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2020-12-22 狼群講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後,跟隨他徵戰天下的文臣武將們,沒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則是杯酒釋兵權,跟隨他打天下的弟兄們雖然沒能大權在握,但至少也能當個富翁,安然的度過晚年。

然而在明朝,朱元璋的手段顯然就要恐怖的許多,僅僅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有數萬人被殺,而目的,也僅僅是為了鞏固明朝政權。

胡惟庸和藍玉被殺,實際上倒也情有可原,畢竟這兩人位高權重,又較為囂張跋扈,已經是威脅到朱元璋的統治,被殺倒也不足為怪。然而在胡惟庸案中,最為倒黴的,可以說是李善長。

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

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一,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

朱元璋佔領滁州後,李善長便慕名前來投奔,於是就成為了朱元璋的參謀,為朱元璋獻言獻策,並且還將軍隊的後勤補給工作交給了李善長。

後來隨著朱元璋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投奔的人才也越來越多,於是李善長便成了朱元璋的人力資源總監,專門給朱元璋篩選合適的人才。再到朱元璋進位吳王,李善長便被提拔為了右相國,這個時候他就得負責朱元璋陣營的禮法、制度設計了。

可以這麼說,朱元璋一路走來,後勤補給、招賢納士、禮法制度等都是由李善長負責的。放到現在,李善長一個人,就把後勤部、組織部、法院、檢察院的工作都給做了。

在這汗馬功勞下,朱元璋稱帝後便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宣國公、太子太師、上柱國,後來更是賜給李善長免死金牌,說以後要是發生點啥事,憑藉著這塊免死金牌,可以免李善長兩死,還可以免李善長的兒子一死。

嗯,說是這麼說,但最終的解釋權還是在朱元璋的手中,不過也能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

到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於是便回家養病。雖然離開中樞,但他的親朋好友們還是繼續受到重用。他的弟弟被封為太僕寺丞,放到現在那也是相當於副部級的職位。他的兩個侄子,也被封為郡官,放到現在,也是屬於副廳級的職位。

而他的兒子就更不得了了,不僅娶了朱元璋的女兒,還成為駙馬都尉。從這一角度上看,朱元璋和李善長還是親家。

二,看似殃及魚池,實則蓄謀已久

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又是朱元璋的親家,還擁有著免死金牌,怎麼看李善長都不可能被朱元璋給賜死。

而朱元璋賜死李善長的理由,便是他參與了胡惟庸謀反一案,這就不得不說說李善長和胡惟庸之間的關係。

李善長和胡惟庸都是淮西派官僚地主集團的代表,當年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人力資源總監,胡惟庸送給李善長兩百多兩黃金,這才得以進入朱元璋陣營,還得了個知縣職位。後來也是在李善長的推薦下,胡惟庸才得以先後擔任太常少卿、左丞相。

同時胡惟庸還把自己的侄女嫁個李善長的侄子,因此他倆也是親戚關係,關係是十分密切。

不說後來的胡惟庸謀反是真是假,但胡惟庸對百官們囂張跋扈、肆意非為這倒是真的。在相權想要挑戰皇權的時候,自然會被鐵血的朱元璋鎮壓,於是在1380年,胡惟庸被殺。

當時的李善長早已告老還鄉許久,因此便逃過一劫。但是在1385年,有人向朱元璋告發說,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子當年參與過胡惟庸謀反,這把朱元璋氣得,雖說免去他們一死,但是也流放了他們。

不過在審訊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子的時候,有說到李善長,於是李善長也被牽連近胡惟庸案,也被朱元璋懷疑意圖謀反,於是在1390年,朱元璋便賜死了李善長及一家七十餘口。

表面上看李善長的死是因為胡惟庸,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三,李善長被殺的原因

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他的弟弟在被審訊的時候,說道他曾經找到李善長商量謀反的事情。雖說李善長沒有答應,但明明知道卻沒有告知朱元璋,那這就是李善長的錯。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有這麼兩個。

第一,李善長居功自傲,自私自利。

李善長是一個小心眼的人,只要有人得罪了他,不是被罷官就是被弄死,因此百官們對他都是十分懼怕。

雖然作為丞相,但他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常常沒有經過朱元璋的同意,就下達命令。毫無疑問,肯定會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後來雖說告老還鄉,但還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地方上為他辦事,為禍一方,這讓對腐敗深惡痛絕的朱元璋來說,自然是無法忍受的。

