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2020-12-22 深更讀史

#錢途挑戰#

朱元璋帶領著起義軍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王朝。大勢已定,那麼就是論功行賞了,皇帝自然是朱元璋做了,那些老兄弟也是封王拜侯,威風凜凜。

看似一切都在正常軌道,這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也讓自己功成名就。可是,風雲突變,沒有多少年,朱元璋卻開始對這些老兄弟下手了。

他可不像趙匡胤還扭扭捏捏,搞個酒會。他非常果斷也很殘忍,直接就撕破臉皮了,看誰不順眼,就直接幹掉。

一時間,大明朝再一次面臨血雨腥風。僅僅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有數萬人被殺。要說這些人都是冤枉的也不絕對。至少有些人居功自傲,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根本目的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世代穩固。

所以雖然殘忍,但是朱元璋這麼做,還是可以讓人所理解的。可是,對於誅殺李善長,在很多人看來,卻是有些意外,至少是沒有想到。

畢竟當時的李善長已經77歲了,這個年紀在現在來說,也已經是高齡了。宰相也做過了,各種榮華富貴也已經享受過了。

他會造反?很多人會覺得根本不可能。那麼這麼一個老人還有什麼威脅?要知道當時的李擅長早已遠離朝堂,在老家不過是耕地種田。

那麼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李善長和一般能夠攻城拔寨的武將不同,他是朱元璋的參謀,負責給他出謀劃策,說白了就是軍師。同時管著軍隊的後勤供應,這一點還真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非常相像。

一路走來,李善長對朱元璋的幫助是非常大的。也正是基於他的功勞,所以建國後,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宣國公、太子太師、上柱國,後來更是賜給李善長免死金牌。

他的弟弟、侄子以及他自己的兒子都很不得了,他兒子還娶了朱元璋的女兒,還成為駙馬都尉。

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崗位了,全家也跟著沾光,很多人奮鬥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的。

可是,李善長後來辭職了,早已告老還鄉了。

胡惟庸和藍玉被殺,實際上倒也情有可原,沒有證據表明他倆有謀反的意圖,但是他倆確實行為乖張,位高權重,還極度囂張跋扈,得罪的人自然不少,同時也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被殺到不足為奇。

然而倒黴的卻是李善長這麼一個老頭。

胡惟庸案發的時候,李善長逃過了一劫,並沒有被波及。但是在他77歲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他找到了自己的老戰友兼老鄉的湯和,借了一些士兵給他修宅子。事情並不大,但借兵在當時是忌諱的。

第二件事就是李善長給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當時丁斌獲罪,即將被發配。李善長比較擔心,多次求情,這讓朱元璋火了,認為丁斌背後還有事。所以要求徹查丁斌案。

不查不要緊,一查沒想到這傢伙還出賣了李善長。丁斌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而在審訊李存義的時候,自然提到李善長。說是當年曾經找過他商量謀反的事情,雖然李善長沒有答應,但是在朱元璋看來,你這傢伙不僅不舉報,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大錯。

所以李善長也沒有想到的是事情過去10年了,竟然也被人給翻了出來,不僅自己被殺,還連帶著一家七十餘人,慘遭殺害。

表面上看李善長的死是因為胡惟庸,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個只是一方面罷了,李善長並沒有獨善其身,和朝中諸臣有著過多牽連。由於他的功勞甚大,在朝中影響也是很大的,同時與他有牽連的群臣太多了。

