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將被忘卻的紀錄片

2020-12-15 觀察者網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放了紀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講述抗美援朝戰史。

光是這個片名,就足以讓人振奮。一位筆者很尊敬的長輩看後還興奮地說,片中有一些珍貴的歷史鏡頭,甚至有美軍從散兵坑裡拍攝的中美士兵肉搏的場景。

然而,當筆者看到這個場景時不禁啞然,肉搏戰確實有,但鏡頭前晃過的那個美國軍官居然是格裡高利·派克(這個鏡頭來自美國韓戰影片《豬排山》)。本片將大量影視作品片段剪接在歷史鏡頭中,營造戰爭氣氛。這雖然是國內近年來小成本紀錄片常用的手法,但作為一部向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獻禮,甚至肩負著掃清對韓戰誤解和歪解使命的紀錄片,這樣處理未免太粗陋了些。

此外,該片幾乎沒有什麼配樂,主動放棄了這一重要「陣地」。相比之下,央視去年引進的俄羅斯紀錄片《偉大衛國戰爭》的製作就非常用心,對大量二戰紀錄片進行了數碼修復,製作了許多3D戰鬥場景,甚至動用演員十分認真地「重演」,連配樂都是找大師漢斯·季墨(《黑鷹墜落》、《勇闖奪命島》、《盜夢空間》等知名影片的配樂作者)製作。

雖然《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裡大量老戰士的訪談讓觀眾有所收穫,但全片製作水平顯然無法令對它頗有期待的人們感到滿意,似乎所有的亮點都放在了片名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反響平平,也證明了這一點。

長津湖之戰的著名照片,美國陸戰隊士兵冒雪行軍

依舊靠渾厚男中音朗讀作為向觀眾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不是大問題;解說詞如同中規中矩的八股文,也不是大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該片製作者思想上不時暴露出「八股」,而且遵循的不僅是「老八股」,還有西方媒體的「洋八股」……

何以見得?筆者就以第二次戰役為例。

第二次戰役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線。東線最重要的戰事,就是一直為西方媒體熱炒,近年來也頻頻登上中國媒體的「被遺忘的長津湖之戰」。

《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也以大篇幅講述了長津湖之戰,看似與國際接軌,殊不知,西方媒體之所以常談長津湖,其實另有奧妙。他們宣傳的重點是美國陸戰一師的「向後進攻」,營造出一種雖敗猶榮的感覺,以「志願軍人海戰術」反襯美軍的「堅韌不拔」。

相比之下,與長津湖之戰幾乎同時發生的「清川江之戰」,則被西方媒體刻意「選擇性遺忘」,從不提這場戰役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使他們遭受了多少損失。《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人云亦云,也沒有對此戰給予應有的關注,僅朗讀一遍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述的戰鬥場景而一筆帶過,筆者覺得有必要為該片補漏拾遺。

被忘卻的偉大勝利:清川江之戰

麥克阿瑟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根據中國志願軍與美軍主動脫離接觸的情況,輕率判斷中國「少數志願者」已經被美軍擊退。在這位「遠東專家」眼中,數十萬大軍只要再向鴨綠江挺進一次,就可以解決這場戰爭。結果,美軍一頭鑽進了中國軍隊的口袋中。

美方史載,戰役開始前「偽聯合國軍」(聯合國已多次正式否認韓戰「聯合國軍」的合法性,詳見觀察者網報導)的狀態是這樣的:「儘管人手不足,但美國第八集團軍擁有中國軍隊三倍半的火力……在進攻前一夜,所有士兵都得到了一頓豐盛的感恩節大餐,其中包括肥美的烤火雞……然而高昂的士氣卻也導致了軍紀的渙散……美國第九軍的一個步槍連甚至在開始推進前丟掉了他們的鋼盔和刺刀,每人平均只有一顆手榴彈和50發子彈……」可以說,麥克阿瑟的傲慢已經浸透了「偽聯合國軍」上下。

1950年11月25日,美軍的進攻陷入停滯。當晚子夜,位於偽聯合國軍右翼的南朝鮮第二軍突然發現,中國軍隊已經穿插到自己身後。兩天後,以南朝鮮第二軍為主的「偽聯合國軍」右翼就徹底崩潰了。完成這一任務的主力正是38軍——「萬歲軍」。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美第八集團軍軍長沃克似乎完全沒把南朝鮮軍隊的崩潰當回事,仍在命令全力向北進攻。他一廂情願地認為,那不過是中國人的一次小規模反擊,僅僅命令美軍第一軍和第九軍向東延展戰線,以填補南朝鮮第二軍崩潰後留下的空白。

