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獨立紀錄片,聚焦底層人民,記錄下90年代的殘酷北漂生活

2020-12-20 陪你觀影

文 | 觀影君

紀錄片,社會的一面鏡子,投射時代,封裝歷史,與時間同行;紀錄片也是一把手術刀,解剖時代,針砭時弊,癔症或是頑疾,都顯出原型。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一系列紀錄片注重鏡頭切分、旁邊解說、配樂優美以及畫面工整的紀錄片,代表作有《話說長江》《絲綢之路》《望長城》等。

《話說長江》&《絲綢之路》

光聽名字,不難猜出其中的內容,這些紀錄片拍攝下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它們所起到的宣傳和展播作用,遠大於記錄和訴說。當時的紀錄片為政治服務,被視作國家門面。

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種局面被徹底顛覆了。

伴隨著社會的開放與進步,新思潮來襲,湧現出了一批追求獨立和自由的藝術家,他們自願從體制內離職,四處流浪,宣洩著壓抑已久的情緒。在那時,「流浪」還是一個不那麼矯情惹人厭的浪漫字眼。

這批人成為了社會邊緣的「自由藝術家」,或自嘲為「盲流」,吳文光就是其中一員。

吳文光

作為獨立製片人兼導演,吳文光用攝影機記錄下了這些獨自流浪在北京的自由藝術家,從他們的身上,映射出整個時代的變遷。

1990年,吳文光導演的紀錄片《流浪北京》橫空出世,如一劑驚雷 — 被譽為是「中國第一部獨立記錄片」。

《流浪北京》(Burning in Beijing)

《流浪北京》的出現改變了紀錄片單一的宣傳作用,讓人看到紀錄片的更多可能性,也拉開了中國影史「新紀錄運動」的序幕。

「新記錄運動」極大地豐富了紀錄片的功能,它的出發點是人文關懷,提倡影像對「人」本身的關注,尤其是底層和邊緣的人。

就像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新記錄運動」也鼓勵導演們隨時拿起攝像機,從個人角度出發,蹲下身子,用平視的視角,對待拍攝對象。

「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偷自行車的人》

攝影機成了連接彼此情感的管道,成了悲歡離合的見證者,這樣拍出來的「獨立紀錄片」與此前宣傳意味濃重的紀錄片有著迥異的底色。

01、流浪北京,四海為家

紀錄片《流浪北京》以一個流浪藝術家的視角(其實就是導演吳文光自己),跟蹤拍攝了五位流浪藝術家的生活。各自獨立,又相互認識,這五個人分別是:

張慈,來自雲南,作家;

張大力,來自黑龍江,畫家;

高波,來自四川,玩攝影的;

張夏平,來自雲南,既是畫家,也是作家;

牟森,來自遼寧,搞戲劇的。

張慈
牟森在他的房間

整部電影分為五個段落,每個段落對應的標題分別是:來北京、住在北京、出國之路、留在北京的流浪者、張夏平的瘋狂。

這五位「盲流藝術家」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開始了北漂生活。那些生活的辛酸,奮鬥的閃光,現實的無奈,還有近乎瘋狂卻又退卻的追求,都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了鏡頭下。

牟森在排練《大神布朗》

整部紀錄片是由這五個人對著鏡頭自述來推動的,就像在跟好友聊天,所說的內容涉及了對社會、對理想、對人生的不同看法。吳文光要營造的,是一個輕鬆自由的氛圍。

高波邊聊天邊抽菸

他們用自己的言談舉止,現身說法地詮釋了北京這座城市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以此表現出那個年代北京帶給人的希望與痛苦,還有人們在這種悲喜交織下樂此不疲的掙扎。

《流浪北京》中80年代末的北京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非要選擇北京呢?

因為對當時的文藝青年來說,北京是首都,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是理想中的舞臺,是聖地。張夏平說了,單單是「北京」這兩個字,就是迷人;牟森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北京擁有一個自己的劇團。

張夏平

可當他們滿懷憧憬而來,卻四處碰壁,雄心壯志被生活無情消耗,全憑一口氣吊著。

高波把自己叫作「盲流」,就是freelance,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應該有一些「盲流性」。牟森說,「等待著我們這群『盲流』的無非三條路:自殺、結婚、或是堅持」。

正在作畫的張大力

結果就是一語成讖。

在夢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下,五個人對北京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也紛紛作出了改變。