這在朱元璋看來,威脅是很大的,雖然李善長手中沒有兵,年紀也不小了,但是性格本身就多疑的朱元璋是容不下他的。

相關焦點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劉邦建立漢朝後,跟隨他徵戰天下的文臣武將們,沒幾個是有好下場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則是杯酒釋兵權,跟隨他打天下的弟兄們雖然沒能大權在握,但至少也能當個富翁,安然的度過晚年。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告老還鄉的李善長還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責,最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什麼叫斬盡殺絕?那就是幾乎,李家以及和他相關的人,幾乎被屠戮而盡。當年比朱元璋還年長十四歲的李善長,就這樣未過八十歲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擁有丹書鐵券者之一,擁有這個號稱,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 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元軍當時已很難突破北方防線,更難以插手中原戰事。 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由此可見,李善長的地位之高,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儘管胡惟庸由於謀反一案已經被處死十年之久,但這股風聲並沒有過去。
  • 開國功臣李善長,70多歲還下地勞作,朱元璋為何將他滿門抄斬
    隨著年事漸高,李善長逐漸退出了權力中心,將精力放到頤養天年上,但儘管如此,他卻沒能在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中倖免。洪武二十三年(1390),76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其妻子兒女、同族子侄共計70餘人也都被一併誅殺。
  • 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明史》所以說朱元璋集團內部的淮西將領是比較多的,他們佔據了開國功臣的大多數。而這些人手底下還有淮西子弟,一層層下來,整個朝堂有一大半都是淮西人在做官。淮西人自然不服氣其他地方來的人管理他們,除了朱元璋能管得住他們外,還必須要選出一位能夠管理淮西將領們的丞相來。
  • 李善長:手下留情,劉基:殺李彬,天必雨!李善長:你想混下去嗎
    朱元璋自從自己組建隊伍開始,到大明王朝的建立,他始終注意人才的吸收,一路走來,先後有湯和、徐達、馮勝等武將加入他的行列,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向披靡,立下不朽功勳;更有李善長、劉基這樣的能臣、軍師在身邊出謀劃策,決勝千裡之外,由此,朱元璋就建立了大明的高樓大廈。
  • 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
    明朝時期,有個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其實,朱元璋從小沒受過什麼教育,後來有幸到皇覺寺為僧,做了義軍首領後,李善長等人給他講書時也都是講正統的儒學。也就是說,朱元璋對佛家和儒家,還是心存敬畏的,但唯獨對道家,並沒有什麼興趣。
  • 胡惟庸、李善長為什麼敢造反?
    胡惟庸與李善長是明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其中李善長更是朱元璋起兵的得力謀臣,可謂是功勳卓著,為朱元璋從最初的一個起義軍的小頭目成為建立大明帝國的皇帝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和智囊作用,可以說是大明的建國元老!可以說李善長與胡惟庸代表的是一類人的利益,那就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勳貴,又被劉伯溫稱之為驕兵悍將,相對而言李善長與胡惟庸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即李善長雖然仍然在維護淮西勳貴的利益所得,這也源於他們一起創業的情分,同時他還極力的維繫朱元璋的皇權
  • 大明第一功臣說的這句話,換誰當皇帝都得殺,何況是朱元璋
    李善長(1314-1390年),定遠人。年少時讀書有智謀,元末朱元璋攻克滁州後,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從此一直效力軍中,算是資格最老的功臣之一了。李善長其人善於調護諸將,因才用人,朱元璋任太平興國大元帥時,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
  • 初大案:功臣一句話兩塊免死金牌變成廢鐵,朱元璋:我說了算明