而此時,美軍也已經與志願軍交戰兩天,遭受了慘重的損失。所以這一「補漏」命令沒有得到執行,各部隊實際已經開始陸續撤退。其中,美第二步兵師的行軍車隊在撤退途中與志願軍短兵相接。志願軍用火箭筒摧毀了大量車輛,爬上坦克向裡面扔手榴彈。狼狽不堪的第二師花了一天才撤退到軍隅裡。然而,他們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27日這天,當沃克仍在命令美軍向北進攻的時候,彭德懷已經先一步命令38軍插到美軍後方重鎮軍隅裡。下午,麥克阿瑟終於意識到戰局已經扭轉,把沃克從朝鮮召到東京開會,這意味著美軍前線最高指揮官在生死攸關的兩天內遠在東京。

11月28日,各路美軍陸續撤向軍隅裡,美第九軍把倒黴的土耳其旅當炮灰扔出來,阻擋志願軍的追擊。以土耳其旅被打殘為代價,美第九軍及時逃到了軍隅裡。當天,仍在東京的沃克意識到這裡的重要性,命令後撤的美軍在此重整防線。

但29日,沃克失去信心,又命令被志願軍圍攻了整整一天的第八集團軍放棄軍隅裡,繼續南撤。撤退總要挑一個後衛,美第二步兵師因為多在軍隅裡「休整」了一天,便被選中殿後。

「偽聯合國軍」撤退途中,38軍突然半路殺出,在道路上設置防線,截住了美軍第二步兵師。據美方記載:「當第二師進入後來被稱為『刀山火海谷』的山谷後,中國人的機槍和迫擊炮就像雨點般落了下來,敵軍防線的縱深出乎意料,道路上很快布滿了汽車殘骸和傷亡的士兵。有些士兵企圖在山溝裡隱蔽,他們馬上就被車隊給丟下。作戰部隊一個接一個被擊潰。在白天,空中掩護還能夠壓制中國人的陣地。但到了晚間,中國人的進攻再次加強。最後,中國軍隊在摧毀美軍第38團和第503炮兵營後徹底截斷了公路,第二師殘餘部隊丟棄了全部重武器和車輛繼續徒步撤退。」

美方史料承認,第八集團軍的傷亡數字初步統計為11000人(這其中沒有包括南朝鮮南朝鮮和土耳其軍隊的傷亡。此戰中,土耳其旅喪失作戰能力,南朝鮮兩個軍被殲滅),被俘2050人。

美軍繳獲的一門92式步兵炮,這是當時志願軍少有的重武器,圖片拍攝於1951年第四次戰役期間

由於美軍第二步兵師和第25步兵師第24團的指揮部在戰鬥中被攻破,因此戰場記錄全部丟失。這使歷史學家們很難分析這場戰役中被打得最慘的這兩支美軍部隊究竟傷亡損失情況如何。經後來統計,一般認為美軍第二步兵師傷亡數字為4037人。該師絕大多數的火炮、40%的通訊設備、45%的班組武器(重機槍、迫擊炮等)、30%的車輛在戰鬥中被摧毀或拋棄。美軍承認第二步兵師已被「癱瘓」(按照解放戰爭中的統計習慣,打到這個程度算是「殲滅」也無不可,當然美軍的補給恢復能力遠超國民黨軍,這是當時的志願軍還沒有感性認識的),師長凱賽爾在戰鬥結束後即被撤職。

 

 

 

 

 

其餘美軍部隊的損失情況也十分慘重,其中第25步兵師死傷1313人。土耳其旅在戰鬥中死傷936人,損失了90%的裝備、90%的車輛和50%的炮兵,該旅不得不退出戰鬥序列。南朝鮮軍隊的傷亡難以統計,因為在志願軍的進攻得手後大部分南朝鮮軍就地逃散,南朝鮮第二軍番號在戰鬥結束後被撤銷。

然而美軍的「災難」還未結束。在遭迎頭痛擊後,沃克和麥克阿瑟都有些失去理智。實際上,此時中國志願軍的作戰能力也已經到了極限,但美軍在混亂的撤退中沒有組織任何偵察行動,以至於恐慌如滾雪球般擴大。最終,沃克於12月3日下令全面放棄北朝鮮。隨後190公裡的撤退被稱為「美軍歷史上最長的撤退」,整個第八集團軍幾乎完全喪失組織。一片爭相逃亡的混亂中,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本人死於車禍。美國在12月11日首次向中國建議在三八線上實現停火,以作為緩兵之計。麥克阿瑟不久後黯然離開東京,這位「亞洲王」此前一直被認為是下一屆總統的有力候選人。

