,沈老師脫光了她的衣服,對她做了她從未做過的事兒。她感覺到很害怕、很痛苦。她說,他侵犯了我。她跟瀋陽老師說過,她不喜歡這樣,不想再這樣了。她說,瀋陽老師說因為愛她才這樣對她,但她覺得愛不應該是這樣的。而更讓高巖料想不到的是:沈老師在『因為愛』對她做『她不喜歡做的事』的同時,又在和同班另外的女生頻繁約會,而且也發生了性行為……瀋陽跟那一名女生說:『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高巖,是她主動往我身上貼的,是她勾引我上床的。你比她漂亮多了,我怎麼可能會喜歡她?是她自己精神病。』而這個女生不知出於何種動機,又把瀋陽的原話傳到了高巖同宿舍的女生以及同班其他女生的耳朵裡。」

高巖的求死之心越來越迫切。有一天周樹銘下班回家,門怎麼也打不開,也許是想到女兒曾有過的自殺經歷,她急了,把門一腳踹開,發現高巖在屋內睡覺,「我覺得不太正常的睡覺。」她叫車將高巖送到了復興醫院,醫生說她吃了安眠藥。回家後,周樹銘在高巖的桌上發現了一個空空的藥瓶,「藥吃完了。」

高巖曾對母親說,自己活著像行屍走肉,沒意思。但她那時沒有向母親更多透露痛苦的來源,母親只好安慰她,「我說怎麼沒意思啊,你的理想都實現了,你現在多順啊,你幹嗎這麼想啊?」高巖不語。

周樹銘告訴記者,高巖不常向他們提起自己不開心的事,而他們便也不再問,「怕給她增加,學校就給她那麼大壓力了,我們再給她壓力,孩子就沒有出路了。」

那之後,在一家研究院工作的高石曾無論是去哪開研討會,當天晚上都要回家。他曾在晚上9點多回家,發現高巖一個人坐在黑黢黢的屋裡,不聲不響不開燈。還有一次周末,「我開會中午跟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一起吃飯,我還問他,說我女兒在北大中文系讀書,畢業了能不能到你們那兒工作。」而那時,高巖已打開家中的燃氣閥,準備再次自殺。又一次,周樹銘及時趕回了家。

但最後的最後,再沒有那些逆轉的時刻發生,依舊是利用家裡的燃氣,高巖最終自殺了。高石曾回家發現時,高巖的身體都已經出現了屍斑。

在距高巖去世20年祭日前幾天,高石曾和周樹銘給女兒在紙上工工整整地給女兒寫了封信,信中高石曾提到,在一個星期六下午,4點多下班回家時,正好碰到瀋陽在高巖屋內,聽到開門聲便趕快出屋打個招呼便離開了。他後悔當初並未詳問一個大學男老師為什麼要單獨到女兒房間。「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正是瀋陽侵害你的時候,我和你媽媽太大意了,對你關心得太不夠啦!」

女兒去世之後,周樹銘曾有21天食水未進。也是自那時開始,她才聽聞有關瀋陽與高巖的傳言。周樹銘說自己當時不敢聲張,「他給我孩子造了這麼多輿論,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自己養的孩子我是知道的,真不是那樣的。」

在一段由北大校友對其的訪問視頻中,周樹銘說起自己曾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大找瀋陽,卻被攔在中文系外,「保安就不讓我進,我那時候就跟瘋了似的,在校園門口叫,『瀋陽你出來,你還我女兒』……保安就壓我,讓我躲開那小院。」

感到自己無路可走,周樹銘就印了傳單到學五食堂門口去發,結果也被保安架走了。「你哪怕把中文系的一個人找出來,我要把這事兒說說。這口氣就這麼憋了二十年。」

而如今,兩位老人對女兒的所有思念,都只能寫在信裡,「天堂上的女兒,你好嗎?……你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整整二十年了,這二十年,我和你爸爸無時不刻不在想念你……」

高巖父母寫給女兒的信

「為什麼我們的同學會死去?」

這一段往事本有可能被永遠深藏。直到看到高巖死亡事件被瀋陽寫成回憶錄印於書刊中時,深埋於好友李悠悠心底20年的心結與憤怒開始爆發。

瀋陽的回憶錄題目叫《一直在路上——六十年人生風景一瞥》,文章中後部分寫道:「1998年有一個女孩子(我教過的一個本科生)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後很多人認為(或聽說)這件事『與我有關』,甚至傳為所謂『桃色事件』。我不想在這裡為自己做什麼辯白,畢竟無論我說什麼,那個年輕的生命也不能復活;我也不想說那個孩子有什麼不好,因為無論我說什麼,都似乎是對逝去生命的『褻瀆』,我現在唯一感到後悔(甚至悔恨)的是,或許當時我(其實也不僅是或不該是我),真的應該能夠做些什麼去幫助她,那這個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但願那個孩子在天堂裡不再受那種可怕病痛的折磨,能快樂起來!」

