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同學們複習的內容是價格歧視,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可以考察選擇、判斷、辨析、簡答、計算論述等等各種題型,其中「三級價格歧視」這個知識點常考計算題。
1.價格歧視:以不同價格銷售同一種產品,被稱為價格歧視。壟斷廠商對同一種產品收取不同的價格,往往會增加壟斷廠商的利潤。
2.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第一,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這樣,廠商才有可能對不同的消費者或消費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
第二,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這樣就排除了中間商由低價處買進商品,轉手又在高價處出售商品而從中獲利的情況。
3.一級價格歧視:
如果廠商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這就是一級價格歧視。一級價格歧視也被稱作完全價格歧視。一級價格歧視如圖7——6所示:當廠商銷售第一單位產品Q1時,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為P1,於是,廠商就按此價格出售第一單位產品。當廠商銷售第二單位產品時,廠商又按照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P2出售第二單位產品,依此類推,直到廠商銷售量為Qm為止,即以價格Pm銷售第m單位的產品,這時,壟斷廠商得到的總收益相當於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而如果廠商不實行價格歧視,都按同一個價格Pm出售Qm的產量時,總收益僅為OPmBQm的面積。
下面,我們進一步利用圖7——7分析一級價格歧視所產生的影響。
圖中,如果壟斷廠商不實行價格歧視,則壟斷廠商由需求曲線d和邊際收益MR曲線出發,根據MR=MC原則所確定的均衡價格為Pm,均衡數量為Qm,市場上消費者剩餘為圖中的三角形面積PmAF。如果壟斷廠商實行一級價格歧視,且假定產量和價格的變化是連續的,則壟斷廠商將由需求曲線d出發,來確定每一單位商品的不同銷售價格。由此可以發現:
第一,壟斷廠商實行一級價格歧視時的產量將為Qc,它大於無價格歧視時的產量Qm,具體地看,廠商在實行一級價格歧視時,在產量小於Qm的範圍內,消費者為每一單位產品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由d曲線得到)均大於Pm,所以,壟斷廠商增加產量是有利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產量達到Qm以後,消費者為每一單位產品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由d曲線得到)雖然小於Pm但仍然大於MC,所以,壟斷廠商增加產量還可以獲利,因此,壟斷廠商始終有動力將產量一直增加到Qc為止,在第Qc單位的產量上,d曲線和MC曲線相交,即有P=MC,壟斷廠商也由此獲得了將產量增加到Qc的全部好處,反之,在大於Qc的產量範圍,均有P<MC,故壟斷廠商是不可能將生產推進到此產量範圍的。總之,實行一級價格歧視的壟斷廠商在產量Qc實現了P=MC,它大於無價格歧視時的產量Qm。第二,在一級價格歧視下,壟斷廠商的總收益相當於OAEcQc的面積,由此獲得了比在無價格歧視下按同一價格Pm銷售全部產量Qm時更大的利益。第三,一級價格歧視使得消費者剩餘全部被壟斷廠商所佔有,轉化為壟斷廠商的收益(或利潤)。
總之,在一級價格歧視下,壟斷廠商佔有了全部的消費者剩餘。此外,在Q的產量上,有P=MC,它居然實現了完全競爭廠商的均衡條件,達到了完全競爭廠商的均衡產量。從這一點可以說,一級價格歧視下的資源配置是有效的。
4.二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不如一級價格歧視那麼嚴重。一級價格歧視要求壟斷者對每一單位的產品都制定一個價格,而二級價格歧視只要求對不同的消費數量段規定不同的價格。例如,當消費者購買6單位產品時,其價格為6元;當消費者再購買4單位產品時,這新增4單位產品購買量的價格便下降為5元,如此等等。
在圖7—8中,壟斷者規定了三個不同的價格水平。在第一個消費段上,壟斷者規定的價格最高,為P1;當消費者數量增加到第二個消費段時,價格下降為P2;當消費數量再增加到第三個消費段時,價格便下降為更低的P3。
如果不存在價格歧視,則壟斷廠商的總收益相當於矩形面積OP3DQ3,消費者剩餘相當於三角形面積AP3D。如果實行二級價格歧視,則壟斷廠商的總收益(或利潤)的增加量相當於矩形P3P1BE加矩形EGCF的面積,這一面積恰好就是消費者剩餘的損失量,留給消費者的剩餘僅相當於三角形AP1B、BGC和CFD的面積之和。
由此可見,實行二級價格歧視的壟斷廠商的收益(或利潤)會增加,部分消費者剩餘被壟斷者佔有。此外,壟斷者會達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資源配置的產量。
5.三級價格歧視
壟斷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這就是三級價格歧視。例如,對同種產品,在富人區的價格高於在貧民區的價格;同樣的教科書,學生們打折購買。更一般地,對於同種產品,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價格不一樣;城市市場和鄉村市場的價格不一樣;「黃金時間段」和「非黃金時間段的價格不一樣,等等。
下面具體分析三級價格歧視的做法。分析中假定某壟斷廠商在兩個分割的市場上出售同種產品。
首先,廠商應該根據MR1=MR2=MC的原則來確定產量和價格,其中,MR1和MR2分別表示市場l和市場2的邊際收益,MC表示產品的邊際成本,這是因為,第一,就不同的市場而言,廠商應該使各個市場的邊際收益相等,只要各市場之間的邊際收益不相等,廠商就可以通過不同市場之間的銷售量的調整,來獲得更大的利益。例如,當MR1>MR2時,廠商自然會減少市場2的銷售量而增加市場1的銷售量,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調整一直會持續到MR1=MR2為止。第二,廠商應該使生產的邊際成本MC等於各市場相等的邊際收益。只要兩者不等,廠商就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產量來獲得更大的利益,直至實現MR1=MR2=MC的條件。
其次,根據(7.6)(MR=P(1-1/ed))式,在市場1有MR1=P1(1-1/ed1)在市場2有MR2=P2(1-1/ed2),再根據MR1=MR2的原則,可得P1(1-1/ed1)=P2(1-1/ed2),整理得,P1/ P2=(1-1/ed2)/ (1-1/ed1)(7.9),由(7.9)式可知,三級價格歧視要求廠商在需求的價格彈性小的市場上制定較高的產品價格,在需求的價格彈性大的市場上制定較低的產品價格,實際上,對價格變化反應不敏感的消費者制定較高的價格,而對價格變化反應敏感的消費者制定較低的價格,是有利於壟斷者獲得更大的利潤的。
參考書: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添加研小朋微信
免費獲取電子版
《西方經濟學》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