張慈渴望一個穩定的家,她講起自己借住在北大附近,把北大當作自己的食堂和澡堂時,泣不成聲。

張大力對北京的藝術氣氛感到厭倦,在日復一日為填飽肚子的奔忙中,他漸漸忘了自己要的是什麼;

正在作畫的張大力

高波雖然有著北京戶口,但卻認為北京讓自己缺乏安全感,他很矛盾;

張夏平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偶爾還會發瘋,甚至想到過自殺;

在畫展上發瘋的張夏平

牟森缺乏經濟來源,得到處贈吃蹭喝,還能勉強活下去。

牟森

北京不留情面地捶打了他們所有人。

牟森在片中說了:「藝術家沒什麼國籍,也沒什麼民族,儘量去做一個國際性的。我覺得跟外國人結婚,應該跟中國人結婚一樣正常。」

就這樣,在北京涮了一圈後,這五個「盲流」藝術家的理想訴求都演變成了「出國」。北京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就像永遠也抵達不了的遠方,他們不再較勁,也不追了。

《流浪北京》中80年代末的北京

在理想主義激蕩下的八十年代,北京就是「夢想」的代名詞,而出國,無異於放棄了這個夢,同時也意味著對北京的失望和否定。

影片的最後,五個人中有四人出國去了,只有牟森留了下來。配合這影片粗糙質感的畫面,聽到和看到的都是辛酸與迷茫,。

在那之後,吳文光還是放不下這些人,從1993年到1995年,又繼續跟拍了兩年,也就是所謂《流浪北京》的續集,《四海為家》。

《四海為家》

《四海為家》記錄了他們在異國他鄉新的生活狀態,影片同樣分為五個部分:家在中國、家在法國、家在義大利、家在澳大利亞、家在美國。

張慈了去美國,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重組了家庭,不久後也回國了;

張大力去了義大利,仍然從事繪畫創作,還成功在義大利舉辦了個人畫展,人物側面的塗鴉形像,成了他獨特的符號;

張大力

高波和他的妻子定居在法國,他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攝影,過著普通的務工生活,幾年後回國發展;

張夏平定居在維也納,也不再畫畫了,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扮演好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談及繪畫,她滿是無奈,不願多談;

「藝術是人類心靈的迷彩」

當初選擇留下北京的牟森,還在堅持為自己的戲劇夢奮鬥,5年後,他的作品《與愛滋病有關》在北京舉行了首映。

從1990年的《流浪北京》1995年的到《四海為家》,5年時間,吳文光用純粹的觀察式和訪問式的拍攝手法,為我們留住了80年代末北漂一族的生活現狀,以及最後的出路,那是知識分子對自身價值實現或否定的過程。

《流浪北京》片頭

正是吳文光對邊緣人的持續關注,驚醒和激勵了很多人,也開闢了中國獨立紀錄片創作的新天地。

除了在內容和思想上,《流浪北京》在拍攝手法和鏡頭語言的處理上,同樣游離於當時的主流範圍外,先鋒、實驗、原始、生猛,也為後來的獨立紀錄片開了先河。

02、同期聲,長鏡頭,自然光

《流浪北京》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同期聲」和「長鏡頭」,這也在後來成為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旗幟,著重突出了紀錄片的紀實性和人文性。

在《流浪北京》之前的中國主流紀錄片,往往是解說詞壓倒畫面,意識取代感情,配樂凌駕於語言之上,所見所聞儘是宏大的家國概念,很少有個人的影子。

《絲綢之路》(1980)

《流浪北京》擺脫了當時主流紀錄片千篇一律的拍攝風格,被攝者從被動變狀態變為主體,讓攝影機真正成為了靜默等待的旁觀者,以「低姿態」的角度,真實,客觀,冷靜地反映人的生活。

同時,全片大量使用採訪,保留同期聲,沒有一句多餘的解說詞,也沒有配樂,人物的介紹和說明用的是字幕,完完全全私人空間領域內的敘事,不加任何幹預。沒有規整的鏡頭切分,往往都是一個鏡頭一場戲。

