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君眼裡,武將文臣都是馬,不同之處,一為悍馬,一為輕騎,而君王是馭者,駕策隨心,統馭天下。——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完成了歷史上最大的逆襲:從乞丐到皇帝。此時,曾經威震四海的元朝已經變成了草原上的帳篷王國,元順帝也在最大的那個帳篷裡哀嘆著曾經大都的繁華。
四海平定後,朱元璋給隨自己徵戰的人以王侯之位,丹書鐵券,讓他們的後代世襲罔替,永享富貴。作為從朱元璋微末時便跟隨在側的人,湯和受封信國公,最後卻不得善終。
跟隨皇帝的湯和
湯和,明朝後來的信國公,開國功臣。他和朱元璋自小相識,是從一個村子裡走出去的孩子,所以關係之親近自非其他人可比。或許這就是他成為唯一一個善終的忠臣的原因。
湯和認識朱元璋的時候,後者還叫朱八八。當然這個名字和數學以及複雜的數理並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元朝政府規定,平民百姓的孩子如果沒有讀書做官,他們的名字就只能是自己的生日。所以,當時的湯和也不叫湯和,可能叫湯二三或者五六。
但是總的來說,湯和是比朱元璋大一點的。不過和一般孩子們相處的模式不同,反而是朱元璋成了老大,湯和天天跟在他身後。當然如果一切正常,他們兩個應該成為一對有點奇怪的朋友,然後長大之後自己娶媳婦生娃種地,做個安分的老農民。然而當時的元朝極端腐敗,連這個機會也沒有給他們。
饑荒加上瘟疫,減去的就是人的生命。兩個人先後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家人,憤怒之下,湯和選擇了郭子興的起義軍。而瘦弱的朱元璋卻沒有這樣的機會,無可奈何之下,他走進皇覺寺,剃光頭髮成了一個兼職乞丐的和尚,日常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討飯。
但是很快,這份和尚的工作也幹不下去了,寺廟開始精簡人才,其中朱元璋首當其衝,被沒收了討飯的小破碗。於是走投無路之下,他接到湯和的邀請,也投奔了郭子興。
不過不巧的是,當時的郭子興正在被元軍圍困,只覺得這時候來投軍的朱元璋不是傻子就是間諜,根本不打算讓他進門。好在當時已經當上千總的湯和主動作保,朱元璋才成功入職。此時兩個人的身份已經天差地別,但是湯和卻沒有絲毫改變,依然跟在朱元璋身後。
很快,朱元璋的地位突飛猛進,成了郭子興的警衛員,還娶了他的義女。不過郭子興其人心胸狹隘,很快就覺得表現突出的朱元璋礙眼了,想要除掉他。而為了求生存,朱元璋也放棄了當時的地位,堅定地選擇離開郭子興獨自發展,只帶走了24個人,湯和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很明顯,湯和的選擇並非錯誤。雖然丟棄了當時的地位,但是很快作為朱元璋左膀右臂的他獲得了更多的戰績和更高的地位。雖然湯和性格溫和不擅長拼殺,但是他天性沉穩,可以壓得住陣腳,曾經多次作為副帥出徵,同樣戰功赫赫。
而為了褒獎他,朱元璋也給出了國公的封號和丹書鐵券。但是即使是他,也有犯下朱元璋大忌的時候,並險些像戰友們那樣死在朱元璋手裡。
不斷消磨的信任
再謹慎的人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有時不過是一笑而過。但是,當頂頭上司是朱元璋這要多疑的人時,所有的無心之失都變得格外恐怖。
第一次是在常州,當時陳友諒已死,朱元璋的對手只剩下一個張士誠。而兩軍交戰之際自然也不會缺少各種私密手段,情報戰也打得火熱。常州是朱元璋和張士誠兩軍地盤交接的地方,自然也會被間諜騷擾。然而湯和性格謹慎,死死守住常州,幾乎沒有讓一點信息透露出去。
於是有些居功自傲的湯和在酒醉後說出了一段可以誅心的話:我坐鎮常州,就如同坐在屋脊上一樣,可以向右看,也可以向左看。這或許只是他自誇能力的話,但是聽在朱元璋耳朵裡卻完全不同,難道湯和真有了不忠之心,想要兩邊觀望,或者說根本就是已經向張士誠投降?雖然他沒有什麼動作,但湯和卻被懷疑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張士誠覆滅才洗清了自己的嫌疑。
然而懷疑一旦產生就很難消除,明朝立國後,原本逃到漠北的元順帝突然之間不想再順了,想成為一股逆流衝垮明朝,雖然兵力不足,卻始終擺出一副虎視眈眈的樣子。朱元璋怎能忍這樣的威脅,當即決定派兵出擊,大將軍徐達領軍,湯和作為副將跟隨。幾年內,明軍收復了許多城池,湯和卻總是在行軍途中逗留,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懷疑繼續加重。
最嚴重的一次裡,湯和直接被捲入了恐怖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是一場恐怖的風暴,一切與他相關的人都難以倖免,當時的官員上班前甚至要與家人哭泣道別,如果能倖免於難下班回家,更是要全家抱頭痛哭慶祝一下。而原本不應該與此事有牽連的湯和卻因為曾經借兵給李善長修房子而被波及,在朱元璋看來,這也是一種串聯。
於是到此為止,這對老朋友之間的信任已經消磨殆盡。
死因是戒心
事實上,湯和並非毫無察覺。早在皇帝對他起疑之前,他就已經萌生退意。他早就看出皇帝已經看他們這些有戰功的老傢伙們不滿,自動辦理病退,只求能安享晚年。朱元璋見他這樣安分也非常高興,立刻給了很多賞賜,退休待遇可謂非常之高。
可即使如此,湯和本身也是一個威脅,尤其當武將們的人頭早已換過一輪,死得最早的投胎轉世又能當兵的時候,依然使用原裝頭顱的湯和就更是礙眼。1390年,朱元璋探望了告病的湯和,滿意地確定了他的病情後就放他回鄉養病了。而湯和為了讓皇帝徹底放下戒心,儘管已經七十高齡,還是每日聲色犬馬。
但是最後,不放心的皇帝還是來到了他的家鄉,看到一個已經垂垂老矣,癱瘓在床的湯和。
這一次,皇帝的戒心徹底放下了。他離開不久之後,湯和病逝。這對曾經的朋友和兄弟,最終只得到了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