雖然西方媒體熱衷宣傳長津湖戰役,但美國史學界主流認為,清川江之戰是中國在韓戰中軍事勝利的巔峰。

在清川江之戰中,美軍第八集團軍被打得倉皇逃竄,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相比之下,陸戰一師在長津湖之戰中,一直到從興南港上船撤離,部隊組織都未出現如第八集團軍那樣的混亂,實際上表現要好得多。

韓戰之初,美國兩位前線指揮官,沃克和迪安的合影,迪安被朝鮮人民軍俘虜,沃剋死於車禍

長津湖的血戰雖然殘酷,但從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戰役對戰爭全局的影響來看,該戰都處於從屬地位。從交戰結果來看,九兵團在長津湖的交換比也不如38軍等西線主要部隊。因此,長津湖之戰長期以來在我軍戰史中地位較低,而美方也在戰史中主要總結西線戰役的教訓。

但在西方大眾媒體上,則是另一番場景。儘管美軍在東線損失也很大,但和西線痛快淋漓的「被殲滅戰」相比,「向後進攻」的長津湖之戰顯然更讓美國人覺得「臉上有光」。於是乎,對陸戰一師的吹噓充斥西方輿論和大眾讀物。

當然,這裡並非要否定志願軍九兵團在冰天雪地的朝鮮表現出來的英雄精神,那些幾乎被凍僵仍堅持進攻,甚至被凍死在伏擊陣地上的戰士們當然同樣浩氣長存。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在構築我們的價值認同時,主流媒體仍畏縮在當年敵人的話語中?

當然,央視不是「厚東薄西」的始作俑者。1999年,《遠東韓戰》一書出版。作為一本紀實文學,《遠東韓戰》中引用大量美方史料,與我方公開史料相互對照印證,並引用了大量戰爭親歷者的個人故事,這些做法在國內當時不多見,一時間洛陽紙貴。

可《遠東韓戰》本身並非權威史學著作,書中對若干重要事件的描繪有失嚴謹。其中對一些事件的煽情描繪多於客觀陳述。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從那之後,中國媒體不斷引述「被遺忘的長津湖之戰」,反而遺忘其他重要戰役。

央視沒有值此良機匡正視聽,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第二次戰役對美國內政的巨大影響

韓戰對中國而言是一場精神層面的立國之戰,對美國國內政治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點在國內媒體上也很少被提及。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杜魯門總統將麥克阿瑟解職一事。

麥克阿瑟在韓戰前就已是美國的「遠東王」。這個老將身上的光環難以勝數: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20年代鎮壓老兵運動的急先鋒,二戰中被日本人從菲律賓趕走、又一路殺回來的英雄。韓戰中,在仁川登陸成功後,他更是被捧上神壇。而且,他非常重視自己的公眾形象,也善於處理與媒體的關係。例如,為了拍攝那張著名的「重返菲律賓」照片,他就不辭辛勞地好幾次從登陸艇上跳進海水裡。

麥克阿瑟最著名的照片「麥克阿瑟重返菲律賓」

相比之下,杜魯門在美國的「人望」差得很遠。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孚眾望的總統羅斯福突然去世後「繼承大統」的。在他任上,美國「丟掉」了中國。即使到今天,美國人也往往把這位總統描繪成陰謀家,優柔寡斷、沒有容人之量……這也和他在韓戰中與麥克阿瑟的一系列衝突有關。

如前所述,麥克阿瑟的第八集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倉皇撤退,連號稱巴頓將軍精神繼承者的「猛犬」沃克都在這場混亂的撤退中喪生。儘管美國報紙努力吹噓長津湖陸戰一師的「向後進攻」,美國政府甚至把一些志願軍俘虜拉到美國各地「巡迴展示」,但都已無法掩蓋麥克阿瑟「聖誕節回家」攻勢的慘敗。

偏偏麥克阿瑟在第二次戰役後繼續大放厥詞,要求動用原子彈,擴大韓戰,甚至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聲稱只有杜魯門可以做到這些,他才能保證打贏韓戰。這些言論無疑是把失敗的責任推給白宮,推給杜魯門。