那是一本名為《甲子學者治學談》的書,2018年初,在美國任教的北大95級中文系同學通過高校圖書系統看到的,他們都是1998年那個自殺的女孩子高巖的同學。對於那篇文章中的說法,李悠悠稱其為「顛倒黑白」。

瀋陽的回憶錄

多年來,李悠悠一直為當年感到悔恨,她悔恨於自己當初的局限,未經世事,沒談過戀愛,對男性也沒有更多了解,更不知如何寬慰自己的好友。

她曾經一直以為高巖的死去,除了家人外只對自己一個人造成了重創——歉疚、悔恨與夢境中頻繁出現的那張少女的臉。後來她發現高巖中文系的同學們,尤其是男同學對這件事也一直耿耿於懷,「為什麼我們的同學會死去?」

李悠悠記得中文系的同學說過,在高巖去世後專門召開的班會上,只得知高巖跟瀋陽有特殊關係。老師在班會上要傳播的主要信息是讓大家珍惜生命。學生們只知道事與瀋陽有關,但具體什麼原因,無論是班會,還是在當時貼在中文系教學樓內的瀋陽處分公告,都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這麼多年了,大家有出國的,有留在國內的,每個人都在變化,但這件事依舊在很多同學心裡是個懸案。」遠在異國的李悠悠接受《人物》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3月10日,同為高巖同學的北大中文系95級畢業生王敖在網絡上揭發UIUC教授徐鋼性侵女學生事件,讓李悠悠下定決心要將高巖的事情講出來。她寫了一篇長文發在豆瓣,說出了深埋於心中20年的對瀋陽的質問,「長江學者瀋陽教授,女生高巖的死真的與你無關嗎?」

高巖去世當年,李悠悠曾寫過問責信投到瀋陽的信箱,從未收到任何回音;她又設想當自己在校園中與瀋陽偶遇,她會怎樣質問並指責瀋陽,但一直沒有遇到。

李悠悠知道瀋陽在燕東園有一處房子,就陪高巖的媽媽周樹銘到小區裡轉,「我知道是哪個樓,但是我不知道他住在哪一戶,所以我們這娘幾個就在那個樓下徘徊,然後掉眼淚,根本就找不到他。就在那兒看那個樓,等了一陣,就是很希望能遇見他,但是沒有。」後來她知道,瀋陽去了香港。

「我們都特別想找到他,跟他質問高巖這麼悲慘死去的這個原因和他所作所為,這個只是我們當時直覺的反應。」李悠悠告訴《人物》記者。

而當時北大對於瀋陽的處分,李悠悠說她是前不久才從95級中文系的同學口中得知,轉而在視頻通話中告訴了高巖父母。

根據李悠悠的回憶,聽聞此事之後,高巖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驚訝,「原來瀋陽還受過處分啊?我們從被保安架走後就不知道瀋陽還受過任何處理。」在今天的見面會上,周樹銘明確地表示,當時學校從未告知他們對瀋陽做出過處分,也無校方代表對他們表示過慰問,「他怎麼處分他,我們都不知道,就這麼20年了,沒有一個人說瀋陽怎麼怎麼樣,或者孩子死了,你們到家裡看看我們老倆怎麼回事,沒有,連電話都沒有。」

北大官方近日說明

「她跟我關係這麼近,又跟我講了這麼多,但是我當時沒有做更多的事兒來挽留她。就想著如果我當時能多做一些事,能多懂一些事,能跟她談得更到位,可能就能把她挽於那個懸崖邊緣,不至於發生後來悲劇,這是我這些年一直以來一些心理掙扎。」李悠悠對《人物》記者說。

她仍舊時常夢到高巖,有時候是挽著手一起談天說地聊天南海北,有時候高巖逗她,「別犯傻了。」

看到瀋陽的那篇文章後,李悠悠夢到高巖的次數更多了,「記得有一回我夢見她的時候,她還是那麼年輕,但我就是現在的樣子。然後醒來之後發現是一場夢,心裡就特別難受,有時候眼淚就上來了,我就特別希望那個是真的。」

(實習生萬嘉琳對此文亦有貢獻)

沒看夠?