《流浪時間》也沒有打光,全程採用的都是自然光。在某些陰暗的環境內,人物深陷在黑色陰影之中,他們說話發出的聲音好像來自身後深邃未知的神秘空間。

這種不加修飾的拍攝方式,才能將被拍攝的人物直接推至觀眾眼前,但其意圖不在於要和觀眾套近乎,而是對觀眾審美的尊重,也是對時代的內省。

拍攝張慈在院子洗衣服

獨立紀錄片《流浪北京》抵抗了無孔不入的公共話語腐蝕,充分保留了個人的想像空間。這在當時,意義非凡。

03、理想主義的遠遊

其實《流浪北京》的誕生,與導演吳文光的個人經歷也密切相關。

1988年,吳文光放棄了在雲南昆明穩定的中學教師工作,隻身一人前往北京,後在電視臺打工維持生計。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不能接受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一眼望到50歲的生活。

年輕時的吳文光(1988年)

初到北京,吳文光曾認為,「昆明是一個閒人的氛圍,而北京是一個賭場」。他結識了一些同樣熱愛藝術的朋友,他們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拍照、有的喜歡寫作、有的喜歡戲劇。

吳文光在這些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覺得這樣的群體很鮮活,很特別,對自由和夢想的追求,也和剛剛開放的社會有著關聯。

80年代的北京

「在跟藝術有關的年輕人身上,更能體現某種躁動的,難以按捺的青春熱情或接近夢想的願望」,所以,他內心湧現了一個想法:要把這些人的日常生活記錄下來。

這些人,後來成為了《流浪北京》裡的主人公。

拍完《流浪北京》後,吳文光說:「我和片子裡的人物有過類似的生活,希望過也失望過,痛苦過也快樂過,幼稚過也瘋狂過。

吳文光

不同於《流浪北京》裡後來各奔東西的主人公,從1988 年至今,吳文光一直堅持獨立紀錄片的拍攝,雖然過程很艱苦,卻樂在其中。

吳文光和他的「民間記憶計劃」

吳文光給《流浪北京》起了個副標題,叫作《最後的夢想者》,聽起來何其悲壯。「最後」與「夢想」,兩個有著極大扭錯的詞組,搭配在一起,意味著原本隱於藝術面孔之下的烏託邦,煙消雲散,意味著浪漫主義的結束。

80年代的北京

不過好在,《流浪北京》所要傳達的思想,還是擴散開了。那就是,「紀錄片的生命,在於透過生活觸及人的心靈,通過對個人命運的關注,進而擴展到對整個人類命運的關注」。

吳文光說過,80年代的青春期,最大的躁動就是「理想主義的遠遊」。這種「遠遊」不只是為夢想遠走這麼簡單,更是要打破文化流通自上而下的方式,從個人角度去表達,去發聲。

80年代的北京

從《流浪北京》開始,在吳文光的號召之下,那些長期受制於電影製作因素的創作者們,仿佛一下子開竅了,他們隱藏在內心的個人表達,得到了前所未有額釋放。

隨著DV時代的來臨和數碼技術的發展,拍攝和記錄變得越來越簡單,為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展,注入了無限可能與希望。在90年代中後期,湧現出了一批以蔣樾,胡杰,張元,段錦川,賈樟柯等為代表獨立製片人。

賈樟柯
張元

他們將鏡頭朝下,以個人化敘事為美學準則,以獨立的個體為拍攝對象,奉獻了《彼岸》《雪落伊犁》《公共場所》《八廓南街16號》《幸福生活》《圓明園的藝術家們》等優秀的獨立紀錄片。

《公共場所》《彼岸》《雪落伊犁》

04、時代的脈搏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是一個理想主義被信仰和實踐的時代,那是一個自由大過天的時代,那是人們於黑暗中朝著心中的光明勇往直前的時代。

90年代的北京

可是有許許多多的人,一邊在物質的土壤上播種夢想,一邊卻又被自由的代價所桎梏,上下求索成了這些人的宿命。

90年代的北京

30年前,吳文光把到了時代的脈搏,他舉起攝影機,拍出了《流浪北京》,儘管它在技術上是那樣的粗糙,但它的質樸卻構建出了空前的真實感。

《流浪北京》中的北京

也由此,開啟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新紀元,引領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 關注時代,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和邊緣的人。

(完)