相比之下,杜魯門的公眾形象似乎就要平面得多

他的這番推脫居然奏效了!當時,美國「麥卡錫主義」已經橫行,以麥卡錫、尼克森等參議員為核心,右翼勁吹反共風,連為美國貢獻了原子彈的奧本海默都差點被打成「共諜」。在朝鮮問題上,美國國會和民眾中也掀起了一股支持麥克阿瑟、反對總統的風潮,要求擴大韓戰的呼聲不斷。

 

 

 

 

 

杜魯門為解除麥克阿瑟職務一事猶豫再三,擔心他在美國國民和議員心中的形象過於高大。據說,杜魯門總統特地查閱林肯和波爾克總統的事跡——這兩人分別在南北戰爭和美墨戰爭中頂住國內政治壓力,將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將領解職。

麥克阿瑟最終被解職,但回國後獲得了英雄凱旋般的待遇。紐約歡迎麥克阿瑟的遊行者達700萬,用去的彩帶、紙屑、飄帶數以噸計。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全國有69%的人支持麥克阿瑟,只有29%的人支持總統的行動。

從1951年5月開始,美國國會開始就麥克阿瑟在韓戰中的責任問題舉行聽證會。人們漸漸認清,他對「亞洲人」的傲慢和偏見如何導致了一系列失誤。他的巡迴演講也風光不再。達拉斯的一次集會只有2.7萬名聽眾,有人嘲笑說還不如一場中學生橄欖球賽有吸引力。

與深孚眾望的羅斯福相比,杜魯門在二戰各國領袖人物中顯得有些「弱氣」

相比之下麥克阿瑟的形象就高大得多,當時他如參加競選,獲勝的希望很大

此時韓戰仍在進行,李奇微頂住了志願軍的進攻,將戰爭拖入陣地戰、消耗戰階段。大部分人已經不再贊同麥克阿瑟關於自己戰敗的託辭。至此,他終於無奈地說出了他那句酸溜溜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

有人說,抗美援朝打掉了美國兩個總統,一方面是呼聲很高的潛在候選人麥克阿瑟黯然去職,一方面杜魯門的聲望大幅降低。1952年,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鷸蚌相爭這齣好戲背後的漁夫出場了,他就是美國的另一個二戰英雄艾森豪。

作為反共老手,尼克森是麥卡錫主義的推手之一

1952年美國競選徽章,上書「艾克(艾森豪的暱稱)與尼克森」

艾森豪任內美國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副總統理察·尼克森見證了這一刻:新生的中國已瞬間崛起為一個可以改變冷戰平衡的重要砝碼。考慮到他本人是「麥卡錫主義」的重要推手、反共老手,或許正是韓戰在他的內心播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20年後他自己的總統任期內,在外部環境變化的催發下,終於生根發芽開花,促成了「跨過大洋的握手」?

結語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韓戰是牽動了中美蘇三個大國神經的重要事件,對於世界局勢有著全局性的影響。

抗美援朝勝利為中國贏得了幾十年和平紅利,美國此後在亞洲地區的戰略均以不與中國發生新的全面戰爭為底線。美軍在越戰中也未敢對北方發動地面進攻。甚至可以說,中美關係恢復的基礎也是朝鮮、越南等一系列戰爭「打」出來的。沒有這個巨大的和平紅利,建國後的所有建設成果就很難想像。

抗美援朝的勝利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地位與作用,也影響了中蘇關係。可以發現,史達林對於那些用刺刀扶植起來的東歐國家的態度,與韓戰後對中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抗美援朝都是極為必要和戰略受益極大的決策。

上述政治利益的獲取正來源於軍事上的成功。而從軍事上看,第二次戰役無疑是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清川江之戰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非但清川江之戰被很多媒體「遺忘」,就是韓戰本身,也在國內屢屢遭人妄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抗美援朝「得不償失」、「耽誤了解放臺灣」、「破壞中美關係」等誤讀國際政治和美國國內政治的說法甚囂塵上,網上甚至出現「養了一個白眼狼」、「志願軍流血犧牲,就為了他金家王朝」等謬論。

近幾年,受到「韓戰質疑論」的影響,國產影視作品視韓戰題材為畏途。自200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高投資電視劇《抗美援朝》殺青至今已經13年,這部作品仍被鎖在片庫中,令人頗為遺憾。