相關焦點

  • 風雨操場不能忘卻的紀念
    那裡,曾經載歌載舞,迎接過一屆一屆的新生入學,歡送過一屆屆學生畢業,舉辦過各種大型的晚會、比賽,甚至還承接過六小齡童來校舉行的籤名售書活動……  現在,它走了,永遠地消失在了現實裡。但是它的精神永駐,它的形象永存。  為此,新聞中心特別選取了一些風雨操場的歷史照片,謹獻給那一份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這是學院存檔的風雨操場最早的照片。
  • 李紅兵 | 不能忘卻的紀念:五卅慘案
    我們紀念五卅運動,不是為了仇恨今天的英、日、德、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不能忘卻那段屈辱的歷史。  忘記意味著背叛。  可恨那些有著變態「戀民國」情結的自以為有滿腹經綸的知識晶英,罔顧歷史、虛無歷史,歪曲歷史,為了階級鬥爭(我們忘了,他們不僅沒忘,且時刻銘記在心,隨時準備反攻倒算)的需要,為了《軟埋》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中國共產黨,不惜睜著眼睛說瞎話,將一個政治病弱、外交軟弱、民生孱弱、工業薄弱的民國描繪成科幻民國,用醜態的美化來攻擊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怎樣與死去的親人告別,以什麼方式紀念他們
    親人逝去是最大的悲痛,比親人逝去的更大悲痛並不是親人逝去本身,而是活著的人久久不能平息,一直在親人逝去的旋渦裡徘徊轉圈。人都有一種心理,寧願是我死去,而不是你死去,好像自己越悲傷,越難過越能讓自己贖罪一樣,可是事情恰好相反,人越是尊重、越是謙卑、越是順應,死去的人才能安息。
  • 走與留~不該忘卻的紀念,我理解的魯迅先生
    祥林嫂的事大家或許耳熟能詳,而讓她像個乞丐一樣在年初祝福時節死去的,是愚昧無知,是陳規陋習。所以先生在這樣一片黑暗中,感到窒息,感到壓抑,感到憤怒而無以發聲,所以他才一再提到,無論如何,明天他是決計要走的。
  •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執行校長高巖教授喜獲2014年度「白玉蘭...
    >   為表彰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以下簡稱SBC)執行校長高巖教授(Professor Ian Gow OBE)對上海市教育國際化所作的巨大貢獻,上海市政府於近日授予其2014年度「白玉蘭紀念獎」。
  •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費振剛:瀋陽與高巖發生過性關係
    周樹銘回憶,高巖的精神狀態在大二下學期變得更差了,「說這個學校不想念了」。因為擔心高巖的身體,周樹銘帶她看了醫生,醫生說高巖存在憂鬱的症狀,還開了一種藥。「後來她沒有吃,我很擔心,問為什麼不吃,她說她沒有病。」周樹銘說,她問女兒沒病怎麼睡不好覺,「她急了,說『你甭管』。」
  • 眼淚不能掉在死去親人身上? 為什麼不能滴在棺材上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南大文學院前院長承認失察,高巖母親發公開信…
    首先,我要感謝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李悠悠,她是高巖的高中同班同學,大學同校的校友,在高巖去世二十年後勇敢地站出來,把前北大教師瀋陽侵害我女兒高巖的事實大白於世間,她仗義執言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    我還要感謝高巖在北大的同班同學嚴蕾(化名),他是當時的班長,現就職於瀋陽電視臺,他利用雙休日冒著嚴寒趕赴北京到我家採訪,並陪同我們到墓地祭奠高巖。
  • 公祭日:國殤,不能忘卻的紀念!
    往事如此沉痛,我們卻永不能忘記,因為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銘記歷史——  為的是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  為的是守護歷史的真相;  為的是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總工程師林鳴在「時代先鋒」特輯開頭說道:「只要你想怎麼幹,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能夠幹成。」如今,港珠澳大橋已竣工,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
  • 為什麼有同學會恐聚症?
    為什麼有同學會恐聚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搜狗旗下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同學聚會、老友重逢,是人生美好的事情。