相關焦點

  • 紀錄片《2020年的北漂》定檔12.23 聚焦疫情下的北漂群體
    由北京小象快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導演周寧,王兵監製;製片人常智人、翟冠成、吳凱旋,聯合明星孫楠、張歆藝、張天愛、馬蘇、阿悄公益發聲的紀錄片《2020年的北漂》,定檔12月23日溫情上線。據了解,該片記錄了2020年新冠疫情之下普通北漂一族的生活現狀,同時也呈現了孫楠、張歆藝、張天愛等藝人過往的北漂經歷。紀錄片將鏡頭聚焦於北京這座夢想之都,將當下北漂的各種生活展現的真實而有意味。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75億人口帶來了巨大改變,直到目前,抗疫持久戰仍在繼續。在這一年裡各行各業都十分艱難,幾經困難。北漂群體的生活和狀態同樣發生著變化。
  • 推薦|紀錄片《原地生長》,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年輕人們
    同時,由優酷獨家製作出品的首部聚焦「後疫情時代」紀錄片《冬去春歸》第二季《原地生長》也將正式上線,該片從學校復學、市民生活、醫療體系、市政舉措四個角度出發,通過記錄「後疫情時代」下的生活點滴,展現普通人在面對全新機遇和挑戰的積極態度,傳遞繼續生活的信心。
  • 首部披露中國獨立音樂人真實現狀的紀錄片《偶像》將播
    近日,由麥潮時代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中國獨立音樂人主演,王大維、石青、高意超、劉芳濤等導演,馬曉曦、袁森、王大維任出品人的勵志、偶像、追夢、音樂的情感故事紀錄片《偶像》(外文名:EXIT),確定將於2019年1月初登陸優酷平臺獨播。《偶像》紀錄片聚焦於中國獨立音樂從業者,呈現他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講述他們如何用獨立的態度證明音樂還活著的故事。
  • 保定市競秀區首部紀錄片《復學》舉行首映儀式
    《復學》舉行首映儀式,該片是競秀區首部獨立紀錄片,也是全國首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復學題材的紀錄片。《超級工程》《大國重器》等工程題材紀錄片,2019年建國70周年之際,參與央視國慶獻禮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的後期創作工作。
  • 中國紀錄片 掙扎在產業與法律的邊緣
    半年前的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鄭瓊在北京電影學院的開幕式上看到黑壓壓的人群,受眾的熱烈昭示了紀錄片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而在展映會後,卻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中國沒有紀錄片傳統也沒有生存土壤。紀錄片作為一個產業尚無法建立,如何真正獨立,填補與這些世界優秀紀錄片之間的巨大差距?
  • 印度「第三電影」:帕特瓦丹的鏡頭中,真實而殘酷的社會現實
    這種情況下,印度的獨立紀錄片反映出的真實而殘酷的社會現實更引人關注,也更為可貴。咖喱中的蒼蠅獨立紀錄片被一些印度學者稱為「咖喱中的蒼蠅」(a fly in the curry),這些少量的「不和諧」影像,猶如落入一鍋完美咖喱的小蒼蠅,破壞了由千百部寶萊塢電影編織出的善惡有報、愛情浪漫、結局團圓的美夢。
  • 紀錄片《最美中國》第三季:聚焦「超級工程」與「最美邊境」
    6月10日,中國首部VR全景航拍系列紀錄片《最美中國 大有可觀》第三季發布會在京舉辦。第二季關注到景德鎮陶瓷、涇縣手工造紙、南京雲錦、尼木藏香等中華傳統技藝,同時也呈現了中國天眼、烏東德水電站、格庫鐵路等工程的宏大場景。第三季分為「超級工程」和「最美邊境」兩個章節,超級工程講述了國家最新的建設成就,最美邊境記錄了中國邊境自然奇觀和古老民族的文化傳承。
  • 河北保定競秀區首部獨立製作紀錄片《復學》首映
    9月8日,由河北保定競秀區委宣傳部出品,以反映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復工復學為題材的紀錄片《復學》舉行首映儀式。該片是競秀區首部獨立製作紀錄片。該紀錄片由《網課》《等著你》《「臨戰」》《第一次》四個篇章組成,講述了競秀區幹部群眾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下的奮鬥與堅守,體現了政府的規劃統籌、學校的嚴格落實、學生家庭的變化起伏。
  • 被囚禁在紀錄片裡的人:中國獨立紀錄片契約精神
    它包括創作倫理、真實是否該被紀錄片超越或者如何超越??這其中還將涉及中國獨立紀錄片業已形成的傳統,對這個傳統的超越是當下創作者的群體性意志,人們要進入一個「後直接電影時代」,他們認為二十年來,直接電影美學統治了獨立紀錄片的創作。當此傷感和激進的時刻,筆者認為對於那個電影傳統,需要獲得更多的文化自覺,而非一種簡單的告別。這問題意識的得來,與筆者的工作實踐相關。
  • 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在天津開機
    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在天津開機 2018-01-28 20:47: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月28日電 (記者 張道正)28日,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的創作與攝製組人員在天津集體亮相,並進行了開機儀式。  當天,乾豐鈞盛品牌價值盛典的啟動儀式在天津賓館舉行。
  • 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紀錄片講述宵夜生活裡的江湖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溫維娜)「開放了!」下午五點二十,在72歲的九叔「號令」下,廣西南寧市中山路夜市正式開張。九叔是這個夜市的一號管理員,四百米夜市,六百多家攤店,三十二年來,他一直負責夜市的管理工作,為大家打造安穩的經營環境。