第二,李善長影響力太大,朱元璋要給後代鋪路

即便李善長退出中樞,但他的影響力還依然存在,再加上他和一眾淮西派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主要功臣,因此朱元璋十分擔心他的兒子朱標,以後會壓制不住這些驕兵悍將和達官顯貴。

而幹掉李善長,顯然是一個有利於太子朱標的選擇,也能以此向百官們表明力挺太子的決心,還能鞏固明朝政權。

在這深層次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影響下,哪怕李善長擁有免死金牌,那也沒用,畢竟免死金牌的最終解釋權,是在朱元璋手中。而這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要太張狂,不然就會像李善長那樣,出事的時候一個幫忙說好話的都沒有。

相關焦點

  • 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根本目的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世代穩固。所以雖然殘忍,但是朱元璋這麼做,還是可以讓人所理解的。可是,對於誅殺李善長,在很多人看來,卻是有些意外,至少是沒有想到。畢竟當時的李善長已經77歲了,這個年紀在現在來說,也已經是高齡了。
  • 開國功臣李善長,70多歲還下地勞作,朱元璋為何將他滿門抄斬
    隨著年事漸高,李善長逐漸退出了權力中心,將精力放到頤養天年上,但儘管如此,他卻沒能在朱元璋對功臣的清洗中倖免。洪武二十三年(1390),76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其妻子兒女、同族子侄共計70餘人也都被一併誅殺。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告老還鄉的李善長還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責,最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什麼叫斬盡殺絕?那就是幾乎,李家以及和他相關的人,幾乎被屠戮而盡。當年比朱元璋還年長十四歲的李善長,就這樣未過八十歲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擁有丹書鐵券者之一,擁有這個號稱,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 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這裡先說兩傳記載的矛盾之處,胡惟庸傳中,塗節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向皇帝揭發胡惟庸,而在汪廣洋傳中卻變成了洪武十二年的十二月。 按胡惟庸傳的說法,汪廣洋和胡惟庸九月之後就已經入獄,「未幾」汪廣洋就死了,時間上肯定不會超過十二月,也就是說,胡惟庸入獄後罪加一等的直接原因是汪廣洋的死。但在汪廣洋傳中,汪廣洋至少是在洪武十二年的十二月才被「貶廣南」,然後在路上再被賜死。
  • 大明第一功臣說的這句話,換誰當皇帝都得殺,何況是朱元璋
    李善長(1314-1390年),定遠人。年少時讀書有智謀,元末朱元璋攻克滁州後,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從此一直效力軍中,算是資格最老的功臣之一了。李善長其人善於調護諸將,因才用人,朱元璋任太平興國大元帥時,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
  • 劉伯溫為何不能做宰相?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李善長之後的丞相汪廣洋是江蘇高郵人,胡惟庸是安徽濠州人,這些人基本就在一個團體裡活動,那就是淮西團體。這就好比一個村的村長,只能由村民們從自己村子裡選出來,而不能由鎮上空降一個外地人下來,即使空降下來,也很難做工作。02朱元璋要廢掉宰相制度,不讓劉伯溫上是為了保護他。
  • 李善長:手下留情,劉基:殺李彬,天必雨!李善長:你想混下去嗎
    俗話說得好:一個槽裡拴不住兩個老叫驢(公驢),相反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可偏偏他們都是男性,都還那麼才高十六鬥(已經不止八鬥了),為了在朱元璋領導面前顯擺,怎能不打架呢?於是第一次較量開始啦。洪武元年,才剛剛建國喲,百廢待興的,還有好多國家大事要辦得,就為私事開始互懟了嗎?
  • 御製皇陵碑顯出朱元璋的本色英雄,肝腸寸斷的苦難經歷,刻骨銘心
    朱元璋時年52歲,距立皇太孫提前12年;此案屠滅本大案朱元璋是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的,之後「胡惟庸獄」又牽連擴大不斷;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太師李善長等人也因為以與胡惟庸所謂的「交通謀反」而被賜死,並且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株連殺死。
  • 開國功臣被殺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清楚上面5個字
