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人物,作為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他在其剛平定滁州時就跟隨左右,此後多有功勳。後來明朝建立,李善長官居左相國、太子少師、上柱國,爵至宣國公,在朝中地位極高,甚至朱元璋出巡時,還將軍國大事全權委任給他,並準許其靈活處事。
隨著年事漸高,李善長逐漸退出了權力中心,將精力放到頤養天年上,但儘管如此,他卻沒能在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中倖免。洪武二十三年(1390),76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其妻子兒女、同族子侄共計70餘人也都被一併誅殺。
明朝建國之初,李善長毫無疑問稱得上是位極人臣,正如上文所說的,朱元璋對其十分信任,也給予了充分的重用。甚至,據《明史》記載,朱元璋還賜給李善長鐵券承諾免其兩次死罪,其子也可以免一次死罪。然而,有了如此崇高的地位,李善長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他日漸驕傲,對待他人也變得非常苛刻。
舉例來說,當時擔任參議的李飲冰、楊希聖無意中稍微冒犯了李善長的權威,結果後者立刻上書朱元璋說明二人犯下的罪行,將二人直接廢黜。甚至,面對同是開國功臣的劉基,他也是十分囂張,甚至於一次二人談論法令,堅持自己看法的李善長直接破口大罵,害得後者從此有了陰影,不久後辭官回鄉。
其實,早在這次衝突之前,李善長就曾經多次試圖加害劉基,而原因則多半是為了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勢。對於李善長的小動作,朱元璋心知肚明,因此曾經找到劉基,表示自己想要懲罰李善長。不過,劉基卻顧全大局,表示李善長雖然有過錯,但德高望重,能夠調和諸將領,避免矛盾。也因劉基的這番話,朱元璋才忍住自己心中的厭惡堅持重用李善長,結果後者卻仍然處處針對劉基,可以想見朱元璋對於此事會有多麼不悅。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因病輟朝近十日,結果李善長無動於衷,其子李祺作為駙馬也是六天不上朝,還在被召至殿前時拒絕認罪。這兩件事疊加在一起,朱元璋終於沒法忍耐,削去了李善長一千八百石俸祿。後來,因李善長舉薦而官至宰相的胡惟庸謀反被誅,牽連者多達數萬人,但李善長卻因為年事已高倖免於難。
五年後,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參與到了胡惟庸的謀反中,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將其免死,但李善長卻仍然是無動於衷,沒有感謝皇恩,這讓朱元璋更加不滿。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多次上書請求朱元璋饒恕自己受株連被發配邊疆的侄子丁斌,結果朱元璋怒而直接將丁斌收押。
在獄中,丁斌供出了當初李存義與胡惟庸暗中交往的細節,朱元璋聽聞後又派人將李存義父子抓起來審問,結果這二人的供詞又把李善長也牽連進了當年的謀反案中。據供詞所言,當初胡惟庸曾經勸說李善長與自己一同起兵,並約定事成後將淮西之地分給他,封他為王。當時,李善長儘管表面拒絕,但其實非常心動,後來甚至乾脆表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另外,有人還對朱元璋告發道,當年將軍藍玉在邊關抓到了胡惟庸暗中聯繫北元的使者,但李善長卻將此事隱瞞了下去。可以說,李善長不但是知情不報,還暗中幫助了胡惟庸的謀反行為,這對朱元璋來說自然是無法被饒恕的惡行。在得知自己寵信和縱容的李善長暗中做出了這些事情後,朱元璋勃然大怒,終於是將李善長一家七十餘口一同處死,以發洩心中的憤恨。
總的來說,其實李善長的死並不算冤枉,他曾經多次犯錯,甚至一心加害同僚想藉此更加穩固的權力。在被饒恕後,他並沒有心懷感激從此收斂,而是在位極人臣的情況下仍然對裂土封王心存覬覦,儘管沒有直接參與胡惟庸的謀反,但他暗中包庇的牆頭草行為已經足以被判定為心存不臣之心了。
李善長的死在封建時代說得上是罪有應得,但他的親族則大多是無辜的,這些沒有犯錯,甚至毫不知情的人遭到牽連而死,這是朱元璋的以及封建時代的錯誤,但李善長作為一家之主、一族之長,他的行為是需要為全家、全族負責的,因此,他同樣也要承擔批評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