對韓戰的討論和記憶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這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兒來,也更能看清,我們要到哪兒去。客觀地說,《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對於掃除那些雜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該片只能算差強人意,不僅製作遠非精良,而且未能跳脫西方媒體「擬定」的敘事路線。從某種程度上講,該片說的是精神立國的大事件,可製作人員本身的精神還沒有完完全全地立起來。

我們的文藝界,雖然已經「補」了些鈣,但僅僅敢拍、敢播還是不夠的,還要有自己的大腦和眼睛。「鈣」,不能停。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一年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數字不斷遞減,但他們背負了一生的血淚經歷,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乾涸、模糊,而是與數十萬死難同胞的悲慘遭遇一起,匯聚成了一頁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篇章,一段刻骨銘心、不能忘卻的民族記憶、世界記憶 時間無情流逝,照片牆的燈,熄了一盞又一盞。
  • 李紅兵 | 不能忘卻的紀念:五卅慘案
    中國共產黨為保存革命力量,鞏固已得的勝利,決定8月中旬各業工人先後復工。  五卅運動結束。  五卅慘案,是反帝愛國運動的導火線,也是中華民族在那個年代積貧積弱、任憑列強欺凌的證明。它的意義在於迅速讓全中華民族(包括知識精英)覺醒過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民族各階層集體走上反抗帝國主義壓迫與剝削的抗爭之路,標誌著中國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 不能忘卻的歷史:讀《紅色記憶》有感
    不能忘卻的歷史:讀《紅色記憶》有感 發表時間:2011-07-01   來源:在那個火紅的年代,每一個人都用他們樸素的青春點亮紅色的理想,而後又用鮮活的生命將這理想再度淬染。  然而,我們習慣了浮華生活,習慣了物慾橫流,這歷史漸漸被時間湮沒。記憶的碎片割斷了人們對歷史的敬仰與懷念,慢慢沉澱在內心最邊緣的地帶。喧囂蒙蔽了人們的眼睛,欲望扭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淡忘歷史,忽視精神,浮躁地、無限地、肆意地擴張著自己對物質的渴求與佔有。
  • 原神手遊忘卻之峽進入方法 原神手遊忘卻之峽在哪裡進去
    原神手遊忘卻之峽怎麼進入?很多玩家都不知道,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原神手遊忘卻之峽進入方法,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原神手遊忘卻之峽進入方法1、忘卻之峽位於清泉鎮下方的傳送錨點附近,略微靠近龍脊雪山。2、但由於龍脊雪山過於危險,低等級玩家是無法靠近這一區域的,所以想要才從龍脊雪山這邊過去找忘卻之峽是行不通的。
  • 風雨操場不能忘卻的紀念
    那裡,曾經載歌載舞,迎接過一屆一屆的新生入學,歡送過一屆屆學生畢業,舉辦過各種大型的晚會、比賽,甚至還承接過六小齡童來校舉行的籤名售書活動……  現在,它走了,永遠地消失在了現實裡。但是它的精神永駐,它的形象永存。  為此,新聞中心特別選取了一些風雨操場的歷史照片,謹獻給那一份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這是學院存檔的風雨操場最早的照片。
  • 狄更生《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如果記住就是忘卻我將不再回憶,如果忘卻就是記住我多麼接近於忘卻。如果相思,是娛樂,而哀悼,是喜悅,那些手指何等歡快,今天,採擷到了這些。
  • 不能忘卻 汶川地震9周年實拍地震遺蹟現狀
    不能忘卻 汶川地震9周年實拍地震遺蹟現狀
  •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83年過去了, 那一段屈辱和苦難混雜的歷史, 那一段崢嶸與犧牲交織的歲月, 我們不能忘
  • 夜與霧:為了忘卻的記憶
    因此,《夜與霧》達到了雷乃的目的,避免了戰爭紀念片的局限,這類影片的目的性、沒有疑問的含義、即時產生的意義,是其既追尋歷史又將之與過去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產生的結果。相反,影片的開放式結構,以及並非刻意製造的緊張氣氛,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反思的空間。
  • 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 聽他們講述崢嶸歲月
    三湘都市報9月7日訊(通訊員 謝瑩蘋 任俊樺 記者 楊斯涵 黃京) 「歷史不能忘卻,正義不容挑戰。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要向這些偉大的英雄先烈致敬,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這一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校發動機維修1906班退役軍人陳思遠在主題班會上的陳詞飽含深情。