    起初,朱元璋不過是郭子興手下的小卒,不過後來卻成功逆襲,最終於1368年還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如徐達、常遇春、劉伯溫等這樣功臣的大力輔佐,不過他在坐上龍椅後卻對那些有功之人揮起了屠刀。如"胡惟庸案"就一口氣殺死了至少3萬多人,但當時其中有個涉案大臣卻多活了10年才被處決。他是誰,又為何有這樣的特殊待遇呢?
  • 朱元璋有多狠?38位開國元勳只有一人善終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34人,其中公6人,侯28人。此後他又分封了一批公侯,均頒賜鐵券。 如果按照真正的歷史來說,明朝開國功臣排名基本上是這個情況: 文臣以李善長為首,李善長和朱元璋頗似劉邦和張良,一見如故,十分投機。
  • 胡惟庸、李善長為什麼敢造反?
    胡惟庸與李善長是明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其中李善長更是朱元璋起兵的得力謀臣,可謂是功勳卓著,為朱元璋從最初的一個起義軍的小頭目成為建立大明帝國的皇帝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和智囊作用,可以說是大明的建國元老!而胡惟庸是在朱元璋勢力已經成行的時候,才借著淮西老鄉的身份走上了大明的權利中樞!
  • 劉伯溫為何只被封為誠意伯?位列第105位,他和李善長差距在哪
    所以明初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之間的鬥爭,純屬扯淡,因為劉伯溫這杆大旗還不足以撼動李善長集團。可是劉伯溫給朱元璋辛苦做了8年的謀士,為何最後只有這麼點收成呢?01劉伯溫是個清高之人,朱元璋這個大老粗最討厭這種人。
  • 劉伯溫已經歸隱,為何還要害死他?
    洪武八年(1375)三月,劉伯溫因感染風寒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而實際上,真正導致他去世的很可能是胡惟庸探病時讓御醫開的藥。那麼,當時劉伯溫明明已經辭官歸隱,為何胡惟庸卻還是要執意將其害死呢?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明史》當中對此事的記載,書中寫道:"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
  • 朱元璋冊封開國六大公爵,獨有徐達魏國公延續百年,多虧了女兒!
    先來說說李善長,他主要是負責後勤部隊,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可見他的職位在軍中的重要性,因為糧草斷絕對於古代戰場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朱元璋認為他應該首位功臣,洪武三年的時候,他被封為了韓國公。由於是他當年推薦了胡惟庸,所以在平叛胡惟庸的時候,李善長就差點被牽連了,只不過最後,他還是沒有逃得了魔爪,因胡惟庸藍玉謀反的案子被殺,株連了他家七十多個人魏國公徐達徐達是朱元璋的髮小好兄弟,還是他最重要的武將,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跟著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
  •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殺伐果斷,為何沒人倒打一耙?
    可像朱元璋這樣殺伐果斷,老貓一樣窺伺政敵的皇帝卻並不多見,據統計,在位30年時間,殺人超過20萬,大部分是跟過自己的功勳貴舊,大多為帝國的建設出過力。其中不乏弄潮兒胡惟庸,李善長之流,當然也有軍中統帥常遇春,藍玉,殺得興起時連乾兒子都不放過。照理說如此倒行逆施,這些權貴們為何不倒打一耙?都是刀尖舔血過來的人,誰怕誰呢?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
  • 朱元璋晚年屠殺無數大臣,因他的身份很特殊,為何偏偏不敢殺他?
    朱元璋晚年屠殺無數大臣,因他的身份很特殊,為何偏偏不敢殺他?要問誰對朱元璋開創江山的貢獻最大,當屬徐達也。朱元璋也沒有辜負徐達對自己的貢獻,他稱徐達是劉伯溫之後對自己最為忠心的人。徐達也在明朝建國大臣中,官職排名第二,僅僅在李善長之後。
  • 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
    明朝時期,有個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其實,朱元璋從小沒受過什麼教育,後來有幸到皇覺寺為僧,做了義軍首領後,李善長等人給他講書時也都是講正統的儒學。也就是說,朱元璋對佛家和儒家,還是心存敬畏的,但唯獨對道家,並沒有什麼興趣。
  • 朱元璋稱劉伯溫吾之子房,然張良功成身退,劉伯溫為何不效仿?
    朱元璋的心腹大臣劉伯溫為大家所熟知,其實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劉伯溫在元朝年間考中進士,被元朝封官八品縣丞,因見不得元朝腐敗昏庸、官商勾結,劉伯溫憤而辭官。直到137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看中,成為謀士。
  • 中秋節的最大傳說:朱元璋月餅起義和菜刀
    (1)歷史根本對不上號,反元起義根本不是發生在八月,劉伯溫的經歷就可以戳破很多關於元朝的謠言朱元璋不是起義,而是投軍;劉伯溫也不是起義參謀之一,而是,辭官的元朝漢人官員被請入已成規模的朱元璋隊伍。劉福通起義是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