  • 高巖代表:打造特色人才品牌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高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高巖代表認為,「疫情期間,學校能否帶領學子蹚過疫期就業的最後一公裡,最終考驗的是學校育人質量。」高巖代表說,近些年來,哈工程畢業生之所以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4%以上,連續多年居全國高校前列,這與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關。他建議,理工高校應提倡本科畢業生在校期間參加科創競賽,大力開展科創活動。他說:「這種在科研實踐中泡出來的創新意識,是一所高校人才就業最亮的名片。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頭髮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魯迅用2000多字的篇幅、兩個人物的對話講述了幾千年來國人在頭髮上吃過的毫苦、經歷過的波折。《頭髮的故事》從「頭髮」這一意象出發,魯迅將其視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揭示出自古以來傲慢與自卑交織的「劣根性」。他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紀念那些被世人忘卻的先驅,啟蒙著動蕩年代迷茫而痛苦的人們。
  •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難以忘卻的紀念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關於清明節的作文:難以忘卻的紀念 2012-03-31 14:59 來源:考試吧(Exam8
  • 同學會,進入「體制內」的同學為什麼架子這麼大?總是請不動?
    「同學會」這一個看似紀念性質的活動,卻越來越觸及大家敏感的心理防線。我們總不願意承認曾經和自己同一水平的人,混得比我們好太多,我們總是欺騙自己說「大家都一樣」,不願意面對其實很多同學混得很好這個事實。很多人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些畢業後參加工作、有編制的同學,往往很少參加大學同學會。為什麼大學同學會,請不動有編制的人呢?他們為什麼架子這麼大?
  • 高巖和林奕含:北大學霸臺灣才女,卻逃不出「狼師」魔爪
    我也想問問高巖的母親,你幹嘛這麼想? 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成績好」就等同於「很幸福」? 為什麼這個社會都認為,上北大就是人生贏家? 去年林奕含的悲劇還歷歷在目,現在高巖的往事又被翻了出來。 但是,高巖和林奕含的父母,甚至她們自身,難道就沒有半點責任? 1.     家長的疏忽 我相信,在高巖和林奕含成長的過程裡,她們都被家長給予厚望,要求她們學業優異,尊師重道。
  • 新華網評: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一年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數字不斷遞減,但他們背負了一生的血淚經歷,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乾涸、模糊,而是與數十萬死難同胞的悲慘遭遇一起,匯聚成了一頁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篇章,一段刻骨銘心、不能忘卻的民族記憶、世界記憶 時間無情流逝,照片牆的燈,熄了一盞又一盞。
  • 玩偶裡藏過世女兒錄音,淚崩後,該記住還是忘卻?
    很多人說忘卻才是最好的紀念,放下才是希望的解脫。但人生總會在回憶裡畫地為牢,所謂的釋懷,也只是將這些珍貴藏到記憶的角落。不去找尋,不去觸碰,讓生活的其它風景去埋藏過往,讓時間的滾滾長河去衝刷哀傷。是記住,而不是忘卻,因為忘卻總有辦法,而記住,卻需要更大的力量,因為睹物思人,因為逃避才是人的本能。我相信毛絨娃娃裡面住著靈魂,因為父母的眼淚和思念,因為孩子的眷戀和不舍,這種記憶的交織,會讓每個折翼天使的靈魂藏在毛絨娃娃裡,沒有傷痛地陪伴在父母身邊。(二)我相信這樣的再次重逢,帶來的不是傷害,你呢?
  • 《小鳥的葬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不管是自己養的小青蟲,還是樹林中遇到的小鳥,它們跟人類一樣,都擁有寶貴的生命,雖然它們很渺小,但是值得我們給予同樣的尊重。它們活著的時候,至少不要去殘忍地傷害;它們死去的時候,至少不能輕率的拋棄。生命原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
  • 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將被忘卻的紀錄片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放了紀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講述抗美援朝戰史。光是這個片名,就足以讓人振奮。一位筆者很尊敬的長輩看後還興奮地說,片中有一些珍貴的歷史鏡頭,甚至有美軍從散兵坑裡拍攝的中美士兵肉搏的場景。
  • [轉載]【博文】為了忘卻的紀念:殉道主教師恩祥
    清楚的記得,他是因不參加「三自革新」被判刑無期,服刑勞改廿 六年;他因為教友施行聖事被監禁、軟禁在家六年;他因參加地下教會的「天主教中國大陸主教團」被軟禁、秘密關押至去世。這些見證只是見諸報端的部分,至於 他為信仰失去自由多久,沒人知道,可能從接受天主召叫,承擔聖職開始吧……為了這份忘卻的紀念,特在網上收集近年有關這位「一生屬於上主的主教」的報導, 殉道者的獻血是信仰的種子,祈求聖神給予我們勇氣,賞賜我們效法致命者的忠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