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白板」理論,該理論指出,人的心靈剛開始時就像一塊「白板」,而向他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心靈上(不是肉體上)沒有任何感覺,只有和外界接觸之後獲得的經驗才讓他的內心有了善、惡、美、醜之分。
那麼,作為一代帝王的朱元璋,顯然概莫能外。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猜忌心理很重的人,按照洛克的理論,他的這種猜忌心理肯定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與後天的經歷有關。
在四木看來,人在最初的時候的一些經驗,與最為親近的人之間的經歷對人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印象也許是最深的。因此,朱元璋的猜忌心理也和他最初的一些經歷關係密切。
進一步來說,朱元璋的猜忌心理和他建立霸王帝業的起步時期的三個人的叛亂有很大關係,這三個人分別代表的是他的朋友、親戚和家人。
朋友
第一個叛亂他的是紹榮。提到紹榮,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其實此人大有來頭。據《明實錄》記載,紹榮應該是郭子興兒子郭天敘的嫡系部隊,而且可能是最高級別的將領(與朱元璋可能平級)。
郭天敘死後,朱元璋統一了郭子興的隊伍,紹榮才算自己軍隊的一名正式成員。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因為前嫌(朱元璋與郭天敘不和)而排擠紹榮,反而特別信用與重用他。據《明史·常遇春傳》記載:
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的隊伍裡面,徐達、常遇春和紹榮是最厲害的三員大將,其中紹榮無論是在職位上(中書省平章政事),還是在作戰能力上甚至超過了徐達(行中書右丞)和常遇春(參知政事)。
1362年八月,紹榮和趙繼祖合謀叛亂,被人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派人將他們拿下。劉辰的《國初事跡》,記錄了他們之間的對話:
(朱元璋)曰:「我與爾等同起濠梁,望事業成共享富貴,為一代之君臣。爾如何要謀背我?」榮答曰:「我等周年出外取討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所以舉此謀。」不飲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淚下。
為什麼說他們關係不一般呢?因為在明白了紹榮謀反的事實之後,朱元璋竟「欲宥榮死」。也就是說即使紹榮謀反,朱元璋也想免他一死,後來常遇春百般阻諫,朱元璋「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我們可以想像,如此信任的朋友的背叛,對最初時期的朱元璋的打擊有多大?
親戚
第二個背叛他的人是謝再興。關於謝再興,大家可能稍微熟悉一些,因為他和朱元璋是親戚,確切地說,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嶽父。
1363年四月,謝再興的心腹左總管、糜萬戶因為販賣違禁品,被朱元璋殺掉,並將二人的頭懸掛在謝再興府上。後來朱元璋又私自做主把他的次女嫁給徐達,還派李夢庚去節制他的軍馬,謝再興心懷不滿:「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給配。又著我聽人節制。」
朱元璋的做法確實是有些過了,於是謝再興夥同他人到紹興投降了張士誠。這件事情對朱元璋的打擊也很大,朱元璋對之恨之入骨,為什麼這麼說呢?1366年,李文忠攻打杭州的時候,《明史》有相關的記載:
守將謝五,再興弟也,諭之降,許以不死。五與再興子五人出降。諸將請僇之,文忠不可。
也就是說,李文忠先承諾了謝再興的弟弟和兒子投降不死,於是他們都投降了,但是等到壓到南京的時候,李文忠雖然有一番心意,並且勸說朱元璋要言而有信。朱元璋說:「謝再興是我的親家,卻背叛我投降張士誠,此情不可恕。」於是便將他們五人全部凌遲處死。
不管怎麼說,謝再興畢竟是朱元璋的親戚,朱元璋本來是一位很重視家族情誼的,但是即使是自己的親戚也可能背叛自己,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可想而知。
家人
第三個背叛他的人就是他的親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興隆的兒子,朱元璋是把他當作親兒子來養的。因此,從血緣關係上朱文正是朱元璋最為親近的人了,就連他的外甥李文忠也無法相比(李文忠曾被朱元璋賜姓朱)。
在朱元璋的教導之下,他能徵善戰,屢立戰功,攻下集慶的時候,朱元璋便升他為樞密院同斂,1361年,朱元璋又讓朱文正擔任了大都督,這就相當於今天的軍委主席,負責掌管中外的軍事。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可以說是信任有加。是啊,如果連最親的侄子都不能信任,還能信任誰呢?
1362年,陳友諒圍攻洪都,朱文正坐鎮孤城守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長達85天的進攻,可以說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鄱陽湖之戰,陳友諒敗亡,朱元璋回京之後重賞了常遇春、廖永忠等大將。
朱文正認為自己功勞最大,反而沒有首先得到獎勵,於是便違法亂紀,蓄意報復,甚至心懷異志,想要投靠張士誠。《明實錄》公布了他的罪行:
使守江西,遂驕淫暴橫,奪民婦女,所用床榻僭以龍鳳為飾。又怨上(朱元璋)不先封己,前所對上者皆詭辭,上遣人責之,文正慚懼,某盤降張士誠。
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朱元璋惱羞成怒,本來想要處死他,結果受到馬皇后的阻諫,後被囚禁在桐城死去,當然也有資料記載他被鞭死,暫且不去深究。
在四木看來,朱元璋之所以那麼惱怒,完全是因為朱文正非同他人,他是自己的親侄子,而且自己待他並不薄,即便如此他也背叛了自己,當時朱元璋的心應該是崩潰的,至此,他已經不可能再信任任何人了。
總結
綜合上文分析,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朱元璋的猜忌心理如此嚴重了。他曾經的親密戰友會因為不堪勞苦,離別妻子就想要謀害他,他的親戚會因為不滿他的並無惡意的做法而背叛他,就連他最信任的家人也竟然會因為賞罰不公而怨恨他。那麼,他還能信任誰呢?
試想一下,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如果我們的親戚、朋友甚至家人都對自己不夠真心,甚至會背叛和出賣自己,拿什麼理由,讓我們信賴比他們的關係更遠一些的人呢?
因此,對於朱元璋也不例外,家人、親戚、朋友的背叛肯定在他心理留下無法磨滅的傷痕。所以朱元璋剛剛登上帝位就「寢不安枕,憂懸於心」。後來朱元璋還首創了特務機關—「錦衣衛」,並豢養大批特務—「檢校」,包括最後的屠殺功臣,不過是他猜忌心理日趨嚴重的體現而已。
(本為一家之言,四木拋磚,無他,只為引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