    胡惟庸竟然敢不跟朱元璋匯報,自己堂而皇之的接見了使者,還私吞了貢品。這事後來朱元璋知道後大怒,立即調查此事,但胡惟庸和時任右丞相胡廣洋卻推卸責任,打算讓禮部背這個黑鍋。禮部當然不想背,於是又把球踢了回來。
  • 朱元璋看中大臣妹妹,員外郎:此女已許配給人了,朱元璋勃然大怒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白手起家,開局一個破碗,最後竟然成為一國之君。或許是因為真正理解民間疾苦,也受到貪官汙吏的迫害,所以朱元璋治國的時候,對官員的手段可以說是非常激烈。
  • 位列第105位,他和李善長差距在哪
    而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起初大字不識一個,這倆人在一口鍋裡吃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呢?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一個點子,總是要咬文嚼字的話,你說半個文盲的朱元璋,他哪裡能夠聽得懂呢?但是劉伯溫讀了一輩子書,真的很難改過來。他沒有李善長那種事故圓滑的能力,只能夠老老實實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出主意。
  • 朱元璋晚年屠殺無數大臣,因他的身份很特殊,為何偏偏不敢殺他?
    朱元璋晚年屠殺無數大臣,因他的身份很特殊,為何偏偏不敢殺他?要問誰對朱元璋開創江山的貢獻最大,當屬徐達也。朱元璋也沒有辜負徐達對自己的貢獻,他稱徐達是劉伯溫之後對自己最為忠心的人。徐達也在明朝建國大臣中,官職排名第二,僅僅在李善長之後。
  • 七品芝麻官怒斬三品武將後,朱元璋提拔他為正五品御史
    朱元璋起兵之初,有個叫耿再成的人前來投奔,後來成了他的心腹。耿再成英勇善戰,滁州之戰、偷渡長江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朱元璋麾下一員猛將。耿再成和胡大海一起攻打處州的時候,胡大海的部將蔣英叛變,殺害了胡大海和耿再成。
  • 朱元璋有多狠?38位開國元勳只有一人善終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34人,其中公6人,侯28人。此後他又分封了一批公侯,均頒賜鐵券。 如果按照真正的歷史來說,明朝開國功臣排名基本上是這個情況: 文臣以李善長為首,李善長和朱元璋頗似劉邦和張良,一見如故,十分投機。
  • 開國功臣被殺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清楚上面5個字
    每個成功的皇帝背後都離不開智謀人士的扶持,朱元璋也不例外,李善長就是他智囊團隊裡的重要成員之一。這李善長出生於1314年,是位從小就享有盛名的讀書人。到了朱元璋平定滁州之際,李善長主動跑去找朱元璋,並希望可跟著對方一起建功立業。經過一番交談,朱元璋發現這個讀書人與眾不同:精通治國安民之道,還懂軍事。於是李善長就成了朱元璋的智囊。
  • 朱元璋能夠稱帝,離不開此人幫助,但此人的後代卻被朱元璋殺害
    雖然如此但是朱元璋是一位十分幸運的人,今天小編要講朱元璋能夠稱帝,離不開此人幫助,但此人的後代卻被朱元璋殺害。朱元璋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有人救濟他,在他做和尚的時候也有人給他建議尋求出路。他小時候的好友湯和就建議他去參加紅巾軍起義,正因為這在軍隊中,其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顯示。
  • 御製皇陵碑顯出朱元璋的本色英雄,肝腸寸斷的苦難經歷,刻骨銘心
    明軍o於是就有了朱元璋大肆殺害功臣的各種各樣的事實記載,演義和傳說,;如洪武皇帝朱元璋宴請群臣加以殺害的就有好多版本:火燒慶功樓的傳說是一個;馬皇后生日宴請群臣四個清菜外加飛鳥狡兔走狗的警告又是一個李善長等人也因為以與胡惟庸所謂的「交通謀反」而被賜死,並且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株連殺死。
  • 朱元璋稱劉伯溫吾之子房,然張良功成身退,劉伯溫為何不效仿?
    從此為朱元璋獻計獻策,輔佐朱元璋消滅最後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來全程參與制定了打敗元朝的戰略計劃。可以說朱元璋能最終奪得天下,建立明朝,劉伯溫功勳卓著。朱元璋曾誇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建立大明朝後的朱元璋開始分封功臣。按說劉伯溫雖然不是戰場上攻城略地的大將軍,但劉伯溫的出謀劃策、能掐會算也是功勞不小。不過朱元璋給他的待遇卻讓人難以捉摸。
  • 朱元璋為何要求大臣不能貶低元朝,他這樣說有什麼深刻含義
    朱元璋批評他們說,元朝在中國有上百年的歷史,我們的父母都是靠元朝君主生養的,怎麼能這樣不尊敬呢?這樣的捷報張貼出去,那些有識之士看見了,雖然不敢說什麼,但他們一定在心裡瞧不起咱們。最後朱元璋要求宰相要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