  • 尋找時間的重量——關於九十年代紀錄片的另一種總結
    他們倆像說相聲一樣,談到了一個想法,希望能在全國範圍內,把上個世紀90年代那些曾經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紀錄片進行一次統一的、集中的回訪?說實話,我沒有像他們一樣激動起來,我當時只是把它當成領導交代的工作開始安排計劃。  時間過去了將近一年,由康健寧擔任總策劃、我擔任總導演的系列紀錄片集《時間的重量》終於在全國十幾家電視臺的三十多位導演的共同努力下接近完成。
  • 中國首部紀錄傑出翻譯家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在北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劉思恩):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23日在北京首映。這是中國首部紀錄老一輩傑出翻譯家和翻譯文化學者人生經歷和當代中國翻譯文化發展變遷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 當天,國家外事外宣部門、新聞出版機構、高等院校和文化企業等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記者共同觀看了《翻譯人生》第一集: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60餘年的文學翻譯歷程。
  • 優酷獨播首部4K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聚焦海洋生物天堂大堡礁
    昨日,優酷正式推出大堡礁最新系列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A Living Treasure)預告,展現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和最豐富多彩的物種天堂。這部由優酷參與聯合出品的首部全4K畫質海洋生物紀錄片,是迄今為止關於大堡礁最全面的影像,也是國內首部參與視頻平臺分帳的國際級紀錄大片。4月3日起,優酷將獨家呈現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回顧來時的路,中國的學生大多數都趟過獨木橋,高三不僅僅是年紀的定義,更是每個有過這段經歷的人的青春。《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紀錄片以學生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的高三生活。
  • 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中國電視紀錄人,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拿起攝像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真實記錄中國特別是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馳援團隊、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以及當地市民抗疫情的真實情況,用國際化的鏡頭語言,深度人文情懷,聚焦並關照疫情下的普通人物命運,生動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贏得社會各界稱讚和好評,也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力引導輿論。
  • 紀錄片《少年小趙》:90後少年的被動生長
    ◎潘鴻關鍵詞:紀錄片《少年小趙》也許再也沒有哪一代人會像今天中國的80後、90後,在急劇變化、矛盾爆發的社會環境與信息高速刷屏的新媒體時代下被動地生長。
  • 紀錄片獨立創作人,手敲萬字推薦心頭愛
    // 回望2018年所有的紀錄片影像,那些關於生活的掙扎、命運的羈絆、現實的殘酷,以及些許溫暖的瞬間,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在此,我們邀請到了紀錄片獨立創作人、紀錄片行業發聲者、紀錄片靈魂薦片團、紀錄片學院派導師,和大家一起聊聊2018這一年裡他們最喜歡的紀錄片。 本期是「2018中國紀錄片人私藏片單」VOL.1,DOCO熱紀錄誠邀七位中國紀錄片獨立創作人,分享TA們的2018年度最佳紀錄片。
  • ...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彰顯新科技帶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片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憧憬未來,多維度、立體化展示科學技術深刻影響與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真實生動反映新時代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以此激勵奮進,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創造更美好生活。優秀的紀錄片是時代的晴雨表,是時代的體察和記錄,是對時代的思考和表達。該片通過貼近的觀察、真實的記錄,讓悄然發生在我們身邊科技改變生活的生動例子呈現在大眾面前。
  • 國內首部心理學紀錄片《幸福實驗室》開機
    (主創團隊共同為《幸福實驗室》「打板」)10 月24 日,心理學系列紀錄片《幸福實驗室》開機儀式於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陽光廳舉行。《幸福實驗室》是由雅迪文化與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聯合推出,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等知名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打造的國內首部心理學紀錄片。