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茸(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在我國,經濟學界的主流們基本上都反對用「西方經濟學」這一名稱,他們主張以「經濟學」或「現代經濟學」取代之。他們提出的理由其實根本站不住腳。眾所周知,「西方經濟學」並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含有「政治」要求的概念,或者說是含有「學派」、「主張」、「思潮」的概念。
用「經濟學」的稱謂來取代「西方經濟學」這個稱謂,其真實目的,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他們所定義的「現代經濟學」或「當代經濟學」中完全排擠出去,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高校經濟學的教育方向和研究方向,實現中國理論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國際化」,與「國際公認」的「現代經濟學」即現代西方經濟學「全面接軌」。而接軌的實質,就是要讓我國理論經濟學全面西化、全面美國化。
這種所謂「國際化」的後果,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邊緣化。作為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我親身經歷了政治經濟學被邊緣化的過程:
在本科階段,在理論經濟學的課程安排中,政治經濟學是根本無法同西方經濟學相提並論的。政治經濟學只在大一通識教育階段開設,開兩學期,每周一次。第一學期學習資本主義部分,由於時間限制,老師一般只能講到「剩餘價值生產」,最多大概講一下「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並且講得非常淺顯,考試也十分簡單。
第二學期的社會主義部分就更不用說了,老師在課堂基本閒聊,講八卦,學生也就笑笑樂樂完事了。總之,政治經濟學這門課,因其學分少、課時少、內容隨意、考試簡單,既然老師也沒有應有的重視,我們學生就理所當然地稱之為「水課」,混個學分罷了。
至於學了什麼?我當時就記得個什麼「m、c、v」,其含義也不甚了了,更別提馬克思主義整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了。
而對西方經濟學,那重視程度可大不一樣,真可謂天壤之別。從大二開始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首先開設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微觀和宏觀)。大三開設英文的中級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一共就是四學期。另外還有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博弈論、數理經濟學等等課程的補充學習。
由於當時初入經濟學領域,一看「高大上」的課程名稱和眾多的課程安排,心裡就有這樣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學,這才是真正的學問。何況裡面的內容又是數學,又是模型,看起來「很科學」、「很唬人」的樣子。加之考試難度之大,平時作業之多,所佔學分也多,我們學生自然就會特別重視,不重視不行,你就拿不到學分。
我當時覺得,偉大的經濟學家就是斯密和凱恩斯等,根本沒覺得馬克思也是個經濟學家,感覺他就是個老舊的、奇怪的、甚至是極端的哲學家吧!雖然當時沒有讀過他們任何著作,也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我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學習環境、教學安排給我們帶來的印象就是這樣的,這種感覺對於20歲左右的大學生來說具有普適性。
悲哀的是,在這樣充滿熱情地學習了幾年西方經濟學之後,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當我們對西方經濟學有了一個基本了解後,我發現很多同學都迷茫了,甚至反感了。我們以虔誠的心態去學習,卻發現西方經濟學好像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科學」,覺得自己是不是學了一門「偽科學」?甚至有同學覺得入錯了行。西方經濟學有很多假設和前提,雖然形式上貌似很科學,其實很主觀,離我們的現實不僅遙遠,而且解釋力也很表皮。它的模型太抽象,抽象得令人生疑。
經濟運行的複雜過程,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的普遍現象,用無視社會關係的抽象假設和數學方程就能精確描述嗎?我越來越懷疑教科書裡面的那些數學公式:繼續留在理論經濟學這個領域做研究,到底有多大的意義?於是,很多繼續深造的同學要麼去學習數學、統計,要麼去學習實用性更強的金融、會計,繼續留在理論經濟學領域的很少。當然,這時的我們早已忘記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存在,居然真的以為經濟學只包括「西方主流經濟學」了。
好在我們學校政治經濟學專業一直在艱難地堅守,情況似乎還沒有進一步惡化。在理論經濟學考研專業課程中,政治經濟學的內容要求佔60%,西方經濟學內容要求佔40%,這樣一來,考生對政治經濟學就必須給予起碼的重視了。說老實話,我也是在考研複習中,才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膚淺的理解。在以後的深入學習中,我發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性和科學性,已經遠遠超越了西經的數學模型所能達到的理解高度。
其實,現在高校理論經濟學教育的「國際化」做法是相當不公平的。我認為,作為理論經濟學的兩大對立體系,「馬經」和「西經」的地位,至少學校的重視程度不應該「厚西薄馬」,一味地抬高「西經」,打壓「馬經」。在師資配備上要引進有水平、真正研究和熱愛政治經濟學的老師來為學生授課。具體而言,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