  • 玩家心情:十年魔獸 有一種思念叫做忘卻
    倘若偉大的泰坦神靈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只想,回到曾經的地球時代!——魔獸玩家的感慨!時間的沙漏不停地凋落,歲月的印記漸被風沙打散,煙雨中,好一番3D浪漫的色彩;銀裝素裹的雪景,盡顯白雪皚皚的無邪——玩家那份最樸實的愛!
  • 忘卻是需要經歷的,過程有些痛苦,為了成為更好
    需要忘卻小時候,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說,要記住一些事情,這個如何如何需要記住。有的家長還要我們進什麼學習記憶培訓班;上學後,老師會教我們如何記憶所學的知識,以便考個滿意的成績,上個好一點的學校;長大後,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酸甜苦辣的事情。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頭髮的故事》從「頭髮」這一意象出發,魯迅將其視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揭示出自古以來傲慢與自卑交織的「劣根性」。他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紀念那些被世人忘卻的先驅,啟蒙著動蕩年代迷茫而痛苦的人們。
  • 反思教育:許可馨,一個讓人不能忘卻的名字!
    5月11日,微博用戶「丶木子井」發布文字稱,「許可馨將國人玩得團團轉?難道真沒人管得了她啦?」同日,微博大V魯國平先生稱,「希望許可馨和某些人心裡能有點數」。同日,百家號動態用戶財經大王發布文字稱:許可馨,一個讓人不能忘卻的名字,父母的教育,生活環境的缺失,都是需要我們反思的。看到這幾句話,我們也有同感。不管怎麼說,許可馨帶給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反思。
  • 送劉順貴兄:為了不曾忘卻的……
    無奈之下,我只好將上到版面上的稿件拿下。但心有不甘,迅即將稿件給了黨報群工部的一位朋友。儘管朋友很快將我所服務的媒體拿下的稿件發在了黨報的內參上,但遺憾的是,由於當地個別人的阻撓,劉順貴兄兒子阻止鬥毆被誤刺身亡,一直沒有確認為見義勇為。
  • 豬年坐豬槽船遊瀘沽湖,浪漫到忘卻了時間,忘卻了自己
    在豬年,坐著豬槽船蕩漾在雲南省最高的高山湖泊,那種浪漫感覺,能讓你忘卻了時間,忘卻了自己。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 公祭日:國殤,不能忘卻的紀念!
    往事如此沉痛,我們卻永不能忘記,因為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銘記歷史——  為的是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  為的是守護歷史的真相;  為的是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  也許,現在的中國護照還不能帶你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但是,當戰爭和災難來臨時,它能從任何一個地方接你回家!
  • 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原標題: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 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被忘卻的不是歡愉,是傷痛。除非,刻骨銘心
    俄耳甫斯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琴聲,使得冥王冥後心生憐憫,隨即答應放其妻子回歸陽間,而唯一的條件是他們在走出幽冥之前,俄耳甫斯不能回頭看望妻子,否則其妻子就真的再也救不回來了。可想而知,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由於其妻子毒傷並沒有完全治療結束,在逃離幽冥的過程中,一步一痛的向前行進,在即將回到陽間的那一刻,因為毒傷碰觸到了烈陽的照耀,讓疼痛戰勝了夫妻二人的理智——妻子埋怨俄耳甫斯在整個逃離過程中都不去關照她的傷痛,只知向前行進,因為太過疼痛其妻子的嘟囔聲蓋過了兩人的心跳,被俄耳甫斯聽到,俄耳甫斯也的確被勝利的曙光衝昏了頭腦,往回想要擁抱、安慰在自己身後的妻子、愛人,而就在此時,妻子剎那間被送回了幽冥,給予俄耳甫斯的只有最後的兩滴愛人的眼淚
  • 《老虎隊》:為了難以忘卻的紀念,緬懷那些為和平犧牲的生命
    大的戲劇張力是敵我雙方之間的殊死搏鬥,小的是毛寶和陸勝文兄弟的聯手,通過弘大的敘事,由面到點,再由點到面,將這種戲劇的衝突和矛盾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來,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可謂做到心服口服。該劇整個戰爭場面的影像呈現非常的震撼,幾乎每一集都有敵我雙方的激戰,戰爭場面很炸裂,也很真實,沒有上過戰場的小夥伴可以充分借用這部電影看勝利來之不易,但代價也不小。堅持就有希望,以毛寶為首的我方志士通過聰明才智,一次次贏來勝利,儘管這其中也要付出很多戰士的生命,但他們隨時都抱有犧牲自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